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这段历史在我国产生了许多成语。

这些成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成为中国成语故事最精彩最经典语录。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成语故事吧!这些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

战争频仍,战火不断。

诸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力量。

下面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成语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以身相许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公子叫叔孙通,当时卫国被楚国吞并了,卫国非常重视这个人才,就派人带了很多礼金送到楚国,以表示对公子通的尊重,但是没有收到一个好结果。

这时候,公子通很气愤,就对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你,你却不能给国家做出贡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呢?”说完他就去找了鲁文公,说他不想听鲁文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后来,鲁文公果然听从了公子通的话,果然将公子通救了回来。

鲁文公对公子通十分感动,他说:“以身相许这句话我一定会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国家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公子通这样真心待我,我是不会答应公子通我的!”于是就把公子通放走了。

可见以身相许在鲁文公这里已经成了一种“信条”了!1、以身相许,是一个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自愿的,另一种是被迫的。

而自愿的就是出于一个道德的义务。

这个道德义务包括对道德的要求和遵守道德的义务。

而被迫的是出于一种自由的道德要求。

所以鲁文公就以自己的身体许下了一个承诺。

2、以身相许,说明他对国家和别人的忠心。

这是一种忠于国家,也是一种忠于自己的忠诚。

在当今社会,忠诚是很难得到认可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就是这样,对党和人民完全不忠诚。

比如,在一些地方,在有权力的时候还可以为所欲为,给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

但一旦有了权力之后,尤其是手中掌握了实权之后呢?这很容易使自己滑向腐败的深渊。

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信念,忠于党的事业,而不能心存任何的私心。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成语故事和历史信息,不仅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一、成语故事1. 齐舞风云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舞风云”则成为了一个形容人才辈出、光彩夺目的成语。

据《史记》记载,在齐国的太公望逝世后,齐景公为了纪念太公望,将国家姓氏由姜改为姬,同时还派出使者到各国劝降。

其中,有一位姜姓的使者在化装成一名乞丐的情况下,渐渐地接近了传说中的器官贩子,这位使者在抢夺器官贩子的命根子后,便盗走了器官贩子的命根子。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追捕,该位使者便栽赃陷害其它家族,而后逃到了齐国,投奔了齐景公。

当时器官贩子活动到处为民所痛,了解到这一消息的齐景公时就下令将资产送往乐戎部落,救拔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同时还决定推广齐舞,让人们舞动起来,忘记挣扎中的艰辛。

时光如白驹过隙,数月之后,齐舞风云渐起,人们张灯结彩,纷纷赶场,送情!而后,器官贩子起而建交于富春,却成了他们的替罪羊,但这时就着嵯灵的腿动了,而后,齐景公也认识到了这个医生是在骗人,他便将器官贩子部落的人全部抓回来了,让人们再次得到了解救。

“齐舞风云”便成了形容国家兴盛、风光无限的成语。

2.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心惶惶、疑神疑鬼的成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中也有着深刻的涵义。

据《史记》记载,齐国国君启定公和项燕起兵攻打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隐公。

在战争即将打响之前,鲁隐公接到了关于齐军将要打进城来的消息。

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隐公心生畏惧,拼命索战,以致国内草木也皆被他当作敌人,所以民不聊生,还好,经过商议,和平分界线并不是很远处便是洞鼻海。

有海就有海鲜,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大量)鉴于此,成语“草木皆兵”也因此传承至今。

战国七雄的典故故事

战国七雄的典故故事

战国七雄的典故故事战国七雄是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七雄分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

以下是关于战国七雄的一些典故故事: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欲引兵去救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魏救赵。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引兵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赵部队回到大梁。

在魏军内外无主,疲惫不堪,齐军乘机袭魏都大梁而获胜。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救援。

这时,秦昭襄王得知消息后,威胁魏安釐王,阻止魏国派兵。

魏王惧怕秦王,命令晋鄙中途停止前进,屯兵于邺。

信陵君为了驰援邯郸,请魏王宠姬如姬窃取晋鄙的兵符,夺取了军权,击溃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3、毛遂自荐:战国时,平原君率门客去楚国游说。

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往。

当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时,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终使楚王答应发兵抗秦。

4、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贤纳士,广结天下名士。

这年,听说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在薛国游历,他自以为本事很大,可是到薛国后,无人知晓,连饭都吃不饱。

于是,他到处给孟尝君发牢骚。

孟尝君得知后,决定把他招来。

冯谖到后,孟尝君热情招待他,问他有什么本事。

冯谖说:“我什么本事都没有。

”孟尝君觉得他很没本事,随便给他个待遇吧。

冯谖说:“我只会叫‘狗’和‘火’。

”孟尝君听后有点不高兴,但还是留他做了个门客。

其他门客都不屑与冯谖为伍。

后来,孟尝君想叫他管理家庭的事务,问他是怎样管理的。

冯谖说:“账目算得很清楚。

”孟尝君听了很高兴,便把家务事交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问起家务事办理得如何。

冯谖说:“账目已经算清了。

”孟尝君听了皱皱眉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来见孟尝君说:“可以给你买些‘义’回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语言之美,历史典故,传统智慧,无疑是每个家庭教育“必备基本款”,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1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

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成语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成语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成语(齐)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楚)退避三舍(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秦)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有关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有关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春秋争霸的局面。

其中,一些成语典故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问鼎中原“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并非特指问鼎之事。

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晋国,晋军大败,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不和,就派人与晋军谈判,试图达成和解。

但是,楚庄王并没有直接与晋军交涉,而是派使者到周王室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

这个行为被视为不敬,因为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就意味着想要夺取天子的权力。

因此,“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2、退避三舍“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被其父晋献公追杀,被迫逃亡在外。

后来,他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并决心振兴晋国。

在一次与楚国的交战中,晋文公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让出了有利地形,以便更好地准备战斗。

这个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晋文公领导晋军取得了胜利。

因此,“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3、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吴国战胜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成为吴王的奴仆。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带领越国打败了吴国,报了仇。

因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以上是三个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
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