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说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2】篇〗

说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说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说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说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

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3】篇〗

一、说教材

《出塞》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

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着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

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六、说教具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着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播放课件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

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二、读古诗明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学习“秦”字(板书)。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着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

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8、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

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①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

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3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说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共二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一、说教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说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

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学习吟诵。”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2)懂诗意,悟诗情。(3)巧背诵,多积累。(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市级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 第1课时《出塞》【市级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研究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XXX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XXX。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张掖市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2019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出塞》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创新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3)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4)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5)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6)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出塞》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出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 者王之涣所创作的。通过描绘军民生活的不同面貌,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传达了民族凝聚力和塞外边塞开拓的精神。本篇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出塞》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句式结构等语言要素;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及句式结构。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启动(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对于塞 外边塞的好奇心。 提问示例: •你们听说过边塞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对《出塞》这篇课文的标题有什么猜测? 2.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投影课件展示《出塞》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图片的感触。 提问示例: •你们看到这张插图,你们有什么感受? •插图中的人物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 阅读课文(15分钟)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进行默读,鼓励他们在默读 时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提问示例: •通过阅读,你们能猜测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吗? 为什么? 4. 分析课文(15分钟) 通过分析课文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词语意思的理解、句 子结构的分析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提问示例: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21《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学习吟诵.”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2)懂诗意,悟诗情.(3)巧背诵,多积累.(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学习吟诵。”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2)懂诗意,悟诗情。(3)巧背诵,多积累。(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边防战事连年不断,万里出征的人久久不见回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世,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3)品读《出塞》,感受其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 ①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抓住“关”字感受战争之久,想象戍守边关的战士,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引发的思乡之情。 ②品“万里长征人未还”。战争有多久,思乡就有多久;环境有多苦,战士就有多苦。“古来征战几人回?”很多战士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再也回不到家乡,见不到亲人。 ③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龙城飞将”李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出塞》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出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5 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出塞》。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出塞》是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为了让学生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时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写书信。本首诗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生活的边塞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愿望。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但抽象能力仍有待发展,尤其是对于古诗领悟不到位。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正确读写“塞、征”等生字词,理解诗文意思。 2、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希望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 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想象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以此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进而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 上课之前,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对古诗的积累程度!有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喜欢的诗句吗? 然后学生积极发言,预设学生分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内容。之后引出本节课课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

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 《出塞》说课稿 本文是关于《出塞》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人和本诗背景资料。结合注释,自学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

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1、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一、说教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说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诗人?你对这些诗人了解多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首先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板书诗题) 2.读诗题。“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塞”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出塞”是出征到边界的意思。) 3.课件出示边塞图片。你想去边塞看看吗?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课件出示王昌龄简介。 板块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后,教师指名读并纠正读音。 2.学生读,师范读。 3.师作手势,学生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 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21《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XXX的《出塞》,唐代诗人XXX的《凉州词》,宋代词人XXX的《夏日绝句》。XXX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XXX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XXX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XXX”,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XXX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研究吟诵。”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 1 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体式格局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讲授贵在引导学生发现纪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调自主进修《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2)懂诗意,悟诗情。(3)巧背诵,多积聚。(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讲授进程 这篇课文的主要讲授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内容:《出塞》 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

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播放视频) 2、指名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 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 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 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 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