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备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驿路梨花同步教学课件

整 体 感 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三悬
悬 第14自然段 悬 第32自然段
次 念 第8自然段 念 “我们”以为瑶 念 解放军为什么要
悬 念
初
有屋没人,悬念 初起
又
族老人就是小屋 的主人,可他却
再 盖这间小草房
起
生 回答“不是”。 起 呢?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我”和老余
解放军
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 搭盖小屋
送粮修屋
梨花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照看小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整 体 感 知 墨剑飘雨
略读李永小强liy说ongq,iang读懂故事
➢ 围绕小木屋发生的故事梳理情节。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墨剑飘雨
陶弘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学习目标
01 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 事梗概。
02 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 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03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 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 花”做标题的妙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
理上采取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次误会
“她一定是梨花。” 误会哈尼小姑娘是小 屋的主人。(第29段)
作用: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 悬念,也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第一个悬念 第二个悬念 第三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 屋呢?
⑵作用:全文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和误 会,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故事,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突出文章 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
标题含义+标题作用
标题含义:表层含义(相关事件、从关键词或修辞角度 理解句子意思)+深层含义(从写作意图理解、情感) 标题作用:情人悬线法主效果
“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助人为乐 的梨花姑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梨花”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引用陆游 的诗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点明主旨, 赞美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歌颂了人民群众 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读读写写
( sù )露宿 宿 ( xiǔ )一宿
( xiù )星宿
( pèn )喷香 喷 ( pēn )喷泉
( jùn )菌子 菌 ( jūn )细菌
( kánɡ)扛着 扛 ( ɡānɡ)力能扛鼎
形容力气很大。
词语解释
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制竹器的竹条。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麂子:一种小形的鹿,善跳跃。
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描写与平时不同,造成悬念。为解 开这个悬念,读者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考点补充
设置悬念作用答题方法
1.设置了……悬念(概括内容); 2.为下文写……作铺垫; 3.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 4.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5.体现了……(人物性格); 6.表达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紫藤萝瀑布教案15

课题《紫藤萝瀑布》主备教师李永会教学设计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过程与教法(1)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具学具(2)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学生自学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上课教学整理完善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主备教师上课教学整理完善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1)比喻:\'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⒋、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结合“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雷锋精神”的内涵和背景,云南地区风土人情介绍资料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示例: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助人为乐的故事。
读完课文,你会被课文中的人物所感染。
2. 听读课文。
要求: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听读后全班交流生字读音;结合注释或师生交流,理解词义。
3.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4. 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都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的出场顺序和出场方式是怎样的。
在书上画出人物,并用序号标出出场顺序。
全班交流,明确:①“我”、老余②瑶族老人③一群哈尼小姑娘④解放军⑤梨花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出现,其余人物是直接出现。
这里可以点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学生读一读小姑娘介绍解放军和梨花的段落,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
但不宜过深讲解概念。
第二课时1. 承接上节课的任务,继续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中的几组人物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都做了哪些事。
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用填写表格的方式完成。
2. 复述课文,明确课文的行文思路,体会课文构思的妙处。
先请同学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复述一遍;再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遍。
要求:复述时要抓住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练、准确,表达要清晰。
提问:以上两种构思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为什么?目的:了解课文结构的特点,体会用人物语言插叙故事情节的效果。
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老余、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妹妹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走近作者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 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 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 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 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 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 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 【代表作】:《驿路梨花》、《解放大西南》、《太阳升起》、 《初进佤山》等。
写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 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 梨花》 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 了学习雷锋。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想起了他 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 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 哈尼族人, 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 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 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精读课文
1.本文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共设置了几次悬念?
三次悬念
茅屋的主人是谁?
悬念一
“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 灯。“我们”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悬念二 悬念三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 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 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精读课文
6.探讨交流:课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二、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
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
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五、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说明:1、本文档受保护,只能在允许编辑的区域进行编辑。
2、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栏、教学反思栏、上课日期及个备人手写,板书设计栏可打印也可手写,其他栏目打印。
3、开始篇中的环节在括号中打对号,具体操作为:插入→特殊符号→数学符号→选择“√”→确定。
若选择作业讲评,可在批改作业后,上课前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