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
《我爱学语文 送别诗群文阅读》人教部编版 (共1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我爱学语文 送别诗群文阅读》人教部编版 (共1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6fd492360cba1aa811da63.png)
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 rán zhīguǎng líng
黄 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广 陵
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 rán zhī guǎng líng
黄 鹤楼
送 孟 浩然之广
陵
《春
晓》 现在的江
苏扬州
题目是什么意思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 浩然去扬州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故名“元二”。
唐.王 维
安西:指唐 代安西都护 府,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 治区库车县 附近。
wèi chéng zhāo yǔ yì qīng chén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诗》 《山中送别》 《送朱大入秦》
合作学习
1.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 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 在诗中圈画出来。
2.四人小组每人选择一首送别诗进 行重点学习,并完善阅读表。
温馨提示: 我交流的是《 》,读出古诗,是xx 送xx的,送别方式是XX,诗人抓住了xx xx xx等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水:上1飞918机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李白乘舟将欲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
行,
(唐)王维
之广陵
忽闻岸上踏歌渭城朝雨浥轻尘, (唐)李白
声。 客舍青青柳色新。 故人西辞黄鹤
桃花潭水深千劝君更尽一杯酒, 楼,
尺, 西出阳关无故人。烟花三月下扬州。
不及汪伦送我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 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 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 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 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 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合作探究·提认知]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 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组教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送别诗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师导:PPT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2、议一议:•同学们,六年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你们即将踏入新的学校见到新的老师,你们想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说些什么?一、明确主题1说一说:你读过哪些送别诗:学生说-----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念友人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浸透着和友人厚谊与不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诵读诗题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走进古诗词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PPT1、读古诗•2、知作者•3、解诗意•4、悟诗情•2、诵读古诗•3、解释题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4写作背景: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到扬州,北上洛阳。
被贬在江宁(今江苏南宁)任职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践行,并写下这首诗。
群文阅读 送别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小学陈洪平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试着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学习运用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难点在和其他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和诗风,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一)结合生活导入同学们,家里有在外边工作的父母吗?举手我看看。
谁来和我说说你去送别父母的情形?(两个学生说)要分开了,的确舍不得是的。
古人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友送别时的离愁别绪,特别能激发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同感。
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开就可能终生不能相见了,他们又是怎样送别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几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去感受下古人的那份送别情怀!读题目!(二)读题、解题请生个人读题目(解析“使、之”的意思,并指导读顺题目。
很好!读题目就要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这是上好课的开始。
一起再读题目!(三)诵读诗文,知诗意。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越级挑战。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来,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生自由读)请生读,请学生评价)好,刚才几个同学都读得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要读对可不容易。
【多音字出示】(师辨析“朝”和“舍”、“更尽”的读音和意思的关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师总结;你的语文功底不错,懂得了要根据意思的不同去辨别多音字的读法,很好!全班一起读!2、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板书:知诗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

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黄金实验小学程晓燕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淮上与友人别》、《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别董大》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一:师:孩子们,你们能根据这些描写猜出古诗句吗?1、诗人伫立在楼上,久久深情目送友人乘船顺流而下,直到消失在海天交接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诗人乘舟欲行,朋友踏歌送行,水深情更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别具匠心借筵席将近,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与祝福,使人不难想象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送别的诗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送别诗。
板书课题:群文阅读之走进送别诗二:了解送别诗师:送别诗在古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诗呢?PPT: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路途艰难。
或为拜师学艺,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波,或为战争充军,不得不远走他乡而离别亲人,朋友……这就为送别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PPT出示古诗:1. 解诗题师:读了诗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别”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诗人郑谷在扬州与朋友握别,友人去潇湘,诗人去长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下面的注释师:是啊!通过注释来理解诗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2、读诗文师:诗题我们了解了,那么你们会读诗文吗?(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读这首诗。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过程: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诗中离别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触感染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义吗?生:XXX在黄鹤楼送别XXX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XXX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XXX和XXX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XXX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XXX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XXX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XXX 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XXX,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研究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2.读诗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走进送别诗-小学群文阅读课件

04
送别诗在小学教育 中的应用
送别诗在小学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送别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 一定比例,旨在让学生了解古 代离别之情,培养情感素养。
选编的送别诗作品多为唐宋名 家所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和艺术性。
选编的送别诗作品内容丰富多 样,涉及友情、亲情、爱情等 多种离别情感。
送别诗在小学教学中的教流水为背景,通过描绘离别的 场景,表达出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中“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的句子,更是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让人感 受到李白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总结词
王之涣通过登高远眺,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离别的感慨。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登高远眺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的河山,表达出王之涣对友人的 深深思念。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句子 ,更是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王之涣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发展
在唐宋时期,送别诗发展达到鼎 盛,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 一。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 送别诗作为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形式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古代交通不便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后再相见不易, 因此离别时情感格外深沉,送别诗成 为表达这种情感的文学形式。
送别诗的文学地位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走进送别诗-小学群 文阅读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送别诗的起源与背景 • 送别诗的主题与情感 • 送别诗的代表作品与赏析 • 送别诗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送别诗的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 • 送别诗的影响与传承
01
送别诗的起源与背 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
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
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
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老师写一写。
“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
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
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咱们班读书最好的都有哪些同学啊?我要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快速点4个学生,分配读哪行诗),请大伙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
待会我要请同学来评一评。
(3)、师:我发现,第一位同学的“辞”这个字的平舌音读得很准确,第四位同学的“唯”这个生字也读得很准确。
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
师:大家都喜欢韩宇的朗读,我就请你带大家读一读,从题目开始,他读一句,咱们第一句。
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样才能算得上读好。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听老师读的节奏。
好不好?
(4)、师范读古诗
(5)、师: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这首诗,谁能也把节奏读好?(师评价注意节奏的把握)
(6)、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
(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美吗?看到孟浩然到这样美的地方去,你有什么想法?
师:李白和你一样充满了向往。
还有谁有想法?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都来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我看到了小船、长江、天际、流水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师:现在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呢?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李白的心流向孟浩然离去的方向。
你能读出你的体会吗?
师:还有谁说自己的体会?。
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
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
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
师: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四首古诗,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
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
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