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1.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

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1.1.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1.1.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

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8个专题。

1.1.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七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聘任了四位首席科学家,并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

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宗旨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历史悠久、文字发达、文化面貌多采多姿。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流传,而且从未间断,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自豪。

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代;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又建立了周代。

历史学家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简称为"三代"。

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还清楚地记下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世系,其中商周两代的君王世系,已被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证实,说明三代的存在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可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在西周时期,它已处于西周晚期。

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说不清楚了。

很多人在编写历史时,只能按自己的认识去估算,常常写上一个"约"字或在年代之后打个","号,表示有关年代的不确定性。

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当然也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学者对三代的年代进行研究。

以后,历代的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对三代年代进行探索。

到了近代,还吸引一些国外的汉学家也投身到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行列之中。

他们在利用历史文献的同时,还尝试引入天文学的方法对天象材料进行计算,试图在三代的年代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不过,过去的研究者所用的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凭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难度极大。

虽也提出了各种结果,但受材料的局限和方法的不完备,缺乏必要的证据而不能形成共识,致使三代的年代一直未能解决。

中国古代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包括不少涉及三代年代与天文历法及天象的资料,这是研究三代年代的重要素材。

以往的研究,主要靠这些材料进行年代学研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考古学获得飞速发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三、工程的成果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 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 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 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 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 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 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 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 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 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三、近代科学没有在我国萌生的原因
从文化视角看:我国传统文化是入世的,不是出 世的,讲究“实用”,缺乏科学探索,建立理论思 维的动力。
制度问题:科举制度,闭关锁国 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从科学方法看:满足表面现象,虽有演绎法的 萌芽,但没有严格意义下的实验和归纳法。 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四、工程的评价
“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 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 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 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 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 础。 投入上千万人民币、轰轰烈烈地搞了5年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 人皆知。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的最 伟大的事件”,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 四库全书》的纂修。工程的结论也全部通过了国家 科技部的验收,并且荣获“全国十大科学进步奖”。
对国民来说,“这事儿很煞风景”,使人说起 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者来 说,“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 公认”,而令人愤愤不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 科交叉研究,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的科研课题。 这一工程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 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李学勤今天,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部分: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主要是夏商周年表;最后做一个小结,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景。

首先,我想介绍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的原始意义及过程。

在座的各位多数都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们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由国务院委托科技部来领导的,这样的项目一共有16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单的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项目。

大家知道,年代学的英文是chronology,它就是研究古代的年代。

换句话说,就是给予古代的历史一个时间的量度,这就叫作年代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

我想以上基本概括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

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筹划和成立的呢?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因为这个项目在报纸上已经有过介绍,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叙述一下。

这个项目开始酝酿是在1995年的秋天。

大家知道,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开创新的领域、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应该说是20世纪的后半期就已经逐步显露出来的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不是在一个领域里面,而是在许多新的领域里面出现这样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我们的领导比较早就注意到了。

在1995年秋天,当时在国务院担任国务委员的国家科委(就是今天的科技部)主任宋健同志,邀请了在京的一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学者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

在这个会上,他提出来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一个设想,所以这个问题的设想确如在座的很多朋友所知,是由宋健同志提出来的。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4(下)———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是20年前的事了。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

1996年4月,天文史界的一些同事在席泽宗院士的主持下,在北京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会。

会上宣布了“断代工程”的计划:由历史文献、考古、物理测年和天文学史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攻关,力图在夏商周年代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提出一个符合各方面线索的夏商周年代表。

笔者自幼喜爱天文,在小学、中学期间就下了不少功夫,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星象,自己磨镜头制作天文望远镜;后来下乡、到煤矿工作,最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

在这里,笔者一边从事天文观测,一边补齐了所有的学历。

笔者从事的是天体测量,即观测恒星位置来测定地球自转和校正时钟。

因此,天体位置和天文现象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是学习的重点。

笔者的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关利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求解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的。

方法是现代的,数据是古代的,关键是如何在粗糙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一研究也将笔者引向了古天文的领域,从此将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目标。

由此不难想象,“断代工程”的计划是如何强烈地触动了笔者的神经。

此前,笔者曾关注过“天再旦”的事,还于1987年在《天文爱好者》上撰文介绍过美国太空总署加州帕沙迪纳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的相关工作,并和他有过不少交往。

彭瓞钧和贵州葛真以及更早的韩国方善柱都将“天再旦”日食定在公元前899年,但争议仍然不少。

笔者当时认为,他们所做的定性描述还可以更加精确化、定量化、实证化。

在会上,笔者顺利争取到了“天再旦”专题。

另外,笔者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晓陆的参加也使笔者更有底气。

在对前人的工作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天再旦”日食说的理论模型。

日出时日食引起的天光视亮度变化,可以由正常日出过程的天光变化、日食时太阳亮度的变化、亮度到视亮度的转化这样三部分合成,而这三者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目标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而且绵延流传,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公元前第三千纪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垣、文字和青铜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上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世系而无年代。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但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他们的研究始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今天看来,在材料不足、研究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确实是很困难的。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果。

其中,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所作的分期研究,已经建立起可供测年的分期序列。

同时,碳十四测年技术的不断改进,精度有了很大提高,测年的误差进一步缩小。

因此,1995年春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从事测年的物理学家提交了《解决商周纪年问题的一线希望》的文章,指出因测年精度的提高,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有可能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

另外,天文历法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和青铜器分期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绩。

这样,采用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开展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史料及解析】夏商周断代工程

【史料及解析】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夏代年表: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前期年表: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公元前1600——前1300年商后期年表:盘庚(迁殷后)公元前1300年小辛 | 在位50年小乙前1251年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祖庚前1191年祖甲 |廪辛 | 在位44年康丁前1148年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帝辛(纣)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西周年表: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共王当年改元)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共和当年改元)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 ——寻找失落的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寻找失落的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寻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寻找失落的年表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96年——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的修纂。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于10月出版。

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但确实是200余位学者五年心血的结晶。

一、工程的起因中国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

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这就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

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

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1参与人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委员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四人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该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有二百多人。

○2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推算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

由于学者们对三代不同历史阶段掌握的材料不同,所以工程按照时间上由近及远的路线,提出了详略不等的要求。

具体目标有: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 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课题设置按照目标、任务工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课题,不同学科的小专题混合编组,从而成为一个大的课题组。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科交叉,每一位参加者都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题在整个目标任务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种划分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工程分为九个课题,九个课题又分为44个专题。

课题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1.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2.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3.夏代年代学研究;4.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5.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6.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7.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8.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4研究途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项目,它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历算、科技测年技术四个学科。

为了完成测年目标,不同学科的专家要改变传统单干的方式,彼此合作,联合攻关。

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的许多子课题,都是互相配合的,其中不少将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承担。

概括的讲,它的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两条:一、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二、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的碳14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以及其他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简单的说,专家需要综合文献、古文字、古代遗址等各方资料,并通过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碳14测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详细考证,综合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年代,从而建立起三代的大致时间尺标。

○5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经过200多位考古学专家的日夜奋战,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夏、商前期的各王在位顺序基本确定,商后期以后的各王在位时间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工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以下12项:1)在我国历史时代测年中,采用系列考古样品碳14测年的方法,使误差缩小,获得成功,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碳14测年样品的制备质量稳定,骨质样品的提纯方法可靠。

常规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测试精度达到0.5%,并首次对系列的有字卜骨进行AMS法测年。

3)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墓地M8的研究与测年,晋侯苏钟的研究,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为建立西周年代学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以严格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为金文历谱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对吴虎鼎等关键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推定西周诸王年代,并证明共和以下历谱可信。

5)对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黎明时的大食分日食会形成“天再旦”现象,并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时间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据天文推算、文献和全文历日研究、考古与碳14测年的综合研究,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黄组周祭卜辞三系统说,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谱,经与商末历日比对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为日食的可能性。

结合甲骨分期研究与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认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在商文化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

10)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11)对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进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做出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工程意义断代工程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夏商周断代问题。

尽管有些结果还不是很精确,但是这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文化遗址,许多历史问题也顺便得到了解决,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以后的科研少走不少弯路。

同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及技术攻关使得考古技术比如碳14测年技术得到了提高。

工程首次采用学科交叉、不同领域学者协作研究的方式,对目标的成功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通过这次工程,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中国未来的考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各方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成果报告后,引起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质疑,拥护和质疑两方展开了数次辩论。

引起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工程都是中国专家自己闭门造车,未能邀请国际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或者审核。

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的数据报告中也没有公开以供大家验证,如此得出的结果,无怪乎难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

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断代工程的成果是否受政治影响一些专家批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工程的实施过程受国家政治导向,其目的在于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例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颜娟英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其动机在于夸耀中华民族”,“它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工程”[5]。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夏含夷批评工程:“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企图把(中国)历史记载前推到公元前三千纪,把中国推到和埃及一样的水平上。

”“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冲动,还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和民族主义的冲动”[6]。

2)夏代的存在与否及夏商界定工程主要测定了夏商西周各朝代起始结束时间及各王在位顺序,但是若夏朝不存在,则工程中关于夏朝的结论也就毫无意义了。

由于1996年以前在已发掘的文物中未找到夏朝文字或者青铜器等有关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故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夏朝只是一个传说。

有专家对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表示诸多质疑[7] 。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公布对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进行发掘的发掘简报及相关研究成果,宣布商文化的上限进入二里头文化四期,此结论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全是夏文化的论断。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论断[8] [9]。

3)工程中用碳14技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问题这是工程中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工程中碳十四测年采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OxCal程序,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代表国际标准。

因此工程用此方法计算结果本身就不是很正确。

同时由于现今的碳14测年技术所得的年代并不是精确的,故而所得结果有个置信度。

在工程所用方法中,这一置信度只有68.2%[10]。

有些学者批评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学者蒋祖棣用工程中采用的程序验算了在工程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结果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11]。

蒋祖棣批评:工程为了达到正负20年的精度要求,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

甚至工程一些内部学者对蒋的说法也表示赞成,承认《简本》中的碳-14数据测年结果确实有问题。

此外,关于“武王克商”这一划分商周的重要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发生年代及工程中采用的部分文献的可靠性(如《竹书纪年》),一些学者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12]。

正因为工程在发布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议,所以促使专家们对工程报告的繁本审核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他们公开要求对每个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列出各种不同意见。

学者们的这一主张使得已经大致写好的、仅包含一种结论的《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五、小结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遭到了多方面质疑,但是作为首次采用学科交叉方式研究的工程,对以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