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DB Z 49-2011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王怀清 颜二茧 让余敏 周 俊
彭佳蕊 徐 娜 陈 耿
叶艳平 甄 斌
孟翎冬 彭 钟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2 2.1 一般术语与定义..................................................................................................................2 2.2 海绵设施术语与定义..........................................................................................................3 3 基本规定......................................................................................................................................... 6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水利行业常用规范

水利行业常用规范

水利行业常用规范1、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2、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5)3、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xx)4、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发展规划导则(SL22-92)5、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xx)6、水闸施工规范(SL27-91)7、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SL41-93)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xx)9、混凝土面板石坝施工规范(SL49-94)1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1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53-94)12、农村水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规范(SL/T53-93)1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址勘察规范(SL55-xx)1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1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1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SL73、2-95)1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95)19、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力机械图(SL73、4-2)2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电气图(SL73、5-95)21、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22、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73、7-2003)2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95)24、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25、小水电水能设计规程(SL76-94)26、小型水利发电站水文计算规范(SL77-94)27、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SL101-94)28、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29、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xx)30、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31、小水电供电区农村电气化规划编制规程(SL145-95)32、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96)33、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34、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35、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L172-96)36、小水电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173-96)37、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L174-96)3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xx)39、小型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T179-96)4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xx)4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xx)42、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规程(SL193-97)4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197-97)4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45、水电站饮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SL/T205-97)46、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9-98)4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xx)4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SL212-98)49、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50、水环境检测规范(SL219-98)51、中小河流水能开发利用规划导则(SL221-98)52、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系统设计导则(SL222-1999)5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xx)54、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SL224-98)55、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28-98)56、小型水力发电站自动化设计规定(SL229-2000)57、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58、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59、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SL240-1999)60、水利水电工程地址观测规程(SL245-1999)61、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6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63、泵站技术改造规程(SL254-2000)64、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2000)65、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66、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67、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SL266-2001)6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69、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设计规范(SL269-2001)70、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程(SL274-2001)7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程(SL278-2002)73、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74、卷管牵引绞盘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280-2003)75、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SL281-2003)76、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77、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SL285-2003)78、地下水超采区评价规范(SL286-2003)79、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80、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8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82、农村水电站优化运行导则(SL293-2003)83、农村水电站开发规划选点导则(SL294-2003)84、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SL296-2004)8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86、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300-2004)8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8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89、水利水电工程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SL311-2004)90、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xx)9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勘查规程(SL313-2004)92、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93、农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程(SL315-xx)94、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316-2004)95、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SL317-2004)96、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xx)97、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xx)9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xx)99、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331-xx)100、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332-xx) 101、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范(SL335-xx)102、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程(SL341-xx) 103、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xx) 104、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L344-xx) 105、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SL346- xx) 106、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356-xx)107、农村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357-xx) 108、农村水电站施工环境保护导则(SL358-xx) 109、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xx) 110、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SL367-xx) 111、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xx) 112、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xx) 11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L419-xx) 114、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SL422-xx) 115、旱情等级标准(SL424-xx) 116、凌汛计算标准(SL428-xx) 117、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xx) 118、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Z430-xx) 11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xx) 120、水利工程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432-xx) 121、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433-xx) 122、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xx) 123、堤防隐患探测规程(SL436-xx) 124、水利水电工程二次接线设计规范(SL438-xx)。

07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武水[2015]101号)

07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武水[2015]101号)
本导则引用了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南宁市《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和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 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中的部分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编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参编单位: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排名不分先后) 叶 青 陈雄志 耿云明 姜 勇 莫琳玉 康 丹 齐同湘 王怀清 万桉平 李 敏 彭佳蕊 颜二茧 郭亚琼 叶艳平 徐 娜 陈 耿 让余敏 季冬兰 甄 斌 孟翎冬 夏文静 周 俊 胡晓彬 李小风 彭 钟 孟建军 明 玮 陈 璇 王义超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2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联合发布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武汉市园林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武汉实际深化、细化国 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指导和促进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编制 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与定义、基本规定、海 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海绵性评估技术准则、规划指引、设计指引、附录。

江苏省标准《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标准《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
当地降雨参数????????????????????????????13em根据当地多年水面蒸发量资料计算的日平均水面蒸发量???????????????9全部汇水面积????????????????????????????????12fi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13hy雨水设计流量????????????????????????????????12降雨历时???????????????????????????????????13t1汇水面汇水时间????????????????????????????????14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14降雨径流总量?????????????????????????????????12we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18ws水体的日渗透量?????????????????????????????????av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10相应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13流量径流系数?????????????????????????????????12初期径流厚度?????????????????????????????????18雨水收集31降雨量和雨水水质311降雨量应根据当地最近10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
3 雨水收集 ........................................................................................................................................................................ 9 3.1 3.2 3.3 3.4 3.5 4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 9 雨水量计算 ............................................................................................................................................................ 9 暴雨强度计算 ...................................................................................................................................................... 10 屋面雨水收集 ...................................................................................................................................................... 11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发布 20××-××-××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目次 (Ⅰ)前言 (Ⅱ)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水量和水质 (5)5 总体设计 (6)6 工程工艺及人工湿地设计 (9)7 主要设备及材料 (14)8 检测与过程控制 (15)9 辅助工程 (16)10 施工与环境保护验收 (17)11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9)12 运行与管理 (19)附录 A(规范性附录)符号 (22)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与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雨水处理及河流、湖泊水质改善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深圳水务局排水行政许可技术审查指引20151217

深圳水务局排水行政许可技术审查指引20151217

附表深圳市水务局排水行政许可业务申请表 ........................
32-1-
附图 1 排水检测井大样图 . ...................................... 附图 2 施工临时排水设施大样 ...................................
21
4.1 建筑工程排水设施验收 .......................................................................2..1
4.2 市政工程排水设施验收 .......................................................................2..5
建设项目排水审批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 行政许可技术审查
排水设施验收
城市排水许可
排水设计 拆迁或移动排水
建筑工程 市政工程 非建设项目类 建设项目类
2
2 基本规定
2.0.1 根据市政污水设施的完善程度,将市政污水管网按建成度分为三级: 1) 高建成度:市政污水管网已建设完成,且已连接至污水处理厂; 2) 中建成度:市政污水管网已建设完成,但未连接至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 理厂未投入运行; 3) 低建成度:市政污水管网未建设完成。
36-438-6-
1 总则1.0.1 为来自彻落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深圳市排水条例》 ,推进海 绵城市建设, 规范深圳市水务局排水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工作, 明确审查范围和审 查内容,促进排水行政许可水平的提高,制定本指引。
1.0.2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水务局排水行政许可的技术审查 。
1.0.3 编制依据: 1)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 国务院令第 641 号) 2) 《深圳市排水条例》 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6)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2 7)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50336 8)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 9)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 10)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 50788 11) 《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 GB/T18870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87 13) 《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 29 1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 164 15) 《深圳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SZJG30 16)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ZDB/Z 49 1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 给水排水》 18) 相关政策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未标注日期

DB11!T-969-2016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DB11!T-969-2016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编号:DB11/T 969-2016备案号: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Standard of rainstorm runoff calculationfor urban storm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2016-10-19 发布2017-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Standard of rainstorm runoff calculationfor urban storm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DB11/T 969–2016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 2017 年02 月01日2016 北京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 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在执行《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969-2013)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对本标准进行了修编。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适用于雨水管道、排水明渠及雨水泵站规划设计的流量计算方法、暴雨强度公式、径流系数、重现期以及设计降雨雨型。

分为1.总则;2.术语;3.技术内容等章节。

本次标准修编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补充规定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的适用范围和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设计流量的要求;修编了取样方法为年最大值法的暴雨强度公式;取消折减系数m;修正规划综合径流系数及其用途;补充规定t1的确定方法;补充规定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含泵站)设计重现期;补充以暴雨强度公式法以及水文手册查值法推求北京市Ⅰ区、Ⅱ区两个暴雨分区不同重现期的1440min时间段设计雨型等。

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和管理技术规范SZDBZ 215-2016

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和管理技术规范SZDBZ 215-2016

SZDB/Z 215-2016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一般规定 (3)6跨河跨堤建设项目 (3)6.1跨河跨堤桥涵 (4)6.2 跨河管道 (5)7 穿河穿堤建设项目 (5)8 临河临堤建设项目 (6)9 其他建设项目 (7)10 防洪评价管理 (8)ISZDB/Z 215-2016 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和管理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和管理技术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涉河建设项目,包括道路、桥涵、隧道、轨道交通、水闸、箱涵、管道、缆线、泵站、码头、取水口、排放口等永久或临时建设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39 内河通航标准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4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程GB 50513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T 27647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5080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L 3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 435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 520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河道 river course1SZDB/Z 215-20162 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自然水流。

3.2河道管理范围scope of river course management由水务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以下规定划定并经本级政府批准的管理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13.060.30Z60 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49—2011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11-11-17发布2011-12-01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雨水利用目标 (2)6 水质和水量 (3)7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4)8 径流污染控制 (5)9 雨水入渗 (8)10 雨水收集利用 (9)11 维护管理 (11)附录A(资料性附录)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示意图 (14)前言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深圳水务局提出。

本规范由深圳市水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深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与起草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创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段洪雷、王丽、张金松、刘旭辉、常永第、张德浩、翟艳云、董文艺、任心欣、杨政华、徐志通、朱平生、陈华、陈瀚、尤作亮、刘茜、黄文章、卢益新、刘岳峰、徐林、王春、刘湘莲。

引言为做好深圳市节约用水工作,合理利用雨水和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洪涝,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资源,使深圳市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有效,促进深圳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现有的法规和标准,认真总结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深圳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等本地特点,与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而制定。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组成、设施种类以及设计准则。

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的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工商业区、城中村、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

本规范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ZJG 32-2010 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雨水收集利用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作为水源,经适当处理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全过程。

3.2 下垫面降雨受水面的总称。

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3.3 土壤渗透系数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

3.4 流量径流系数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3.5 雨量径流系数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3.6 径流污染控制量为了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目的所需处理的一定体积的雨量。

3.7 雨水滞留塘一种通过滞留、沉淀等方式达到高峰削减和径流污染控制目的的雨水塘,包括干式滞留塘、湿式滞留塘、多单元滞留塘三种类型。

3.8 雨水湿地一种通过沉淀、过滤和生物作用等方式达到高峰削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湿地,包括表面流湿地、袖珍型湿地两种类型。

3.9 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

3.10 过滤设施一种通过砂、有机质、土壤等的过滤作用来达到径流污染控制目的的设施,包括表面砂滤池、地下式砂滤池、周边型砂滤池、有机滤料滤池、生物滞留槽五种类型。

3.11 植被草沟一种收集并处理径流污染雨水的植被型草沟。

3.12 初期径流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3.13 植物保护带雨水滞留塘内部四周种植的水生植物带,旨在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和保证安全。

3.14 生物滞留槽一种通过土壤的过滤和植物的根部吸收等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过滤设施。

3.15 特殊污染源地区下垫面污染较严重或有特殊污染源的地区,包括各种农批市场、废品回收站、车辆维修站、洗车场、特殊工业区、医院等。

4 总则4.1 有特殊污染源的地区,其雨水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4.2 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4.3 雨水利用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4.4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水排水设计、防洪设计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5 雨水利用目标5.1 削减高峰流量5.1.1 在原有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下,建设用地的外排雨水高峰流量不得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

5.1.2 特殊情况下,建设用地的外排雨水高峰流量不得大于水务部门规定的值。

5.2 径流污染控制经过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处理后的雨水,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应低于以下目标值:COD:40mg/l , SS:40mg/l , TP:0.2 mg/l。

径流污染控制后的雨水宜用于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和补充地下水。

5.3 收集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利用。

收集利用的雨水水质应符合SZJG 32-2010中的规定。

收集利用的雨水宜用于城市杂用水、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和工业用水。

6 水质和水量6.1 初期径流雨水水质6.1.1 初期径流雨水水质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应以实测资料为准。

缺乏实测资料时,各种下垫面初期设计雨水水质可按表1计算。

表1 深圳市初期径流雨水水质初期径流水质市政路面屋面小区路面工商业区城中村COD(mg/l) 300~400 80~100 100~120 420~480 350~400 SS(mg/l) 800~1000 100~120 220~260 600~800 300~4006.2 雨水设计总量及流量6.2.1 径流污染控制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WQv=10 H m RvF (1)式中:WQv —径流污染控制量(m3);H m—设计控制降雨厚度(mm);Rv—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Rv=0.05+0.009I (2)式中:I—汇水面积内不透水面积的比例(%)。

如不透水面积比例为80%,则I=80。

6.2.2 设计控制降雨厚度应考虑以下因素:下垫面污染状况、集水区汇流时间、高峰控制要求,建议按照实测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在没有实测结果条件下,可参考以下数据:a)屋面:屋面汇流时间一般很小,宜采用3-5mm,但对于空气状况差的地区需要适当加大;b)路面:宜采用分散处理,每个独立处理设施集水区的汇流时间宜小于20分钟;汇流时间小于20分钟,宜采用7-10mm;汇流时间大于20分钟的,宜经过实测后确定。

6.2.3 雨水收集利用量可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当资料不足时,宜按下列规定计算:a)当需水量大于汇水区域的设计日降雨可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利用量宜采用设计日降雨量,见公式(3):W=10HyRvF (3)式中:W—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Hy—设计日降雨厚度(mm),深圳市设计日降雨厚度宜采用50mm;Rv—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b)当汇水区域的可收集水量较大,设计需水量较小时,用需水量计算雨水收集利用量,见公式(4):W=Q x T (4)式中:Q x—日需水量(m3);T—雨水利用天数(d),雨水利用天数宜取3-5天。

6.2.4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5)计算:Q=ψqF (5)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流量径流系数;q —设计降雨强度(L/s﹒hm2);F —汇水面积(hm2)。

6.2.5 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宜按表2采用,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的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表2 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流量径流系数雨量径流系数硬屋面、没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1 0.8~0.9铺石子的平屋面0.8 0.6~0.7绿化屋面0.4 0.3~0.4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 0.8~0.9块石等铺砌路面0.7 0.5~0.6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5 0.4非铺砌的土路面0.4 0.3绿地0.25 0.15水面 1 1地下室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 0.25 0.15地下室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 0.4 0.3~0.46.2.6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集水和外排管渠的设计重现期应与当地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重现期保持一致。

7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7.1 一般规定7.1.1 雨水利用应采用径流污染控制系统、入渗系统、收集利用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a)径流污染控制系统宜设雨水收集、临时储存、水质处理等设施;b)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c)收集利用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供水管网等设施。

7.1.2 设有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有雨水外排措施。

7.1.3 雨水利用系统应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不应对人身安全、土壤环境、植物的生长、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室内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

7.1.4 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a)防止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b)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c)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7.2 系统组成及选型7.2.1 雨水利用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项目具体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2.2 根据雨水利用目标,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流程如下:a)雨水汇集→径流污染控制设施→排放;b)雨水汇集→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入渗;c)雨水汇集→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处理和利用;d)雨水汇集→处理和利用;e)雨水汇集→雨水入渗。

7.2.3 市政路面地表径流宜采用a)、b)或e)的方式。

7.2.4 建筑与小区地表径流宜采用b)、c)、d)或 e)的方式。

7.2.5 工商业区和城中村地表径流宜采用a)或b) 的方式。

7.2.6 屋面雨水宜采用d)或 e)的方式。

8 径流污染控制8.1 一般规定8.1.1 径流污染控制宜采用以下几种设施:a)雨水滞留塘;b)雨水湿地;c)过滤设施;d)植被草沟。

8.1.2 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选择应结合深圳市雨水利用分区,根据下垫面性质、径流污染程度、雨水用途、工程施工条件及经济性、公众接受度以及每种设施的污染物去除效率等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8.1.3 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能够处理径流污染控制量;b)按照设计准则设计;c)按照维护准则维护。

8.1.4 排入敏感地区的雨水,采用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除了满足此规范要求之外,尚需满足相关部门的规定。

8.1.5 径流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应与景观设计、高峰控制、雨水入渗等相结合。

8.2 雨水滞留塘8.2.1 雨水滞留塘宜设置成以下几种形式:a)干式滞留塘;b)湿式滞留塘;c)多单元滞留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