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单元3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022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2022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一〕教材纵向简析本单元语文要素强调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 《现代诗二首》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 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前两篇精读课文着重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品味文字, 想象画面的能力. 《现代诗二首》那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写的景物, 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 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 感受自然之美.〔二〕课文内容简析《秋晚的江上》以清新简洁的语言, 勾画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令人心神向往的“倦鸟归巢图〞, 营造出了一种意趣丛生、耐人寻味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全诗四节, 运用回环反复的结构, 生动形象地把花牛的行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画面. 两首诗歌的语言简短精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借助插图, 抓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画面, 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三〕助学系统研析这篇略读课文的助学系统主要是“导语〞和“插图〞.课前导语提示学生“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 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其中, “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怎么学, 想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提示学生“学什么〞.《秋晚的江上》的插图画了一轮西下的红日, 以及江上的倒影, 三只归巢的鸟和头白的芦苇在阳光照射下的红颜, 诗里的景物在图片中一一呈现.静态的插图无法呈现诗歌动态的美, 但借助插图, 有助于学生结合诗歌的关键词, 展开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歌动态的画面美.《花牛歌》的插图画了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 它闭目小憩, 四周围绕着美丽的剪秋罗, 其中的一穗被花牛压扁了, 表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 这幅插图把第一小节文字描绘的画面, 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照样子继续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做了什么, 结果怎么样?几幅画面合在一起,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花牛的悠闲自在.二、学情分析了解了教材之后, 我们接着分析学情, 找准起点.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 学生能调动多种感官, 边读边想象画面, 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读后想象到的画面.学习这两首诗时, 比拟困难的是有的景物学生没有见过, 比方“剪秋罗〞, 需要借助插图大致了解;还有的景物学生是熟悉的, 但景物的动态比拟抽象, 比方“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需要借助比照图片理解芦苇在夕阳下的变化. 有的词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比方“偷渡〞, 原本指的是偷越国境, 通过想象画面, 才能发现在诗中指的是花牛做着梦, 夕阳悄悄西沉都不知道的画面, 表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知道要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而这两首诗歌的关键词是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状态, 这些词语凝练抽象, 如何把凝练抽象的文字转换成饱满的画面, 是学生这节课的能力增长点.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巢、苇、罗、眠、霸、占〞六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课文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四、教学难点根据以上目标, 我们立足本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承当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任务, 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借助课文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的画面.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巢、苇〞两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秋晚的江上》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秋晚的江上》,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二〕教学重难点借助《秋晚的江上》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2.学生展示朗读, 分享诗句中不太理解的生词, 师生共同答疑.预设:“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学生可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芦苇〞是一种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 颜色总体呈白色. “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诗, 可借助多媒体比照图片理解芦苇在夕阳下的变化.〔四〕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1.借助插图, 联系诗句, 想象画面.从课文里找到适宜的词语, 给插图上的景物配注释. 还有哪些景物是插图里没有的呢?在文中圈出来.预设:圈画出来的景物有鸟儿、斜阳、芦苇、江面.2.前后联系, 抓关键词, 感受画面的动态美.联系上下文内容, 抓关键词找出这些景物在做什么?结果怎样?教学《秋晚的江上》时, 可让学生勾出鸟儿“驮着斜阳回去〞的“驮〞字, 它是鸟儿的动作也是鸟儿疲惫的状态, 结合插图由这个字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想象, 可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疲惫时的状态, 以及人驮着东西的样子, 再进一步想象疲倦的鸟儿在空中飞翔时会是怎样的, 鸟儿又是怎样驮着斜阳的. “把斜阳掉在江上〞的“掉〞字是鸟儿驮斜阳的结果, 怎样“掉〞?掉在江面上会产生什么画面?“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的“妆〞字是斜阳掉在江面的结果, 怎样“妆〞?妆点了什么画面?这样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 文字就动起来了.3.朗读诗歌, 体会意趣, 让画面更饱满.《秋晚的江上》中“尽管是倦了〞可读得消沉柔软些, 表现归鸟的疲倦之意;“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 表达归鸟动作的利落;“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可读得语调稍高、语速稍快一些, 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可采用抽生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 去体悟诗歌意趣.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罗、眠、霸、占〞四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花牛歌》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花牛歌》, 感受花牛在草地里的悠闲.〔二〕教学重难点借助《花牛歌》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2.学生展示朗读, 分享诗句中不太理解的生词, 师生共同答疑.预设:“剪秋罗〞, 需要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偷渡〞, 原本指的是偷越国境, 通过想象画面, 才能发现在诗中指的是花牛做着梦, 夕阳悄悄西沉都不知道的画面, 表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四〕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1.借助插图, 联系诗句, 想象画面.从课文里找到适宜的词语, 给插图上的景物配注释. 还有哪些景物是插图里没有的呢?在文中圈出来.预设:圈画出来的景物有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2.前后联系, 抓关键词, 感受画面的动态美.联系上下文内容, 抓关键词找出这些景物在做什么?结果怎样?教学《花牛歌》时, 可让学生分别勾出表示花牛活动的词“坐、眠、走、做梦〞, “坐、走〞是花牛动态的画面, “眠、做梦〞是花牛静态的画面. 花牛“坐〞是怎么坐呢?压扁剪秋罗. 花牛“眠〞是怎么眠呢?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走〞是怎么走呢?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做梦〞是做了什么梦呢?太阳偷渡了青峰. 这样将花牛的活动前后联系起来想象, 一只悠闲自在的花牛形象就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了.3.朗读诗歌, 体会意趣, 让画面更饱满.教学《花牛歌》, 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读出动静交替的美感. 读第1节时, 可关注花牛的一“坐〞一“压〞两个动作. 读第3节时, 可关注花牛一“走〞一“甩〞两个动作, 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动感, 感受花牛的顽皮、可爱. 读第2、4节时, 可关注“眠〞“做梦〞, 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静谧感, 感受花牛的悠闲、自在.可采用抽生展示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去感受画面带来的意趣.六、板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3、出示李广的资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明月边关悲思良将建功业壮《孔乙己》导学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一、新课导入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不屑置辩:分辩:格局:缠夹不清:之乎者也:大抵:附和:格局:阔绰:污人清白:绽出:君子固穷:间或: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局部内容.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四、板书设计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环境: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取笑新伤疤——开端嘲笑总落第情节为偷书作辩发教伙计识字展分食茴香豆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五、拓展延伸“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新课导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开端〔开头3段〕:开展〔4—9段〕:高潮和结局〔l0-13段〕: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2.即兴表演.〔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场景:咸亨酒店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3.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两首现代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把握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3. 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自然景观。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两首现代诗的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

2. 教学录音:朗读两首现代诗的标准录音。

3. 学生自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首现代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跟随教学录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4. 赏析诗歌:教师讲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

5.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自然景观,分享感受。

6.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两首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疑问。

板书设计1. 两首现代诗的标题、作者、背景。

2.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等。

3. 诗中的生字、新词及解释。

4.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自然景观。

作业设计1. 用自己的话改写两首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搜集其他现代诗,分析其特点,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诗歌为《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两首诗歌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不仅能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学习到现代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引导来帮助学生。

2. 现代诗鉴赏方法:学生对于现代诗的鉴赏方法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现代诗。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图片和朗诵视频。

2. 课文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现代诗二首》的课文教材。

3. 诗歌朗诵音频:准备相关诗歌的专业朗诵音频,以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王之涣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诗歌朗诵:学生代表上台朗诵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诗歌作者:王之涣- 诗歌意境关键词:登高望远、自然景观-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体验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朗诵两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秋天的雨》和《草原》,感受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材中的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草原的辽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欣赏到美丽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现代诗与古诗词在表达方式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对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总结出现代诗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现代诗的特点,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体会现代诗的特点,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的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鼓励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诗歌表达情感的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秋天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朗读。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诗句,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解释。

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意蕴深刻,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欣赏现代诗的美,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美感。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春天的图片、音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两首现代诗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几句关于秋天的诗句呢?2.出示关于秋天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4.板书课题:3、现代诗二首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cháo wěi luó mián bà zhàn巢苇罗眠霸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4)图片认读生字归巢芦苇(5)古文识字罗,甲骨文(网,捕鸟的罩具)(隹,鸟雀),表示小鸟被罩在网罩里。

造字本义:动词,用网罩捕鸟。

占,甲骨文(骨块)(卜,魔杖,降神道具)(口,巫师的解说),表示用兽骨刻录巫师的解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朗读课文《现代诗二首》。

2.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诗歌的内涵。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
1.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2.启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现代诗二首》。

2.课文朗读录音。

3.课堂笔记、黑板。

五、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现代诗二首》的主要内容。

2. 导入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学习课文
•逐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

5.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
•让学生背诵课文《现代诗二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内涵。

八、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现代诗二首》第一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 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 浅滩芦苇, 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 隽永而优美.《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构成的画面.3.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教学难点理解诗文内容, 能说出诗中描绘地景物和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 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朗读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走进课文1.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 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黄昏, 江上景色的现代诗歌, 来感受江面的美吧!二、初读诗文, 学习生字1.简介诗人刘大白.2.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3.辨析多音字“尽〞.三、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1.出示诗文, 自读诗文, 谈谈看到的画面.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3.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4.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5.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的美景, 我们现代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1〕读诗歌, 品诗意.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 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 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2〕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简介诗人徐志摩, 欣赏古诗《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1〕读这首诗, 讨论诗意.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 对现实的抗争.〔2〕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四、指导朗读, 感受诗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流利.2.指名朗读, 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3.齐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4.生谈自己的发现.五、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1.分享徐志摩《阔的海》, 白居易《暮江吟》.2.作业布置: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 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 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只写一个小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3、出示李广的资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明月边关悲思良将建功业壮《孔乙己》导学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一、新课导入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不屑置辩:分辩:格局:缠夹不清:之乎者也:大抵:附和:格局:阔绰:污人清白:绽出:君子固穷:间或: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局部内容.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四、板书设计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环境: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取笑新伤疤——开端嘲笑总落第情节为偷书作辩发教伙计识字展分食茴香豆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五、拓展延伸“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新课导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开端〔开头3段〕:开展〔4—9段〕:高潮和结局〔l0-13段〕: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2.即兴表演.〔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场景:咸亨酒店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幕启孔乙己〔得意地踱进, 至柜台前, 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酒客甲〔望着孔乙己, 故作惊讶〕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不理〕我是现钱, 酒要好!酒客乙〔走近孔乙己, 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酒客丙〔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孔乙己〔脸色涨红, 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 窃书也……〔众人哄笑, 下〕讨论:孔乙己为什么成心混淆“偷〞和“窃〞, 强词夺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略〕3.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二〕写法探究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 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 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表达.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既然是“大约〞, 为什么又说“确实〞, 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三〕人物赏析速读课文,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1.填写以下句子, 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 _的人.②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③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⑤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⑥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的人.⑦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的人.⑧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2.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原因是什么?3.自主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4.师生归纳: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四〕语言赏析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 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试分析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妙处.〔1〕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4〕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五〕主旨探究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四、板书设计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人物形象:热衷功名——科举失败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主题: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五、拓展延伸请你设想一下, 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