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多囊卵巢综合征01421633E-02

合集下载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症【基本概述】具有月经紊乱,闭经,无排卵,多毛,肥胖,不孕合并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改变,称为多囊卵巢综合症。

患者可具备以上典型症状,也可以只有部分症状,但因排卵障碍而致不孕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确切病因不详,目前认为是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而雄激素的过量产生是由于体内多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协同作用的结果。

多囊卵巢综合症(p 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Stein-Leventhal Syndrome;sclerocystic ovar y disease)是以慢性无排卵、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肥胖、多毛和卵巢多囊性增大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候群。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多内分泌轴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疾病的终期卵巢病理改变,其最初的神经内分泌变化,是GnRH-GnH释放频率和脉冲振幅增加,LH/FSH比值增高。

【病因】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定论,一些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PCOS患者LH值高,FSH值正常或偏低,故LH/FSH之比大于3,LH对合成的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的反应增加,故认为下丘脑垂体功能失常是本征的启始发病因素,从而导致卵巢合成甾体激素的异常,造成慢性无排卵。

LH水平升高不仅脉冲幅度增大,而且频率也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外周雄激素过多,被芳香化酶转化成过多的雄激素持续干扰下丘脑-垂体的功能。

(二)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部分PCOS患者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升高,此可能是肾上腺皮质P450c17酶的复合物调节失常使甾体激素在生物合成途中从17羟孕酮至雌酮缺乏酶的阻断。

肾上腺机能异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系异常与分泌异常。

(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与高胰岛素血症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常见的表现。

PCOS妇女胰岛素水平升高能使卵巢雄激素合成增加,雄激素活性增高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内环境稳定。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以痰湿为主,且二者互为因果作用于机体而致病。

临床应用多以虚实夹杂多见,辨证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与舌脉分为青春期和育龄期两个阶段。

青春期注重在于调经,育龄期则以助孕为主。

根据临床体胖、多毛、卵巢增大、包膜增厚的特点,常配以涤痰软坚、化瘀消症之药品。

临床通常分为肾虚证、脾虚痰湿证、气滞血瘀证、肝经郁火证以及肾虚证,月经初潮迟滞,后期量较少、色淡、质稀,婚后日久不孕,面色无华、腰膝酸软、乏力、畏寒等。

舌淡、苔薄、脉沉细,治以补肾调经,多以右归丸为基础加减。

脾虚痰湿证临床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形体肥胖多毛,四肢倦怠,疲乏无力,婚久不孕等,治疗以化湿除湿,通络调经,多在苍附导痰丸基础上加减。

气滞血瘀证临床多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经行有块、精神抑郁、心烦易怒、胀满拒按、乳房胀痛、舌暗红有瘀点、瘀斑及脉沉涩或沉涩悬。

治疗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经,多在膈下逐瘀汤的基础上加减。

肝经郁火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毛发浓密、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治以疏肝理气、泻火调经,多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学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学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学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由于雄激素水平增高引起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囊性卵巢、排卵障碍和激素紊乱等症状。

该疾病一
直以来都是中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和瘀血互结。

中医学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
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学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四物汤、川芎嗪、柴胡桂枝汤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调节内分泌等,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
征。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功能的疗法。

中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
合征的发病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滞等相关,针灸可以调理这些脏腑的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排卵率和孕率,改善患者的生育能力。

尽管中医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该病的病因
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是通过改善
症状来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内分泌水平和生殖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医药的疗效
和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验证。

中医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相信中医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中将会发挥更大
的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多囊卵巢综合症,它会导致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等现象,是女性会得的病。

不过也不是全部的患有这种病的女性都会不孕,只是说可能怀孕的几率很少,由于患上了以后就会消失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所以要想怀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需想方法来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反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

病征包括月经稀发或闭经、慢性无排卵、不孕、多毛及痤疮等。

因持续无排卵,严峻状况下会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PCOS的病因尚不清晰,涉及的病理机制特别简单。

一般认为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常、肾上腺功能紊乱、遗传、代谢等因素有关。

1遗传学因素 PCO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伴性)遗传,或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多数患者染色体核型46,XX,部分患者呈染色体畸变或嵌合型。

2肾上腺初现假说 PCOS起源于青春期前肾上腺疾病,即当受到剧烈应激刺激时网状带分泌过多雄激素,并在性腺外转化为雌酮,反馈性地引起HP轴GnRH-GnH释放节律紊乱,LH/FSH比值上升,继发引起卵巢雄激素生成增多,即肾上腺和卵巢共同分泌较多雄激素致高雄激素血症。

高雄激素血症在卵巢内引起被膜纤维化增厚、抑制卵泡发育,造成卵巢囊性增大和慢性无排卵。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导致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致使月经停闭、不孕等。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由于患上后会有许多不同的症状,需要依据这些症状来打算用哪种方式治疗。

在预防多囊卵巢综合症方面,首先,过于肥胖也是特别危急的信号,然后就是需要适当的运动,削减疾病发生的几率。

常常不正常腹泻,可别轻忽了,有些腹泻可能是癌症前期征兆。

有下列这些状况时,肯定要尽早就医检查治疗。

饮茶应当留意时间差,泡茶3分钟,茶中的咖啡碱基本上都渗出来了,这个时候喝茶,能提神兴奋。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以及多囊卵巢为特征的病变,常发于青春期和生育期,是临床上公认的导致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学“月经后期” “闭经” “不孕” 范畴,部分属“崩漏” 范畴。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沈绍功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核心病机是肾虚为本,痰浊为标。

除肾虚与痰阻之外,脾虚、肝郁、血瘀、郁热等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过程中常见的兼挟因素。

痰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之一,痰浊困脾则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又酿湿生痰,加重痰浊。

同时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体质之人往往伴有脾虚。

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血亦滞,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缠绵,久病更易抑郁,故肝郁亦为常见的兼挟证。

肝气郁滞,气滞则血凝,卵巢、胞宫皆为肝经所过,则瘀血易留于卵巢与胞宫。

瘀血又与痰浊胶结,“痰瘀互结,遂成窠臼”。

气滞血瘀日久均可化热,而见心烦、痤疮、不寐、手足心热等郁热之象,则应清透郁热。

充分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弥补了传统中医四诊的不足,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初步总结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辨证的相关规律:其一、B超检查可作为望诊的延续,若B超发现患者多囊卵巢征象,则中医病机应有痰瘀互结。

其二、血性激素检查也是四诊微观化的重要手段,血睾酮水平增高,则中医病机应考虑湿热因素;雌二醇(E2)较低者,往往是肾阴不足;血清PRL偏高,往往为肝郁气滞。

其三、胰岛素抵抗多有痰湿或湿热。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则祛痰与补虚则是该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提出“分治”理论,包括祛痰治标、补虚求本、祛痰补虚序贯治疗以及中药周期疗法四个方面。

治疗过程中必须顾及补虚与泻实这对矛盾,补虚不能助湿,祛痰不能伤正。

痰虚分治的序贯治疗方案正是基于这对矛盾而提出的治疗策略,该治疗方案以祛痰为先,痰去方可补虚。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结合睾酮比例增加及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黑棘皮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辅助检查
基础体温测定:多为单项 诊断性刮宫 月经来潮6小时刮宫,出现增生期内膜,
无分泌期变化。 超声 显示双侧卵巢均匀性增大,包膜回声增强,典型
表现为多个2-8mm直径无回声区围绕卵巢边缘,呈项链 征表现。连续监测未见主导卵泡发育及排卵迹象。 腹腔镜检查:卵巢增大,包膜发白增厚,包膜下可见多 个卵泡,无排卵征象(排卵孔,血体、黄体)
2. 发病机制: 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调节功能异常 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表现
月经失调为PCOS主要症状,常表现为闭经或月经稀发 不孕 生育期妇女因排卵障碍及月经失调致不孕 多毛、痤疮 因高雄激素引起,出现不同程度多毛,高
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引起 肥胖 50%以上患者肥胖。肥胖产生与雄激素过多,未
多囊卵巢综合征
辅助检查
激素测定
LH↑,FSH↓,LH/FSH≥ 2-3,LH无周期性排卵前峰值出 现。
睾酮↑,雌二醇正常或稍增高,其水平恒定,缺乏周期性 变化。
尿17-酮类固醇测定,如正常,提示雄激素来源于卵巢, 如升高,提示肾上腺功能亢进。
多囊卵巢综合征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2003年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与美 国生殖医学学会的鹿特丹专家会议推荐的标准。即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高雄激素的临床体征和(或)血生化表现 超声显示多囊卵巢。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腺轴失调(无排卵)为 主,全身性神经、内分泌代谢网络失调的 异质性综合征。相关因素包括:基因、环 境、生活方式、情绪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内分泌特征和病理生理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简称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是卵巢内存在多个囊肿,并伴随着女性生殖激素异常、排卵障碍、月经不调、雄激素水平升高等症状。

PCOS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据报道,约有5%-10%的生育年龄女性患有该病。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

肝郁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常引发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病理变化。

因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方案主要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活血祛瘀为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法中药治疗1.理气化瘀类药物:如柴胡、香附、川芎等,可以疏肝理气,调畅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2.健脾祛湿类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排除体内湿气。

3.活血化瘀类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等,可以活血祛瘀,改善卵巢功能,促进排卵。

4.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苦参等,可以清热解毒,改善内分泌紊乱,减少痤疮等症状。

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配方选择和剂量调整,一般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用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卵巢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在合格的针灸医生指导下进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针灸穴位。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重要性。

饮食原则包括:1.粗细粮搭配:适当增加全谷物和豆类的摄入,减少精细加工食品的摄入。

2.控制饮食糖分:减少糖分的摄入,尤其是高糖饮料和甜食。

3.摄入低脂饮食: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多选择植物油脂。

4.均衡膳食:合理搭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持膳食均衡。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最好咨询中医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

多囊卵巢中医治疗方法

多囊卵巢中医治疗方法

多囊卵巢中医治疗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卵巢多囊、月经紊乱、多毛、不孕等。

中医认为多囊卵巢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病症,因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采用中医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的方法。

首先,调理气滞血瘀。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多囊卵巢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调理气滞血瘀是治疗多囊卵巢的关键。

可以采用逍遥散、川芎茶调理气滞血瘀,促进气血畅通,改善卵巢的微循环,从而减轻多囊卵巢的症状。

其次,舒肝解郁。

肝郁是导致多囊卵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舒肝解郁也是治疗多囊卵巢的关键。

可以采用柴胡、丹参、枸杞等中药舒肝解郁,平复情绪,调节内分泌,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

再次,调理脾虚。

脾虚是导致多囊卵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理脾虚也是治疗多囊卵巢的关键。

可以采用党参、黄芪、山药等中药调理脾虚,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从而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

最后,调理肾虚。

肾虚是导致多囊卵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理肾虚也是治疗多囊卵巢的关键。

可以采用补肾壮阳的中药材如枸杞子、淫羊藿、肉苁蓉等,调理肾虚,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调理气滞血瘀、舒肝解郁、调理脾虚、调理肾虚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手术治疗
n 当药物治疗6个月经周期仍无排卵者应考虑手
术治疗。 n 1.双侧卵巢楔形切除术:以楔形切除双侧1/3 卵巢组织。术后疗效因人而异,各家报道不 一,有认为可治愈,也有认为疗效是短暂的, 多于术后数月内复发,术后卵巢周围粘连可影 响日后妊娠。 n 2.腹腔镜手术:用电灼或激光破坏部分卵巢 组织,即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对其远期疗效还 待进一步观察。
1
病因病理
n
n
现代医学对本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不清 楚。过去认为本征由于卵巢外膜增厚, 使排卵发生机械障碍而不能排出卵子。 目前则认为本征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 乱、丘脑下部-垂体功能障碍以及卵巢 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系统功能 障碍有关,不排卵则是由于卵泡发育到 不同阶段后停止发育的结果。
2
病因学说
诊 断
一、病史 1.有正常发育的青春期,月经初潮年龄可偏晚,但 在正常年龄范围内。 2.已婚妇女多有原发性不孕史。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根据以上病史及临床表现,本综合征的诊断一 般不难。但是,如果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又 扪不到增大的卵巢时,则需进一步借助辅助检 查以明确诊断。
12
鉴别诊断
3
病因学说
n 3、高雄激素血症:由于卵巢和肾上腺内某些甾
体激素合成酶的功能缺陷,或肾上腺DHEA和 DHEAS产生率和代谢清除率异常,引起卵巢雄 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高雄激素血症。 n 4、高胰岛素血症: PCOS患者外周组织对胰岛 素产生抵抗,从而代偿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引 起高胰岛素血症。此时性激素结合蛋白减少, 使游离态雄激素升高,促进并增加LH所诱发的 卵巢间质雄激素分泌。此外,胰岛素和类胰岛 素生长因子I(IGF-I)也促进卵泡膜细胞生成 雄激素。
17
西医药物治疗
n 2、抗雄激素治疗 n (1)雌、孕激素联合使用:常用短效避孕药,
是一种较为简单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亦可联合应 用雌、孕激素,用炔雌醇0.05毫克、醋酸氯羟烯 孕酮100mg,每日1次,每月口服3周。 n (2)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口服避孕药联合使用: 口服避孕药的同时加服地塞米松0.75mg/日,连 用3个周期,适用于睾酮和硫酸表雄酮均升高 者。使用过程中当警惕糖皮质激素的潜在危险。
1 . 卵 巢 男 性 化 肿 瘤 :当 血 清 睾 酮 值 >6.9nmol/L时应作有关检查以予排除。卵巢门 细胞瘤、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卵巢转 移癌等均可分泌较多的雄激素,患者男性化征 象明显,并常伴腹水和转移灶。卵巢男性化肿 瘤 多 为 单 侧 、 实 性 ,且 呈 进 行 性 增 大 。 n 2.肾上腺肿瘤 : 可分泌大量的雄烯二酮和 硫酸脱氢表雄酮,当后者的值>18.2μmol/L 时,应与本病鉴别。肾上腺肿瘤患者对ACTH试验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敏感。
n 1、遗传学因素: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
式,或X—连锁(伴性)遗传,或基因突变所 致。多数患者具有正常的46,XX染色体异常, 表现为X染色体长臂缺失和X染色体数目及结构 异常的嵌合体等。 n 2、肾上腺机能异常:可因青春前期的肾上腺疾 病,使网状带分泌过多雄激素,并在性腺外转 化为雌酮,反馈性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 系,使LH/FSH比值升高,继发卵巢雄激素生成 增多,形成高雄激素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n
nHale Waihona Puke 由于性腺轴调节功能失常而发生多毛、 肥胖、月经稀发量少甚或闭经,排卵障 碍、不孕或乳房发育不良,或伴双侧卵 巢多囊性增大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 ian Syndr ome,PCOS)。 多见于17-30岁妇女,患者可有正常的青 春发育期,常以月经失调或不孕而就诊。
4
病因病机
n 主要病机为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气虚弱,痰湿阻滞 冲任;或肾阴亏虚、肝经郁火、灼津炼液成痰,痰瘀互 结壅阻胞宫和冲任所致。 n 因肾虚则冲脉血海不满,胞宫无血可下,故月经稀发甚 或闭经; n 脾虚则水湿失于运化,聚而成痰,或肝经郁火灼津炼液 成痰,痰湿壅阻则躯脂丰满,故而肥胖; n 冲任不畅,胞脉不通,故而闭经、不孕、卵巢呈多囊性 增大; n 痰瘀互结冲任,血海蓄溢失常,月经不潮则全身血气偏 盛,故而闭经兼见多毛。 5
n 13
鉴别诊断
n 3、肾 上腺 皮质 功能亢 进 柯兴氏综合征所表现的高雄 激素水平和月经失调症状,与本病很相似,可用地塞米 松抑制试验予以鉴别。 n 4、 甲 状 腺 功 能 亢 进 和 低 落 甲亢 或甲低 可引 起血中 SHBG水平相应的增高或降低,进而影响E和T的代谢清 除率,致使雄激素的腺外转化率增高,雌激素水平增高 并失去周期性的变化,抑制了排卵,从而产生类似本病 的临床表现。通过测定甲状腺激素可予鉴别。 n 5、卵 泡膜 细胞 增殖 症 卵巢间质内有黄素化的卵泡膜 细胞小岛形成,雄激素水平较高,男性化倾向明显,对 氯 酚胺治疗反应较差,LH与FSH水平正常或稍低于正 常,确诊有赖于卵巢楔型切除后的病理检查。 14
n 9
腹腔镜检查
n
n
4.腹腔镜检查及卵巢活组织检查: 可见 卵巢增大、表面光滑,包膜增厚,灰白 色,表面有新生的血管。 用卵巢活检钳夹取卵巢组织病检,可见 卵巢包膜胶元化、纤维组织增生,其下有 排列成团的黄素化卵泡膜细胞,但无黄 体,并有大量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卵泡及 闭锁卵泡。
10
激素测定
n n n
临床表现
1、月经失调与排卵障碍: 多在初潮后不久即出 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稀发、间歇性闭经或持 续性闭经,并有排卵障碍。也可为月经过多或 长期少量的子宫出血。还可为有排卵型月经周 期而仅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健。 2、多毛与 肥胖: 约50% 的患者在青春期后发生 不同程度的多毛,主要见于上唇、两臂、腹中 线、下肢、乳晕、外阴及肛门周围。阴毛可呈 男性分布,毛多而粗,浓密而黑。20% 患者有 中等程度均匀的肥胖,多数为女性体形,可有面 部痤疮及阴蒂肥大,或乳房发良不良。
n n
5.放射免疫法激素测定: ① 一 般 血 清 FSH下 降 ,LH明 显 增 高 , LH/FSH>3。 ②血清睾丸酮、雄烯二酮及脱氢表雄酮普遍升 高,卵巢静脉血比外周血中睾丸酮水平增高10 倍左右。 ③雌激素水平大多在正常范围;孕二醇比正常 月经周期卵泡期稍高,孕三醇正常或增高。 ④尿中17-酮类固醇正常或增高。正常时但明 显多毛,说明雄激素来源于卵巢;增高时提示 肾上腺功能亢进。17-羟皮质类固醇水平正常 或偏低;垂体、肾上腺机能检查多无明显异 11 常。
中医治疗
n 治疗原则是恢复排卵月经、促使妊娠,减少多毛
现象,并防止发生子宫内膜癌。 n 根据本病征具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肥胖、 多毛及卵巢囊性增大等临床表现,遵循“审证求 因”的原则,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因肾虚、肝 郁、痰湿、血瘀影响到冲任二脉不能相资,胞宫 胞脉不能行月经和主胎孕。 n 因此,其治疗大法为补肾健脾、清肝疏肝、涤痰 化瘀、软坚散结。
19
15
辨证论治
(1)肝肾亏虚、痰湿阻滞证:治以补益肝肾,化痰除湿。 n 还少丹(《洪氏集验方》):熟地、山药、茯苓、肉苁蓉各 15g,山萸肉、枸杞、杜仲、楮实子、巴戟天、牛膝各12g, 石菖蒲、小茴香各10g,五味子、炙远志各6g。 (2)脾肾两虚、痰湿阻滞证:治以温肾培脾,除湿化痰。 n 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研粉吞服)3g,制附片(先煎1 小时)30g,肉桂(后下)5g,菟丝子、肉苁蓉、黄芪、茯苓各 15g,浙贝母、桑螵蛸、刺蒺藜、潼蒺藜、紫菀茸各10g。 (3)肝经郁火、痰瘀互结证:治以清肝泻火,涤痰化瘀。 n 龙胆泻肝汤(《医宗全鉴》)合越鞠丸(《丹溪心法》)。 n 龙胆草、甘草各6g,黄芩、山栀、柴胡、车前子、木通、泽 泻、当归、苍术、香附、川芎、神曲各10g,生地12g。 16
8
辅助检查
1、 卵巢功 能检查 : 如基础体温测定为单相型, 宫颈粘液检查结晶不典型、拉丝度差、无周期 性变化,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示成熟指数偏低、 无周期性变化等,均提示卵巢无排卵。 n 2、诊 断性刮宫: 于月经前数天或经潮6小时内 行诊刮,病检子宫内膜为增生期或增生过长, 甚至发现子宫内膜腺癌。 n 3、 B超: 可见双侧卵巢略增大或正常大小,或 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泡。
西医药物治疗
n 1.促 排卵 治 疗:目 的 是诱 发 排卵 ,以恢 复 月
经,促进妊娠。 n (1)克罗米芬:作用机理见第7章第2节。一般 在月经周期第3~5天或撤药性出血第3~5天开始 给药,50mg/天,共5日。若用药一周期后无效, 第二周期则应加大剂量,100mg/天,共5日。若 仍 无 效 ,再 增 至 150mg/天 ,最 大 剂 量 可 用 至 200mg/天。 n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n (3)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6
妇科检查
n
n n
约半数患者可触及双侧比正常增大1-3倍 的卵巢,呈对称性和囊性,包膜厚,较坚 韧,称为“牡蛎样变”。 另有近半数患者的卵巢大小正常,包膜 也并不增厚。 子宫大小一般都正常,如合并子宫内膜 增生过长或子宫内膜癌时,子宫可稍增 大。
7
并发症
n
n
子 宫内 膜癌 、乳 腺癌 以及 冠心 病: 由 于体内高水平的雌、雄激素而成为高危 因素 ,据 统计约 14% P COS在 14年 内进 展为子宫内膜癌,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 癌中患者中19% ~25% 合并PCOS。 高 催 乳 素 血 症 : 据 报 道 有 30% ~40% PCOS患者合并 高催乳素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