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新闻学——《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新闻学——《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二)课程任务本课旨在解决三大问题:新闻是什么,新闻事业是怎样的,怎样在当代中国从事新闻事业。

基于新闻学理论性强的特点,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

讲授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问答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新闻理论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绪论重点与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学的定义、新闻理论的定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第一章新闻本源重点与难点: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2、新闻的定义3、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的本源是什么?2、如何认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3、新闻的定义4、能够辨析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新闻的定义5、新闻的基本特征6、为什么说真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7、区别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第二章新闻真实重点与难点:1、新闻真实的内涵2、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治理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真实的要求是什么?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内涵?4、如何实现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两者的统一?5、联系实际,谈谈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第三章新闻价值重点与难点:1、新闻价值的含义和要素2、新闻敏感3、如何发现新闻价值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价值的含义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在实践中辨析和运用?3、新闻敏感的含义4、结合新闻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敏锐地发现新闻价值?5、检验新闻价值的根本标准是什么?6、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新闻事业重点与难点:1、理解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2、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3、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如何理解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3、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功能?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5、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重点与难点:1、新闻工作的阶级性2、新闻工作的党性3、理解党性是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4、理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5、三贴近6、正面宣传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如何理解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2、为什么说党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3、新闻工作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4、新闻工作如何做到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5、新闻工作如何做到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6、三贴近的内涵7、新闻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8、什么是正面宣传?9、为什么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第六章新闻宣传重点与难点:1、宣传2、新闻宣传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3、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4、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宣传的定义2、宣传包括哪些要素?3、新闻宣传与宣传存在哪些联系与区别?4、阐述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5、论述新闻宣传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6、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7、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第七章新闻舆论导向重点与难点:1、新闻舆论2、舆论导向3、舆论引导的新机制、新特点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是舆论?2、什么是新闻舆论?3、什么是舆论导向?4、新闻舆论产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5、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何重要意义?7、如何做好典型宣传?8、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9、怎样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0、社会舆论工作需要把握的两个重点11、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12、如何建立和健全舆论引导的新机制?13、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重点与难点:1、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功能、意义、任务、主体、客体、原则2、在当代中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2、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3、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4、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有哪些?5、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6、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7、在当代中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主要采用哪几种方法?8、什么是媒体审判?9、如何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做到理性分析和正确引导?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重点与难点:1、新闻出版自由的含义2、理解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针对性3、理性看待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4、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出版自由的含义2、怎样理解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针对性?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有哪些?第十章新闻法治重点与难点:1、新闻法治2、新闻传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3、协调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法治的含义2、新闻传播主体的权利有哪些?3、新闻传播主体的义务有哪些?4、依法行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5、如何协调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关系?6、如何增强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不同环节的守法意识?第十一章新闻事业管理重点与难点:1、加强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重要意义2、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3、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具体体制4、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具体机制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2、论述加强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重要意义3、我国新闻事业管理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4、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具体体制5、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具体机制6、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第十二章新闻队伍建设重点与难点:1、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新闻队伍建设的原则3、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4、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5、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论述为什么要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2、新闻队伍建设应当遵循什么原则?3、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为什么要提高理论素养?4、结合新闻工作的性质,论述对提高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的认识5、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6、结合个人情况,谈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努力?三、教材和参考资料《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新闻学概论课程讲义

新闻学概论课程讲义

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学什么?)▪1、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2、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3、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广播、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录制等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新闻边缘交叉学科:新闻社会学、新闻美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哲学、新闻经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有的属于理论新闻学有的属于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怎样学?)1、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与我国)▪B、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学)▪ C 、吸收与扬弃的关系(西方新闻新闻学)4、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二、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

后来得到发展。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新闻的内涵、特点和分类。

3.熟悉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4.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能够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6.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

7.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新闻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4课时)-新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和主要分支。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新闻的内涵、特点和分类(6课时)-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新闻的五大基本要素和新闻价值判断。

-新闻的分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社会新闻等。

3.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范(8课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原则。

-公众利益与新闻报道的平衡。

4.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12课时)-写新闻的要求和特点。

-新闻标题的撰写技巧。

-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

-新闻报道的写作结构和写作风格。

5.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影响(10课时)-新闻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分析新闻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6.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6课时)-培养正确的新闻观念和职业道德。

-培养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思维。

-积极参与新闻评论和公众话语的形成。

7.新闻写作能力和新闻分析能力的提高(8课时)-提高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培养新闻分析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新闻报道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实践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写作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

2.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新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4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新闻学概论教案(全)

新闻学概论教案(全)

新闻学概论教案(一)章节名称:新闻的定义与特性教学目标:1. 理解新闻的定义2. 掌握新闻的基本特性3. 了解新闻在传播中的作用教学内容:1.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一种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信息。

2. 新闻的特性: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3. 新闻在传播中的作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发展。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定义和特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新闻的定义和特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讨论:分组讨论新闻在传播中的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

4. 总结:归纳新闻的定义、特性和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定义和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的准确性。

新闻学概论教案(二)章节名称:新闻来源与新闻采访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来源的种类2. 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3. 理解新闻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的种类、特点及运用。

2. 新闻采访:采访的概念、准备、技巧、注意事项。

3. 新闻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获取真实信息、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新闻可信度。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新闻来源的种类和特点,以及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

3. 实践:模拟新闻采访场景,分组进行采访练习。

4. 总结:归纳新闻来源、采访技巧和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闻来源和采访技巧的理解程度。

2. 采访实践:评估学生在采访练习中的表现和采访效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一篇新闻报道的采访过程和方法。

新闻学概论教案(三)章节名称: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目标:1. 掌握新闻报道的种类2. 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种类:消息报道、深度报道、专题报道、评论报道。

新闻学概论讲授大纲

新闻学概论讲授大纲

新闻学概论讲授大纲绪论一、广播电视与新闻学的关系。

广播电视台是新闻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主要以新闻立台;新闻核心;受众最想了解的还是新闻;新闻传播与电视大众文化的关系(知悉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

二、几个概念的梳理:(一)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新闻报道与新闻学的关系:新闻是亲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新闻活动是新闻学的基础。

新闻报道是指媒体采集、加工事实,然后编写或者制作成新闻文本,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运输工具发送出去的活动。

是新闻概论的具体表现。

从多维角度看,新闻报道包括:一次性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综合报道;谈话报道。

从意媒角度看,包括文字报道、口语报道;图像与图片报道。

从报道方式看,包括客观报道;议事性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由记者、媒介机构、传播工具构成信息搜集、文本制作、介质生产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还可以细分为:发现事实、加工事实、新闻把关、文本复制四个流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媒介的演变发则、新闻本体、新闻的构成与报道方法的学科,是对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学理的概括与总结。

新闻学通常分为三大种类;1、理论新闻学;2、历史新闻学;3、实践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课程总时为36课时周学时为2课时学分为2 开课学期为32.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3..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的本质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正确认识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了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专业意识和新闻敏感,以适应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才需求。

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教材:《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新闻学概论》陈霖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郝雨、王艳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新编》蔡铭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5.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 信息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宣传的定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舆论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以及新闻作为舆论工具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 新闻传媒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商业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新闻传媒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正、负效应;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6.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闻产业及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认识,并掌握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演练,促使学生培养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批判思维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新闻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趋势;2. 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熟悉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和规范;4. 了解新闻编辑的基本流程和职责;5. 培养新闻素养、批判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课程大纲第一单元:新闻学概述1.1 新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1 新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1.1.2 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学派1.2.1 传统新闻学派1.2.2 历史发展与现代新闻学派1.3 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3.1 文献研究法1.3.2 实证研究法1.3.3 访谈调查法1.3.4 实践研究法第二单元:新闻报道原则与方法2.1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2.1.1 真实性原则2.1.2 公正性原则2.1.3 全面性原则2.1.4 及时性原则2.2 新闻报道的写作结构2.2.1 新闻标题写作技巧2.2.2 新闻导语的撰写方法2.2.3 新闻正文的组织和表达2.3 新闻采访和信息收集2.3.1 采访策略与技巧2.3.2 信息收集渠道和工具2.3.3 采访过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第三单元:新闻写作与编辑3.1 新闻写作的原则和技巧3.1.1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运用3.1.2 新闻文风与修辞手法3.1.3 写作风格的培养和规范3.2 新闻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3.2.1 新闻线索的挖掘和吸纳3.2.2 素材核实和处理技巧3.2.3 新闻稿件的组织和编辑3.3 新闻报道的道德和法律准则3.3.1 新闻道德规范和原则3.3.2 新闻法律的基本知识3.3.3 舆论监督与新闻自由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新闻学概论》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5130084(二)课程英文名称:Journalism Conspectus(三)开课对象:广告学(本)(四)课程性质:《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重在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的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也为广告专业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了解媒介打下基础(五)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有那些基本的特点,性质。

以及在新闻传播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新闻的基本概念,新闻的特点,性质,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记者的素质,职业道德等(七)教学时数:学时数:54 学时学分数:3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本章使学生初步了解新闻学的有关知识,明确学习新闻学的意义与目的,同时也对新闻学的历史和当前的理论有所熟悉。

1﹑使学生了解新闻学研究的内容,熟悉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2﹑使学生对新闻活动有初步了解3﹑使学生了解了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4﹑使学生明确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学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二新闻学内容三奠定中国新闻学理论框架的著作第二节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案例非典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二社会责任论三发展新闻学四党报理论第四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考核要求:1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学内容奠定中国新闻学理论框架的著作(识记)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识记)第二章新闻活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新闻活动的历史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几种渠道1 使学生了解新闻活动自古有之而并非现代社会才有2 简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活动,得出新闻活动产生的原因3 新闻活动的渠道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考核要求:本章熟悉即可第三章新闻教学要点:本章介绍关于“新闻”这个概念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1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2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闻的不同定义3 使学生了解新闻的本源4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闻的五要素5 使学生知道新闻的分类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一真实二新鲜第二节新闻的定义一信息说二报道说第三节新闻的本源一新闻本源二新闻的来源第四节新闻要素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第五节新闻类别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二以新闻的发生地来分类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四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考核要求:1 新闻的基本特点(识记)2 新闻的定义(领会识记)3 新闻的本源(领会)4 新闻要素(识记)5 新闻类别(领会)第四章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教学要点:1 使学生掌握信息的定义,特点和信息对新闻的要求2 使学生掌握宣传,宣传和新闻的关系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3 使学生掌握舆论的定义,舆论的功能了解新闻媒介和舆论导向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与信息一信息的定义二信息的特点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第二节新闻与宣传一宣传和新闻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第三节新闻与舆论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二舆论的社会功能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考核要求:1 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点(识记)2 宣传的定义(识记)怎样做好宣传(应用)3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识记)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和舆论的关系(领会)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点:本章从媒介技术,工具的角度阐述了新闻事业的产生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2 了解西方报纸的产生历史3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4 了解我国近代报纸产生的特殊性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一口头新闻二信号媒介三书信新闻四印刷媒介五其它传播方法(露布悬书等)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一邸报的称呼和内容二邸报的作用和读者对象三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三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考核要求:本章为了解章节,不计入考核范围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教学要点:本章重点是讲述新闻发展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联系我国实际,得出我国新闻事业现阶段的状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性质】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对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

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作业(4×5):20%研究报告大纲:20%课堂和课外表现:10%期末考试:50%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

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

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

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计;如果出现两次,本课程将不给成绩。

【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课时】每周2课时,共17周【教学大纲及阅读文献】(有“*”号的表示必须要读,其他为延伸阅读的资料)绪论:新闻学及新闻学概论(2课时)第一章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2课时)参考阅读: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一章;延伸阅读:*《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新闻学?萨空了著,载《萨空了文集》第98-102页,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导论:遗传和本能,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思考提示: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怎么看待人类生存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为什么要把新闻传播看成一种社会现象?第二章新闻(4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二章;延伸阅读:*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中国新闻史文集》第264-272页,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王中:《论新闻》,《新闻大学》第一期;*《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2003;《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著,党生翠、金梅、郭青译,初广志审校,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思考提示:新闻定义及其特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或者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新闻的状况千差万别。

如何认识这样一种现状?能否结合现实从理论上谈谈你对新闻的看法?假设你能办一张报纸,你会如何处理新闻?为什么?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三章;延伸阅读:*王中:《论宣传》,《新闻大学》第三期(或《王中文集》第243-25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宣传学导论》,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思考提示: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意义何在?在上海报纸上宣传特奥会的报道,你能否从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的关系上提出什么好的建议?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及性质和特征(4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四章;延伸阅读:《英国新闻史》,第一部分:报业史,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第二、三章,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第二章、第六章,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现代传媒史》,第二、三、四章,佐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第一章,玛丽·崴庞德著,郭镇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日本大众传媒史》,第一章:大众传媒的出现;第二章:明治初期的报纸与杂志,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思考提示:不同国家报纸的产生出于不同的原因和推动力,为什么如此?它们之间有否共同的东西?若有,是什么?了解这些历史对于理解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关系?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2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五章延伸阅读:*《报刊的四种理论》,韦尔伯·斯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思考提示: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也许可以有不同的总结和归纳,你能够说出哪些?为什么?网络和新媒体,是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延续?为什么?第六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2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七章;延伸阅读:*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黄林译,载《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57-182页;*《聚焦〈焦点访谈〉》,第一编:“焦点”自述,郭镇之、赵丽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新华出版社,1987年;《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创新的扩散》,埃弗雷特·罗杰斯著,辛欣译,郑颖译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不同的出发点,对于新闻事业功能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按照你对新闻媒介的接触及其理解,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第七章新闻自由(2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九章;延伸阅读:《自由主义》,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110-16页;*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新闻学新论》,孙旭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论出版自由》,弥尔顿著,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1958;《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一章:新闻和出版自由,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的内容吗?为什么?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第八章新闻选择(4课时)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三章;延伸阅读:*《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第六章:“把关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开挑战;第七章:关隘重重: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多重控制,黄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传播学概论》,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胡正荣校,华夏出版社,2007;*《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十一章:决定什么是新闻,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