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谈初中语文叠词艺术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十三荷塘月色练习与思考一、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它们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艺协调,富有音乐感。

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叠词,模仿下面对例句的赏析,说说其表达作用。

例句: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欣赏:“田田”一词形容了荷叶的密度。

(1)层层的叶子中间.欣赏:“层层”一词形容了荷叶的厚度(繁茂)。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欣赏:“粒粒”一词形容了荷花的繁多。

(3)送来缕缕清香欣赏:“缕缕”一词形容了荷香的悠长。

二、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在第3、4、5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填写下面的表格:三、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融情于景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谈谈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情绪变化: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四、背诵第4-6自然段。

五、将下面一段文字与《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作比较,请从描写的重点、描写的顺序两个方面赏析两者的不同。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映入眼睛。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

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紫黄耀眼,碧黛深沉。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

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黛绿同时消失。

过后,同样的光景重演,同样的色彩,同样的兴奋。

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公事包依旧沉重地拉着我的肩膀。

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写的重点是阳光下荷叶的景色,《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重点是月光下荷塘的景色。

这段文字描写的顺序是从静态到动态,再回到静态,从景色写到人的心理活动;《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顺序是从荷塘的静态到动态,未直接写到人。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作者:余春山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荷塘月色中第六段的叠词,是以“荷叶”和“荷花”两个词进行了反复的重叠使用,如“荷叶上”、“荷叶满”、“荷花荷叶”、“荷塘里”、“荷影摇曳”等等。

这种反复的叠词使用,让这段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荷塘、荷花、荷叶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节奏感,使整个句子更加流畅优美。

在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还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叠词的音韵美,如“荷花荷叶”、“荷叶满”等,这些音韵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悦耳的韵律感,使整个段落更具有诗意和韵律美,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通过叠词的使用,使得作品中的荷塘、荷花、荷叶等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记忆。

1/ 1。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用语平实自然,描
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 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
7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 5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 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 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 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
6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 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 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
2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 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 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 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 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 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篇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本文仅从语言的艺术效应方面作一解读。

一、状物摹形的造型效应造型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语言文字也能造型,它通过状物、摹形、拟声能让读者头脑形成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欣赏的美感。

造型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同效应,我们要使文章写得有诗情画意,彰显艺术魅力,就得学会运用语言造型艺术。

要很好地发挥这一艺术效应,就要善于对事物作准确、精细的描绘,摹出形貌,传出神韵,给读者如睹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活实感。

《荷塘月色》就是语言造型的典范。

如写荷塘,先写荷叶,将之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表现形貌风姿绰约。

再描写荷花的各种形态,“袅娜地开着”,表现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地打着朵儿”,宛似少女脉脉含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像粒粒明珠,像碧天繁星,像出浴美人,写出月光下荷花晶莹、闪亮、美好的特点,极尽描摹荷花之美艳。

从描写的态势看,先描写荷叶荷花的静态,再写动态:微风送来清香,叶子与花引起闪电般的颤动,并迅速传至荷塘远处。

作者从荷花的形、色、香等角度,细腻雕琢,让人视之可见,闻之可感。

为了更具语言的立体造型感,写景化静为动。

月光本是静态物,作者偏不写月光“照”在花叶上,而说月光似水“泻”在花叶上,呈现出月光的缓缓流动感;写青雾不说“笼罩”在荷塘,而用一“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巧用形象感强的动词给人以灵动美,传达出景物神韵。

本文抓取典型物象,或从不同的感官、颜色、态势等方面细腻刻画,或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穷形尽相,或用比喻、拟人、移觉等修辞化实为虚,形象描摹,文章彰显出景物的造型美,给人以形象的观感。

二、融情于物的传情效应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无情之文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不能称为艺术品。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抒发不能一味用语言赤裸裸地表白,常常是融情于物,借物象间接传达。

而语言文字的描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调与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荷塘月色》谈初中语文叠词艺术
【摘要】语文教材中叠词是常见的描写方式,叠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荷塘月色》是一篇久读不衰的景物描写佳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叠词,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为写景增加了力量,形成了该文不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语文;叠词;艺术
《荷塘月色》历来作为散文名篇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摆脱现实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中景色的细致描写、感情的真实表露、词语的巧妙运用深受师生喜爱,叠词创设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更显文章绝妙之处。

不到1500字的散文,却用了25个叠词,这种写作技法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叠词妙用,有增强语言表达之功效,如“AA(如“渐渐”)、ABB(如“阴森森”)、ABAB(如“研究研究”)、ABCC(如“文质彬彬”)、AABC(如“恋恋不舍”)、AABB (如“蓊蓊郁郁”)等多种形式。

能丰富具体地强调所写事物的情状,突出形象感,也使语气语调显得更婉转从容。

现代著名散文家秦牧说:“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

”那么《荷塘月色》一篇短短的散文中运用这么多叠词,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者写作风格的表现:朱自清先生长于写景,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等文章都表现了他观察细腻、描写精确的特点。

恰好叠词对于写景上又有独到的作用,它对描摹形状、声音很有表现力,我试以这几篇文章中部分句子为例说明他善用叠词的风格: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
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
二是作者心境的流露:本文写于1927年7月。

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叠词在表露思想感情上,又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细致地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那么,文中的叠词运用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才如此引人住读呢?
一、增强音乐旋律感
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清幽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能享受到情在景中,景在文中感觉;本段有一系列的叠词“曲曲折折”、“层层”、“星星”、“缕缕”、“亭亭”、“田田”、“一粒粒”的成功运用。

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而形成的韵律美、音乐美。

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体会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二、增强描绘美术感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

“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

“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

“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

同时,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阴森森”的小路,给人以完美的春景画面。

三、增添细腻情感度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写出了披大衫带上门这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还写出了这一系列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

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惊起了家人。

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

同理,“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

“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

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

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

总之,作为一散文名篇,我认为该文在写景上观察细致,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叠词,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为写景增加了力量,形成了该文不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2]《叠句的魅力》,秦牧著。

[3]《叠词的运用及效果》,余茂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