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分析及五力模型

合集下载

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的轿车 行业进行分析

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的轿车 行业进行分析

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的轿车行业进行分析一: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各行业之间的竞争结构分析仍然是企业制定经济战略的基础,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五力模型,用以却低估企业在行业中的而竞争优势和行业可能达到的最终资本回收率,这五力分别是: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商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波特认为,这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盈利能力。

二:当今社会,我国轿车行业需求量大,但行业内部存在威胁,自主研发不足,竞争激烈,因此,运用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1 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从当前形势看,我国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的限制,技术、经济等方面也制约了其发展,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规模经济。

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其固定投资比较大,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60玩两,零部件100——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大,增长快,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

目前,我国大量的汽车由跨国公司主导,其以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流利,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3)资本金投入。

轿车是一个需要资本金较高的行业,一般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新企业知名度低,信用程度不好,因此,筹资和融资较困难。

4)对销售渠道的使用权。

新进入者由于知名度低,想通过已有渠道来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较困难,因此这些渠道已经被现有的竞争对手垄断,因此进行销售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5)政府政策。

我国政府对轿车实施了严格的形象横性进入限制,只有政府和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我国目前压球发展节能汽车,因此,这些都对进入者形成巨大的进入壁垒。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中国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中国整体轿车开发能力,而且在合资企业的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行业本身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此,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应对潜在进入者策略
加强技术研发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保 持竞争优势。
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营销策略和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以应对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ABCD
建立品牌忠诚度
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忠诚度。
合作与联盟
与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共同开发和生产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开发和生产汽车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技术共享、降低开发成本和 风险。
多元化供应链策略
汽车制造商采取多元化供应链策略,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 依赖风险。同时,通过与不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
0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购买者群体特征及需求
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具备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议价能力。
供应链中的竞争状况
当供应链中竞争较为激烈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反之,当供应链中竞争较为缓和时,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供应链合作关系与策略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 牌营销等方式,提高品牌知 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 黏性。
合作共赢
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 术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和产业发展。
06 同业竞争程度分析
同业竞争格局及特点
国内外品牌众多
全球各大汽车品牌均在中国 市场布局,国内品牌也不断 崛起,形成国内外品牌激烈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波特五力模型是一种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工具,通过研究产业中的竞争者、供应商、买家、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估一个行业的竞争潜力。

本文将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并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竞争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汽车制造商和品牌。

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丰田、大众、通用、福特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

这些竞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和产品差异化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此外,新兴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也逐渐增加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供应商:汽车制造商依赖于一系列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

汽车行业中,大型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与汽车制造商的关系来获取竞争优势。

此外,供应商对于汽车制造商的交付能力和价格压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买家:汽车行业的买家通常是最终消费者,他们通常在购买汽车之前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和比较。

消费者对价格和品牌的敏感性越来越高。

此外,汽车行业的买家还包括企业、政府和租赁公司等商业客户。

这些买家对于价格、质量和服务等因素有很高的要求。

替代品:汽车行业存在一些替代品,如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等。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可能比购买汽车更经济实惠。

此外,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汽车服务也成为一种替代品。

这些替代品对汽车行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新进入者:汽车行业对新进入者的准入壁垒较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资金和品牌等方面的要求。

制造汽车需要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并需要建立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

此外,汽车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进入者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及现有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汽车行业中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汽车行业具有激烈的竞争环境。

在这个行业中,竞争者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供应商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买家对价格和品质要求较高,替代品的存在给行业带来竞争压力,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准入壁垒。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许多汽车够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四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

丰田汽车公司全球生产布局显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丰田在海外投资最大的地区。

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丰田在海外主要的生产基地,丰田公司的总体市场目标是到2010~2012年在中国拥有10%的市场份额。

本田汽车公司计划未来获得中国10%的市场份额,并计划将生产能力由现在的27万辆扩大到2006年下半年的53万辆(含出口5万辆)。

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

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由此可见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成本领先战略已经被各大汽车公司消无生息的运作开了,在中国建造生产基地,按国情来看无疑降低了成本、人力、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也面对着许多客观问题降低了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负面影响。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进口汽车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汽车产业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汽车产业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4、购买者从本行业购买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汽车差异化比较明显,很多品牌有自己的重视的顾客群体,最终购买者对价格 丌敏感, 对于整车生产商丌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对于经销商的选择余地有限, 大多数经 商仅选择一种品牌经营,一般作为价格的接叐者,只能获叏微薄的差价 5、购买者的盈利能力 一般经销商的纯卖车毛利率仅为4%—5%,经销商对汽车价格比较敏感。现 在的4s店丌再像以前那样以卖车为主要利润来源,汽车配件的供应和车辆 的维修利润要更大。所以相比单辆汽车的定价,经销商更注重零配件的价 格。 6、购买者采取后向一体化的威胁 经销商的规模比较小,因此幵丌具备后向一体化的能力。相反,由于开设 销售终端的费用对于生产厂商的幵丌高昂,整车生产厂商具备前向一体化 的能力。 7、购买者掌握的信息 汽车经销商是汽车企业对外的窗口,相比企业来说他们更了解消费者对此品 牌的意见,看法,了解市场的需求。但在汽车的成本以及总体的销量斱面, 经销商的信息丌全,所以经销商只有一定的讨价能力,幵丌可能完全制约 厂商
退出壁垒
1、固定资产的高度专业性 2、退出成本过高 3、战略上的相互关系 高退出壁垒、高迚入壁垒使得汽车行业内企业数量丌多,大部分的 跨国汽车厂商,在全球迚行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对于企业在某一个 市场戒某一个细分市场的退出,都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収展和个产品 线之间和个地区市场之前协同失效,丧失企业一些自认的竞争优势 戒者是规模效应。 4、感情障碍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其员工对其行业戒企业的归属感较强,依赖不 该行业。因而对于企业退出该市场的阻力也较大。 5、政府和社会限制 地斱政府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也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部分地斱政府及地斱政府各部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以 行政手段阻止厂商退出市场。
• 产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新迚入者的威胁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五力模型是由麦克斯韦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框架。

该模型基于五个关键力量,即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买家的议价能力。

本文将运用五力模型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研究。

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中国汽车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吸引了许多新进入者。

然而,汽车制造业对资本和技术投入要求较高,新进入者需要巨大的财力和资源才能进入市场。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有了许多老牌制造商和品牌,这些公司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基础,为新进入者带来了进一步的竞争压力。

替代品的威胁:虽然代步工具有许多种选择,但汽车仍然是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不少人开始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购买汽车。

此外,共享经济的兴起也给汽车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共享汽车和短租汽车等新的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经济性。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中国汽车制造商通常与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如钢铁、橡胶和电子零部件等。

然而,由于汽车制造商的规模较大,其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汽车制造商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对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买家的议价能力: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以及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选择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非常注重品质和安全性能,对汽车制造商的品牌认知以及车辆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较高的竞争压力和替代品威胁,同时还面临着新进入者的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汽车制造商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成本,加强与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合作,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汽车行业五力分析

汽车行业五力分析














13







成 员
08
12
15








及 其



13






20 14
乔 荣 健
摘要
汽车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次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潜
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进行
分析.
潜在
五、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1)购买者的集中程度
我国汽车购买者的集中程度总体来说较低,目前其仍处于弱势地位,因而难 以对行业形成有效的竞争压力。但当前我国汽车市场供远大于求,这在一定 程度上拉升了汽车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而一些企业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 却抵消了汽车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表11)。
(2)购买者从本行业购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业 的 建 立
年 长 春 第


车制造源自厂的建成


产 业 是 我 国 国 民 经 济 的 支 柱 产 业 之 一
:
汽 车 行 业 的 简 介
这放


促的


使不


一、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五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 大的.其竞争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波特五力模型下的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下的汽车行业

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1.同行业竞争者竞争强度(1)竞争者数量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包含多个细分市场。

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汽车企业的竞争者数量在大陆市场相对而言较多,因此汽车行业在中国市场内竞争强度高。

而对于国际市场来说,竞争对手就数不胜数。

同样我国对汽车行业政策扶持和优惠,使得更多的民营企业进驻汽车行业,增加同行业竞争者。

因此对于汽车行业中,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十分激烈。

(2)行业增长率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不温不火过一年”。

预计国内汽车销售量同比增幅≤10%,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左右,国产汽车价格下降2%。

预计2013年国内汽车销售增长率在13%左右。

经过2-3年的消化,城市道路扩展,交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二、三线及农村市场需求扩大,环保要求的排放水平快速提高,呈现刚性需求特征的更新需求占比越来越大。

因此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汽车增长速度较快,新进入者会拓宽国内市场,原有企业也会在原有的市场份额中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产品转换成本产品缺乏差异性或具标准化,购买商轻易转换供应商,供应商间相互竞争。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目前行业整体已经处于成熟期,每一个汽车企业所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种类已经有很多,汽车产业的产品已经逐渐较大的创新点和差异性。

与此同时,汽车企业都进行价格战,纷纷降低汽车的产品价格,给予消费者许多的优惠政策。

因此汽车厂商数量的增加,汽车类型数量的增加,而汽车价格的下降,会使得购买商更加容易转换供应商,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转换成本并不高,因此同行业竞争强度大。

(4)退出壁垒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大,沉淀成本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汽车企业很难退汽车行业,即便经营亏损,汽车企业也会在行业内与其他同行竞争。

汽车企业一旦推出市场,将承担诸如劳动合同所规定的的赔偿、安置费、大量的库存物品,甚至包括由于纵向一体化而形成的加工基地及市场网络等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2011年我国汽车销量及其增长情况单位:万辆,%
4
2、汽车产能快速扩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推动了对汽车消费的持续需求,导致目前各大 汽车生产企业产能快速扩张。2003年以来汽车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轿车 制造上,当年产能增量达到41.90万辆,其后新增产能不断放大,到2010年 末,国内14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整车制造产能接近1,600万辆,从公布的 产能扩张计划来看,到2012年末这14家主要汽车企业的总产能将接近2,000 万辆。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年底,我国前30家汽车企业(集团)的产能 将为3,124万辆,已经远远大于国家发改委预测的市场需求。未来2~3年, 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将继续上升,促使汽车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而 且长期来看,汽车消费也面临城市交通环境拥挤、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以及 汽车消费支持政策取消、部分大城市限制购车等多方面不利因素。
同时,新出台的产业政策继续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包括研发、技 术进步等。但目前来看,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地位仍不及合资企业,尤其是 在乘用车领域,包括大众、通用、丰田、福特、戴-克、日产、本田、标致雪 铁龙、现代、菲亚特和宝马等10余家跨国汽车公司先后通过增资、重组和合 资等方式进入我国,而且基本垄断了中高端汽车市场;包括奇瑞、吉利、华 晨集团和比亚迪在内的自主品牌汽车只能以中低端市场为突破口,实现资本、 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进而待机达到扩张、壮大的目的。虽然自主品牌企 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仍需在研发实力、 技术水平、整车设计和配套以及品牌影响力上提高。
虽然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总 体仍然较弱,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在汽车工业整体利润受到挤压的大背景下, 如果继续沿用技术引进和组装生产的模式,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007-2011年轿车品牌市场份额比较
4、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占据大(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 团、长安集团)为第一梯队、十小(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奇瑞汽车、比亚 迪、华晨集团、江淮集团、吉利汽车、中国重汽、福汽集团、陕汽集团)为 第二梯队的产业格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销量排前四的企业 集团共销售汽车1,271.0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0%,其中,乘用车共销售 1,005.6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3%;商用车销售265.32万辆,占商用车 销售总量的62%。 为应对经济调整的影响,国务院于2009年3月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 则,提出鼓励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 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中国重汽实施区域兼 并重组。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目录:
2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三、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四、总结
国内汽车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3
1、汽车需求增长较快拉动汽车产销量连创新高 汽车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
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为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2011年是“十 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4.1% 和17.9%。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汽车等 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
8
汽车产业具有集中度高、关联性强、价值链长、技术复杂等特
点。汽车产业以其极高的产业关联性和强大波及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 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 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在我国,汽车产业已成为继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 业、电力行业、黑色冶金和化工行业之后,中国工业第五大支柱产业。 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产业有10多个类别,涉及50多个行业,牵涉到社会经 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7
5、汽车出口形势好转
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自主品牌的不断成长,我国汽车出口一直 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主要出口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越南、叙利亚、埃及 和德国等。2008年以来,受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汽车出口经历 了较大的波动。 海关总署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仅为33.24万辆,同比下 降46%;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4.49万辆,同比增长63.94%,其中, 乘用车出口28.29万辆,同比增长89.18%,商用车出口26.19万辆,同比增 长43.28%。2010年与2008年比较,出口下降11.83%。由于国际经济仍没有 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汽车出口还没有回到危机前水平。2011年汽车出口 81.43万辆,同比增长49.45%,比上年同期增加26.94万辆,创历史新高, 汽车出口已连续两年呈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已 越来越重视开发国际市场。
而且,随着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设计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汽车新品上市 频率加快。此外,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下降、人民币升值也刺激 着进口汽车不断进入国内市场,汽车进口量由2001年约7.10万辆增至2011 年的约一百万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3、自主品牌获得长足发展,但自主开发能力仍然较弱。
5
长期以来,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随着国家调整汽车产 业政策,鼓励与支持国内汽车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汽车品牌的建设,国 内汽车生产企业加大了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投入,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水平日益提 高,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5年以来,多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先后推 出了自己的发动机,中国汽车在技术研发上又前进了一步。具体来看,自主品牌 的发展因不同领域而有所不同。在商用车领域,大部分产品系自主开发,市场基 本由自主品牌占领,占有率达90%以上;在乘用车市场,国内自主品牌所占市场 份额呈稳步增长趋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