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悠悠 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中的月》情感寄托教案

《古诗词中的月》情感寄托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1.1.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1.2 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月亮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3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2.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2.1.1 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团圆、思念和离愁。
2.1.2 月亮也常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和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2.1.3 月亮在古诗词中还常常与爱情、友情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3.1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的意义3.1.1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3.1.2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1.3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1.1 月亮象征团圆: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1.2 月亮象征思念: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3 月亮象征离愁: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1 古诗词中月亮的描绘2.1.1 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色:如《宿建德江》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1.2 描绘月亮的浪漫氛围: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3 描绘月亮的哲理思考: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1 古诗词中月亮与情感的关联3.1.1 月亮与友情的关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1.2 月亮与爱情的关联:如《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3.1.3 月亮与思念的关联: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教学内容1.1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1.1.1 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月光》群文教学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预设:(1)《宿建德江》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1.介绍作者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山水田园派诗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2. 读诗句,品节奏(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抓关键,品意象(1)听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愁”呢?预设: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4.想画面,品诗情(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2)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月意象解读教案

月意象解读教案第一篇:月意象解读教案古代诗歌意象专题教学——月意象品读一、(幻灯1)导语:用月意象导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追问;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月亮这个意象。
二、学习目标:(幻灯2)1、合作探究月意象的深层意蕴2、学会鉴赏意象的角度和方法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月(月光)出现了96次,李白的诗中也有近三分之一都涉及到了月亮,大千世界,月亮具有何种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看来我们要到月之上探究一番了。
三、月亮之上——探究月意象的自然特征1、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3)2.外在特征—皎洁清澈3.时间意识—亘古如斯4.空间意识—渺远宏阔正因为月亮自然特征的多样性,所以古人很愿意用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月亮可以抒发那些情感呢?四、月亮代表我的心——月意象情感内涵1、小组讨论:月意象包含的情感,要求:结合月亮的特征并举出诗句证明情感。
5分钟小组发言,教师板书2、咱们已经了解了月亮的特征,也说出了这么多的情感,能不能根据特征我们把情感归纳一下。
黑板上教师连线明确:1.思乡怀人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8)2.寄托美好外在特征—皎洁清澈3.人生哲思时间意识—亘古如斯4.静谧空旷空间意识—渺远宏阔(1)思乡怀人(思乡、离愁别绪、边愁、凄凉寂寞)——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2)宇宙人生(人生有限人生无常、伤时惜时叹时、人世悲欢离合、见证人事)——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有阴晴圆缺(3)闲意苍茫(良辰美景、闲适心情、广阔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寄托美好(人生志趣、美得化身、高洁品格象征、孤高孤傲)——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
“月的意象”探究课设计

“月的意象”探究课设计月的意象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更是意蕴丰富的一种文化象征。
它升起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是包含作者浓烈感情的一种意象。
分析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个突破口。
因此,我设计了“月的意象”这个探究主题。
我分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一设定主题,介绍探究目标探究目标1 通过月亮这一具体的意象,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解读诗人的情感。
使他们热爱古典诗歌,对古典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通过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在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搜集资料阶段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收集诗歌中有关月的诗歌。
此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知识储备异常丰富的资源仓库,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
教师在恰当时间还要检查学生查找的工作,把握查找的进度,进行督促和指导。
三探究过程(一)展示资料学生分成四组,依次说出带月的诗句。
说过的,其它组不得重复,看哪个组坚持到最后,以比较哪一组找的资料最多。
这个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探究问题:探究A:月的意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来谈。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亘古不变、永恒深邃、唯一性、永恒性月光清澈、静谧、安宁、轻柔如纱、浪漫朦胧,清冷藐远宏阔仪态万方、温柔娴静、纯洁动人时圆时缺探究B 抓住月的特征,探究诗人借月的意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探究。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抓住相似点,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学生相互交流,完善各自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兴趣,使探究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各组派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它组成员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学生相互质疑交流。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阶段探究成果小结:(1)从月的时间特征来联想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以及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古今之明月,千载之余情——月亮意象鉴赏通用优秀版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今之明月,千载之余情——月亮意象鉴赏执教者:东湖中学蒋丽教学目标:、积累有关的古诗词, 引领学生欣赏咏月诗词,培养品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课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感悟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月亮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中溶入的诗人的情思。
、掌握鉴赏诗词时知人论世等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为何寄情于明月。
教学方法:板书提炼、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月相关的诗词(以唐宋为主),并对这些诗词按照题材做好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年月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成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这是当今的中国在科学上对月亮进行的研究。
几千年前,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飘然而至,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月亮文化的扉页,古代的文人随即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赋予月亮许多雅号:玉兔、婵娟、玉盘、银钩、嫦娥等,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佳句,诗仙李白更是酷爱月亮,甚至留下了因捞水中之月而死的传说,这是古代的中国在文学上对月亮的感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月亮诗词的海洋中,去品尝这杯满载着月光的美酒。
二、初步赏析学生活动:回忆有关月的名句。
教师归纳: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到酒家。
教师问:咏月名句俯拾即是,月亮是诗人永恒的朋友,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寄托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那么月亮勾起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思?学生思考概括:思乡念亲的惆怅国破家亡的悲痛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悲凉教师进行补充:理想抱负的追求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楚物是人非、繁华易逝的感慨教师问:那么什么题材的诗歌可以传达诗人的这些丰富的情感呢?学生概括:羁旅题材;怀古题材;山水题材;闺怨题材;边塞题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品古诗词中的“月”“雁”的意象自主阅读课教学设计

品读诗歌品味意象——品古诗词中的“月”“雁”的意象教材简析:现阶段,学生在教材和我校开展的“阳光阅读”中积累了很多古代诗词,本次教学就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引导学生比较、归纳、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以出现频率较高的“月”“雁”为本次教学的中心。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在平时反复吟诵中,对诗词的主要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会一些品读感悟的方法,对诗词的内在情感有一定程度的感悟。
但在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普遍性的意象没有整体性的归纳和感悟,对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感悟的深度不够。
重建构想:从已学古诗词中提炼出包含“月”“雁”意象的诗句,再分三层次教学,从教如何品“月”,到辅助学生品“雁”,再放手让学生用刚刚的方法寻找古诗词中的意象。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以此次的学习为新的出发点,更深入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2、理解“意象”的在古诗中的内涵和意义。
3、品味古代诗词,感受中国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意象”的在古诗中的内涵和意义。
2、品味古代诗词,感受中国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看图片,用一个词给图片取个名字。
2、(出示幻灯片:“月”“雁”图)鼓励学生用有意境的词,如:寒月、皎月;归雁、鸿雁等。
3、问:看到这些幻灯片上的景物,你分别想起了哪些的诗句?请背诵出来。
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背得多。
生吟诵。
4、多美有诗意和味道的诗句啊!古代诗人把他心中的感情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呢?有没有什么“窍门”呢?二、品读古诗,自主发现。
(一)、品读“明月”诗词,品味意象。
1、出示三首古诗词。
《静夜思》、《泊船瓜洲》、《江城子.明月几时有》2、自由读,思考。
3、说说你的发现?4、师小结:唐时的李白写了“明月”,宋朝的王安石和苏轼也写了“明月”。
读完三首诗词,我仿佛看到那轮在黑色的夜幕上高悬的那轮如银盘一般的月亮,如此静谧,月光撒下,诗人对着它在述说什么呢?5、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意象
2、学习月意象的分类
3、探寻月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对“意象”认识模糊,对诗词中出现的众多月意象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对月意象进行归类整理,加深学生的认识。
重点难点:
月意象分类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月意象
音频,听李双江演唱的《水调歌头》
问:这首歌中的名句是哪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婵娟”指的是什么?(月亮)(是月亮的美称)
问:月亮还有哪些美称?生自由回答,老师展示幻灯片
活动2【讲授】月意象
意象
1、问:月亮在这首歌中,有什么意义?(对弟弟的思念)
2、问:什么是意象?(学生根据理解回答)老师展示幻灯片
3、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时,根据意象的特定含义,能较快的把握诗歌内容。
能举出一些意象吗?
例如丁香(愁思)丁香空结雨中愁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学们列举学过的诗词中的意象
柳:送别,留恋,伤感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思乡,音信梅:傲雪,坚强,逆境
竹:气节,虚心,正直落花:凋零,失意,惜春
月意象分类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
请同学们背出咏月的诗文句子。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情怀
2、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3、以月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月意象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
3、从月亮的特征上看
4、从月亮的形态及变化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悠悠情思绵长——品读经典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借“月”要表达的情怀。
3、通过一组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月意象在不同古诗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透过月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月意象。
学习方法
1、解诗题
2、诵诗文
3、明诗意
4、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词,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PPT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思考,指生回答。
(这些诗句,都是写月的。
)
3、老师小结:“月”,是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
古往今来,我们的诗人都喜欢抬头望月。
中国诗人对月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对月的深情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与“月”有关的古诗词。
出示课题。
二、品读月亮,感悟情感:
打开古代诗词作品,随处都可赏到月景。
下面,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赏赏月,感受诗人的月中情怀吧。
(一)学习《静夜思》
1、有很多诗人都写过与月有关的诗,提到咏月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一首?
对啦~是《静夜思》。
PPT出示,齐背《静夜思》。
说一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什么?
2、老师小结:
这是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当时26岁,离家远游已有一年,暂住扬州,又生病了。
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PPT出示)
这样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诗人所处的夜空,也照耀进你我心里。
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送进文字当中,一起读一读。
3、学生齐读古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含“月”的古诗词,是哪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月夜什么情感?
2、带着这份情感齐读古诗。
(三)学习《泊船瓜洲》:
1、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吟咏月的诗词。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
PPT出示《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多音字,大家找一找。
指生回答,指导读音。
学生根据PPT标红字的读音,自由读诗。
2、看标题:谁能说说,你从标题获得了些什么信息?指生回答,相机PPT出示有关内容。
3、再读古诗。
要求:读流畅,让每一个字音字正腔圆。
学生自由读。
老师配合读:生前4个字,师后3个字,师手势表示尾字声音长短。
问:老师在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没有?
师生配合再读:反过来,师读前4字,生读后3字,再读。
师: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诗的节奏和韵律就出来了。
诗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4、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人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才能写下如此如此不朽的诗篇呢?(1)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2)谁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5、品读古诗:
你从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或哪句话,感悟到什么?
预设内容:
(1)绿
师出示幻灯片,问: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指生回答,老师小结。
(2)又
(3)“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指生提问。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读过之后就会明白。
(PPT出示“资料链接”)
资料: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
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
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
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
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
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同学们,读了资料链接,你们又明白什么了呢?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轮怎样的“月”?(这是一轮思念家乡的月)师:诗人在诗中借月抒情,这是我们学诗方法的第四步。
(板书:悟诗情)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诗人通过“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现在,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情感,送进文字当中,再来朗读一遍。
一起吟诵《泊船瓜洲》。
(配乐朗诵)
7、归纳诗词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方法有哪些?
指生回答。
2、归纳诗词学习四步法:
是的,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有四步法:(PPT示)
(1)解诗题;(2)诵诗文;(3)明诗意;(4)悟诗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用我们学到的四步法,学习多多,收获多多。
(四)举一反三,加深认知:
现在,我们再来吟咏几首与“月”有关的诗。
请大家用上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读这些古诗词,想一想: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1、出示古诗词一组(PPT示):
(1)《枫桥夜泊》
(2)《出塞》
(3)《送张舍人之江东》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组讨论:诗人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下班巡视。
2、小组代表汇报,相机板书。
三、归类概括、布置作业:
1、给古诗词中“月”归类:
师:古诗词中的“月”,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PPT示):
2、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知了不一样的月亮。
同样一轮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因为它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月亮在中国古诗中还有很多别样的风采别样的韵味,请大家在课外找到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继续阅读,继续感悟。
3、布置作业(PPT示):
(1)找一找:
月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词人心中的月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月。
同学们赶紧去古诗词中找找,看还有哪些是写月的?请认真读一读,并根据它表达的情感特点,给“月”配画吧!
(2)听经典古诗词歌曲:
有许多吟咏月的古诗词被现代人谱曲后广为传唱,大家去搜一搜,听一听。
四、聆听音乐,升华情感:
1、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美妙歌声中,道声再见吧!
2、播放视频: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下课。
板书设计
思故乡
想亲友
月悟永恒
失意孤苦
清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