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近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也对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文学思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之一。
它强调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幻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神女》和贺知章的《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追求和矛盾。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思潮,它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这些作品以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字和符号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复杂的符号体系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之外,近现代文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思潮,如新感觉派、新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思潮各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
这些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包括众多派别和流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旨在改变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等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左翼政治团体和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发展完善的一种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重视革命、群众参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群众民主形式,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腐败。
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末中国实施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资,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该思潮强调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丰富多彩,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可以分为传统思想、启蒙思潮、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等几个阶段。
传统思想阶段(1840年-191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起点。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本源,大一统、父权制等思想根深蒂固。
此时,西方列强强制开放,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一些爱国者开始思考怎样振兴中华。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变法”一说,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启蒙思潮。
启蒙思潮阶段(1919年-194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阶段。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启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需要彻底改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始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唤民主自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例如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远。
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1949年)则是中国政治思潮爆发高潮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唐继尧、胡适、郭沫若等一批思想家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提出了“民主”、“三民主义”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视为中国民主思想的里程碑。
共产主义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后半段。
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提出坚决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等理念,最终在194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思潮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从传统思想到启蒙思潮,再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每个时期都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错误和挫折。
今天,中国的政治思潮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和理念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知识点总结
1、鸦片战争的启蒙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的前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维新时期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思想家群体走在了时代前列。
维新派文化自觉的关键词是“变”。
“变法”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择,体现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辛亥革命时期
他们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性和西方现代性予以双重反思后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的学说,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集结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知识分子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变革的出路。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站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和言辞,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引领了社会的潮流。
其次,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多元化。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这些思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才得以丰富多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种争议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争论和辩论中,才能找到真理和进步的方向。
此外,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贡献,而知识分子也需要社会思潮的滋养和激励。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思潮演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革新。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就吵未落,新潮又起。
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
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
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的优势撞开中国的国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
从此与世隔绝,以“天朝”自我陶醉的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漩涡,接受血域获得考验,经历着辛酸、屈辱的种种考验。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把中国推向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少数爱国官员和一些开明士大夫首先惊醒过来,睁眼看世界。
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这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最初觉醒,在思想届引起了一场革命。
总的来说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十的短暂繁荣之后,从嘉庆、道光开始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严重,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弊窦丛生,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农副产品的掠夺及鸦片走私日益猖獗,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极力提倡脱离现实的考据学和理学,使之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早就对此不满,他们继承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主张改革。
其中龚自珍可以说是社会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鉴证人,他看到封建“衰世”的症结,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方案。
但是他的思想仍不可超出封建主义范围。
龚氏虽不是封建制度的叛逆,他的主张却为旧制度唱了挽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到来。
而林则徐和魏源则是新经世思想的实践者,主张师夷长技,虽然思想可梦还很肤浅,可是却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开启了新经世思潮,了解到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摆脱落后愚昧的状况,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河。
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加快封建经济的解体,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侵略者大肆侵犯中国领土,践踏中国主权,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和封建势力的矛盾。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加深,鸦片、商品大量输入,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且苛税繁重,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人民苦不堪言,各地人民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农民暴动频繁发生。
其中湖南、广东、广西是鸦片战争后全国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广西最为严重,广西山多地少且贫瘠,更有88%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西官府横征暴敛,同时持续发生特大天灾。
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载途,死相枕籍,甚至食人惨事不断发生。
在天地会领导下群众奇异不断发生。
洪秀全本热衷功名,但四次考试皆未中,于是产生愤世思想,对现实颇为不满,在偶然得到的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以拜上帝教为精神武器领导人民起义。
是一场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
改造过的基督教为精神武器向封建统治做出挑战,提倡绝对平均,扰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反封建思潮。
但是太平天国的主张超越的时代需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反封建思潮达到高潮。
面对太平天国咄咄逼人的形式,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分裂。
统治者主张“借师助剿”与列强联合绞杀太平军;一些先进人士,如冯桂芬认为“夷务”为第一要务,“缴贼”次之。
主张发奋图强,锐意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
与此同时,从两次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及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论,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工艺的先进,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他们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封建体制相结合,企图改变当前局势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由此洋务思潮广泛传播。
但是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思潮并没有挽既倒之狂澜,反而使中国更加向半殖民地沉沦下去。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找救国真理,由学习西方先进器物的低级阶段发展到学习西方现金制度,发动维新变法,进行政治变革运动,改革封建君主制度,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意识与法治思想引入中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君民观念从而挽救清王朝统治,增强国家实力。
受到世人瞩目,维新思潮得以广泛传播。
然而由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及顽固派的阻挠资产阶级维新派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总结以往经验,研究当时现状,对历次改革进行反思,意识到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清政府腐朽落后,封建统治者步步退让,助纣为虐,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致使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得出结论:中国封建统治秩序腐朽落后,不可逆转,若想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唯有推翻封建王朝,创立民主共和国,给与人民自由、民主的权利,以法治国。
于是革命派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11年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创立民国,实行三民主义,进行工业农业改革,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但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无论结果如何,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潮势不可挡。
这一时期以西方进化论、民权学说等为理论武器向传统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政治观、历史观、天命观、伦理观发起孟磊攻击。
共和、议会、民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价值观蔚然成风。
文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经学、考据学以及八股文已进入冻结时期。
此外,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许多革命民主人士加入到民主革命阵营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由于出身、教养、经历以及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曾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反映出各自的观点,当时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国粹主义思潮是其中的集中重要思潮。
但无论如何,当时的主流思潮都是民主革命思潮。
辛亥革命不仅使民权、自由、平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迎来了思想文化的曙光,各种思想文化竞相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叱诧风云的新文化运动展开。
新文化思潮空前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在文化思想各领域发起的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孔孟之道。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酒文化。
涌现出大批的文化战士和思想巨匠,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
新文化运
动的本质是一场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这场运动延伸到文学的各领域,开展了以文学改革为内容的文化改革。
文学改革主将鲁迅从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发动了冲击和批判。
这次运动对于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摆脱旧文化、旧传统的束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都准备了必要的精神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引起知识界的重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
同时“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胜利,更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在中国迅速蔓延。
近现代思潮的演变正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争论中国道路走向的思想历程。
也是中国人在面临着列强侵略、压迫的情况下,不断反抗,挣扎的辛酸抗争史.。
纵观整个近现代各时期的历史思潮,我们不难发现在以新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思潮、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为主线的思潮历程中,逐渐由肤浅到深入,由低级到高级,各阶级的人不断探索,无论哪种思潮,无论其重要与否,都是整个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都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或大或小,却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新经世思想、还是劳动农民的反封建思想,亦或洋务派的洋务思想、维新派的为新思想,革命派的民主思想,新形势下的新文化思想,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的精华思想。
都是在无数人付出血与汗的的代价换来的。
即使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却仍可以为今天所用,他们不会只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化石。
尤其是马列思想,经世思想、民主思想仍可以是我们当代行动的指导思想。
铭记历史,不断反思,借鉴个时期的思想精华,促进个人、集体、国家、世界的发展。
参考资料:
刘兴华、刘仁坤《中国近代思想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