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但对于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和探究,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诗歌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4.讲解演示: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
5.实践演练: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题目《出塞》、诗人王昌龄的名字、诗歌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出塞》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盼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度安定的忧国忧民之情。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二、说教学目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除了对字词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美,感悟意境美。
因此,我让学生们通过诵读、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有点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1)引入法: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
刚开始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观看,引入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2)讲授法:诗中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手法—互文。
我通过对互文概念的解释及举例来使学生理解这一新的修辞手法。
(3)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想象法: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5)教具使用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古诗配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使得学生的情感受到古诗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欣赏图片,引出课文。
第二环节: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这其中包括对字词的读音,诗句节奏的划分,作者、题目的介绍及诗句的理解等。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出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这首古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是对学生进行古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优秀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景图片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诗人的情感。
然后,教师介绍诗人王昌龄和古诗《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最后,学生齐读古诗。
3.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诗意,互相答疑解惑。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诗意,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板书诗意。
(3)感悟诗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想象、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从而深入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
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
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
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程设计一、古诗引路,揭示课题1、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
(秦→汉→唐)二、诵读诗句,了解内容1、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品读诗句,体验感情1、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赏读想象,依诗作画1、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3、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胡马阴山三唐关塞飞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说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说教学准备:课件资料说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指导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教师激情引读: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