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常见的问题

质性研究方法常见的问题
质性研究方法常见的问题

基本要求

对一个研究问题不要求写成一个系统的开题报告。要求写清楚的只有如下几项内容:1)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具体可以是你从什么现象(或是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是通过看书、学习了解到的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看了别人的某种理论观点或某项研究想到这个问题的。有关现象、观点或他人的研究如果不是大家熟知的,要有简要的描述。

2)这里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对于需要给出研究思路的3个问题,还需要做如下工作:

1)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要有一定的说明;

2)给出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大家作业中较普遍的问题

不清楚什么是“研究问题”

这次作业不少同学都想出了不错的选题,但对于如果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还没把握好。

研究问题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可以是结合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但都必须是你通过研究试图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形式上是用问句表示的一个问题。

文章的标题(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名词性词组)一般不能用来当作研究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就以为是有了研究问题了。

作为这本课程的练习,不要求一定是足以用来写成一篇论文的研究问题。重要的是问题要提得有一定深度。

不清楚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让自己感到某种困惑,又非用常识或一些简单的社会学知识就能回答的问题。结合一些社会学理论对某些现象进行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问题。

好的研究问题还需要足够清晰和具体化,而非笼统、模糊。

不清楚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不是简单举出来是课上讲到的什么方法就行了。那太笼统。设计研究方案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来把一种方法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质性方法的课本上对各种方法的介绍,往往是比较笼统的、一般化的原则和普遍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研究的操作程序。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来设计研究方案时,一定要多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的特殊性以及涉及到的研究条件,并结合这些特殊性和条件来思考用什么具体操作来进行研究。

我没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一道题都作很详细的批注,所以从大家的作业中节选了一些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的地方,连同我作的批注做成一个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除了从老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外,也能从老师对别的同学的作业的批改中多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再好好地改自己的作业。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

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 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 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 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 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 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 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 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 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 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 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描述性研究论文

描述性研究 综述: 描述性研究,是目前护理领域应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某个事物、某组人群、某种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描述其状态、程度,以便从中发现规律,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对其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线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如护士对生产行为的调查研究,医院护士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述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导致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防治策略的设想。 特点:1.资料比较原始或比较初级; 2.影响因素较多,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提供病因或疾病转归影响因素的线索; 3.不需设立对照; 4.在描述中可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 一.横断面研究又叫现况研究 概念: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调查的方法,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是护理描述性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横断面研究--举例: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 应用范围包括: 1.描述群体中事件的发生率、疾病的患病率与感染率。 2.初步了解与疾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3.研究人需求群中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其质量的评价。 现况调查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

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普查主要用于: 1.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如乳腺癌的普查; 2.了解疾病的病情及分布,如疟疾的普查; 3.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如营养状况普查; 4.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如血红蛋白等。 普查的应用原则: 1.要明确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病例,并给予及时治疗; 2.普查的疾病最好是患病率比较高的,以便短时间内调查能得到足够的病例; 3.普查应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易于在现场实施的检验或检查的方法; 4.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进行普查。 普查的优点: 1.能发现普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2.能对该地区某病的全貌有一个了解; 3.过普查可进行一次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 普查的缺点: 1.不适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 2.普查对象多,难免漏诊、误诊; 3.工作量大,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用其结果来推论该人群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这种调查方法是从整个研究人群(目标人群)中随机地抽取一部分人。 抽样调查优点:

课题研究地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

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

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 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 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 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 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描述性研究适用范围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个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等。资料可以来源于已有的常规登记资料,如医院临床记录和疾病监测记录等,也可以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 第一节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一、个例调查 ㈠概念 个例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㈡调查方法 个例调查的对象数是“1”,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疫源地等。个例调查—般无对照,也无人群有关变量的资料,故一般不宜分析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因而在病因研究方面作用不大。 调查方法主要有访问和现场调查。 ㈢目的和用途 ⒈对病例的调查调查患者发病的经过,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 ⒉总结疾病分布特征对某种疾病多次的个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可总结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⒊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 ⒋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 ㈣调查内容 除了调查一般的人口学资料外,个例调查需要着重调查病人可能的感染日期、发病时间、 地点、传播方式、传播因素和发病因素等,确定疫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离消毒、检疫接触者和健康教育,制订控制策略。必要时可采集生物标本或周围环境的标本供实验室检测、分析之用。 二、病例报告 ㈠概念 病例报告(case report)又称“个案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唯一的方法。病例报告通常是对单个病例或5个以下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等的详尽临床报告。 由于病例报告介绍的是新出现的或不常见的疾病或疾病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常为医学界所重视,从而可能形成某种新的假设。它是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的连接点。 病例报告一般首先要说明此病例值得报告的原因,提供所报告病例是罕见病例的证据或指出病例的特别之处;其次要对病例的病情、诊断治疗过程、特殊情况等进行详尽描述,并提出各种特殊之处的可能的解释;最后要进行小结并指出此病例报告给作者和读者以怎样的启示。

探索性

探索性 什么是探索性研究? 目的-提供对问题或状况的理解。 作用-加深对市场问题的理解,帮助分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真正的问题。有助于考察、解释消费者动机、态度与行为,并可提供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常用探索性研究技术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探索性研究就是定性研究。但实际上,两者虽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却仍有所不同。定性研究指由于收集的数据类型的限制其结果不能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可以说它是根据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的特点确定的。而探索性研究是由研究的目的定义的。 情境调查与个案研究 研究某种情境的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其它相似的情境。如果效果理想,就可以将从其它情境中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应用于目前想要研究的情境。

情景调查:选择曾遇到过相似情境的人或了解该情境的内行,向他们了解对该情境的体验。例如,当一个公司要设计自己的MIS 系统时,可能会去寻找那些曾设计过其他的信息系统的顾问,向其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经验。情境调查的数据通常从与个体的交谈中获得。 个案研究:研究其他情境并为之开发出一个详实、深入的情境测验,应用到目前的情境中。例如,利用个案研究在一段时间跟踪、监测一个高效的和一个低效的销售,其行为上的差异是可能导致成功的原因,但这些假定需要进一步验证。除与个体交谈外,个案研究的数据有多种来源,如公司记录的数据、已公布的信息、简单的观察均可以对研究有所帮助。 小组访谈:相对其它探索性研究技术而言,各公司更常应用小组访谈。小组访谈一般8-12位参加者,有主持人监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非结构性的讨论,时间约为1-2小时。参加访谈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主题和与会者的类型。一般来讲,有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 篇一: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描述性研究

1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原始数据一般是定性的。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2 描述性的调查研究是结论性研究的一种,顾名思义,这种研究的结果,就是要描述某些事物――通常中事物总体的特征或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描述市场的特征或功能。组织描述性调研主要有如下内容: (1)描述有关群体的特证。例如,给出某些名牌商店的“重型使用者”(经常购物者)的轮廓。 (2)估算在某一具体总体中显示某种行为的人群所占的比例。例如,估算既是某些名牌商店的“重型使用者”,同时又光顾减价商店的顾客比例。 (3)确定产品特征的概念。例如,不同家庭是如何按照选择准则的一些重要因子来认识各百货商店的。 (4)确定变量间的联系程度。例如,在百货商店购物与外出就餐之间有什么程度的关联。(5)进行具体的预测。例如,某地区的时装(某特定类别的产品)的零售销量会是多少?描述性调研假定调研者事先已对问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事实上,探索性与描述性调研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事先购制了具体的假设。因此,所需的信息是很清楚地定义了的。典型的描述性调研都是以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一般在600人以上)为基础的。正式的调研方案的设计规定选择信息来源的方法,以及从这些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 3其目的是要获取有关起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证据。因果关系研究的目的包括下述内容: (1)了解哪些变量是起因(独立变量或自变量),哪些变量是结果(因变量或响应)。 (2)确定起因变量与要预测的结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和描述性研究一样,解释性研究也需要有方案和结构的设计。描述性研究虽然也可以确定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是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要考察因果关系必须将有些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控制起来,这样,起因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才能测量出来。研究因果关系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当然还有些高级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模型。例如为了检验包装(自变量)对销售量(因变量)的影响,可将同类商店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出售新包装的商品和原包装的同种商品,最后再进行比较。 虽然解释性研究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太相同,但也不应将其孤立起来看。事实上,在许多调研中,探索性的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设计都是相互补充的。 4三种类型的研究设计并不是绝对互相独立进行的。有些调研项目需要涉及一种以上研究类型的方案设计。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方案相结合完全取决于调研问题的性质。选择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有如下几点: (1)如果对调研问题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调查研究就要从探索性研究开始。下述的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

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戴晓晨 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 2016年9月5日

提纲 ?背景回顾(Background Review)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ing)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工具变量分析(Instrumental Variable)

背景回顾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v.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一些例子? ?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是那种研究? ?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v.s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本讲座不关注实验设计,只针对几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回顾 ?什么是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 ?研究者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客观观察到的数据 ?例子? ?原始数据(primary data)v.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e.g.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吸烟问卷调查 ?主题范围:基于(二手)观察数据的回顾性观察研究?e.g.大数据分析

因果推断 ?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因果联系(causation)v.s相关性(correlation/association)?因果联系à相关性 ?相关性à? 因果联系(inference)(8条标准) ?Causal Inference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assumptions needed to move from conclusions about association to conclusions about causation ?例子:短信干预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染?

第3章 描述性研究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欲调查某地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 A 前瞻性调查 B 抽样调查 C 爆发调查 D 回顾性调查 2.下列哪种情况适用于抽样调查?() A 为发现某病全部病例并提供治疗 B 为早期发现癌症患者以降低其死亡率 C 欲知道某地一定时间内某病的患病情况 D 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常年发病情况 3.某乡5000户约2万人,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每隔5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 () A 分层抽样 B 系统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简单抽样 4.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大?() A 单纯随机抽样 B 系统抽样 C 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5.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类方法是() A 观察法 B 临床试验法 C 病例询问法 D 干预试验法 6.现患研究主要分析指标是() A 患病率 B 发病率 C 死亡率 D 二代发病率 7.关于暴露时间的推算,下列哪项是不恰当的() A 同源爆发暴露时间的推算,可从流行曲线的高峰处向前推一个常见潜伏期。 B 同源爆发暴露时间的推算,可以从流行曲线的高峰处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 C 同源爆发暴露时间的推算,可从流行曲线的高峰处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 D 同源爆发暴露时间的推算,可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从最后一个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点之间的时间即为暴露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 1.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有:() A 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 B 早期发现病人 C 直接验证病因假设 D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E 治疗病人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

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