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高二地理教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
(课题2)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背景介绍)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 (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 。
初中地理 水土流失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流失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2. 掌握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2. 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的理解;2. 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相关图片或视频;3. 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地形和植被,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个地区是否存在水土流失问题?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水土流失的主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3. 教师进行讲解,强调水土流失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成因;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水土保持措施(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并制定一个水土保持计划,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3. 各小组汇报计划,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收集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和治理成果;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土流失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教案

初中年级地理学科新授课型
课题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的能力。
学生观看并识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类比法
讲授新课
一、感黄河
教师在黑板上画地图+以图片为主的一段视频,介绍黄土高原的人文状况
学生观看视频和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进一步初步的了解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
观察法
二、知黄河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让学生进行名校的角色扮演来整体感知黄土高原
学生按所分的小组进行讨论并请组内成员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后能更好的得出治黄河的结论
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
课堂练习
教师用准备好的练习通过抢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积极配合
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讲授新课和练习后,最后以《保卫黄河》结束课程
2.通过合作讨论,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手段
讲授、合作讨论、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教学策略和方法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生活中最贴近的人物图片(周杰伦、姚明)
高二地理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图示法、演示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读课本图3.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外加材料,当地民谚:对面叫得应,相会要一天。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
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密度〔沟谷密度就是每平方千米的面积上所有沟谷的总长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材料:黄河的泥沙90%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据某某省陕县水文站多年的观测资料,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达37千克,暴雨时最多超过600千克。
过去流传的“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
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60%,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运送这些泥沙,每天装载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
这些土壤的流失,相当于每年损失氮、磷、钾肥3000多万吨,使黄土高原的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
难怪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等)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
1、自然因素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
高中地理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_鲁教版_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陕北民歌》片断幻灯片显示歌词(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此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理景观,原因——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幻灯片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3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2.详细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如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等,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5.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与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认识,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1.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气候条件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学习进行巩固。
2.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措施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探究等方式加以提高。
3.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其运用GIS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具体的行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
3.教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土保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
流失治理学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
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