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合集下载

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

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

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对于前者,具体到说又包括六点。

第一,用于摹声。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诗人分别用“辚辚”和“萧萧”来描摹兵车和马叫声,真实地表现了征夫出征的场面,渲染了行军的气氛,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用于绘色。

“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

”这是峻青《秋色赋》中的句子。

叠字“闪闪”,生动到显示了大金帅苹果的光泽;“橙橙”准确地说明苹果的颜色是由红和黄合成的,不单单是黄色。

这样的苹果,怎能不逗人喜欢?第三,用于衬托。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使叠字起着多种作用,其中,用叠字衬托更具特色。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叠字“日日”含有“经常”、“长久”的意思,它的修饰作用远比“每日”二字强烈。

叠字“日日”的运用,充分说明荷塘是作者很熟悉的地方,衬托其以往很熟悉的荷塘,是为了寻找另一番的样子,以此摆脱内心的苦恼和忧郁。

它与“天天”能不能换用呢?不能。

“天天”为平声,“日日”为入声,相比而言,“日日”比“天天”短促低沉,能更准确地表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第四,用于描状。

碧野在《天山景物记》里写道:“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

“墩墩”表实在,“滚滚”表形状。

它们和下文的“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旱獭适合于旱地生活的体态。

第五,用于写情。

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三句“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叠字,表达了诗人徘徊惆怅的情态,孤独空虚的心境,悲苦哀怨的愁思。

它多层次地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为全词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第六,用于表示连续性。

吴伯萧的《猎户》里有不少的叠字。

例如:“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喊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

”叠字“频频”不仅像频繁那样,表明动作次数之多,更重要的是使动作有不连续性。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作者:余春山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最新《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最新《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惜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 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乂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儿种形态:1.AA式缕缕清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重重围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乂“轻轻地”推门回来, 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乂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乂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乂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用语平实自然,描
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 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
7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 5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 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 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 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
6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 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 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
2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 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 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 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 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 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荷塘月色,如诗如画。

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犹如一层层花纹在水面上跳动。

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碧绿的荷叶上,更添一份清新朴素之美。

莲花盛开,花瓣娇嫩,似乎在为夜空增添一抹绚烂的色彩。

在荷塘边,静静地坐着一个年轻的少年。

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湖面上的月,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荷塘中的虫鸣声和蛙鸣声交织在一起,美妙而动人。

仿佛有一只只小精灵在夜晚里唱起了歌。

夜风吹过,带来了一阵阵荷香。

这是一种特殊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

少年轻轻地闭上眼睛,仔细品味着这股清香,仿佛能够闻到荷塘深处的花香。

突然,一只只小青蛙从荷叶间跳了出来,它们宛如月光下的精灵,身上的斑点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它们蹦蹦跳跳,似乎在为这美丽的夜晚增添一份活力。

少年欣喜若狂,他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荷塘月色,它是悦耳的音乐,是美丽的画卷,更是心灵的净土。

在这一刻,少年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他站起身来,轻轻踏上湖畔的小路,身影渐渐消失在月光之中。

荷塘月色,留给他一份深深的记忆。

他知道,这个夜晚,这个美丽的荷塘,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最美的瞬间。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对荷塘的美景的赞美和描绘。

通过重复使用叠词,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冲击。

这种叠词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荷塘的美丽。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深入体验和感悟。

通过描写荷塘的美丽和夜晚的宁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荷塘月色,像一首美丽的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魅力,也使人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叠词,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和感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自然之美。

荷塘月色,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它让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浅析《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浅析《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学法研究航觉得“热闹是它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寂寞、无奈之情潜藏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忽视。

这就照应了前面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在苍茫的月色下踱步时,作者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

对于他而言,眼前的美景无法帮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苦闷,只能让他感到暂时的欢愉。

他笔下的景色越美丽,就越能凸显出现实的残酷。

他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一方天地,逃避现实。

他甚至开始想象美好的江南生活,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那“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否能够就此平静下来呢?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美好的江南”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慢慢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无法帮助他超脱现实、走出困境,因而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江南再美,也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梦。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将景与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景色之美,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寂寥、苦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那碧绿的荷叶,那袅娜的荷花,那皎洁的月光,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

我们的神思也慢慢地飞入了那美丽的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除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叠词、数量词等词语。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一、妙用动词,让景物“活”起来朱自清先生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 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 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 潸潸了。” ——(选自于《匆匆》) 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 些,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多用 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 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 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 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有:静静地﹑悄悄地﹑ 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 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 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 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
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表体现。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 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 片天地。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 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惊起了家人。表面上写的 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同理, “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 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 去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 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 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得。 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 之情。
有些大意罢了。”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 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 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它们传神 的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 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重重”写出 了树的繁多和茂密。“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 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隐隐约约”写 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 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同时, 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 “阴森森”的小路。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 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 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 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 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 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 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 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 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 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除《荷塘月色》一 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选自于《春》)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 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 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 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 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选自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学家朱自清任教 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学 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 篇一: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运用了许 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 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 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
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 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 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 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 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 协调,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 的境地。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 乐美的感觉。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 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