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权分裂而大大缩小,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 通。魏蜀吴三国使用各自铸币;十六国时,凉州地区流 通汉魏五铢,河北流通丰货钱,四川流通汉兴钱,其他 地区流通各种古钱;南北朝时,南朝铸币仅限南方流通, 而北朝铸币只在北方流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汉代至魏晋的钱币变化

汉代至魏晋的钱币变化

汉代至魏晋的钱币变化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统一了中国的政治局面,也对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货币制度方面,汉代实行的是铜钱制度。

铜钱是以黄铜为主要原料铸造而成的货币,在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铜钱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上面一般镌刻有“当”字或纹饰图案。

这些铜钱在交易和交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易的便利。

汉代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铜钱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铜钱的质量和重量标准逐渐下降,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商品贬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钱的铸造成本逐渐降低,导致了大量伪造和铸造假币的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也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汉代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

随着汉代的灭亡,魏晋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经济、政治、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货币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实行的货币制度主要有五铢钱和布币两种形式。

五铢钱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以铜为主要原料,重量为五文钱。

五铢钱在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经济交易的主要媒介。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布币,即以布为主要原料铸造的货币。

布币的出现,不仅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资源,也解决了钱币贬值的问题。

这两种货币形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进步。

当然,五铢钱和布币的出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货币的质量和价值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是五铢钱的质量和重量标准不断下降,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商品贬值的问题,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同时,伪造和铸造假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努力修复了铜钱和五铢钱的价值和质量。

历史趣闻三国两晋货币 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样式及种类

历史趣闻三国两晋货币 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样式及种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两晋货币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样式及种类
导语: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钱币流通
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

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

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金融史(姚遂版)

中国金融史(姚遂版)
(二)中国古代信用的特点
1. 多元的信用形式 2. 官方信用 3.商业信用及票据化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述, 如从世界古代金融思想史的角度,也可以从不同 学科、不同理念的角度,或者从中国近现代金融 思想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里,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一)《周礼》的官营借贷主张 (二)《孟子》、《管子》(战国部分)论高利贷
第 二 章

秦 汉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 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二、西汉的币制
1、西汉早期的货币 2、西汉中、晚期的五铢钱
(一)贾谊、贾山的垄断铸币权论 文帝五年(前175)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允许民间铸 钱。对于这次放铸,贾谊和贾山都表示反对,提出了货币 铸造权应由国家垄断的理论。
(二)晁错论“贱金玉”及“倍称之息” (三)《管子·轻重》的货币信用理论 《轻重》篇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有关货币信用方面
的理论有: 1、货币的起源和职能。 2、货币政策。 3、信用理论。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四)司马迁的货币信用理论 1、货币起源论。 2、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信用论。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共21页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共21页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宋齐梁 陈
(南朝)
--隋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
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 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 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其表现: ①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②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 改革等途径而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 ③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 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 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 ④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如曹操、渚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 ,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 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此时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是: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同汉族人民杂居。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混战, 北方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 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 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 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 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有:时间长久;空间广大,在北方、 江南、西南都出现了民族融合,重点在黄河流域;民族众多,民族融合呈 现高潮;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这一时期统一的过程;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牧业化 向农业化转化的过程。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五 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1.直百五铢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

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

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2.小泉直一三国早期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直一。

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

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3.太平百钱三国早期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

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

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

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钱”字或省写作“金”。

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

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4.定平一百三国中期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

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

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两晋(公元265-420年)至南朝刘宋前 十年(公元430年)的一个半世纪内, 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通货紧缩政 策,有几十年不铸造钱币,主要流通 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旧钱;另外民间 还有少量沈郎钱和女钱、稚钱等私铸 小钱流通,以致钱荒不断出现,物贱 钱贵(P89-90)。
沈郎钱
“沈郎钱”指的 是东晋大将军王 敦手下的一名参 军沈充所铸的钱 币(P90)。
◆总之,战乱、财政困难、私铸猖 獗,使得此时的钱币普遍减重、贬
值,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大小很不
统一,五铢钱体制已经名不符实
(见上图)。
◆政权不稳、财政困难、币值多变、金 属币材供给不足和粮帛等物质匮乏、 钱币减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品质
优良的钱币流通减少,人们不愿使用
劣质钱币,以致实物货币盛行,形成
东汉已有綖环钱、仅剩内郭的剪边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綖环五铢钱
☆随后建立的南齐政权为应付前 朝留下的通胀而实行通货紧缩
政策,不铸造钱币,致使物贱
钱贵,加重了人民的税收负担。
☆南齐之后建立的南梁为了维持军政开 支而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除了铸造不 足值的“公式女钱”以外,也大量铸
造价值较低、与铜钱比价不合理的铁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鹅眼钱;寺库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P88)
◆公元189年,年仅34岁的东汉灵帝病死后,东汉王
朝因宦官与外戚的争斗又陷入内乱之中,皇权旁
落。
◆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即位后先后被董卓、李傕
(jué )、郭氾、曹操等权臣劫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己做 皇帝,国号魏。随后,刘备(221年)和孙权 (229年)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和吴,三国 鼎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左)与魏文帝曹丕(右)
刘备(左)与孙权(右)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 魏,自己称皇帝,建立西晋(公元265-316 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统一。
◆晋武帝死后,西晋因贾后干政、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五胡乱中华等原因而迅速分 崩离析。公元316年,匈奴汉国的军队攻陷 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货币与信用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把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帛并行的货币 制度及流通货币的种类。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物货币盛行以 及金银等贵金属趋向消失的原因。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发生的通货 膨胀、通货紧缩及其原因。 ●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形式、信 用业务以及信用机构。
东吴大泉五百
•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 权于嘉禾五年(公元 236年)铸造,重十二 铢,与当时的五百个 五铢钱等值,该钱币 比王莽的“大泉五十 ”又大幅度减重。钱 币面额越铸越大,物 价则越贵,人民深受 其害,纷纷起来反对 和抵制使用大钱。孙 吴被迫于公元246年收 回“大泉五百”钱。
大泉二千(左)与大泉五千(右)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货币 制度(P88)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后,东汉王朝因宦官与外 戚的争斗又陷入内乱之中,皇权旁落。 ◆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即位后先后被董卓、李傕 (jué )、郭氾、曹操等权臣劫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己做 皇帝,国号魏。随后,刘备(221年)和孙权 (229年)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和吴,三国 鼎立。
☆两晋(公元265-420年)至南朝刘宋前 十年(公元430年)的一个半世纪内, 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通货紧缩政 策,有几十年不铸造钱币,主要流通 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旧钱;另外民间 还有少量沈郎钱和女钱、稚钱等私铸 小钱流通,以致钱荒不断出现,物贱 钱贵(P89-90)。
沈郎钱
• “沈郎钱”指的 是东晋大将军王 敦手下的一名参 军沈充所铸的钱 币。
蜀汉太平百钱
• 此钱铸行于直百五铢 后,或于刘备汉中称 帝时(221年)铸造, 意求“太平”而值当 “百钱”,与直百五 铢等并行。此钱基本 有两种形制,一种是 钱背有波折纹,并在 穿上部有一星点。另 一种是光背,但轻重 大小不一。
定平一百
• 一般认为此币於晋惠 帝光熙元年(公元290 年)时铸, 其钱文薄小 ,字文欠精。现在文献 认为该钱为蜀汉时期 铸造。
东晋元帝司马睿(左)与南朝宋武 帝刘裕(右)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左)与梁武帝 萧衍(右)
• 南朝陈武帝陈 霸先
◆历时370年的战乱和政治分裂使得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受到较大 的破坏。 ◆此时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具有时代 的特点: ★货币制度因政治分裂而不统一,各朝 铸造的钱币轻重杂行,币制混乱。
曹魏明帝铸行的五铢钱
•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
行的实物货币政策 ,魏明帝时恢复铸 行五铢钱,形制与 东汉时期五铢相似 。
河南沈丘三国古墓出土的曹魏五铢钱( 左)和东汉四出五铢钱(右)
☆三国时期的蜀汉和东吴政权为筹集军政经 费以对抗曹魏,都实行钱币减重的变相通 货膨胀政策,分别铸造过不足值的“直百 五铢”、“定平一百”、“太平百钱” (蜀汉)和“大泉五百”、“大泉五千” (东吴)等钱币,遂酿成通货膨胀,物价 暴跌,虚价大钱难以流通,谷帛等实物货 币重新流行。
东汉重铸五铢钱
• 东汉有建武五铢、四 出五铢。建武五铢钱 始铸于东汉光武帝十 六年(40年)。四出 五铢是东汉晚期灵帝 时铸。
董卓无文小钱
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挟汉献帝迁 都长安。为了搜括 民间财富,他大铸 五铢小钱,字、郭 模糊,故称”无文钱 ”。
☆三国曹操用五铢钱取代小钱后,由于五铢钱增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谷帛等实物货币、铜 铁等贱金属铸币、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同时 流通,由于铜铁等铸币不断减重,金银等 贵金属减少,所以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 帛并行的货币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供求失衡,良币 不足造成的通货紧缩与劣币泛滥酿成的通 货膨胀频繁出现而且交替为害。
☆通货膨胀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这 是因为东汉初期虽重铸五铢钱,但东 汉末年董卓又败坏五铢钱制,铸造不 足值的小钱,使钱币减重,以致良币 退出流通,劣币泛滥,物价飞涨,小 钱难以流通,民间以实物交易。
• 直百五铢: 蜀国刘备政权于公 元214年(汉献帝建 安十九年)在益州所 铸,铜质, 币上的钱 文“直百”两字是 隶书,这是中国钱 币上最早的隶书。 钱币直径: 27mm 。
蜀汉定平一百
• 定平一百是中国古代 钱币的一种。定平一 百出土多在四川,亦 曾与太平百钱同在江 苏丹徒出土。据其形 制、流通及出土状况 ,应属蜀汉晚期铸钱 。“定平一百”钱体 薄小,有大小二种。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形制略同于直百五 铢。
பைடு நூலகம்
• 西晋武帝司马 炎
◆西晋灭亡后,在江南,镇守建康(今江苏南 京)的晋宗室司马睿于公元317年重建晋室, 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其后, 在南方又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 朝代,总称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 年)。而在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304-439年)和北朝时期(公元386— 公元589年)。
不多,出现钱荒即通货紧缩,物价暴跌,遂废止
五铢钱。魏文帝曹丕先是恢复五铢钱,但很快因
为钱贱谷贵而再度废止五铢钱,改用谷帛等实物
货币,但又出现“湿谷”、“薄绢”等投机行为。 直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朝廷进 行货币大讨论,认为用钱不但有利于富国,而且 还可以省刑,故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和流通。
大泉当千
• 三国吴孙权于公元 238—246年所铸大钱 。一枚当五铢钱一千 ,是继王莽后最大的 虚值钱。遭社会抵制 后,孙权即令停铸并 使官府作价收回;然 泼水难收,民间因贪 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 钱通行,故传世“大 泉当千”所见不鲜。
后来东晋人将其沿用的东吴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