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辨情志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临床表现】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昏暴厥;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思伤,则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恐伤,则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人体的情志活动主要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辨情志证候,有一个反複过程。

(五版有七情证候,六版没有,七版又加回)。

六版拿掉的原因,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它是一种精神刺激的原因,高兴、愤怒等原因会导致何问题?

怒则气上,阳亢,恐则气下(气陷;气虚),喜则气缓,思则气鬱、气结(肝鬱气滞)

没有独立、单纯的,只表现情志方面,喜伤心证(没有这种说法),怒伤肝(无怒伤肝证),忧思伤脾(但无忧思伤脾证)。

七情是病因,不是辨证的证候。

七版又加回的原因,情志是致病很重要的原因,心理疾病,属心神的疾病很多。所以把情志致病的症状突出来讨论。

情志致病独立为证型,它的特点为何?

定义:根据症状,体徵,我们认为它具有情志方面之病理改变,情志改变为主要矛盾。它由于精神刺激(人体之神气不能调节适应了),这种病越来越多。内脏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情志症状。

由于情志问题,脏腑气机机能也可能有问题。

特点:

(1) 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

先有神情改变(精神情志症状),才影响到内脏。先是气基情志方面有改变,形指(血少,脾机能活动改变,胃肠黏膜萎缩等)吸收功能不行,白细胞减少。

表现:(1)抑鬱、愤怒、心烦,好哭,胆怯,恐惧、胸闷,腹胀,气短,心悸。

(2) 不同的情志影响不同之脏腑。后伤脏,后伤形。不同情志对脏腑的影响不完全相同的。

《素问?举痛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先伤气,导致气的什麽改变?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5.1 喜证

喜伤心证。过于高兴,神志失常,神和气机(没有讲脏及形)失常。

表现:精神涣散,紧张不起来,精神难集中,严重时举止失常,语无伦次,可能有疲软感,脉缓。病例:范进中举。

辨证:严重时可能产生痰火,蒙蔽心神。变成顽固性的。

5.2 怒证

主要导致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怒伤肝,怒则气上。

表现:烦躁多怒,胀闷,面红目赤。(即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

诊断:有明显得情志刺激,并且时间不会太久,如果经常愤怒/面红耳赤/头目胀痛 =>阴虚阳亢证。

病例:电影《红旗谱》,生气吐血,气机上逆,肝阳上亢,把血管冲破。或阳亢,气血都冲上,血管冲破。

分析:大怒,肝的生发太过,肝阳上亢,气血上涌,或横逆犯脾。

5.3 忧思证

鬱,思考忧虑太多,导致心/脾气机紊乱(此为常见)。心神与脾胃消化机能紊乱。对应为肝鬱气滞,肝鬱脾虚) 为思想因素。

表现:忧愁抑鬱,闷闷不乐,表情澹漠,唉声叹气,胸闷胁胀,或睡不着,想问题想太多,失眠多梦,纳少腹胀,此外指肝鬱脾虚现象不强,主要为闷闷不乐。

病例:喝有红虫子的水后,吃不下饭,噎膈,用巴豆加红丝线治病。

诊断:有思虑因素,悲哀,闷闷不乐,可以影响到心脾。

5.4 悲恐证恐伤肾

太悲,太恐惧,惊吓所导致气机属于一种消沉状态的证候。

表现:善悲,喜哭,精神萎靡,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等。《卑惵》特别之害怕。《内经》:时时如人将捕之。脏腑可能

尚无明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二便失禁,滑精,阳萎。恐伤肾,心理负担。

张子和一医桉:病人(商家)外出时遭抢,夫人惊吓过度,从此闻大声响即晕倒。治法为用二侍女,挟起坐在张子和对面,一直敲响直至不再昏倒。

治心理,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附其他

一疫疠

"疫"者,传染也,"疠"者,病情危急也。具有传染性极强、发病急、传变迅速等特点,且病情险恶的一类外感病证。类似现代医学中,流行范围广,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烈性传染病。疫疠一般分三大类:

1.瘟疫因感疫疠之毒而引起的病候。

【临床表现】初起悸寒而后发热、继而内外俱热而不寒、日晡热甚、身痛,头痛,头汗多,面色垢滞有如烟熏,心烦懊憹,甚则谵语神昏,苔白如积粉。

2.疫疹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的发疹性病候。

【临床表现】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如兼咽喉红肿作痛、舌质鲜红、上有大红点者为烂喉痧;如兼有面、颈、肩、手等部皮肤先现红疹,继成水泡,随即坏死呈黑色者为疫疔(炭疽)。若病人初起即六脉细数沉伏,面青、肢冷、昏愦、头痛剧、头汗多、腹内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为闷疫。

3.瘟黄病候因感受瘟毒挟有湿热而引起卒然发黄的病候。

【临床表现】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或四肢逆冷,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严重者变证蜂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这些都是疫毒内锢于五脏,精气耗竭的危候。

二、饮食劳伤

饮食、劳倦和房室所伤,在询问发病等情况。可以获知其病情在外,还可据其特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

1.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若不慎误食毒品,则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2.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等;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3.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三、外伤

外伤,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证候。与此同时,还应查明发病的原因,注意其气血、脏腑、经络所在的病变及其证候发展的趋向。

1.金刃所伤

金刃伤,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伤后挟感毒邪溃烂成疮者,称为金疮。

【临床表现】局部破损出血,疼痛红肿,若伤筋折骨,流血不止,疼痛尤为剧烈,并常因出血过多,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黑等虚脱证候,伤处为风邪毒气侵入则表现寒热,筋惕,牙关紧闭不开,面如苦笑,阵发筋肉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则为破伤风。

2.虫兽所伤

虫兽伤即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如蛇伤、犬咬伤、蜂、虿、蝎、毛虫等昆虫螫刺伤等。虫兽伤分无毒和有毒两种。虫兽伤,人因昆虫螫刺、叮咬,或兽类咬伤从局部感染而发病。

【临床表现】轻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或发疹,重则牵引四肢发麻或痛甚,头晕,胸闷,亦有出现瘀斑及出血者;若为狂犬咬伤,病发作时,则有恐水、畏光、畏声等症。

3.跌扑所伤

跌扑伤,即人因跌扑、殴打、闪压、运动损伤,及从高坠下而致的创伤。

【临床表现】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出血、骨折、脱臼等,若因挤压,或从高处坠下,皆可引起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头晕不举,戴眼直视,口不能语,乃至昏厥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 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 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 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 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 【正确答案】C 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 A.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正确答案】D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

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意义:因气虚固摄失职所致。 气虚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固?津液→? 血液→?(月经?) 精液→? 二便→? 胎儿→?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意义: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中医诊断学之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 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 (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 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 (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 (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 (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 (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 (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 (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 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情志證候 辨情志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临床表现】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昏暴厥;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思伤,则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恐伤,则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人体的情志活动主要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辨情志证候,有一个反複过程。 (五版有七情证候,六版没有,七版又加回)。

六版拿掉的原因,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它是一种精神刺激的原因,高兴、愤怒等原因会导致何问题? 怒则气上,阳亢,恐则气下(气陷;气虚),喜则气缓,思则气鬱、气结(肝鬱气滞) 没有独立、单纯的,只表现情志方面,喜伤心证(没有这种说法),怒伤肝(无怒伤肝证),忧思伤脾(但无忧思伤脾证)。 七情是病因,不是辨证的证候。 七版又加回的原因,情志是致病很重要的原因,心理疾病,属心神的疾病很多。所以把情志致病的症状突出来讨论。 情志致病独立为证型,它的特点为何? 定义:根据症状,体徵,我们认为它具有情志方面之病理改变,情志改变为主要矛盾。它由于精神刺激(人体之神气不能调节适应了),这种病越来越多。内脏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情志症状。 由于情志问题,脏腑气机机能也可能有问题。 特点: (1) 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 先有神情改变(精神情志症状),才影响到内脏。先是气基情志方面有改变,形指(血少,脾机能活动改变,胃肠黏膜萎缩等)吸收功能不行,白细胞减少。 表现:(1)抑鬱、愤怒、心烦,好哭,胆怯,恐惧、胸闷,腹胀,气短,心悸。 (2) 不同的情志影响不同之脏腑。后伤脏,后伤形。不同情志对脏腑的影响不完全相同的。 《素问?举痛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先伤气,导致气的什麽改变?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A1 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 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 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 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 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 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 A、精神萎靡 B、胆怯易惊 C、心悸失眠 D、疲乏少力 E、头晕健忘 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A、烦躁易怒 B、胸胁胀闷 C、面红目赤 D、舌红苔黄 E、以上都是 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 A、喜证 B、怒证 C、悲恐证 D、忧思证 E、以上都不是 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 A、精神涣散 B、语无伦次 C、举止失常 D、烦躁易怒 E、心神不安 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皮肤干燥 B、眼球深陷 C、口渴欲饮 D、脉细数无力 E、以上均是 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

A、足胫先肿

B、下肢先肿 C、腰部先肿 D、腹部先肿 E、眼睑、颜面先肿 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 A、痰证 B、饮证 C、水停证 D、津液亏虚证 E、以上都不是 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 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 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 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 E、以上都不是 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 A、痰饮 B、支饮 C、溢饮 D、悬饮 E、以上都不是 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 A、胃肠 B、胸胁 C、心包 D、四肢 E、肝胆 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 A、胃肠 B、胸胁 C、心包 D、四肢 E、肝胆 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 A、气滞血瘀证 B、气血两虚证 C、气随血脱证 D、气不摄血证 E、气虚血瘀证 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辨证属于

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二)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 《灵枢》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素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难经》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别的。这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 明清。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 明末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周学霆的《三指禅》,徐灵胎的《洄溪脉学》,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等,也都是专论脉诊的著作。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就。在舌诊著作中,多附有舌图,为其共同特点。 如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149幅。 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大者,如清·吴谦等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 清·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清·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等,也都有一定成就。 清·汪宏的《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清·陈士铎《辨证录》分叙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七百于证,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 清·喻嘉言《寓意草》提出了极其具体的议病格式,喻氏的议病格式,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值得参考。 提倡先议病后用药,但更重要的是所谓议病用药,实质就是在诊察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清·程国彭《医学心语》认为对疾病的诊察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辨证的切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的缘故。 明·张景岳指出,诊病有其总要,即寒、热、表、里、虚、实、阴、阳八字而已。 明清时期对温疫、温热类疾病的认识,更有突破性的发展。 明.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立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并重视察舌、验齿等诊法在辨证上的意思。 薛生白的《湿热条辨》、余师愚的《疫疹一得》、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选用叶天士经验,创温病的三焦辨证法则。 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于热病之辨证颜舌,经验可贵。 以上记载了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出现了不少对于传染病诊疗的专著。 如明·卢之颐的《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专论白喉的著作有《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等,均为论述麻疹的专著; 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均有较详论述。 近百年来,编撰出版的中医诊断学专著,如有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是集历代医家论舌于一书。上考《灵枢》《素问》,尽探各家,并附彩图122舌,墨图6舌,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陈泽霖的《舌诊研究》、赵金铎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朱文锋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等。尤其是《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编撰,使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准确。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1. 第一节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虚qqq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q1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湿热下攻,可见下痢里急后重,水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涩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盛有力。湿热蒸腾则舌苔多见厚腻。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分述如下: (-)虚实错杂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实错杂的证候,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但在攻补兼施中还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一,病性辨证 分析矛盾,辨别病性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六淫辨证 从外入侵,指外邪(季节性/气候) •1,风淫证:表,痒,动,走,歪 •2,寒淫证:冷,白,稀,润,静 •3,暑淫证:热,耗气伤津,口渴,暑多夹湿 •4,四淫证:重,肿胀,浊,湿疹,苔腻 •5,燥淫证:津液耗伤,干 •6,火淫证:温,热,火【实热证】热,红,稠,干,动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形寒肢冷【寒+气虚】•阴虚证:阴液亏虚,失去滋润濡养。生虚热 •亡阳证:阳气极度衰微,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证:汗出如油,四肢温热 气血辨证 气血的功能: 气——推动,温煦,防御

血——濡润,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病辨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消耗太多【无力,动则益甚】 舌象:舌淡,苔白 脉:脉细,弱,虚 补气【人参,黄芪】 气陷证:气虚生举无力,反而下陷,内脏失其维系【主要是脾气虚弱,又叫中气下陷】腹部重坠,食后益甚,活动益甚。头晕,脱肛,久泻久痢【补中益气汤】 气不固证:气虚失其固摄。气虚+不固 汗口不固/二便不固/遗尿/冲任不固/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气脱: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气随血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同亡阳证,阳气亡脱】 气滞证:某个局部,脏腑,气机不畅 原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滞,阴寒,脏器虚弱 表现:胀痛,痛且胀,喜太息,会因为情志波动而加重,脉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生发太过。【肺,胃,肝】 •肺: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恶心,呕吐,嗳气,打嗝 •肝:肝气上逆,头晕,头痛,吐血 气闭症:不通,闭阻神机。闭阻某一个脏腑,管窍,气机逆乱,情志刺激。病邪阻滞。溺水。电击。 血病辨证 血虚证:生成不足【营养不良】;消耗太过【劳心过度,寄生虫,年老体衰】 表现:面色淡 血脱证:大量出血,在出血/血虚的基础上,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 血瘀证:因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离经之血,久病入络,产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辨证学 绪论 以八纲辨证为纲,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 及三焦辨证为目, 总论 第一章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八纲辨证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质难》中。 2.六经辨证 3.脏腑辨证 4.温病辨证 第二章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体征, 即“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外在表象。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不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 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疾病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质、临床症状和体征、演变规律及预后等。 第一章八纲辨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 阴阳——归纳疾病类别

表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浅 寒热——疾病性质 虚实——邪正斗争的盛衰 第一节表里辨证 表里 体表脏腑 六腑五脏 经络脏腑 三阳经三阴经 皮肤筋骨 【临床表现】 表里 病位皮毛、肌腠、经络脏腑、骨髓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的证候。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 【临床表现】 寒热——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头身疼痛、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喷嚏,微有咳嗽。 发病特点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1.第二节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辩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二)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

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 (四)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 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 (一)辨证的方法 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恰当的判断。分析、综合、联想、判断,是辨证诊断过程中基本的思维形式。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详细诊察。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 1。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食不节、情志受伤等病史,应根据情况首先询问。 2。审证求因:应根据症状特点、性质等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如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应当指出的是,辨证的原因,不一定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指引起疾病的现阶段表现的原因。如风寒束肺证的病因是外感“风寒” 邪气,这是原始致病因素,也是我们要审征求因的“因”,而痰湿阻肺证的病因是“痰湿”,即非原始致病因素,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暴伤饮冷或其它,那么在本证的审证求因中,后者便居于次要地位,而前者是引起现在表现的原因,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确定病位:就是辨别病变的主要部位。病位是指病变所在的部

位,一般用表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阴阳等表示。外感病多用表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等表示,杂病多用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等表示。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邪热壅肺,病变主要部位在肺;肝火犯肺病变主要病位在肝、肺。又如血虚证,是肝血虚还是心血虚,则应进一步联系其它症状进行脏腑定位。 4。审察病机:病因侵及一定的部位,则有一定的病机,根据脉症的变化可审察明确病机的变化。 5。分清病性:在明确病机的同时,要知病情之所属。主要根据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性。如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烦躁脉数为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潸,脉迟为寒。 6。详析病势:病势即病机转变发展的趋势。判断病势,主要根据脉症的变化进行分析。如阳证脉势减缓,表示邪气渐退,为病将愈。 7。确定证名:证候的命名,一般以病因、病位、病机三者综合最佳,如脾虚湿滞、肺热痰壅等。由于证候诊断与疾病诊断常综合同时进行,所以,证名和病名也常同时确定。 (二)辨证的要点 1。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辩证的基础:根据四诊合参的原则,辨证不能 只凭一个症状或一个脉象,仓卒诊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方面的证候结合起来,作为辩证的依据,以免出现偏差或造成误诊。四诊已运用了,还要注意每一诊是否做到详细准确并无遗漏,否则四 诊虽具而不完备,辨证的基础仍不牢固。四诊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辨证的准确与否。疾病千变万化,表现各种各样,临床上有患者叙述不全,或由于神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气血不行——头身疼痛 ,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辨证第三节脏腑辨证倪海厦_JT叔叔_董氏针灸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博客养阳医斋网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辨证第三节脏腑辨证倪海厦_JT叔叔_董氏针灸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博客养阳医斋网 分享推文 + 1 邮件 第三节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

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颜之推敲整理 本文根据医学教育学员更上《中诊精要》浓缩而成。 八纲辨证 一、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二、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 直中” 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

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 湿温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阳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2)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实热证:指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虚热证:内伤久病,或房室劳伤,阴精耗损而虚阳偏亢者,即阴虚证。表热证: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者。 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饮冷,痰、涎、涕黄稠有味,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红目赤,心烦躁扰,甚则吐血衄血,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3虚实辨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