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浅析《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二元对立

浅析《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二元对立【摘要】《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作家霍桑著名的短片小说。
本文试图通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素”的方法分析,找出文中自然与科学,大人与小孩两组二元对立,从中看出霍对此的态度。
【关键字】拉帕西尼的女儿,列维斯特劳斯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长期以来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具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之一。
其中主题的丰富性及隐晦性引发了学者从各种角度进行阐释。
列维斯特劳斯被称为结构主义批评的开创者。
在神话文本解释方面,他开创了用“神话素”的方法解读神话深层结构。
本文以他对俄狄浦斯神话的解读为范本,借以尝试以同样的方法解读《拉帕西尼的女儿》,力图得出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并对其进行阐释,找出小说主题。
二.故事梗概《拉帕西尼的女儿》讲述了以下故事:崇尚科学的拉帕西尼违背自然规律建造了一个特殊的植物园,园中植物失去本来的自然面貌,沦为科学实验品。
青年乔万尼来此求学中邂逅拉帕西尼的女儿比阿特丽丝并一见钟情。
拉帕西尼为了满足自己对科学的狂热追求,不惜将女儿同植物一样作为实验品,从她降生起就用毒药喂养,使其成为致命的毒药。
乔万尼在得知这一真相之后,埋怨比阿特丽丝。
对手巴格里奥尼赠与乔万尼解药,比阿特丽丝为了帮助乔万尼试验解药作用先喝下解药,但不幸死去。
三.文本分析通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分析方法,得出小说中隐含的二元对立。
表格如下:从中看出,I表达的是对自然的肯定,II表达的是对科学的否定,III表达的是对孩子天真本质的肯定,IV表达的是对被大人意志改造后的孩子的否定。
I和II构成自然与科学的二元对立;III和IV构成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
四.自然与科学的二元对立在I中,多次对植物园进行了肯定描写。
首先是乔万尼从窗户中望见植物园,对植物进行感叹。
接着是乔万尼第一次见到比阿特丽丝,把她比作植物进行赞美。
后来他们漫步于植物园中,乔万尼再次认为比阿特丽丝如大自然一般单纯清新。
《拉帕齐尼的女儿》中《圣经》原型的哥特性探究

作者: 张晓平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开封大学学报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拉帕齐尼的女儿》 《圣经》 原型 哥特性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为哥特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基督教背景使其写作呈现出《圣经》人物原型本土化的鲜明特征。
学术界许多人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人物进行了解读。
既存的评论多从《创世纪》里“上帝——人——撒旦”这一三角结构中寻找原型。
其实,该小说所涉及的《圣经》人物原型已经远远超出这一阈限,小说中的人物乔万尼、拉帕齐尼、巴格里奥尼、比阿特丽斯的塑造,分别以《创世纪》中的以实玛利、《列王纪》中的亚哈王、先知以利亚、《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为原型。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拉帕齐尼的女儿》进行重读,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文本表层话语之下的基督教主题及圣经原型的哥特性。
霍桑与现代科学观_读_拉帕西尼的女儿_

霍桑是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 19 世纪美 国作家 。除 《红字 》外 , 他的一些短篇小 说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 《拉帕西尼的女 儿 》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者们从多种角度 加以阐释 , 有的从互文性角度论及故事的 “文学影响 ”, 认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浪漫 派诗人雪莱 、济慈的影子 , 或者觅到德国哥 特式小说的足迹 ; ①有的则聚焦故事的东方 色彩 , 把药物学家拉帕西尼的花园比作东方 国家皇帝的 “禁宫 ”, ②借助后殖民理论进 行解 读 。国 内 也 有 相 关 的 分 析 文 章 , 如 《国外文学 》2001第二期上刊登了宋敏的一 篇文章 , 认为 “贝阿特丽丝之 ‘毒 ’其实 象征着与生命紧密相连的性 (或曰女性性 感 ) ”。③
·61·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国文学评论 No. 4, 2006
义 、女性主义与方法论 》一书中区分了两 种科学观 : 内因式科学方法 论 ( internalist scientific ep istemologies) 与后殖民科学技术 研究方法 (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2 gy studies) 。前一种方法论推崇 “纯科学 ”, 认为世间存在着一种纯粹的科学 , 这种科学 “原则上能够揭示有关现实的种种完全的 、 统一的 、和谐有序的真理 , 而现实本身也在 等着科学做出这样的解释 ”。λζ 这一理论认 为 , “现代科学的成功归因于科学的内在特 点 , 主要是指实验方法 、科研方法 、最大限 度保持客观性和理性的科学水平 ”。λ{这种内 因性科学方法论要求 “所有可能干涉科研 结果的社会价值 、社会利益都得在人们批判 的警 觉 的 视 线 中 被 坚 决 地 尽 早 地 清 除 干 净 ”。λ| 而后殖民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则在科学 的定义中引入了文化 、社会概念 , 它更感兴 趣的是 “哪些科学 ( sciences) 既能最大限 度地推进知识增长 , 又能保障该文化中最弱 势群体的社会福祉 ”。λ} 在这种科学观的视域 里找不到纯客观的科学 , 因为 , “科学从来 就不是纯粹的 , 它一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 识的混合体 ……”。λ∼
【解析《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恶魔性因素】恶魔男爵电影[修改版]
![【解析《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恶魔性因素】恶魔男爵电影[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8e85f4f12d2af90342e66e.png)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0070021)。
李春燕苏薇纳撒尼尔·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是美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传统——象征浪漫主义。
他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
读他的小说,你不得不被他小说中揭示的邪恶所震撼。
霍桑揭示的邪恶之一来源于人的智力。
他的小说中许多智慧的角色通常都是恶棍或恶魔,因为他们虽然有过人的智慧,但却缺乏人性。
本文将以《拉帕齐尼的女儿》为例,分析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作品简介《拉帕齐尼的女儿》(又译《怪医的女儿》)是霍桑的短篇故事集《古宅青苔》中的一篇杰出的作品。
故事描写中世纪意大利小城的一桩奇事。
这篇小说写于1844年,描述了一个有关伪科学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16世纪意大利一个普通的科学家拉帕齐尼的女儿贝雅特丽丝,她美丽、善良、纯真无邪。
然而,她却完全与世隔绝,没有朋友,因为她的父亲为了测试某些植物的毒性,用她来做实验。
拉帕齐尼为了获得医学知识,培育了一种罕见的非常有毒的植物,并把这种毒性传染给了女儿。
从此以后,贝雅特丽丝也带有了这种植物的毒性,甚至她的碰触和呼吸对其他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贝雅特丽丝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她爱上了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乔万尼,他就住在这种有毒的植物花园的隔壁。
虽然乔万尼知道贝雅特丽丝的触摸和呼吸对其他地方的花朵、昆虫甚至是蜥蜴都是致命的,但他还是被贝雅特丽丝的美丽与甜美深深地迷住了。
不久,他意识到他也感染上了这种毒素。
最后,他非常残忍地指责贝雅特丽丝把毒素传染给了他。
他的无情加上拉帕齐尼的邪恶的计划最终彻底毁掉了贝雅特丽丝这个无辜的女孩:她喝掉了由拉帕齐尼的对手研制的解毒剂后死去,因为这种解毒剂解毒的同时对人是致命的。
“恶魔性”一词的渊源“恶魔性”(the daimonic)一词起源于古希腊,且在西方文学创作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大都出现在诗人、神学家的创作中,近代文学批评家才开始关注这一主题。
《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中的理性美与结构美

《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中的理性美与结构美作者:黄庆庆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摘要:《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是霍桑著名的科技短篇小说,描述极端科学扼杀纯真人性。
这两篇小说中,表达出了霍桑对理性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理念以及结构美。
关键词:霍桑;美学;理性《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是霍桑著名的科技短篇小说,探讨极端科学带来的灾难。
徐虹和于洋于2013年在《科技理性扼杀纯真人性———读《胎记》探析霍桑短篇小说科技观》中,探讨极端科学对人的影响。
国外批评家瓦琉纳斯在《拉巴契尼的女儿——科学的最后诱惑》则从科学寓言的角度分析。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
《胎记》是一个简单的杀妻故事。
女主人公乔治亚娜善良貌美,美中不足的是她脸颊上有一个红色的小手印胎记。
乔治亚娜的丈夫艾尔默,厌恶这胎记,打算用科学的方法去除妻子的胎记,妻子也命丧于此。
《拉巴契尼的女儿》也有相似的情节,医生拉巴契尼以毒素滋养出一个娇艳无比又生身带巨毒的女儿帕德丽丝。
当一个叫乔万尼的青年对她一见钟情后,想方设法进入花园与之相会,也慢慢变成了有毒之人。
一、科技与理性美歌德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美学家。
他在《浮土德》中说:“万汇本一如,彼此相联带,相依为命,哪可分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本原现象”,体现在创造精神中。
在《胎記》与《拉巴契尼的女儿》中,霍桑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并且与歌德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在《胎记》中,科学家艾尔默违背现实主义美学,违背理性美,追求极端完美,导致了悲剧。
“可在你脸上绝不是。
不,亲爱的乔治亚娜,大自然把你造得几乎尽善尽美,所以这一点点瑕疵——我吃不准该叫它缺憾还是美丽——也令人震惊,因为它是人间遗憾的明显标记。
”(霍桑,1996:50)霍桑花了大量笔墨描述艾尔默对于妻子乔治亚娜胎记的看法。
艾尔默对于这块胎记遗憾,厌恶,认为这胎记影响了完美。
“万汇本一如,彼此相联带,相依为命,哪可分开?”各种事物相辅相成,去除缺憾也影响了美的发展。
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Dec. 2012 Vol. 31 No. 12
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曹叔荣
(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 本文依托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始意象和人物原型这两个方面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中
的“花园”意象以及四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霍桑的人性观及其复杂的宗教情结。
从霍桑塑造的这样一位全知全能,但又自私冷 酷的上帝形象中,我们可以窥视其对清教的复杂情
怀。一方面,他的生活成长背景使其思想必然留下 了清教的印记。“原罪说”,“内在堕落”,“救赎”等 概念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是,具有超时代精 神的霍桑也意识到清教不近人情的冷酷一面。比阿 特丽丝的死正是对压抑和摧残人性的清教教条的一 种无声控诉。
( 一) 原始意象 - 拉帕其尼的花园 - 伊甸园 《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其中 蕴含的大量原始意象也在西方作品中时有出现。荣 格认为,原始意象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相通 的。它们是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 马新国, 355) 。《拉帕其尼的女儿》中故事的主场景———“花 园”便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原 始 意 象,使 人 联 想 到 了《圣 经》中上帝创造的伊甸园。根据《旧约》记载,上帝 在东方的伊甸建造一个乐园,并让亚当和夏娃独自
故事好似一个令人神伤的爱情悲剧,但寓意却 高深莫测,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自小说问世以 来,文学批评者们趋之如骛,但他们的解读大都聚焦 在霍桑的非理性科学观或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批 判。鲜少有人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去系统地阐释 这部作品。经过梳理,笔者发现,拉帕其尼医生后花 园颇似圣经中舒适却充满致命诱惑的伊甸园,故事 中的几个主 要 人 物 也 均 能 在《圣 经 · 创 世 纪 》中 找 到相应的原型: 上帝—巴格里奥尼,撒旦—拉帕其 尼,被引诱者—比阿特丽丝和乔万尼。
解构主义与_拉帕奇尼的女儿_

可是科学即 真理 吗 ? 它 在 终极 意义 上 会给 人类 带 来什 么 ? 是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 , 还是 受到更残忍 的奴役 ? 霍桑 借 Rappaccini 医生探讨 了这 一主 题 : 即科 学的 社会 作 用。这 里 所说的科学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中所倡 导的科学革 命 , 达 尔 文的进化论震 撼了人 们的 思想领 域、 哲学 及神学 , 而 霍桑 在 该篇 中所呈现的科学概 念则 是从 社会道 德角 度来看 待科 学 的 , 关注科学给人类带 来的后 果。在霍桑 笔下 , Rappaccini 医 生痴迷科学近乎疯狂残忍 , 他最 关心是科学 而不是人类 。别 人只 因是他实验的对 象才 使他感 兴趣。 为了增 加 芥末 籽 大小 的知识 , 他都会 不惜 牺牲 人们的 生命 , 即 使是他 女儿 的 生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Rappaccini 医生的生 物实验竟预 言 了我 们今天对 遗传 密 码的 控制 : 医生 使不 同 种类 的植 物 杂 交 , 产生比天然植物毒素更可怕 的毒素。这些 产品已不再 是 上帝的创造 , 而是人们堕落的幻 想的可怕产 物。当然文章 中 并没明确指出医生干扰了人类生长的进 程 , 然 而却有迹象 表 明他的女儿是那些 美丽花朵的人 类姊妹 , 而比它 们更美丽 , 更危险。 科学一定会给人类带 来幸福吗 ? Rappaccini 医 生的科 学 并没有带给女 儿真正 的幸 福 , 相反 , 却把 她囚 禁在科 学的 伊 甸园中 ,atrice 具有特殊的意义 , 成为了她人生最高 的价值及 所有尊严的 总 和。生活对她来说 便意味 着自 由地体 验人 生。她渴 望同 其 他少女一样有 疼爱自 己的 父亲 , 有爱 慕自 己的情 人 , 有关 心 自己的朋友 , 然而科学打破了她 现实的迷梦。 她不能与其 他 小朋 友来往 , 她不能 有正 常人 的恋爱 , 她 只是 她父亲 手中 的 一件艺术品。显然霍桑对那些充当上帝 , 缺乏 人间温情的 科 学家们怀有敌 意的 态度。从 不遗 余 力去 除妻 子 胎记 的 Ay lmer, 到试图挖掘 牧师灵魂深处的红字的 Chillingworth, 到寻 找 不可饶 恕罪 恶 的 Ethan Brand, 他们 无 一不 是 冷酷 残忍 的 化 身。通过这 些人 物 的刻 画 , 霍 桑向 我们 阐 明了 这 样一 个 主 题 : 如果人们胆敢违背自然规律 , 充当造 物主 ; 如果人们胆 敢 歪曲 科学 , 滥用科学 , 则 把人 类社 会变成 一个 人人惟 恐逃 之 不及的牢笼 , 最后只能走向毁灭的深渊 。 解构理性光环说 所谓 逻格斯中 心主义 就是 要通过 意义 自明的 纯粹 工 具( 逻格斯、 语 言) 来 把握 纯净 的思想 , 因 此它 必然割 裂语 言 的能指与所指 , 把 能 指归 于理 解 性的 , 因 而 是物 质 的 , 历 时 的 ; 而所指则是 精神的 , 共 时的。形 而上 学一向 是贬 前者 而 扬后者 , 这样 就形 成了 理性 感 性这 一二 元对 立的 范畴。 在 形而上学理性的光环下 , 没有质疑 , 没有 欲望的地盘 ; 没有 意 外 , 没有感性 的位 置 ; 甚 至没 有 隐喻 , 没有 修 辞 , 没 有歧 义。 人们总是从这些大词 理念、 存在、 真 理、 理 性、 主 体、 现实 等出发 , 似乎只有从这些准则出发 , 才可 以摆脱盲目 , 接近 真 理 ; 才可以确保自身的有效性 和真实性。然 而霍桑 却借 Gio vanni 这一人 物的塑造对理性 感性 , 现实 梦 想这一 二元对 立 范畴提出了质疑 , 在他的作品才充满了 隐喻、 象征。 尽管 Giovanni 自称是有理性的人 , 他似乎生活在梦境中。 当 Baglioni 医生告诉 他 Beatrice 满身毒素 , 是他父亲科学狂 热 的牺牲品时 , 他难以置信 , 却只是喃喃地说道 : It s a dream. 不仅 dream 一词多次用来描 述 Giovanni, 而且与 dream 相 关 的词义也多次用来描述 Giovanni, 如 :
解构主义与《拉帕奇尼的女儿》

Deconstruction and Rappaccini's Daughter 作者: 张艳威
作者机构: 哈尔滨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霍桑;《拉帕奇尼的女儿》;解构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
摘要:解构主义正在跨越文本分析的樊篱而转化为一种泛文化批评.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审视<拉帕奇尼的女儿>,探讨霍桑的创作主题及技巧,进而探讨他在该篇中所消解的男性中心说、科学神话说及理性光环说,使读者得以洞悉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2-06-12 作者简介: 曹叔荣( 1989 ~ )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61·
享有这个园子。但是上帝有一条死命令: 绝不可以 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2]2 阿帕其尼医生精心侍弄的 花园与上帝创造的伊甸园有种太多的相似之处: 安 适惬意却又隐藏着罪恶。那些惹眼却剧毒无比的紫 色花朵好似伊甸园中上帝明令禁止亚当和夏娃吃的 禁果。小说中提到,有一次乔万尼试图想要摘取一 朵那紫色的花朵,比阿特丽丝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 他的说,痛苦不安地叫道,“千万别碰它! 它会要了 你的命! ”[3]210 那么,这些紫色的娇艳的花朵究竟象 征着什么 呢? 文 学 批 评 者 的 解 读 可 谓 莫 衷 一 是。 如,宋敏在《比特丽丝之“毒”: 红色的禁区》一文中, 根据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指出: “文中描写比特丽 丝的“ 毒性”似乎与紫色花有着直接相通、相似之 处,可以说,紫色花株集中象征了比特丽丝的女性 性感。”[4]84 然而,笔者认为,故事中,娇艳紫色的花 朵,馥郁的香气,曼妙的少女,乔万尼对比阿特丽丝 以及那些有毒花朵无法抑制的好奇,均代表了人类 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罪恶。在这里霍桑抓住了拉帕 契尼的后 花 园 和 伊 甸 园 两 者 之 间 的 相 似 之 处,将 “花园”这一原始意象置换变形到其文学作品中,激 活了人类潜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成一种独特的 古今沟通的关系。
2012 年 12 月 第 31 卷 第 12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c. 2012 Vol. 31 No. 12
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曹叔荣
摘 要: 本文依托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始意象和人物原型这两个方面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中
二、原型分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一种 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即原型批评理论。它主要探讨 的是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学之间的一种潜在的千丝
万缕的联系。原型( archetype)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 architypos,archi 意为“初始、首例”,typos 意为“痕 迹、压痕”。 一 般 来 说,由 于 作 品 的 创 作 时 代 背 景, 作者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也应该是 千姿百态,各有不同的。但是原型批评理论者认为 所有文学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创作品,或者 说遗世独立的。他们通过对文学的起源神话与宗教 仪式的研究发现每种后来的文学因素都可以在神话 与宗教仪式中找到原型模式。瑞士心理学家卡·古 ·荣格认为,作家都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进行 文学创作 的。 而 这 种 集 体 无 意 识 的 则 包 括“原 型 ” 或称“原始意象”。[1]356 原型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诺 思洛普·弗莱也提出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马新 国,363) 。通常,我们在阐释霍桑作品时不可避免 会将它们与清教联系起到一起。结合霍桑的时代背 景以及对其作品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他在进行文 学创作时,的确会有意或无心地将《圣经》中的大量 原型“移植”到其作品中去,并且赋予其新的形式与 内涵,以此来传达他对宗教、对人性的独特见地。
( 一) 原始意象 - 拉帕其尼的花园 - 伊甸园 《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其中 蕴含的大量原始意象也在西方作品中时有出现。荣 格认为,原始意象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相通 的。它们是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 马新国, 355) 。《拉帕其尼的女儿》中故事的主场景———“花 园”便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原 始 意 象,使 人 联 想 到 了《圣 经》中上帝创造的伊甸园。根据《旧约》记载,上帝 在东方的伊甸建造一个乐园,并让亚当和夏娃独自
的“花园”意象以及四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霍桑的人性观及其复杂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 原型批评理论; 原始意象; 原型; 《圣经》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12x( 2012) 12 - 0061 - 03
一、引言
霍桑最 为 大 家 所 熟 知 的 要 数 其 长 篇 小 说《红 字》,但是他在短篇小说上的造诣亦不可小觑。《拉 帕其尼的女儿》就是他颇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 说,收录在其短篇故事集《古屋青苔》中。小说主要 讲述的是到帕多瓦大学求学的乔万尼在其寄居的阴 森的古宅之内,无意间发现了拉帕其尼医生的后花 园和他的女儿比阿特丽丝。乔万尼为少女的美貌倾 倒,与她频频在小花园内幽会。由于经常出入花园, 并且与 “毒人”比阿特丽丝接触,他最终也身染剧 毒。最后,比阿特丽丝在喝下巴格里奥尼教授提供 的“解药”后悄然逝去。
故事好似一个令人神伤的爱情悲剧,但寓意却 高深莫测,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自小说问世以 来,文学批评者们趋之如骛,但他们的解读大都聚焦 在霍桑的非理性科学观或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批 判。鲜少有人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去系统地阐释 这部作品。经过梳理,笔者发现,拉帕其尼医生后花 园颇似圣经中舒适却充满致命诱惑的伊甸园,故事 中的几个主 要 人 物 也 均 能 在《圣 经 · 创 世 纪 》中 找 到相应的原型: 上帝—巴格里奥尼,撒旦—拉帕其 尼,被引诱者—比阿特丽丝和乔万尼。
( 二) 人物的圣经原型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是 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 现的领悟 模 式,我 们 就 在 与 原 型 打 交 道 ( 马 新 国, 356) 。细读《拉帕其尼的女儿》发现,其中的几个主 要人物均能在《圣经》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物原型。 1. 拉帕其尼医生———造物主 ( 上帝) 。在分析 拉帕其尼医生这个角色时,很多的文学批评者从非 理性的科学观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他解读成一 个丧心病狂的科学家,一个冷酷无情的父亲,对其进 行了各类 的 口 诛 笔 伐。 例 如,吴 兰 香 在 其《霍 桑 与 现代科学观 》一 文 中 指 出,拉 帕 其 尼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现代科学家画像,他代表着绝对的理性与客观。[5]61 再如,谢玲在《天使的陨落》中将拉帕其尼视为男权 社会的“父 权 ”的 代 表,肆 意 书 写 女 儿 的 生 命。[6]193 然而,笔者认为,拉帕其尼医生在故事中代表的引诱 者 - 撒旦这一圣经原型。据《圣经》记载,撒旦原是 上帝的天使,后来他发动叛乱,失败后被上帝打入地 狱。为了报复上帝,他变成一条蛇,混进伊甸园,引 诱夏娃吃下禁果,而夏娃又让亚当吃下禁果,从而犯 下人类世代相袭的原罪。霍桑笔下的拉帕其尼医生 被描绘成冷酷,几近病态的撒旦式恶魔。他用毒气 滋养自己的女儿,把她束缚在与世隔绝的花园。他 一手导演了女儿的悲剧。当乔万尼出现后,他用比 阿特丽丝的美色引诱他,让他最终沦为自己实验的 牺牲品。霍桑用细腻的笔触使一个猥琐阴暗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