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智库时代 ·279·智者论道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王钊仲(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一些文本以及句子的作用,从而探究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翻译和语用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语言及其含义的研究,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得出在今后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得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实践;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1-0279-002一、引言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的发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而,在翻译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尽管很多时候译者都在运用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但翻译的效果却未尽如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结构进行分析,而当今的翻译,随着文化的相互交融,越来越需要译者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的内在体系和使用规律上来进行。
而语用学正是研究由社会各种条件所决定的人类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它可以对人类的言语行为提供更充分、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释,并且有些语言现象只能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1]所以,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译者要想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地贴近源语言,就需要将一些翻译理论和方法与语言学的运用相结合,通过语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加强对源语言的分析,更好地提高译文的水平。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对相应的话语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懂得在各种交际环境当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准确地应用语言。
[2]也就是说,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对于语用学的学习,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些语言,都有着表面和内在两方面的含义:说话人的含义,有时往往需要听话人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对说话人心理不同程度地揣摩来去理解,也就是对语境和意义的分析,很多时候语境的不同对意义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实践价值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实践价值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实践价值颇受实践者的追捧。
它是一种翻译理论,指的是在
处理翻译任务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给定的最终目的,以便更好地把原作信息传达给读者。
借助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实践价值,可以使翻译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加优秀,体现其准确性,完整性等特点。
首先,目的论可以帮助翻译者综合考虑翻译环境及其文本特点,从而实现有力
的翻译效果。
翻译者在处理翻译任务时,不能只关注社会性和文化性,还应把握语言的文本外结构以及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在内。
他们可以运用目的论,来正确分配翻译中的重心,以保证文本的可靠性,提升原话内容有效传达给译者。
其次,目的论帮助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更好地维持有效性,从而提高翻译的可读性。
译者可以把握文本重心与写作风格的关系,运用目的论的原则进行翻译,从视觉故事的角度把握文本结构,以便加强传达,把本质内容传达给不同的目标人群,同时维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总之,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实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提供的翻译策略可以帮助
译者综合考虑翻译要素,达到完美传达,提升翻译质量。
此外,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文本的重点,将原文信息有效传达给目标文化社群,以实现有效性和可读性。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一、引言二、关联翻译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关联翻译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尼达·基特斯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机的、动态的、交互的过程,翻译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换,而是对原文所传达的意义的再现。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重点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和语言的交际性。
关联翻译理论的本质是以“关联”为中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字的转换。
关联翻译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注重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强调了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联性。
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1. 语言关联性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关联翻译理论明确指出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即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重视语言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简单机械地进行文字转换。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句子结构、词语之间的联系、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2. 翻译的交际性关联翻译理论中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翻译的交际性,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尽可能使译文更加贴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读者对译文所传达的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3. 翻译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努力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传达。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转述、概括、归纳等方法,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
四、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启示1. 加强语言学习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加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在翻译领域,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总是彼此紧密结合的,其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翻译实践,而实践又可以提供有意义的证据来验证理论。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和实践都至关重要。
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一定要结合特定的翻译实践。
比如,关于翻译的三大理论可移植性理论,完整性理论和可比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移植性理论主要是指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能够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以及翻译者在处理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完整性理论则强调翻译者要注意保留原文的完整性,不能因为翻译的任务而削弱原文的完整性。
最后,可比性理论指出,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来的文本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并且能够被比较。
其次,正确理解和掌握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效果。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想清楚自己的翻译目的,识别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根据翻译任务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且要注意保留原文的完整性和比较性,从而使翻译的目的得以实现。
此外,翻译者还要注意保持对原文的尊重,尽量减少翻译重构,同时还要避免文化遗漏,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最后,当我们真正参与翻译实践时,才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翻译理论。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翻译,不断修改和改善,从而确保翻译质量的提高。
只有通过实际翻译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发现理论中的不足,获得更多翻译实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运用理论,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总之,翻译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支持和建议,实践则可以更好地验证理论,更好地体会理论的价值和核心。
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翻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翻译理论也才能发展的更好。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提高翻译质量上。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提升译者素养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提升译者素养上。
学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遵循翻译职业道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译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丰富翻译方法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方法也日益丰富。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帮助翻译评审者和读者更好地评价译文的质量,确保翻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译者素养、丰富翻译方法和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
因此,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应关注翻译实践,结合实际翻译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旨在通过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来进行翻译。
在文学翻译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具体实践方法和实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非逐字逐句地追求表面的文本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且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不仅传达文字的意义,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作的功能和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追求表面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在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学风格和情感。
译者还需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再创作,保持译文的文学品质和感染力。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译者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词句结构,调整语言节奏和语调,以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
译者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译者还可以适当增删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意图和风格。
通过对比原作和译文,在保持意义和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译者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文学再创作,进而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富有韵味和感染力。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作者:李翔来源:《家教世界·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摘要:众所周知,翻译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经验总结的结果。
因此,有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才能使译文在不使原文意义受损的情况下做到游刃有余,让译文在忠实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贴近译语。
所以,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理论的定义随着学术不断的发展,对理论这一重要学术概念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是翻译理论或翻译学争论的根源所在。
理论的定义有许多,尤其是外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理论不同的定义。
《辞海》释义道: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Oxford: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Webster: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Catford: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斯特劳斯和科彬对理论的定义是:通过关系陈述而发展良好的一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整合的模式,而该模式能够用于解释或预测现象。
理论是关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基本命题以及原则体系,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纽马克在其《翻译理论是什么》一文中写道:事实上翻译理论既不是理论也不是科学,是我们已有的而且仍然是不得不具备的有关翻译的过程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翻译理论所关注的主要是为各种可能的文本决定恰当的翻译方法;而且为翻译文本和批评翻译提供原则、规则和提示体系,为解决问题提供背景知识”。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理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实践检验相联系的应用性理论,这类理论具有行动性、实践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另一类则是与形式结构相联系的纯理论,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类理论具有思辨性、实践的间接性、抽象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奈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给我们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 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 (周仪、罗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
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
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
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
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想转变作以详细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
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二、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1. 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偏差在《笔谈》中,奈达屡次提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等。
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还有许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脱节现象,进而否定翻译理论的意义)。
从一般哲学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什么错误。
但不要忘记翻译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质。
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或是纯理论)是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并非像奈达认为的那样,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译学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
在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中,翻译学被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
他认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
(张美芳,2000)在他看来,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
西文翻译理论家图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
(陈德鸿、张南峰,2000:126)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指的是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难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吗?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
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杨自俭,2000)的翻译学更是如此。
另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问题,而较多的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风格学和修辞学问题。
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翻译的普遍原理作进一步的探索”。
(谭载喜,1991:79)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
因此他现在过多的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似乎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2. 屡次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奈达最初的研究认为,翻译研究应“采用描写性而不是规范性方法”(谭载喜,1983:51)。
通过描写得出的原则本身就应是开放性的。
而非规范性。
但在《笔谈中,奈达却一再认为别人所说的准则都是规范性的,如他说“……大多数专业译者屡屡违反理论家们定下的许多规矩……”、“……非严格遵守不可的规矩。
”显然这与他最初设定的翻译准则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翻译标准本身的描写性质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描写现象范围的限制,用描写方法总结出的理论或标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注重的是听众或读者的接受情况,追求交际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
为达到这一目的,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是符合其原则的。
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
(谭载喜,1991:273)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肯定是行不通的。
这也就说明任何准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是错误的。
对这一目标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劳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奎因,参见郭建中,2000:90-98)。
杨晓荣教授主张的“条件论”就是通过对翻译标准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她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文章翻译标准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每一条标准都应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情况。
目前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
其实如果将各自所研究的范围明确限定,许多争论就会不攻自破。
3. 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笔谈》中他讲道,“要想翻译好就得多学语言学,其实不然。
”首先笔者不清楚奈达先生说的“翻译好”指的是“翻译理论好”还是“翻译实践好”。
不过不管是指哪一种,我们都要首先认识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凭语言学知识去搞翻译研究是不行的。
“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
翻译过程决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
”(郭建中,2000:107)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识到了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
但在《笔谈》中他仍认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非常依赖于语言学知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前提出的阐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及多元系统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客观地分析。
这足以证明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
三、重新认识翻译理论1. 正确认识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
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分。
范守义认为翻译学可由“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多视角研究”构成。
威尔斯提出译学应由“普通翻译学、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描写翻译学和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应用翻译学”构成。
(谭载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虽然用的术语不一致,但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
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