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提纲城市供水管网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提纲城市供水管网都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提纲1.总论提示:概述规划修编的背景、目的、重要性及意义。
1.1规划依据•提示:•1〕建设部等八部委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建城[2005]220号〕•2〕«关于开展都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办综函〔2006〕84号〕•3〕都市总体规划•4〕都市供热专项规划•5〕都市供热管网现状调查•6〕都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7〕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98〕•8〕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9〕城镇供热系统安全运行技术规程〔CJJ/T88-2000〕•10〕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1.2规划原那么提示:•总体原那么:安全、节能、经济。
•突出重点:解决阻碍供热安全、节能和经济方面的突出问题。
•实事求是:反映真实情形、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基础数据详实。
•结合规划:管网改造应考虑规划进展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应用新技术:采纳安全、可靠、节能的新技术,幸免原样翻建。
1.3规划范畴提示:–都市范畴:•〝三北〞地区和河南、山东的地级市;•独立系统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都市。
–改造范畴:•1〕供热管线-运行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供热管网。
-存在严峻事故隐患或泄漏的供热管网。
2〕热力站节能改造3〕二次管网系统节能改造2.都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2.1都市供热进展概况提示:概述都市集中供热的进展情形,并结合城镇体系进展规划简要分析都市集中供热的地位、作用和进展目标。
2.2都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提示:概述都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差不多情形,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情形,供热介质〔热水、蒸汽〕,设计参数〔温度、压力〕,管网材质、敷设方式、防腐、保温型式、补偿类型和方式、管网分段和分支阀门的类型和连接方式、各种管道的数量及建成年代构成、热力站系统和设备情形等。
城市供热工程详细规划方案

城市供热工程详细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建筑的不断扩张,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供热工程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城市供热工程进行详细规划,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
二、项目概述本规划方案主要面向某一城市的供热工程进行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供热工程的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供热需求分析、供热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方案、运营管理模式等。
三、现状分析1.城市面积:某一城市的城市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为200万。
2.城市发展现状:这座城市是工业城市,以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要产业,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建筑主要为高层建筑和独栋别墅。
3.供暖方式:目前城市供热主要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以燃煤供热为主,部分区域使用天然气供热。
4.供热管网:城市内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热管网,包括主干管网和支线管网。
5.供热设备:城市内部设备主要为供热锅炉和热交换站,部分区域使用地源热泵供热。
通过现状分析可知,城市供热工程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供热方式单一、供热管网不够完善等,需要进一步规划和改进。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城市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长,未来10年内预计城市人口将超过300万。
2.城市建设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建筑面积将继续增加,各种用热设备也将随之增多。
3.环保要求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供热系统的环保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供热工程将不得不采取更加环保的方式来进行供热。
基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城市供热工程需要做出相应规划和调整,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五、供热需求分析1.城市供热需求:根据城市建筑面积和人口数量,未来城市供热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2.不同区域供热需求: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供热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一些商业区、工业区的供热需求将更为突出。
XX城市供热专项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概述 (5)1.1县城概况 (5)1.2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8)1.3城市集中供热的重要性和意义 (9)1.4主要规划依据 (10)1.5规划的基本原则 (10)1.6规划目标 (11)1.7规划的主要内容 (12)1.8供热规划的范围及年限 (12)第二章供热现状 (13)2.1现状供热方式 (13)2.2采暖热负荷现状 (13)2.3锅炉房现状 (13)2.4集中供热热源现状 (14)2.5供热管网现状 (14)2.6供热现状存在问题 (14)第三章热负荷 (15)3.1热指标的确定 (15)3.2供热面积 (16)3.3采暖热负荷计算 (18)3.4热负荷曲线 (18)3.5夏季制冷用热负荷 (20)3.6生活热水热负荷 (20)3.7工业生产热负荷 (21)第四章热源的现状与规划 (23)4.2规划内容 (23)4.3现状热源 (23)4.4热源规划方案 (24)4.5热源规划 (24)4.6热平衡 (25)第五章实现热电联产与集中供热 (27)5.1供热形式 (27)5.2志丹县发展热电联产的必要性 (27)第六章供热系统 (29)6.1供热介质 (29)6.2供热系统 (30)6.3供热系统的调节 (30)第七章供热管网 (32)7.1供热管网的布置原则 (32)7.2供热管网布置的形式 (32)7.3供热管网敷设的形式 (33)7.4供热管网走向 (33)7.5管材及附件 (35)7.6管道防腐及保温 (36)7.7热网运行安全措施与调节 (37)7.8直埋管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 (37)7.9供热管道穿越特殊地段方案 (37)7.10水锤的防范 (38)7.11管线土建结构 (38)第八章小区热力站 (39)8.2热力站的连接方式 (39)8.3热力站规模 (40)8.4设备选型 (40)8.5热力站运行参数 (40)8.6热力站规划 (41)第九章老旧管网改造 (42)9.1管网现状概况 (42)9.2管网存在问题和原因 (42)9.3管网改造方案 (42)9.4分户计量改造 (43)第十章热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44)10.1电力系统现状 (44)10.2电力负荷预测与电力电量平衡 (45)10.3热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51)第十一章城市供热管理调度中心 (52)11.1概述 (52)11.2机构及人员编制 (52)第十二章投资估算 (53)12.1概述 (53)12.3投资估算 (55)第十三章实施供热规划的措施 (56)13.1组织机构 (56)13.2实施政策 (56)第十四章结论和建议 (57)14.1结论 (57)附表:现状采暖面积调查表附图1:总体规划图附图2:供热管网总平面图附图3:年供暖负荷曲线图附图4:直埋热水管道横断面图附图5:直埋蒸汽管道横断面图附图6:小型换热站工艺流程图附图7:小型换热站设备平面图附图8:大型换热站工艺流程图附图9:大型换热站设备平面图第一章概述1.1县城概况1.1.1地理位置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8°11′56″~109°3′48″,北纬36°21′23″~37°11′47″之间。
咸阳供热规划word参考模板

咸阳市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前言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也是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与省会西安市零距离接壤,共同构成西安——咸阳都市圈。
近年来,咸阳市区的建设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突破了原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形态,为了适应咸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修编。
随着城市建设框架的不断扩大,1997 年批准实施的《咸阳市集中供热工程专项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日益明显。
为此,咸阳市政府提出修编<<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城市集中供热为主导,以地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为补充的城市供热体系,统一整合规划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地热、天然气等各种供热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咸阳丰富的地热资源。
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指导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受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2005 年9 月开始进行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
本次规划基年为2005 年,规划分为近期(至2010 年)和远期(2020 年)两个阶段。
本次规划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节约能源和做好城市热力规划的通知》《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深度》;《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咸阳市集中供热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咸阳市近期建设规划》等。
本次规划立足于咸阳市区特点和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集中供热工程原理和系统方法为理论指导,将城市集中供热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总体建设统筹兼顾,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为咸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感谢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咸阳市热力公司、西区供热公司、北区供热公司和沣河新区供热公司等单位为本次规划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第一章概述1.1 城市概况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中部,地处东经1070 39 至109011,北纬340 12 至350 34 之间,东临西安,南接长安、户县,西靠宝鸡、杨凌,北接铜川及甘肃的庆阳、平凉地区。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与范围,规划目标。
第二章规划热指标与热负荷热负荷分类,综合热指标(必须考虑节能),规划建筑面积与热负荷,供热区域划分。
第三章热源规划热源规划原则(热源点应有备用,以提高供热安全性)。
热源规划,包括热源的位置、供热能力、供热参数、供热量、热源用地范围。
热源需要的水源、运输条件等。
拟保留原来锅炉为调峰锅炉的情况。
其他能源可以利用的情况,各热源点应并网运行。
第四章供热系统规划供热管网规划原则,供热介质与参数,供热管网规划,管网敷设方式,管道保温防腐,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规划。
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供热系统应方便实现分户控制。
第五章环境保护一、规划范围内的环保措施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措施,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与减排采暖期节约标煤量,减少烟尘排放量,减少SO2排放量,减少NOX排放量,减少灰渣排放量,减少用地量。
第六章应急预案规划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近期规划期限与范围,近期规划目标与规模,近期供热规划。
第八章远景发展规划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章附则第二部分规划图纸一、城市区位图二、城市供热现状图(图纸比例同总规图,标明比例、风玫瑰)标明现状热源、管网、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位置与用地范围,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
三、供热热区规划图(图纸比例同总规图,标明比例、风玫瑰)标明供热规划各分区范围,所需的热负荷。
四、供热规划图(图纸比例同总体规划图,标明比例、风玫瑰)标明规划热源、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位置与用地范围,供热管网位置、走向、管径、管长,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
五、热源采暖热负荷延续曲线图六、热源热力系统示意图七、热水管网水压图应标明热水管网主干线沿线地形标高,管线沿程压力损失(仅在地形变化大的城市管网需要)。
北方采暖地区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大纲

附件《北方采暖地区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大纲1总论1.1规划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供热管网调查表及相关调研资料3、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4、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1.2规划原则1、实事求是,重点突出此为本次规划的总体原则。
项目编制过程中,务求反映真实情况,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基础数据详实,改造项目落实。
重点解决影响供热安全、节能和经济方面的突出问题。
2、供热管网改造与供热计量相结合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结合供热管网改造进一步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增加管网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行为节能,为供热系统安全、节能、经济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3、供热管网改造与供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管网改造规划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管网改造应考虑发展和资源整合要求,协调好改造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性,避免重复建设。
4、供热管网改造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改造中应合理采用安全、可靠、节能的新技术,防止使用淘汰或落后的技术及产品,实现供热管网改造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1.3规划目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作。
1.4规划范围1、城市范围:北方采暖地区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地级以上城市以及集中供热面积大于100万平方米的县级城市。
2、供热管网改造的范围:(1)供热管网和热力站。
供热管网包括热水管网和蒸汽管网(包括一级网、二级网);(2)运行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供热管网(包括一级网,二级网);(3)使用年限不到15年,但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或泄漏的供热管网(包括一级网、二级网)。
2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1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1、概述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情况,供热介质(热水、蒸汽),设计参数(温度、压力),管网材质、敷设方式、防腐、保温型式、补偿类型和方式、管网分段和分支阀门的类型和连接方式、各种管道的数量及建成年代构成、热力站系统和设备情况等。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附录A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A.0.1空间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系统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2依据地区空间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预测地区热负荷和年供热量;
3依据所在地空间规划(总体规划)、环境保规划、能源规划,确定供热能源种类,热源发展原则和供热方式,确定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4依据用地功能布局、热负荷分布,确定供热方式、供热分区、供热热源规模和布局,包括热源种类、个数、容量和布局;
5依据供热热源规模、布局以及供热负荷分布,确定热网主干线及主要附属设施布局;
6 依据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承载力,确定社会效益(节能率、减排率)规划目标;
7 依据近期发展要求、环境治理要求以及供热系统改造要求,确定近期建设重点目标。
A.0.2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设施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
2依据详细规划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热负荷和年供热量;
3依据空间规划确定供热方式,明确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4 依据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落实供热热源规模、位置及用地;
5依据供热负荷分布,确定热网布局、管径,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及热力站规模、位置及用地;
6 供热设施的投资估算,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7 近期建设重点目标。
附录B 折标准煤系数
B.0.1各种能源折标煤系数按表B.0.1执行。
B.0.1各种能源折标煤系数表
B.0.2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按表B.0.2执行。
表B.0.2 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城区供热专项规划

延吉市铁南区供热专项规划(2009——2020 年)(初审稿)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九年三月编制资质证书:[ 建] 城规编第(081024)证书等级:甲级延吉市铁南区供热专项规划(2009——2020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九年三月项目名称:延吉市铁南区供热专项规划( 2009—2020)规划编号:规设2009-06-03编制单位:延吉市人民政府承编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资格:甲级编制资质证书:[建]城规编第( 081024) 院长:张晓艳副院长:张洪杰总规划师:王斯伟左群英、吕昌海、林春健副总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左群英参编人员:艾莉莉、户哲、赵亚男前言1 概述 (3)1.1供热规划编制背景 (3)1.2城市概况 (4)1.2.1地理位置 (4)1.2.2地形地貌 (4)1.2.3水文条件 (4)1.2.4气候条件 (5)1.2.5能源资源状况 (5)1.2.6社会经济 (6)1.2.7能源消耗及环境状况 (6)1.3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7)1.3.1城市性质 (7)1.3.2城市规模 (7)1.3.3 城市布局结构 (7)1.4 延吉市城市供热发展史 (8)2 供热现状 (9)2.1 热负荷 (9)2.1.1工业热负荷 (9)2.1.2 采暖热负荷 (9)2.1.3 生活热水及空调热负荷 (10)2.2热源现状 (10)2.3热网现状 (10)2.4供热管理 (10)3 存在的问题 (11)3.1供热设施 (11)3.2环境状况 (12)4 热负荷与发展预测 (13)4.1 中心城区规划建筑面积 (13)4.2建筑物构成 (13)4.3 工业热负荷 (14)4.4 采暖热负荷 (15)4.4.1 采暖热指标 (15)4.4.2 热负荷 (17)4.5生活热水及空调负荷 (17)5 规划设想 (19)5.1指导思想 (19)5.2编制依据 (19)5.3规划原则 (20)5.4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21)5.4.1规划范围 (21)5.4.2规划年限 (21)5.5规划主要内容 (21)5.5.1热源规划 (22)5.5.2热网规划 (24)6 实行供热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分户热计量 (28)6.1 城市供热体制改革 (28)6.2 实现供热商品化 (29)7 环境评述 (31)7.1 延吉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31)7.2 环境效益 (32)8 节能评述 (34)9 实施措施与建议 (35)前言为保证延吉市铁南区集中供热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本着合理利用能源,改善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经延吉市人民政府委托,依据《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建设部、国家计委【1995】126 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编制《延吉市铁南区供热专项规划》( 2009——2020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与范围,规划目标。
第二章规划热指标及热负荷
热负荷分类,综合热指标(必须考虑节能),规划建筑面积及热负荷,供热区域划分。
第三章热源规划
热源规划原则(热源点应有备用,以提高供热安全性)。
热源规划,包括热源的位置、供热能力、供热参数、供热量、热源用地范围。
热源需要的水源、运输条件等。
拟保留原来锅炉为调峰锅炉的情况。
其他能源可以利用的情况,各热源点应并网运行。
第四章供热系统规划
供热管网规划原则,供热介质及参数,供热管网规划,管网敷设方式,管道保温防腐,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规划。
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供热系统应方便实现分户控制。
第五章环境保护
一、规划范围内的环保措施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措施,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与减排
采暖期节约标煤量,减少烟尘排放量,减少SO2排放量,减少NOX排放量,减少灰渣排放量,减少用地量。
第六章应急预案规划
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期限与范围,近期规划目标及规模,近期供热规划。
第八章远景发展规划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章附则
第二部分规划图纸
一、城市区位图
二、城市供热现状图(图纸比例同总规图,标明比例、风玫瑰)
标明现状热源、管网、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位置及用地范围,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
三、供热热区规划图(图纸比例同总规图,标明比例、风玫瑰)
标明供热规划各分区范围,所需的热负荷。
四、供热规划图(图纸比例同总体规划图,标明比例、风玫瑰)
标明规划热源、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位置及用地范围,供热管网位置、走向、管径、管长,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
五、热源采暖热负荷延续曲线图
六、热源热力系统示意图
七、热水管网水压图
应标明热水管网主干线沿线地形标高,管线沿程压力损失(仅在地形变化大的城市管网需要)。
八、热力站平面示意图(1:100)
九、热力站原则系统示意图
十、供热近期规划图(图纸比例同总规图,标明比例、风玫瑰)
标明近期规划热源、热力站位置及用地范围,供热管网位置、走向、管径、管长,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
第三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城市概述
一、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城市自然环境与资源
地形地貌、海拔高度、气候气象、河流水系、地震、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水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土地资源
(四)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一)规划期限
(二)城市性质和规模
(三)城市规划范围和用地发展方向
(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
(五)相关专业规划概况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本规划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供热现状
一、现状建筑面积
二、现状热源
热源基本情况、管网布置、管网走向、管网敷设方式、管材、管道附件、管道防腐保温、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基本情况
三、生产用汽量
四、热负荷
现有供热面积,民用采暖的建筑面积等;不同使用性质建筑物的面积,供热面积及占总面积的百分比,集中供热普及率、热价。
现有采暖用热的供应方式、比重及生活热水的供应情况;利用热能制冷的现状。
对现有的工业与民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进行详细准确地调查,并逐项列出现有热负荷,已批准尚未建设项目的热负荷及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
在调查表中应列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最大、最小、
平均热负荷。
五、城市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热用户数量、用户分布
城市环境(重点是大气)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城市主要工业的类别和分布,供热现状和存在问题
城市燃料产地分析和煤质分析
六、供热的发展方向
七、集中供热的必要性
城市发展的要求,地理环境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节约能源的要求,节约用地的要求。
第三章供热规划综述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及规划内容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内容
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强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供热系统应加强自动控制、方便实现分户控制。
四、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二)供热范围
五、规划热负荷类型
工业与民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
其他能源可以利用的情况。
六、供热规划的目标
第四章规划热负荷
一、热负荷分类
二、热负荷指标确定
计算用气象参数。
各类建筑物热指标。
三、综合热指标确定
(一)采暖热指标
(二)生活热水热指标
(三)空调制冷指标
(四)工业热指标
四、规划建筑面积
五、规划热负荷
六、供热区域规划
(一)热区划分原则
(二)各区域范围及热负荷
第五章热源规划
一、规划原则
二、现有热源利用情况
三、规划热源
(一)热源确定原则
积极开展集中供热,以大型热源厂取代小型锅炉。
(二)热源选址
热源选址应根据当地实际,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决定。
四、其他热源
太阳能、地热等新型热源情况。
五、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比较
第六章供热系统规划
一、供热介质及参数的确定
二、供热管网规划
(一)管网布置原则
管网研究范围仅限一次管网
(二)热网走向
(三)管网敷设方式
蒸汽管网与热水管网在市区各地段可采用不同的敷设方式。
(四)管材、管道附件、管道防腐保温
(五)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
(六)热网的运行调节及自动控制
第七章环境保护
一、环境现状
二、环境存在问题、原因
三、环境质量、标准及排放标准
四、规划范围内的防治措施
五、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六、节能减排效益
第八章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编制范围
四、技术措施
五、故障风险分析及对策
第九章投资估算
一、估算内容
二、估算依据
三、估算方法
四、估算结果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规划期限和范围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安排近期热力管网新建和改建的计划,说明起止年限和范围。
二、近期建设目标及规模
近期热力管网建设的规模、主干线总长度、热力站总数和布点、供热普及率。
三、近期集中供热规划
近期供热设施分年度建设安排(供热设施建设的时间、位置、规模、用地面积)。
第十一章远景发展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三章附则
附表1:现状集中供热热力站调查表
附表2:现状锅炉房调查表
附表3:现状热负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