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1、断代工程,简单说就是通过史料研究去“划定朝代起始年份”,从而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时间段坐标参考。
现在的研究方法是相对客观的史料加人为主观判定,这个方法本身就有漏洞。
2、建议搞这个的人先去研究宋朝邵雍的“元世会运”时间划分法,再参考《资治通鉴》的时间判定,再从现在开始,采取逐步倒推的方法去理清。
这个建议,是用史料加星辰运行时再加人为主管判定,这样三个元素下来,断代就会更准一些,断代是个基础学科,断代一清,就可以推动很多学科的发展。
时间判定的最可信的东西是什么?第一是历法,是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行,第二是古代的各种史学资料,第三才是人为的研究和理解判定。
时间是看不见的靠什么来记读呢?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和排布!所以古代的史官,大部分是兼通天文历法的记事之初,必写某某年,比如庚申年,庚申两个字是一个甲子六十年中天干一个字和地支一个字的配合和定位,是与天体运行挂钩的,十分精确和准确。
不像现在西历记年,就是个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后多少年如此粗糙。
而且西历纪年法的核心是以耶稣诞辰为元年,我们农历纪年法的核心是以天地时间运行为推演,两种历法的智慧内涵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3、另外,史学研究时,现在很多学者是遵循西方那一套标准,所谓的出土城市支撑文明存在的观念,这个好处是客观,坏处是主观。
还是应该本着相信祖宗的观念,历史古书记载与出土城市及物品综合的办法才更准确。
西方史学界公认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只承认我们的文明起于商朝,不承认夏朝,更不必说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了,这是错的。
流传千年《黄帝内经》不能证明黄帝的存在吗?《易经》不能证明伏羲的存在吗?因为神话传说没有找到其他证据就能轻易说是古人臆造的梦吗?逻辑上西方这种出土城市支撑文明存在的观念就是错的。
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最后却沦落到要依靠所建造的城市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如某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已经死了三百年,火化了,骨灰撒到海里去了,他住过的房子推平了,用过的东西全都灭了,认识他的人已经死绝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遭美国史学界的围剿有些荒谬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遭美国史学界的围剿有些荒谬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束已经有十多年了,对于整个工程启动以及后来得出的学术成果,引起了海内外尤其是以美国为表的西方史学界的一片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对研究成果的围剿。
为此美国'亚洲学协会'、斯坦福大学专门搞了两次学术讨论会,来质疑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并在互联网上掀起大的讨论,而我们的相关人员也是多次赴美进行回应。
小编对于西方人对中国本土的历史研究工程的质疑感到有些荒谬,同时对工程研究队伍积极的回应西方质疑感到不解,小编在此给大家浅析一下:一、定义本国的历史,就应该拒绝西方的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对于定义商之前近2000年的历史空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如何去推动研究工程开展,如何定义那段历史完全不必理会西方的质疑。
韩国定义自己有6000年历史,日本自认祖先是天照大神,西方则到处鼓吹自己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的辉煌,都没有看到他们接受中国人的质疑,而我们却积极去回应则掉进了他们的学术陷阱。
二、西方学术霸权根本也不会接受你的学术成果世界上的几大古文明研究,基本上都是西方在推动和发掘。
估计生活在埃及、伊拉克和希腊的本地土著,都没想到自己的祖先有那么辉煌。
金字塔矗立了6000年,本地人愣是不知道,等到拿破仑来才发现。
西方在考古和历史的学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理论体系,任何不符合他们标准的都不会承认。
夏商周断代工程刚启动,他们就已经断言是一项政治工程,同时质疑中国人员的技术和理论水平低下。
这种事先定罪的态度,我们更不应该去和他探讨我们的学术成果。
三、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华夏文明与众不同世界上曾出现的所有古文明,除了华夏文明和波斯文明其他的都已经消亡。
生活在几大古文明发源地的现代人,与创造古文明的人完全没有联系。
我们可以自己定义历史,而其他的文明则任由西方去解读。
西方任意解读几大古文明,唯一的目的就是突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但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修史的习惯,他们定义历史的标准无法适应中国,唯有质疑才可突出他们的权威,所以我们更不应该去配合和回应。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起人叫宋健,他在参观访问国外博物馆时发现外国古文明大多已有了详细、公认的年表,而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却有世无年。
大禹治水发生在哪一年?武王伐纣是在哪一年?尽管耳熟能详,却没人知道它们具体发生的时间。
历史课本上也没有。
《史记》最晚只追溯至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姬胡暴政,被国人赶到了山西,这件事就发生在公元前841这一年。
基于此,有人说“东周以上无信史”。
疑古派不在少数。
怎样“走出疑古时代”?尽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商朝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夏”也存在。
尤其是当我们甚至无法说出夏朝的起止年代时,辩驳的底气实在不足。
毋庸置疑,与夏代有关的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达200余人。
其中,首席专家4人。
考古方面的李伯谦,测年方面的仇士华,李学勤负责历史文献和古文字,席泽宗负责天文方面的研究。
四位首席专家具体目标如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给世人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夏商周历史年表。
这似乎太难了,毕竟这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但是,在200多位学者的努力之下,于2000年11月公布了研究成果。
从公元前841年往前推,敲定夏代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排出了西周10位周王的具体在位时间,确定了从盘庚到纣王共12位商王的大致在位时间。
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当然,也有不少质疑。
短短4年就完成了这么宏大的工程,攻克了如此之多的学术难题,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不少学者主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考古材料为基础,本身就是错的。
他们更倾向于文字史料,尤其是《竹书纪年》的被忽视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认为这是断代工程最大的败笔。
《竹书纪年》里的西周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王年尽管存在着诸多的质疑,总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绩亮眼,加速了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步伐,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的标尺。
《2024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范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篇一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一、引言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对于夏、商、周三个古代文明的断代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历史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就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其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背景夏、商、周三个古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历史时期和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和考古资料的不足,这三个时期的断代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的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难题。
三、研究方法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科技考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铭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碳-14等科技手段,对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年代进行精确测定。
四、主要发现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确定了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范围。
2. 通过碳-14等科技手段,对古代文物进行了精确的年代测定,为三个时期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对古代铭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为历史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4. 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夏、商、周三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五、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发布,对于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历史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深入研究和了解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它有助于推动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开展。
最后,它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夏、商、周三个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
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我们对于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前841年。
从西汉刘歆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一直试图推定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
中国古代纪年,在庙堂和坊间就争论了2000多年,尤其是中国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学的勘定,更是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孔子作《春秋》时,就曾战战兢兢地认为没有把握,并产生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感慨。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为了表示与满清王朝划清界线,根据东京历史学家的推算,倡导改用由中华始祖黄帝开始的纪年(前2698年)。
在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曾一度流行。
20世纪50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发展极为迅速,历史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相关学科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建立这一时期较为精确的年代学标尺成为可能。
1995年下半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邀请在京部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和科技测年专家进行座谈。
此后,李铁映与宋健多次征求专家意见,联络相关部委,酝酿“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5月16日,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宣布启动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l、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兼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项目分设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夏代年代学的研究、商前期年代学的研究、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C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和总结9个课题,下设44个专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批评与质疑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后,其中结论已被不少主流的词典和教材采用,开始产生影响。
在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后,国外学者开始加以批评。
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刚刚开始,中国的考古技术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更大的提高。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批评不绝于耳。
某些国外人士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
在2000~2003年进行了三次辩论。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便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但亦有人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
中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封锁,网络上随处可以见到关于此问题的介绍与讨论,中国政府也为此展开大规模论争,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各种理据,支持工程学者深入研究。
有些国外学者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努力,认为只要是中国政府支持的此类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
有人就说,这些学者连最近发表的文字都说不清楚,他怎么可能对三代的年代行判别。
而大陆不同意工程报告的学者也被这些国外学者加上“正义凛然”的标签,说成是“无力对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败,现在还没有强有力的论据证明。
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例如张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内部却是存在争论。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此类工程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通过世界上各种具有“复杂背景”的学者的检验,只要在中国学术界取得共识就行,中国学者对历史的研究无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种目的的势力阻挠。
工程的价值首先,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夏商周的一个大致年表对于今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阶段性成果本来就不是最终结论,通过讨论有益于学术进步。
其次,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使得中国考古学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有利于考古学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目标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而且绵延流传,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公元前第三千纪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垣、文字和青铜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上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世系而无年代。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但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他们的研究始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今天看来,在材料不足、研究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确实是很困难的。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果。
其中,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所作的分期研究,已经建立起可供测年的分期序列。
同时,碳十四测年技术的不断改进,精度有了很大提高,测年的误差进一步缩小。
因此,1995年春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从事测年的物理学家提交了《解决商周纪年问题的一线希望》的文章,指出因测年精度的提高,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有可能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
另外,天文历法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和青铜器分期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绩。
这样,采用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开展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前沿学刊》总第36期出版:2003年7月15日学说连线主办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1.“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2.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3.揭开夏商周断代的千年历史陈案4.曾军:“夏商周断代工程”远未结题――一个民间学者质疑两百多位专家5.中?古文明研究引?中西??6.我们的文明有没有五千年?7.江晓原:众口纷纭说“断代”8.李勇:武王到底哪年伐纣?――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结论更多文章“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编者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
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五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
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日前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为了满足关心这一工程的广大读者的愿望,本刊今天开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版,介绍这一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西周年代学研究西周自武王克商到幽王,共11世12王。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下的纪年,是建立西周年代学的可靠的基准点,所以"工程"涉及的西周年代学研究范围为: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元年。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青铜器铭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与西周年代学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和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国遗址。
"工程"通过对琉璃河和天马-曲村遗址的考古分期研究,建立起系统的西周燕文化和晋文化编年序列。
对这两个文化序列的14C测年研究,则能够建立自周初开始的比较完整的西周年代框架,并作为确定西周始年的重要佐证。
在对晋侯墓地所见晋侯世系证认和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史记?晋世家》等文献,还可以将西周列王与晋侯年代作横向比较。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发现西周早期城址及西周墓葬200余座,其中M1193等墓出土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
琉璃河遗址M1193是一座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其中出土有两件铭文相同的青铜器克?、克?,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王曰:'大保,……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铭文中"大保"指召公。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燕国之封,见于《史记?燕世家》,召公被封于北燕,但未就国,而由其元子代之。
可见,克?、克?铭文中的"王"指成王,M1193的墓主人"克",即召公之"元子",也就是第一代燕侯。
M1193椁木保存良好,经常规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15-前985年,这为西周始年的推断提供了参考。
1996年秋,在琉璃河遗址灰坑H108第1层和第3层中发现三片刻字龟甲。
其中,第1层出土的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据文献记载,成周营建于成王初。
因此,"成周"卜甲的出现,表明H108的年代不会早于成周的建成,即其上限不得超过成王时期。
H108地层关系明确,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址之一。
通过对其出土器物特征的分析,H108的年代应在西周早期的偏早阶段,AMS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3-前954年,可与M1193的测年对照。
位于山西曲沃的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的早期都邑,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山西境0内规模最大的西周遗址。
80年代以来,在此发掘了大面积的周代居址和500余座西周初至春秋初的中小型墓葬,90年代又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晋侯墓地。
"工程"对晋侯墓地的部分墓葬做了AMS测年,并对测年数据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年代做了对应研究。
"工程"通过对西周晚期金文材料归纳得出金文纪时词语的涵义,利用66条年、月、纪时词语、日干支确定的文献和金文材料,排出西周金文历谱。
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若干细节目前尚有未能掌握之处,金文历谱只能是一个西周王年表。
武王克商年的研究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就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先秦文献所载西周积年在270年至290年之间。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左传》预言多为作者根据既有事实而造设,所以较为可信。
自武王至显王共30世、31王(不计哀王、思王)。
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此语当指是时。
显王卒于公元前321年,自此上溯700年,为公元前1020年,再加上定鼎以前的成王、武王之年,则西周积年约270年。
另据《孟子?公孙丑下》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上推,西周始年应在公元前1020年以上。
此外,古今都有学者用古历推求武王克商之年的,如刘歆用三统历推得的公元前1122年(西周积年为352年),汉代学者用殷历推得的公元前1070年(西周积年为300年),清代学者以颛顼历推得的公元前1066年(西周积年为296年)等。
但上述各种古历不早于战国秦汉,并非夏、商、西周的真实历法。
为了缩小克商年的范围,"工程"对沣西等遗址的系列样品作了14C测年,并通过对殷墟甲骨文月食年代的天文推算,下推克商年的范围。
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发现。
沣西97SCMT1探方,由一组系列地层单位构成,其中最底层的H18,由4个小层构成,包含内容丰富,所出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属先周文化晚期单位,与张家坡早期居住遗址时代大体相当。
叠压在H18之上的,是T1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叠压或打破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
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西周中期。
以上单位均出土有各时期典型特征的陶器群。
作为先周文化晚期,即商代末期典型单位的H18和作为灭商后西周初期文化典型单位的T1第四层,为从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层依据,武王克商之年应该包含在这一年代范围内。
"工程"用常规法和AMS法对从这组地层中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作了14C年代测定,并用1998年树轮校正曲线对所得数据进行高精度扭摆匹配,得到武王克商年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60-前995年。
与推定克商年范围有较直接联系的考古遗址样品系列,除上述沣西系列外,还有商后期的殷墟系列、西周的琉璃河系列和天马-曲村系列。
经14C年代测定,其年代范围分别为:殷墟四期为公元前1080-前1040年左右;琉璃河一期一段墓葬为公元前1040-前1006年左右;曲村一期一段为公元前1020-前970年左右。
考虑到殷墟文化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年。
琉璃河遗址一期H108出土有"成周"甲骨,其年代不得早于成王,因此,其上界可以作为克商年范围的下限。
该遗址第一期墓葬中最早的年代数据的中值为公元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年的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经多学科合作,"工程"对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的年代进行证认,并计算出五次月食的绝对年代,参照文献所见商代积年和武丁及其后诸王年代的记载以及由周祭卜辞对商末三王年祀的研究,得出的克商年范围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间。
由沣西等遗址分期与14C测年和由甲骨月食推断的克商年范围,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但都集中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与前述先秦文献研究所得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范围基本趋同。
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等三个克商年的方案。
天文推算的三个克商年,是各自独立得到的。
三个方案都在前述由相关系列14C测年以及由甲骨月食推定的克商年的范围之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无法满足文献所给出的全部条件,因此,只能根据其满足的程度,以及与金文历谱匹配的状况来选定最优解。
根据"工程"所定金文历谱,成王元年在公元前1042年,目前尚未发现四要素俱全的武王时的青铜器,难以直接推定克商之年。
据《尚书?金滕》,武王在"既克商二年"的某日得病,经周公祈告,次日即病愈,又说武王死后,国中发生"管蔡之乱",但没有提及武王的卒年,因此后世学者对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有争议。
据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有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等异说。
但文献记述武王史事无超过四年以上者。
东汉学者郑玄在其《诗谱?豳风谱》中提出,武王克商后在位四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日本高山寺《周本纪》钞本,武王于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
取此说则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
取此说则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天文推算的公元前1046年说与此正相符合。
此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周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
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框架的主要依据是商前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以及商前期都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有关商年记载的研究。
属于商前期的遗址主要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和东先贤遗址等。
"工程"以上述遗址的发掘和分期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第一期以郑州商城C1H9、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灰沟最底层为代表;第二期以郑州商城C1H17、偃师商城86J1D5H25为代表;第三期以郑州商城C1H1、C1H2乙、偃师商城85YS5T1H3为代表;第四期以郑州白家庄第二层、小双桥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第五期以安阳洹北花园庄早段97G4、98AHDH11、99AHDM10和邢台东先贤遗址一期98H15、H34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