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前沿学刊》总第36期出版:2003年7月15日学说连线主办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1.“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

2.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

3.揭开夏商周断代的千年历史陈案

4.曾军:“夏商周断代工程”远未结题――一个民间学者质疑两百多位专家

5.中?古文明研究引?中西??

6.我们的文明有没有五千年?

7.江晓原:众口纷纭说“断代”

8.李勇:武王到底哪年伐纣?――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结论

更多文章“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

编者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

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五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日前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为了满足关心这一工程的广大读者的愿望,本刊今天开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版,介绍这一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西周年代学研究

西周自武王克商到幽王,共11世12王。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下的纪年,是建立西周年代学的可靠的基准点,所以"工程"涉及的西周年代学研究范围为: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元年。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青铜器铭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与西周年代学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房山

琉璃河燕国遗址和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国遗址。"工程"通过对琉璃河和天马-曲村遗址的考古分期研究,建立起系统的西周燕文化和晋文化编年序列。对这两个文化序列的14C测年研究,则能够建立自周初开始的比较完整的西周年代框架,并作为确定西周始年的重要佐证。在对晋侯墓地所见晋侯世系证认和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史记?晋世家》等文献,还可以将西周列王与晋侯年代作横向比较。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发现西周早期城址及西周墓葬200余座,其中M1193等墓出土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琉璃河遗址M1193是一座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其中出土有两件铭文相同的青铜器克?、克?,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王曰:'大保,……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铭文中"大保"指召公。《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燕国之封,见于《史记?燕世家》,召公被封于北燕,但未就国,而由其元子代之。可见,克?、克?铭文中的"王"指成王,M1193的墓主人"克",即召公之"元子",也就是第一代燕侯。M1193椁木保存良好,经常规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15-前985年,这为西周始年的推断提供了参考。

1996年秋,在琉璃河遗址灰坑H108第1层和第3层中发现三片刻字龟甲。其中,第1层出土的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据文献记载,成周营建于成王初。因此,"成周"卜甲的出现,表明H108的年代不会早于成周的建成,即其上限不得超过成王时期。H108地层关系明确,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址之一。通过对其出土器物特征的分析,H108的年代应在西周早期的偏早阶段,AMS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3-前954年,可与M1193的测年对照。

位于山西曲沃的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的早期都邑,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山西境0内规模最大的西周遗址。80年代以来,在此发掘了大面积的周代居址和500余座西周初至春秋初的中小型墓葬,90年代又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晋侯墓地。"工程"对晋侯墓地的部分墓葬做了AMS测年,并对测年数据和《史记?晋世家》所记的晋侯年代做了对应研究。

"工程"通过对西周晚期金文材料归纳得出金文纪时词语的涵义,利用66条年、月、纪时词语、日干支确定的文献和金文材料,排出西周金文历谱。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若干细

节目前尚有未能掌握之处,金文历谱只能是一个西周王年表。

武王克商年的研究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就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先秦文献所载西周积年在270年至290年之间。《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左传》预言多为作者根据既有事实而造设,所以较为可信。自武王至显王共30世、31王(不计哀王、思王)。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此语当指是时。显王卒于公元前321年,自此上溯700年,为公元前1020年,再加上定鼎以前的成王、武王之年,则西周积年约270年。另据《孟

子?公孙丑下》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上推,西周始年应在公元前1020年以上。

此外,古今都有学者用古历推求武王克商之年的,如刘歆用三统历推得的公元前1122年(西周积年为352年),汉代学者用殷历推得的公元前1070年(西周积年为300年),清代学者以颛顼历推得的公元前1066年(西周积年为296年)等。但上述各种古历不早于战国秦汉,并非夏、商、西周的真实历法。

为了缩小克商年的范围,"工程"对沣西等遗址的系列样品作了14C测年,并通过对殷墟甲骨文月食年代的天文推算,下推克商年的范围。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发现。沣西97SCMT1探方,由一组系列地层单位构成,其中最底层的H18,由4个小层构成,包含内容丰富,所出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属先周文化晚期单位,与张家坡早期居住遗址时代大体相当。叠压在H18之上的,是T1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叠压或打破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西周中期。以上单位均出土有各时期典型特征的陶器群。作为先周文化晚期,即商代末期典型单位的H18和作为灭商后

西周初期文化典型单位的T1第四层,为从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层依据,武王克商之年应该包含在这一年代范围内。

"工程"用常规法和AMS法对从这组地层中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作了14C年代测定,并用1998年树轮校正曲线对所得数据进行高精度扭摆匹配,得到武王克商年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60-前995年。

与推定克商年范围有较直接联系的考古遗址样品系列,除上述沣西系列外,还有商后期的殷墟系列、西周的琉璃河系列和天马-曲村系列。经14C年代测定,其年代范围分别为:殷墟四期为公元前1080-前1040年左右;琉璃河一期一段墓葬为公元前1040-前1006年左右;曲村一期一段为公元前1020-前970年左右。考虑到殷墟文化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年。琉璃河遗址一期H108出土有"成周"甲骨,其年代不得早于成王,因此,其上界可以作为克商年范围的下限。该遗址第一期墓葬中最早的年代数据的中值为公元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年的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经多学科合作,"工程"对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的年代进

行证认,并计算出五次月食的绝对年代,参照文献所见商代积年和武丁及其后诸王年代的记载以及由周祭卜辞对商末

三王年祀的研究,得出的克商年范围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间。

由沣西等遗址分期与14C测年和由甲骨月食推断的克商年范围,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但都集中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与前述先秦文献研究所得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范围基本趋同。

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等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天文推算的三个克商年,是各自独立得到的。三个方案都在前述由相关系列14C测年以及由甲骨月食推定的克商年的范围之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无法满足文献所给出的全部条件,因此,只能根据其满足的程度,以及与金文历谱匹配的状况来选定最优解。

根据"工程"所定金文历谱,成王元年在公元前1042年,目前尚未发现四要素俱全的武王时的青铜器,难以直接推定克商之年。据《尚书?金滕》,武王在"既克商二年"的某日得病,经周公祈告,次日即病愈,又说武王死后,国中发生"

管蔡之乱",但没有提及武王的卒年,因此后世学者对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有争议。据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有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等异说。但文献记述武王史事无超过四年以上者。东汉学者郑玄在其《诗谱?

豳风谱》中提出,武王克商后在位四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日本高山寺《周本纪》钞本,武王于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后二年病,又"后二年而崩",与郑说相合。取此说则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天文推算的公元前1046年说与此正相符合。此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周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

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

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框架的主要依据是商前期考古学文

化的分期与测年以及商前期都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古代

文献有关商年记载的研究。

属于商前期的遗址主要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和东先贤遗址等。"工程"以上述遗址的发掘和分期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比较完

整的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第一期以郑州商城C1H9、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灰沟最底层为代表;第二期以郑州商城

C1H17、偃师商城86J1D5H25为代表;第三期以郑州商城

C1H1、C1H2乙、偃师商城85YS5T1H3为代表;第四期以郑州白家庄第二层、小双桥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第五期以安阳洹北花园庄

早段97G4、98AHDH11、99AHDM10和邢台东先贤遗址一期98H15、H34为代表。

工程对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花园庄遗址、东先贤遗址出土的系列样品进行了常规14C测年或AMS测年和拟合,得出了系列年代数据。

根据先秦及汉代文献关于商代积年的记载,商代总积年当为496+56=552年(含1046),若将伐桀之年计入,则为553年。也有学者认为"汤灭夏以至于受"可能是指从汤至帝辛即位,二十九王不包括未立而卒的大丁和帝辛。如是,则商积年为496+30(帝辛在位年数)=526年。

夏商分界是商前期年代框架构建的定点之一。目前关于夏商文化的分界,有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二里头文化四期

与二里岗下层之间等说法。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应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工程"根据14C测年数据,推断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在公元前1610-前1560年之间。

参考文献有关商代积年的记载,如取商积年576年说,由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上推576年,则为公元前1622年;如取商积年496年说,若依陈梦家的解释,则当由公元前1046年上推552年为公元前1598年,若依另一种解释,则由公元前1046年上推526年为公元前1572年。再参考14C测年数据,现取整估定商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

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

商代后期指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其间经八世十二王。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以殷墟文化的分期和14C测年为基础,以甲骨分期和测年与殷墟分期相印证,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历法材料的研究来完成。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后期都城所在。殷墟文化分为四期(根据最新发现,洹北花园庄早段遗存早于第一期)。殷墟文化一期到四期对应的商王如下:殷墟一期约当盘庚、

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殷墟二期早段年代约当武丁晚期,晚段尚未发现可以定年的材料,估计与祖庚、祖甲时代相当;殷墟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殷墟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代。"工程"对殷墟各期采集的样品作常规14C 测年,经树轮曲线校正,得到24个系列样品的日历年代。

殷墟甲骨文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期断代标准。"工程"选择分期明确、有断代价值的卜骨,用AMS法进行系列14C年代测定。甲骨测年的目标,是用AMS法对各期、各组有字卜骨测年,对照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研究,将测得的数据转换成日历年代,进而排出武丁至帝辛的年代序列。

目前已对37个有字卜骨样品和9个无字卜骨样品进行了明胶提取,其中31个有字卜骨样品和8个无字卜骨样品制备成石墨,用AMS法做了14C测量。31个有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有22个在合理的年代范围之内,另外9个明显偏老。8个无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也有2个明显偏老。专门的实验研究表明,偏老的主要原因当是样品受到老碳的污染。

除去分期尚有争议的历组卜骨等,将剩余的15片有字卜骨、6片无字卜骨和2个层位清楚的同期骨样纳入拟合系

列,用贝叶斯方法对测得的14C年代数据进行系列样品树轮校正,所得日历年代与既有的商后期年代框架基本一致。

"工程"还对甲骨文中可能的日月食记载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由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推得武丁在位年代。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记录的可信性,学术界没有争议。宾组卜辞属武丁到祖庚时期。在3000多年前、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范围内,竟有五次月食记录,这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奇迹。天文计算表明,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只有一组年代既符合卜辞干支,又符合月食顺序:癸未夕月食,公元前1201年;甲午夕月食,公元前1198年;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公元前1192年;壬申夕月食,公元前1189年;乙酉夕月食,公元前1181年。

根据《尚书?无逸》,武丁在位59年,由五次月食可大致推定武丁在位的年代:①如果乙酉夕月食当武丁末年,那么,武丁在位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39-前1181年。②如果壬申夕、乙酉夕月食下延至祖庚,那么,武丁在位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从甲骨分期看,壬申、乙酉月食放在祖庚世比较好。因武丁在位的年代不会超过公元前1400-前1160的范围,而在此范围内,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只有公元前1192年、1166年两种选择,甲午夕月食最早为公元前1229年,

所以,即使不采用根据新的甲骨分期分类得到的五次月食的顺序,武丁在位的年代范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商代晚期,商王用五种祭祀方法按固定顺序轮流祭祀先王及其配偶,一个祭祀周期称为一祀,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学者称为周祭,有纪时作用。帝辛的周祭材料可靠,依之排出祀谱,可确定帝辛在位年代。利用周祭材料也可排出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连接,确定帝乙在位的可能年代。在周祭系统中,帝辛元祀至十一祀祀谱有6件青铜器,联系清楚,是商末三王祀谱最有根据的一段。由此排出帝辛元祀到十一祀祀谱,在历法上符合阴阳合历的原则,在周祭上祭祀与季节基本对应,所以应属可信。经研究,这段祀谱二祀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应是丙辰或丁巳。按照这一特征,再考虑当时岁首和月首的可能情况,得到帝辛元年可能的年代为公元前1085年、1080年、1075年、1060年等。因武王克商之年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而周祭材料中记有廿五祀

的青铜器应入帝辛祀谱,没有发现更多的祀数,所以帝辛元年以选在公元前1075年为妥。

商后期王年在《尚书?无逸》中有所叙述,古本《竹书纪年》亦保存两条。后世学者在利用文献推定盘庚迁殷到商亡的总年数时,有275年、273年、253年三说。现已推定武

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如采用275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20年;如采用273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18年;如采用253年,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298年。因武丁元年确定为公元前1250年,考虑到盘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总年数的合理性,以253年说较妥,则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298年,今取整为公元前1300年。

夏代年代学研究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14C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文献所见夏代积年主要有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两说相差40年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说:一是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无王"阶段,431年不包括"无王"阶段;二是471

年自禹代舜事起算,431年自禹元年起算。"工程"采用前一种解说。

二里头遗址是徐旭生1959年调查"夏墟"时发现的。学术界把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的一类遗

存称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布在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二里头类型;分布于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东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头类型。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工程"对二里头遗址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对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在豫西地区、在年代上早于二里头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延续时间和文献记载的夏代积年之间尚有差距,二里头文化可能只是夏代中晚期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则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以王城岗一期、煤山一期为代表;第二段以王城岗二、三期,瓦店一、二期,煤山二期为代表;第三段以王城岗四、五期,瓦店三期为代表。"工程"对王城岗遗址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AMS14C年代测定并拟合,得出了各期、段的年代范围。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之间,从文化传承关系和14C测年结果分析,仍存在缺环。有学者认为以河

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某些单位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二里头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1999年开始对新砦遗址的再次发掘,证实新砦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一期),下连二里头一期,正填补了其间的空白。

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禹州瓦店都是规模较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发现有大型房基、奠基坑及精美的玉器和陶器。它们的发现为探讨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线索。

夏代有五星聚、仲康日食两条天象记录可通过天文推算考察夏年。有学者计算出在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经对夏代立国前后的五星聚合重新推算,也证实了这次五星聚会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在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在2月26日,五大行星之间的角距离小于4度。这种奇异壮观的天象,很可能在古人记忆中流传下来,因此可以作为估定夏代年代的参考。对文献记载的仲康日食,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推算还很困难。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

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的测年数据。

关天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原载:光明网

回到目录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

现在许多人在谈"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九月中旬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已经于10月出版。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但确实是200余位专家学者五年来心血的结晶。

常有新闻媒体的朋友问我,"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科研

项目有什么特点?我总是回答说,"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结合,整个项目是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设计的。因此,"工程"的成果完全属于集体,《阶段成果报告》也绝非任何个人的学说和著作。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这一目标决定必须有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历法、科技测年等等学科的通力合作。从夏初到西周末,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二三百年,需要研究的材料和问题非常复杂繁多,不少是从单一学科或个别时段难于解决的。大家很容易在《阶段成果报告》中看到,"工程"的实施过程充满了新的发现与新的研究探索。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时期,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对其年代学进行研讨。可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年代,用这样大规模的多学科结合方式来研究,则是空前的。"工程"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介绍,只想以西周列王年代的推定作为例子,供读者类推: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指出,项目在推定西周王年的工作里,建立了七个支点,即:

西周晚期

1.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

2.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西周中期

3.古本《纪年》"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4.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5.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西周早期

6.静方鼎与古本《纪年》昭王元年;

7.《尚书?召诰》、《毕命》历日与成王、康王元年。这些支点大多数是根据新发现与新工作而建立的。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1996年5月16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宋健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1996年5月16日) 宋健 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读史爱国,人人有责。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 爱国需要读史。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欧洲人也认为希腊史诗是他们文化的渊源。欧洲的伟大文学家,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到歌德,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造也不朽的作品。欧洲各国现代语言中充满了与古代神话和历史有关的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商业中,如“阿波罗”登月,“三叉戟”核潜艇,“阿喀琉斯之踵”等等,比比皆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最近,2月4日,尼泊尔政府发表公告云,五国考古学家发掘证实,佛祖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降生地在尼泊尔南部兰毗尼园菩提树下,是“惊人考古成就”。比兰德拉国王伉俪立即去现场主持仪式,耗巨资创立国际研究中心,可见事态之重大。 几年前我访问印度,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Dr.Mostafa Tolba,埃及人)和我一起参加印部长举行的欢迎宴会。托兴奋地致词曰:“我

们,三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代表欢聚,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古代文明的要义。听他的话,不胜荣幸。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读科学史多些。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公开声明皈依中国文化,并解释道,这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1986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北京,惠赠我《李约瑟文集》一册,是潘吉星先生编译的,由他本人作序,答名为“十宿道人”——李约瑟。伴他来华的新闻记者坦普勒(Robert K.G.Temple)也送我他写的书,叫《中国——发现与发明之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 vention,1986)。书中有一段话,标题为“西方欠中国之债”,大意是,李约瑟的研究解开了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未曾知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惘。当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国历史文明和欧洲文明综合而成。当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皇帝敬献钟表时,中国人感到惊奇。殊不知最早发明机械表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它发明,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业革命都根本不可能发生,也不会有英国的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 读这些话,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荣耀。坦普勒用的不是科学家的语言,但这与马克思的话是一致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不同,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战乱、暴政、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1) 到底是李学勤喜欢给人作序,还是别人凑上去求序,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李先生年轻时候是有野心、学术上想往上爬(这些本身是正当的),很多做法按照今天来说有失厚道。但是“历史标准”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必须看到这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包括你我的父辈(只要不是只在家种地做工)几乎无一可以避免都参与进去了,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而已。毕竟李先生还是在学术上有野心不是害人的纯政治,除非有证据表明他有在当时环境下都过头的行为。 以今天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学问是很好的。当然人无完人,他学术的不足在于系统性研究不是强项、下结论比较随意、还有点过去的老“价值观念”(《古史考》编者则远过之),但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洞察力合启发性仍然是当代罕见的。作为一个位居高端的学者,想找个突破口在学术史上留地位,这极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诛意的。李先生拿疑古开刀,确实很多地方为了立异而有意贬低疑古再行“归谬”,不算很严谨。我以为李先生的“释古”在学理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新资料很多具体地方说得有道理。抱歉,扯远了。 至于断代工程,确实长官一时心血来潮,但是靠政府资金进行一项极端有价值的研究(怀疑这点的兄弟我都懒得和你说),这很正常。对比之下拿五角大楼、CIA项目的美国学者海了去了。但是在四年(实际上至今未完)时间里,长官早拿这事忘得干干净净,也不存在政府故意压课题组出具体结论的说法,课题领导小组确实有强求一致的地方,但这多半是因为学术观念比较老旧。花了2000多万(追加),多数用在加速器质谱仪、发掘等费钱的玩意上,一百多号(教授博导居多)人剩下能有多少?结果归纳前人居多、创新居少,不过在眼下的学术水准中“良+”是绝对有的,毕竟极端艰难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此类基础工作,其意义仍然是巨大的,至少值那几十辆进口轿车的钱。 说到底,李学勤仍然是一个纯学者,一个有学问、有想法、有些世故同时也与过去难以割断联系的学者,值得这么刨根问底吗?若他都应该如此追究,估计中国社会上游该有5成人得下狱、处决。倒是《古史考》是在不该还用文革的调调编纂。 (2) 李学勤先生和某些考古学工作者有过节(太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古史上的无知骄傲,足以让我蔑视他们),何以见得是李学勤先生的错?我也在考古混饭,要是把考古的底揭一揭,估计大家会一股脑骂中国考古如何如何了。 依靠法规和自身神秘外衣的保护,中国的考古一直是金玉其外。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学术功底都很好,俞伟超、邹衡、宿白……考古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可是现在的考古学已经堕落为什么了? 李学勤先生固然不是田野考古学家,可是谁说考古学家就一定是做田野的?大家知道出土的东西头号重要的是带文字的,这些资料60岁以下的考古学家基本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挖、挖,找个技工就成,排队、排队,其实考古学界内部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前沿学刊》总第36期出版:2003年7月15日学说连线主办夏商周断代工程论争 1.“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 2.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 3.揭开夏商周断代的千年历史陈案 4.曾军:“夏商周断代工程”远未结题――一个民间学者质疑两百多位专家 5.中?古文明研究引?中西?? 6.我们的文明有没有五千年? 7.江晓原:众口纷纭说“断代” 8.李勇:武王到底哪年伐纣?――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结论 更多文章“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成果 编者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

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五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日前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为了满足关心这一工程的广大读者的愿望,本刊今天开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版,介绍这一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西周年代学研究 西周自武王克商到幽王,共11世12王。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下的纪年,是建立西周年代学的可靠的基准点,所以"工程"涉及的西周年代学研究范围为: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元年。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青铜器铭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与西周年代学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房山

夏商周年表 很全的~

《夏商周年表》(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记·夏本纪第二》“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见,今表与之合,而邵表则少12年。其中对不降在位年数,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纪》,而不取《竹书纪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说。南宋罗泌撰《路史》,则以《竹书纪年》为是,而证《世纪》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说,则夏代年数即与471接近(仅少2 年)。然而,邵雍不取《竹书纪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与“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记,① 却把不降在位年数定为59年,应该说他有更确切的文献依据。今表对应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黄金书屋·历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唐尧即位之年与邵雍所推相同,亦为公元前2357年。是表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知尧在位近一世纪、舜在位半世纪之说是源于《史记》。为什么邵雍不依《史记》而定尧、舜在位年数?在夏代开国元年的断代方面,为什么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为什么能在尧即位年代上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上,有160位多位包括“工程”以外的专家参加了讨论,所提的各种意见,对“工程”成果的修正改进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而是真正的集体成果。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

历史学科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一) 一、选择题 1.2000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向社会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提前了( ) A.1200多年 B.1500多年 C.1700多年 D.2000多年 2.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3.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制度,以下各项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5.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依然泽惠于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灵渠 C.芍陂 D.都江堰 6.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 B.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C.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 D.为争夺土地人口而混战不休 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8.中国历史上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 A.战争 B.变法 C.统一 D.争鸣 9.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0.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夏商周时代的测试题

夏商周时代的测试题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上古三代”指的是( ) A.尧、舜、禹 B.夏、商、周 C.启、汤、文公 D.禹、启、汤 2.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 B.商 C.周 D.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4.将都城迁到殷,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的商王是( ) A.商汤 B.商纣 C.盘庚 D.武丁 5.周武王的军队与商军主力展开决战的地点是( ) A.阳城 B.镐京 C.洛邑 D.牧野 6.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 ) A.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D.10世纪40年代 7.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8.对西周时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受封者有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搞分封 C.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的权力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9.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的少数民族是( ) A.犬戎 B.匈奴 C.满族 D.蒙古 二、材料解析 10.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为什么先“贬其爵”。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夏商周简介及注释

中国历史:夏,商,周(西周,东周) 第一章夏朝 夏朝(前2146-前1675)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4000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yu2】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shan4】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zhuo2】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mi2】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zhu4】、槐【huai2】、芒、泄、不【bu2】降【jiang4】、扃【jiong1】、胤【yin4】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注:不降,一般指姒【si4】不降,又名姒降,夏后不降,谥【shi4】号不降,夏王泄的儿子。 不字在第四声字前念第二声。

到夏代的第13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jie2】,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yan3】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

尧舜夏商周大事简历

尧舜夏商周大事简历 [color=#DC143C][/color] 夏商周大事简历 夏禹元年 - 2050年辛亥启接禹位 -2042年己未 契封有商 - 2121年庚子弃封于邰 - 2121年庚子 成汤立国 - 1619年壬戍纣王元年 -1063年戊寅 公刘迁幽 - 1650年辛巳周公元年 -1166年乙未 盘庚迁殷 - 1281年庚子亶父迁岐 -1226年乙未 成汤亡年 - 1606年乙亥文王元年 - 1063年戊寅 文王受命 - 1022年已未文王亡年 - 1013年戊辰 古公元年 - 1186年戊戍武王元年 - 1022年已未 季历元年 - 1123年戊寅武王亡年 - 1005年丙子 季历亡年 - 1073年戊辰纣王亡年 -1009年壬申 文王被囚 - 1042年己亥文武制命 - 1036年乙巳 武王伐纣 - 1010年辛未紂死商亡 - 1009年壬申 颛顼尧舜夏商周时期主要人物年寿表 颛顼生于公元前2380年亡于公元前2282年. 季历生于公元前1165年亡于公元前1065年 唐尧生于公元前2221年亡于公元前2103年伯鲧生于公元前2181年亡于公元前2126年 虞舜生于公元前2161年亡于公元前2053年皐陶生于公元前2140年亡于公元前2048年 夏禹生于公元前2140年亡于公元前2045年夏启生于公元前2127年亡于公元前2034年 亶父生于公元前年亡于公元前1108年季历生于公元前1165年亡于公元前1065年 文王生于公元前1080年亡于公元前1013年武王生于公元前1049年亡于公元前1005年 吕望生于公元前1077年亡于公元前0966年成王生于公元前1009年亡于公元前0952年 康王生于公元前0985年亡于公元前0945年昭王生于公元前0983年亡于公元前0928年 穆王生于公元前0945年亡于公元前0902年厉王生于公元前0863年亡于公元前0828年 唐叔生于公元前1018年亡于公元前0935年周公生于公元前1063年亡于公元前0983年 成汤生于公元前1664年亡于公元前1608年纣王生于公元前年亡于公元前1009年 《唐尧虞舜夏商周主要年鉴》(自公元前2206年---公元前1009年)等众多内容,因防产权被盗,暂不公布,敬请谅解。以上资料,已经首长过目,权当注册,不惧小人。 当今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弄虚作假,欺上骗下,事实清楚,不容抵赖。在缺少以上这么多内容下,竟敢言:“千古之谜,夏商周之老黄历已清楚”,还知道不知道,当今世界上尚有“羞耻”二字!有其因必有其果,断代工程责任人,必将为自已的好大喜功,急功好利,轻视文献,研究表浅,偏信《回天》,而受其殃。心正笔正,笔正史真。苍天有眼,谁无报应。 尧年概要 尧立七十年得舜,三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事,荐之于天。尧辟位二十八载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德。《史记. 五帝本纪》 “尧以(甲)申岁生,年十五而佐挚帝,(先受封陶,后改封)于唐为诸侯,甲午得(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年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帝王世纪》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2010-02-23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巍辉我有话说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科技部决定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 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探源工程预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涵,探讨其发展道路的特点、原因,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探源工程的概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郭沫若、顾颉刚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中就开始涉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进一步奠定了资料基础。在夏鼐、秉琦等学者的倡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全面探讨这个重大课题,并逐渐形成如下几个关键问题:中华文明如何起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中华文明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顺利实施,提出了夏、商、西周王朝的年代框架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0年),同时也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鉴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科技部决定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的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和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正式启动。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的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和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2008年)。探源工程预研究和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是作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的;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是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立项的。 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以公元前2500—公元前1600年的中原地区为工作的时空围,设置了“古史传说和有关夏商时期的文献研究”、“上古时期的礼制研究”、“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年代测定”、“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古环境研究”、“早期金属冶铸技术研究”、“文字与刻符研究”、“上古天象与历法研究”、“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九个课题,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参加。预研究阶段除了开展对上述专题的研究之外,更主要的成果是摸索出了一条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提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探源工程实施方案。 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 探源工程预研究结束后,2004年夏,“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也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启动了。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项目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中原地区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初步探索其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涉及学科除了考古学以外,还有文献史学、古文字学、人类学、天文学、科技史等多个学科。动用了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遥感和遗址的物理探测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经过项目各承担单位、各相关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文化谱系与年代测定课题:结合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梳理和分期,重点对襄汾寺、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中心性遗址出土的系列标本进行了精确测年,从而奠定了中原社会文明化进程中种种问题讨论的年代学基础。 2.自然环境变迁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2100年期间,中原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的发展。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不均衡。这一研究结果与古史传说中关于尧舜禹时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的记载恰相吻合。 3.经济技术发展状况课题: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寺、王城岗、新砦、二里头等四处重点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进行研究,揭示出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这个特定时间段里,中原地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生产部门——农业(包括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以及最能反映当时技术水平的加工制作业(包括青铜器制作、器制作、玉器加工等)都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尤以发生在由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最为明显。具体言之,公元前2500年以后,农业生产在保持原有的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耕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业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普遍地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与此同时,起源于西亚的小麦和绵羊也传入中原地区,由此逐步建立起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和多种类家畜饲养方式。这一时期已经掌握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

夏商周断代工程 年表

夏商周年表 起始:五帝时代(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一.夏: 1.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前1600年 2.历代王: 第一世:禹 第二世:启 第三世:太康 第四世:仲康 第五世:相 第六世:少康 第七世:予 第八世:泄 第九世:不降 第十世:扃 第十一世:厪 第十二世:孔甲 第十三世:皋 第十四世:发 第十五世:癸(桀) 二.商 1.起止时间: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前期: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 迁殷 后期: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2.历代国王: 第一世:汤 第二世:太丁 第三世:外丙 第四世:中壬 第五世:太甲 第六世:沃丁 第七世:太康 第八世:小甲 第九世:雍己 第十世:太戊

第十一世:中丁 第十二世:外壬 第十三世:河亶甲 第十四世:祖乙 第十五世:祖辛 第十六世:沃甲 第十七世:祖丁 第十八世:南庚 第十九世:阳甲 第二十世: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300年—前1251年) 第二十世:盘庚(迁殷后) 第二十一世:小辛 第二十二世:小乙 第二十三世: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 (公元前1191年—前1148年) 第二十四世:祖庚 第二十五世:祖甲 第二十六世:廪辛 第二十七世:康丁 第二十八世:武乙(公元前1147—前1113年) 第二十九世:文丁(公元前1112年—前1102年) 第三十世:帝乙(公元前1101年—前1076年) 第三十一世:帝辛(纣)(公元前1075年—前1046年) 三.周: 1.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2.历代天子: 西周 第一世: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第二世: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第三世: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20年—前996年) 第四世: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95年—前977年) 第五世:周穆王姬满(公元前976年—前922年) 第六世:周共王姬繄扈(公元前922年—前900年) 第七世:周懿王姬囏(公元前899年—前892年) 第八世:周孝王姬辟方(公元前891年—前886年) 第九世:周夷王姬燮(公元前885年—前878年) 第十世: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77年—前841年) 共和时期14年(前841年—前827年) 第十一世: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前782年) 第十二世:周幽王姬宫湦(公元前781年—前771年)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完美版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掌握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了解西周灭亡的过程及“平王东迁”。 2、能力培养 (1)学习课本叙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介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让学生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介绍我国现在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让学生以世纪为单位制作一个夏商周更替“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说明做人要以诚信为本,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个道理。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历史的开始,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应认识到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 二、教学要点 1、重点夏商周的更替的历史过程 2、难点分析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理解它所起到的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演示法图表法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想一想是谁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生答)那么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的名称叫什么?我国早期的国家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2、指导学生自学第一目题,并完成如下问题: (1)何为“上古三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需强调是公元前21世纪前期,并向学生介绍我国现行采用的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同时指出“年代”与“世纪”的不同。 (2)让学生以世纪为单位制作一个夏商周更替“年代标尺”。 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并指明断代工程的复杂和繁琐的,其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并参照课本图片作简单介绍,引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商朝。 (3)商朝国力日益强盛开始于什么事件? 教师可简单介绍商朝前期都城一直不固定的原因:商朝建立后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为摆脱政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增先后五次迁都? (4)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商纣王为什么会被周武王打败?(教师可适当补充“商汤灭夏”)3、让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本第二目题,后分组讨论以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具体做法: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后把学生分成每10人一组(一人讲解,9人演示),让其根据对课本图片及对知识的理解,讨论如何演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教师加以指正。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一练基础识记一、选择题 1.“上古三代”指的是() A.尧、舜、禹 B.夏、商、周 C.启、汤、文公 D.禹、启、汤 2.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B.商 C.周 D.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4.将都城迁到殷,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的商王是() A.商汤 B.商纣 C.盘庚D.武丁 5.周武王的军队与商军主力展开决战的地点是() A.阳城 B.镐京 C.洛邑 D.牧野 6.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 A.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D.10世纪40年代 7.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8.对西周时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封者有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搞分封 C.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的权力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9.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的少数民族是() A.犬戎 B.匈奴C.满族 D.蒙古二、材料解析 10.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D?D――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D?D――摘自《孟子?告子》回答: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为什么先“贬其爵”。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探究 11.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乘天意,失去天

006_夏商周断代工程

006_夏商周断代工程 商 周 断 代 工 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希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咨询世了。

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进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 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公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打算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 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

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讲,中国有着专门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辉煌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奉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信,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讲,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