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人生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文集,内容涵盖了生活、社会和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与体会。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经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人性、个体与社会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道德经所传达的哲理。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自然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中强调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追求个人利益的过度竞争只会破坏这种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大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追求成功和权力的人往往忙于表面的功利行为,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自省。
道德经中提到,“治人事天莫若贞,因人事而制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要过度干涉,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律。
只有内修而后外教,才能真正化解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道德经对于人际关系也有一番独到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常常迷失在利益冲突和竞争之中。
而道德经中强调“善者不争”,告诉我们应该摒弃争斗与竞争,以善良和真诚去对待他人。
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助共进的和谐人际关系。
第四,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与心境也有很多重要的思考。
现代社会充满了压力和焦虑,人们往往在物质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
而道德经中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和满足,避免过度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宁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自由与平静。
如何摒弃人际关系中的纷争与竞争,建立真诚互助的人际关系。
读了道德经之后对人生的改变

读了《道德经》之后,人生可能会有以下改变:
1. 视野开阔:《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开阔,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人生经验。
2. 增强内在平静:《道德经》强调了心境的平和与内在的宁静,通过修炼内心,学会放下功利心和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平静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 培养谦逊与无为:《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即通过减少对外在世界的干扰,培养内心的谦逊与无为,以达到事事顺其自然的境界。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
4. 强调道德与正直:《道德经》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原则,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正直,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读了《道德经》之后,人生可能会在视野、内心平静、谦逊与无为以及道德与正直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改变。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改变,具体的影响还会因个人的理解和实践而有所不同。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从古至今,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要凭借道德的力量去驾驭自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所困扰,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寻找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修身养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用柔弱和谦逊的方式处理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顺势而为,不以强凌弱,不争夺无谓的胜利。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不要与他人过多比较和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
只有在平静和宁静中,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绝学无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但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它警醒我们,越是执著于功名利禄,越容易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告诉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问和知识,在虚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过上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相融合。
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让我们迷失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宁静、有意义。
让我们共同倾听《道德经》的启示,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 经典至极 看后受益颇多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经典至极看后受益颇多《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迷失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感到无法摆脱。
而《道德经》这部经典至极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句人生哲理,希望你读后也能受益颇多。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素抱朴”这个概念,意味着返璞归真,摒弃世俗的虚华,返回真正的本心。
少私寡欲也是对于物欲的一种呼应,教诲人们要减少私心和欲望的糅合,回归平静和淡泊的心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2. 淡泊明志,宁靜致远。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浮躁,心灵淡泊,立志明确,并且要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心变得宁静、纯净,并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开阔。
3. 知足常乐,守静笃实。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苛求,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守静笃实也是要求人们要守正和静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踏实的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4. 勇往直前,淡泊明志。
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中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
勇往直前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充满勇气,不怕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做到无畏无惧。
也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之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被外物所迷惑。
5. 见贤思齐,聚精会神。
《道德经》中提到了“见贤思齐”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高。
还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分散心神,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地的刚健和永恒,不断地自我提升,奋勇向前,坚强不息,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坚韧和坚持。
7. 温良恭俭让,先行省事。
这句话提到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之道。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智慧和真理。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人生感悟,以800字为篇幅进行阐述。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道德经》为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谦逊、自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谦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道德经》中强调“柔弱者胜刚强”,它告诉我们不要自高自大,要学会谦逊和包容。
人生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只有谦逊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这些挑战,并从中成长。
其次,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道德经》中提到“无欲,则刚自胜”,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克制欲望,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
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就。
同时,《道德经》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告诉我们要与自然相融合,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我们顺势而下,遵循自然的流动,就能够避免冲突和摩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非争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要远离争斗和争夺,而是要追求和平、宽容和谐。
人生中的争斗和冲突只会带来痛苦和伤害,而非争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和抵抗,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道德经》给予了我们许多人生的感悟。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自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远离争斗和争夺,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学会无为而治。
这些智慧和真理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人生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以《道德经》为指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涵盖了哲学、道德、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对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对人生的一些意义和作用:
1. 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
道德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用德行来要求自己,进而影响他人。
2. 指导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认为,自然是宇宙之本,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回报和庇护。
3. 提醒人们保持谦虚和宽容。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谦虚待人,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
4. 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人们应该放弃过度的干预和控制,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5. 指引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
道德经中涉及了宇宙的起源、运行和归宿等问题,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广泛,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和宽容、追求内心的平静、探索宇宙的奥秘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古代中国的道家经典之一。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总结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在道德经中,道被视为宇宙的原则和价值的源泉。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提倡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物欲所迷惑,追求短暂而虚幻的快乐。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压抑欲望、摒弃功利思想,以达到真正的满足。
其次,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追求权力与控制,只会带来更多的纷争与痛苦。
相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然而,借鉴道德经的教诲,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虚荣与私欲,用宽容与理解去面对他人,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德经中也强调了“无欲则刚”。
“无欲则刚”意味着远离虚荣、物质欲望,不轻易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纯粹。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不断地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只会让我们沉迷于物质的泥淖之中,让我们丧失了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摆脱物质的诱惑,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道德经中也提到了“无为”与“至简”的道理。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强调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
只有放下繁琐的执念,才能拥抱简单与自然,以达到身心的解脱。
道德经中的这种智慧,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启发。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琐事的泥沼,忙碌而疲惫。
而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以简单与宽容来看待问题,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而有趣。
总而言之,“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这个题目,让我对这部古代经典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学习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我得以悟出人生的真谛,领悟到应该如何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内涵的生活。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感悟。
作为读者,我对道德经中传达的思想和智慧深感震撼,下面是我在阅读道德经后的一些人生感悟心得。
一、道的本质和追求道德经中提到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主宰,是追求和实现人生意义的核心。
经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我深刻体会到,追求道的人们应该超越纷繁复杂的现实,以超然的心态去领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大自然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们通常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规律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虚心向自然学习,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本性。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在和谐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推崇谦逊和谨慎道德经倡导的高尚品格是谦逊和谨慎。
它强调人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追求虚荣和权力。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以免破坏他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种谦逊和谨慎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追求内心的平和道德经中不断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功利心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不满。
只有放下欲望,抛弃功利,我们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德经提倡通过乐观、宽容和大爱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明白了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答案,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通过与道相和谐,我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教会我们谦逊和谨慎的品质,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平和。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的奥秘序2 道德经与人生(一)曾: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特别是在老君台的前面,向各位做一些有关《道德经》的心得报告,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都很清楚,中华民族不是以种族、以风俗习惯、以语言来区分的,她不是,她很早很早就用,中华文化来做界定的标准,所以有中华文化,才有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才会孕育出中华文化。
一个叫中华民族,一个叫中华文化。
听起来好像不同,实际上它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是什么?就是伏羲氏的一画开天。
老子呢,老子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一画开天之前是什么状况?一是个开始没有错,那一前面是什么?一画开天之后叫后天,那先天是什么呢?老子提出一个假设,说它就叫“道”,你看他很明白告诉我们:道生一,一就是道生出来的,那道又是什么呢?各位读到《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什么意思?谷神不死一共只有四个字,但是分成三段,谷是谷,神是神,不死是不死。
你看我们河南,可以说到处都是山,这里面一点山都没有,在群山的当中,那就是个谷,那就叫谷,山离得很远,就表示这个谷很深、很广、很大,这就是道的第一个特性:它是虚的、它是空的,老子告诉我们就是虚,它的功用才最大,一旦实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功用了。
你看杯子如果不装东西,它就可以装任何东西,杯子一旦装了酒它就装不了醋;一旦装了醋它就装不了茶,那就叫器,那不叫道。
所以道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它是空、它是虚,这是“谷”给我们的妙用。
第二个字叫神,各位来到鹿邑吗,你会感觉到很多神奇的地方。
怎么会这个地方一片平原,怎么在这个地方会产生老子这么伟大的人物。
(外: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书,熟读《论语》的人比了解《道德经》的人多之又多,那么老子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曾:老子伟大在哪里。
各位如果读孔子的书,你可以做圣人。
可是你读老子的书呢,你可以当神人。
神人不是神通,人不要去搞神通,为什么?因为那你变成神的奴隶,变成神的媒介,变成神的工具,你没有价值。
人要通神,老子是通神的,否则他怎么知道什么叫做道呢?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老君爷在这里,你不管什么跑到打,它不爆的,这不是很奇怪吗?它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要能够重复验证的。
你现在大,它不一定不爆,因为要看是什么人打,这就叫神,神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个神。
西方人的神是至高无上的,他可以主宰人的,中国没有这样的概念。
我先把老子的这一点提出来,因为这是老子对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恩惠,老子后来说得非常清楚,他说道是什么?道就是万事万物得总根源。
全世界都在找总根源,总根源西方人叫做第一因。
你从哪里来,我从妈妈的肚子生出来的,那你妈妈从哪里来,我妈妈从他妈妈的肚子里面出来,那你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从哪里来,追到最后从哪里来?那叫做第一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然后三生就万物,你把当中去掉,就是道生万物。
道生万物以后,道会不会离开万物?不会。
道永远追随你,一辈子不会离开你,道把你生出来,道终身不离开你,但是道非常可爱,它不主宰你。
这个是我们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西方文化它是神造万物,神可以主宰万物,都要听神的命令,中国没有。
道,它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任万物自化,但是不叫自由。
其实老子的思想,对我们当代的人类是有最大的价值,因为我们长久以来,我们思路的方向严重地错误。
人类怎么可以有自由呢?但是当我们说完人类怎么可以有自由呢?马上又想到,人类怎么可以没有自由呢?我想我们整个的症结就发生在这里,那我们先花几分钟时间把这个说明一下。
请问各位,伏羲氏当年他凭什么一画开天,他凭什么?伏羲氏当年没有文字、没有语音,请问各位,当人类没有语音、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怎么做学问。
伏羲氏靠三个字做学问,叫做“天垂象”。
老天不说话,但是它会垂象,你看现在老天就垂象了,说各位很好,坐在这里很安静,所以你看风一阵一阵吹过来,不像昨天,昨天在这里热得要命。
为什么就这么一天它就变化这么大呢,它在告诉你什么?人类所有的学问,都是从天文学、从气象学来的,所以我们以前夜观天象,就可以了解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毕竟它是象,象后面一定有什么东西,好像我们看一个人的相,看完以后我们就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里面想的比较重要,外面的相并不重要,所以我们就心中有数。
眼睛看到相以后,心中就有数,用现在的话来讲太简单了,就是你一方面有现象,一方面就有数据,千万不要完全相信现象,也不要完全相信数据,否则你一定会上当。
有了数据赶快去看看现象吻不吻和,不吻和其中一定有道理,吻和其中也一定有道理,所以整个演绎出一句话,这句话是人类过去、现在。
乃至于未来未来未来,只要有人类它永远是不会错的一句话,也就是把人类所能做的学问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讲完,叫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老子写《道德经》,他完全根据《易经》的思路来走。
(外:《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为虚,方能生出万物;神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那么“谷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么意思?人难道可以不死吗?)曾:人可以不死吗?你看汉武帝那么大权势,秦始皇那么高威势,他追求不死,最后都是落空的。
为什么不死?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肉身活着是有限的,但是精神可以永远不死。
他不死,你看老子自己都做到了,你看他连姓什么他都不在乎。
你问他:老先生你姓什么?他哈哈一笑,他就走了,他不回答,姓什么有怎么样。
他出函谷关,写了五千个字,潇洒地走了,连去哪里都不告诉你。
老子没有死,一个人肉身活着是有限的,但是精神可以永远不死,只要你永远活在人的心中,你就不死。
我们把这段也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不同:西方人认为你可以永生,但是你一定要信上帝,你看他们说得很清楚“信我着得永生”;中国人不是,中国人说你一定可以永生,每个人都可以永生,只要你永远活在人的心中,你就永生了。
你看孔子永生了、黄帝永生了、伏羲氏不管有没有这个人他用生了,所以为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活在别人心中,这个外国人搞不懂,只要大家记得你,你就虽死犹生,你就永远没有死。
(外:老子生前所做的官不过相当于一个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记得老子,礽然在学习《道德经》,但是老子所说的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曾:道,它从哪里来的?这句话是不能问的,为什么?因为道已经是最后的根源,哪里还有从哪里来,没有从哪里来的,它就是最后最后,也可以最先最先的那个总源头,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去研究:道怎么生万物?这很有意思,老子第一个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道所生的,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是先天地而生,所以叫先天。
没有天地以前就有道,道把天地开出来,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很清楚,伏羲氏就是盘古,一个发“F”的因,一个发“P”的音,各位想想看,会说有一个人来一画开天,另外一个人去开天辟地,有这个必要吗?开天辟地就是一画开天,一画开天就是开天辟地,这个叫做一阴一阳。
道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我们身上有道怎么表现出来就叫德,德就是你把心中原来有的道把它表现出来就叫德。
道是阴的还是阳的,各位先想是阳的看的见,还是阴的看得见?如果说阳是代表“能”,现代物流名称叫“能”看不见,你看这是个波的世界,但是波在哪里?看不见,可是你这里一打电话美国就听到了,那可见波是存在的,“波、能”看不见,但是物质看得见,具体的器物看得见,所以我们现在就请各位一定要记住:当你看到看得见得东西你马上要去追那个看不见得东西,当你看到看不佳你的东西你马上要去找那个看的见的东西,它两个是同时存在的,它不会离开的。
这个在孔子儒家,把它叫做阴跟阳,但是老子他用有跟无来代表,所有的有都是从无里生出来的,所有的有最后都复归于无,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道,这个叫做什么?叫做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慢慢就成为民间的一种很奇怪的观念,叫做轮回,是民间自然感觉到这不是轮回吗?不见得,我们有轮回的好处,没有轮回的坏处,所以我始终不认为中华文化有糟粕,我始终不认为,我用我研究四十年的心得向各位保证一句话,所有老祖宗所讲的话,没有一句话是错的,是我们解读错误,是我们实践错误,而不是它错。
我举个例子好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看传几千年了,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办法人非自私不可,先想自己才有办法想到别人,没有这回事,这不合道理嘛?不合的道理怎么会流传那么久呢?可见我们读错了,完全是我们的错。
人不为己,那个为要读成为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个为就是做出来的意思,人不把自己的天性,不把自己的道做出来,天诛地灭。
就一个音念错了整个错了,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每个人都特别警惕的,我们经常把责任推个这个、推给那个,我们忘记了,孔子告诉我们要反求诸己,我们忘记了老子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先天在我们心里头就有的,要不然老百姓怎么说我心中有数呢,数在哪里。
人有人性,做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人性去走天诛地灭。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这回事吗?可是传那么久呢?可见也是我们解释错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可以解释说父母都没有错,不可以。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应该这样解释,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人,只要是人迟早犯错,那个父母没有错呢?但是你是他的子女用不着你讲,你也不可以讲,这才是正确的意义。
我再说一个故事,日本有一个华侨非常会下围棋,围棋高手,他下围棋没有人下得赢他,有位教授去请教他,你下围棋下得这么好有么有一定赢的妙计,他说没有,者下围棋很难,非下到最后不知道谁赢谁输,那个教授说我有绝对不会输的,他说你这么厉害,他说我不下,我不下怎么会输呢?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小孩在外面打架受伤回来,做老爸的人一见面就是一个嘴巴打过去,外国人都觉得我们太残忍不会教育小孩,其实我们才是对的、我们才是有智慧的,各位你的小孩在外面跟人家打架打输了,然后这里出血,满身大汗哭哭啼啼地回来,你是安慰他还是出手打他,当然要出手打他,你打他什么,打他说你打不赢人家,你为什么要打呢?你不会跑回来啊!全世界都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觉的他打输你要安慰他,你安慰他他下次更乱打更输得厉害,老子是有智慧的,所以老子很感慨,他说我讲的话很容易懂,大家为什么都听不懂,我讲的事情很容易做,为什么大家都不会做呢,这是他的感慨。
道就是我们的本,后来我们把它通俗化,叫做良心,这样各位才知道,诸子百家其实讲的道理都是想通的,只是用的话不一样,这样各位才可以了解,为什么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好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来解释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是最多人问我的。
什么叫做道可道非常道,谁都会背谁都认识这几个字,就是永远搞不懂。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呢?我今天讲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事情,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其实就在这里,我们的人生为什么常常陷入痛苦之中,就是二分法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