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材料来源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崔岩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收稿日期:2016-02-24作者简介:崔岩勤,女,本科学历,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辽西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

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作者:于明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等,探讨红山文化不同类型玉器尤其是特殊类玉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功能;造型;制作工艺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7-02红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的一座赭红色山峰。

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自1908年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未间断过这方面的发掘和探讨,从材质、形状、类型、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

在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相比经过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石磨盘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以及以三角纹、鳞形纹、平行线纹为主要装饰的彩陶,玉器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精雕细琢的玉器,作为当时的“奢侈品”,更能够有力地见证和再现红山文化的辉煌。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1.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阜新县、喀左县,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以及河北围场等地。

2.考古学方面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发现红山文化勾形玉器,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大墓中曾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清代黄濬所著《古玉图錄初集》中曾著录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等。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艺之中的, 并且承袭 了磨制石器工艺 , 是随着玉 、 石
的分化 逐 步演 化而来 的 ,但是 应 晚 于玉 石 的分化 ,
如果玉石分化是从 旧石器时期人们选择石料开始
的话 , 那 么 制玉 工艺 与炻 器工 艺分 化 就应 该从 新 石
器时代磨制炻器开始 。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工艺主 要有直接打击法、 砸击法 、 间接打击法三种 , 与制玉
“ 抛光” , 是用紫胶 、 木、 葫芦 、 牛皮及铜制的链子 , 磨 玉器的粗糙部位 , 使其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烙等 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 使玉器显露 出光洁 、 温 润 和 晶莹 的质 地 。琢磨 也是加 工 玉器 的重要 手段 。

切割成材技术 ,使器物大致具备要加工的形状 , 经
翼。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另一种装饰是在玉器表面磨 出一种很浅的瓦沟状文饰。 这种纹饰主要用于对较
工艺联系较少。“ 磨制工艺 , 是把炻器表面磨光、 磨 出刃锋 , 并把石材磨制成型 , 这在炻器的制作上无
疑是一项重大的进步。 ” 磨制石器工艺过程 : ( 1 ) 切 割。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 , 在扁平 的石材上加沙蘸水 , 用木片压擦 , 从两面切成沟状 ,
Au g . 2 01 3
红 山文 化 玉 器 制作 工 艺
吕昕娱
( 赤峰 学院 摘 历史文化 学院,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红山文化玉器是 西辽河流域 史前玉文化发展 到鼎盛阶段的代表 , 在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
也 日渐成熟完善 。 红山的先 民们在制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 琢磨、 圆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方法 , 同

点一点地琢磨而成 。 制玉工艺品最早是源 自石工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其源流分析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其源流分析
他拉村地表以下0.5~0.6米处发现的,据考古学家孙守道考证,其年代不会晚于距今 5000年[引。这件玉猪龙由墨绿色玉雕磨而成,高26厘米,体卷曲,嘴紧闭。鼻端截 平,上端边起锐刺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 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颈脊起长鬣,长21厘 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呈薄片状,弯曲上卷,末端尖锐。龙体横截面略呈椭圆 形,直径2.3~2.9厘米,龙背有对穿的单孔,孔外径0.95厘米,内径0.3厘米,如用 绳系孔悬挂起来,“猪龙”头尾恰好在一水平线上,这说明此件玉猪龙是精心设计用于 悬挂或佩带之物。
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源流分析
张国强赵爱民
猪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多有出土,采集 品和传世品也较多,其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头部似猪,竖耳圆眼,吻部前突,前 端并列双圆鼻孔,口微张,极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的特征,学术界因此提出了 “猪龙变化说”。
以往流行龙源于蛇、蜥蜴、鳄鱼说,然均无考古实证。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龙, 长期以来只见于商代青铜器上,不过那已是被高度神化了的多种动物的综合体。20世 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玉猪龙被确认,孙守道、郭大顺先生提出龙出辽河源…,遂引 起学界对史前龙迹的探寻。这样,先是河南濮阳县仰韶文化遗址(西水坡)发现用蚌壳 摆塑的龙形(距今6000年左右),接着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龙形图案再次提 出,湖北黄梅也发掘出距今5000-6000年的鹅卵石摆塑的龙形,山西省陶寺龙山文化 墓地更出土了接近于商代青铜器龙纹的彩绘蟠龙纹图案C2】。但是,在确立了红山文化玉 猪龙后。辽河流域的查海、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7000 年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接连有猪龙的材料出现。而最新考古材料又给我们带来 新的实证。2003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沟)发掘中,考古学家成功地发掘出了 石摆猪首龙【3】,在中华大地上龙的起源过程中,辽河流域独占鳌头。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 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 ?] 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 ,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 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 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 琪” 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作者:顾宁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24期《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閃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观照五千年红山玉龙文化

观照五千年红山玉龙文化

红山玉龙文化文/徐立国1971年5月,-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村边北山 上植树造林。

突然,一名村民的铁铲发出了清脆的碰 击声,似乎是碰到什么坚硬的石头,村民们都围聚过来,仔细看去一只玉龙正静卧在泥土之中。

上世纪60年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考察内蒙古时曾写下一首诗:“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 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红山, 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一带的名山,蒙语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

相传在远古时期. 九仙女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此处,因而岀现了红色的山峰,赤峰也因此而得名。

而赤峰和红山被人熟知是因为在此考古发现的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距今五千多年,是分布于我国西辽河流域的古老农业文明,它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

红山遗存最 早被发现是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当地发现了一些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遗迹。

随后陆续又有 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1930年冬,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梁思永曾专程前 往红山地区进行考察并对红山地区的研究提出指导性 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在梁思永、裴文中、尹达等考古专家的持续研究下,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 新发现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但红山文化真正家喻户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迎来里程碑 大发现,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红山时期建筑遗 址和墓葬群陆续被发现,而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此后闻 名世界的红山玉器,至此红山玉文化始露真容。

50 地球Earth“良渚看形,红山看意”,红山玉器虽外形质朴,但却神意饱满。

▲玉鸟简约的圆雕工法/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作为红山文化独有的墓葬形式,具有极高的考古文化价值,但同时也因为墓葬距离地表较浅,容易暴露,所以很多红山墓葬中的陪葬玉器散失民间。

截至今日,红山文化岀土的玉器具体数量已不可考,但我们知道它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刻手法独树一帜。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1}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2}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3}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4}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羊场出土玉猪龙1件。

{5}巴彦汉苏木查日斯台出土兽形器1件。

{6}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宝力格出土玉蚕1件。

{7}巴颜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人面形器1件。

{8}巴彦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勾云形器1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玉器材料来源(转载)努鲁玉石在宝玉石界是个新鲜的名词,但努鲁玉石的存在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

努鲁尔虎山源起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蔓滥于辽宁省西部、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其山峰峦叠嶂,丘陵起伏,有多种玉石蕴藏。

然而,由于称谓发音出于少数民族语言,名不见经传,人多不识,更不知美玉存焉。

几千年来,努鲁尔虎山玉石或有实用,却充掖它山它处,对此,山伯精魂当会涕零感叹。

笔者冒昧提出努鲁玉石这一概念源于对红山文化玉器用材出处的探索。

关心红山文化的学者和玉石界人士无不关注红山文化玉材是怎样解决的,这有助于认知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了解红山先民们族群之间的状态。

幸运的是笔者通过对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努鲁尔虎山隐晶质矿物的调查,最终捕捉到了努鲁山玉和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了红山文化玉材即努鲁山玉的结论,与此同时一批努鲁玉雕精品也已经面世,为我国玉苑增添了一朵百花园中的奇葩,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辽宁朝阳这块神奇土地上又添了一分异彩。

(图版1)关于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这牵涉到当时红山人的活动方式及后人对红山玉器的认知,不少研究者提出其玉料白、黄等颜色的是新疆和田玉,深绿色的是新疆玛纳斯碧玉,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也有人提出是被称为“老岫玉”的透闪石宽甸玉以及现在大量开采使用的蛇纹石岫岩玉。

其实,上述说法依据均不充分,可能性不大,而红山文化玉器的各种多样性材料取自本区域内的努鲁尔虎山脉却是顺理成章的。

(图版2)首先,从地理距离看岫岩乃至新疆都远了些。

新疆离红山文化区域万里之遥,远古时代不大可能大量运来治玉石料;岫岩在红山文化大的范围内,但其地处辽宁东部,和出土大量玉器的红山文化中心区也相距千里,红山人要翻越古时的几条大河及大片的盘锦一带湿地当极为艰难。

另外,包括岫岩玉在内的所有的矿标材料中,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象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C形龙那样的特有的碧玉。

(图版3)其次,红山文化玉器材质呈多样性特点,这和古人“石之美者为玉”的认识是相符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会把和田玉及岫岩玉当作一般的美石看待,而对现在名闻遐迩的这几种“玉”的推崇是后人的事情。

红山文化选材的多样性决定了远古先人不会单为了某一种美石付出今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鲁玉石恰恰又解决了这一问题。

再有,一些学者提出的要找到当时的玉矿矿址,事实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很难说史前先人有开采原生矿的能力,便捷的美石采集恐怕会长时间抑制人们开采原生矿的创意。

努鲁尔虎山遍布山地丘陵,沟豁河谷,大大小小的次生矿体应不难找到。

这样的自然环境远比其他崇山峻岭便于美石采集,努鲁玉石当然应运而生了。

我国北方的山系主要有大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努鲁尔虎山属燕山山脉东段。

它从河北东北部进入辽宁后,横貫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进入赤峰市敖汉旗境内90余公里,继续向草原腹地延伸,主峰有大黑山、大青山、平顶山等,为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

红山诸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努鲁尔虎山麓的四至范围基本上是重合的,其重要遗址的出土在此区域内也相对集中。

比如,处于努鲁尔虎山东部尾端阜新市的查海遗址、山北坡的兴隆洼遗址和赵宝沟遗址、位于努鲁尔虎山腹地的牛河梁遗址,以及最新发现的山南坡朝阳县的几处上至8300年下至4600年的红山诸文化遗址。

这些发现都说明红山文化是依托努鲁尔虎山发生、发展,同时从此出发向四周辐射的。

辽宁西部朝阳市全境两万平方公里各县区均与此山相拥,各种本地努鲁美玉奇石遍布于岩体之中。

这里特别要指出,努鲁尔虎山名称大约只有几百年,而玉石之山的说法却很久远。

《周礼》记载的北镇医巫闾山即泛指燕山山系东段努鲁尔虎山脉,现在专指北宁市的闾山是后来的事情,与长白山系的岫岩似乎关系不大。

汉初《尔雅·释器》载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巫)闾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即玉石的意思。

晋郭璞对其注释为:“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

珣玗琪,玉属。

”郭璞生于276年,死于324年,其时恰逢东晋动乱不止,地方建制时有变迁。

晋武帝泰始10年置平州,辖辽东、玄菟、昌黎3郡,治所在昌黎(今义县,锦州与朝阳交界处),后来移回襄平(今辽阳)。

可知那一段时间辽东的治所正在努鲁尔虎山一带。

319年(晋大兴2年) 前燕慕容廆强盛时辽河以东被前燕征服,因慕容廆都龙城(今朝阳),郭璞将慕容廆视为辽东豪强,所以原治所泛指意义明显。

据此,郭璞的“今在辽东”当理解为就在辽西。

比较而言,和闐玉的摩氏硬度为6.5至6.9之间,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

岫岩玉的硬度在4至6.5之间,除部分老细玉外大多数的岫玉偏软。

而奴鲁玉石的硬度也在6.5至7左右,接近和田玉,硬于岫岩玉。

其它如光润、色泽、密度等则各有突出之处。

同时,努鲁玉石的硬度也接近红山文化玉器。

和红山文化玉器材料呈多样化特征一样,努鲁玉的多样化特征表现极为明显。

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努鲁树玉,树化石中的玉质结块,为辽宁朝阳所特有;二是努鲁玉髓,辽西一带俗称“火石”,实际为自然界石英隐晶质变种的玉髓矿体(图版4);三是努鲁碧玉,褐色较多,也有淡蓝色和绿色,含有赤铁矿和粘土等杂质,润美而敦厚。

四是努鲁美石,有的程度不同地含有蛇纹石或透闪石的成分,红山文化玉器使用了许多接近玉性的材料,俗称本地玉。

努鲁玉系中最名贵的是努鲁树玉,树玉产生于树化石矿床,属于较常见的隐晶质石英族,和所有石英族矿物一样,由化学成分sio2组成。

但只有玉髓体致密结块才能达到宝石、玉器要求的品级。

在矿物学上,玉髓也属隐晶质石英类,有时呈纤维状或葡萄块状,有时呈块状小型矿体,其色常见白、绿、蓝等,具蜡状光泽,硬度摩氏6.5-7上下,密度2.6至3左右。

树玉和玛瑙区别明显,它们虽然在矿物学中同属玉髓类,都是自然界石英隐晶质的变种,但两者的内部质点结构不同。

从矿物学角度看,玉髓是一个总称,努鲁树玉为一特殊的种类,树玉在硅化过程中矿物质的交换结果、完全玉化,玉体通透,和其他声名远播的玉种比,具有独到之处;而玛瑙也为玉髓的一种,不同之处是有明显的纹带构造;碧玉为另外一种,因在矿物成分中混有黏土等矿物杂质,有的间杂斑点。

碧玉的硬度在6至6.5度之间,在所有矿物中抗撞击的能力较强,也是极佳的雕刻材料。

(图版5)三者中努鲁树玉价值最高,努鲁玉髓次之,努鲁碧玉和其它杂玉价值较低。

但史前红山人使用本地碧玉较多,一直到辽金时期那种带苍浑气的本地碧玉类玉器还能常见到。

努鲁树玉目前作为一个小玉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

宝玉石学界一般认为,那些天然形成、有一定硬度、具有美丽、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就是宝玉石。

古植物能形成化石的概率很低,形成树玉的概率更小,俨然具备“天然”、“稀少”、“坚硬”和“美丽”四大要素的树玉实属珍罕。

其中,白、黄、红品种瑰丽多彩,晶莹剔透,艺术雕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即便是一般的树化石(硅化木),虽然玉化程度不够,经过打磨也呈现艺术风采,让许多人爱不释手。

最早被红山诸文化先民使用的是努鲁玉系的玉髓类石材。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开始制作、使用最原始意义上的玉器,也就是考古学上常提到的“细石器”。

细石器文化是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石器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玉髓,它们被打制成多角锥状、箭头状、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图版7),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

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先们是通过制作这些精美的小石片发现后来被称为“玉”的那些美丽、坚硬、光润的石头的。

他们经过漫长时间的辨识、琢磨,终于有一天完成了质的改变,开始了一个玉器时代。

如果这个推论是合理的,红山人只能是向努鲁尔虎山索取。

在这里发现,继而也在这里成器。

(图版6)也许是巧合,“努鲁尔虎”是一个蒙语称谓,它的来源和红颜色有关。

古代蒙古语里“通红”的读音和“努鲁尔虎”相近,而这一带的岩石由于富有氧化铁物质具有明显的红色调,在承德、朝阳、赤峰等地,红山、红石、红石砬子山、乌兰哈达、乌兰河硕等地名比比皆是。

笔者永远难忘的是少时下矿井干活,每天钻出坑口浑身上下都变成“红人”的情景。

努鲁尔虎山即“红山”,看来说这“红山文化”即“努鲁尔虎文化”也未尝不可。

顺便可以给红山文化玉器鉴定提供一个依据。

目前,红山文化玉器赝品泛滥,一般使用岫岩原生矿玉料,其实只要确定其材质是岫岩原生矿玉材,大多便可判定其假。

而对被称为所谓“老岫玉”的透闪石宽甸玉器物则应另做分析。

努鲁玉不同于专指的“软玉”,这个概念的提出只是在纷繁的关于“玉”的争论声中找到努鲁玉石自己的位置。

在论及红山文化玉器和其它类似材质玉器时我们的玉理论很容易陷入一个悖论,要么把红山文化的一大部分玉器摒弃在“玉文化”以外,要么只好扩大“玉”的概念。

而努鲁玉的提出不但解决了大部分红山文化玉器材料来源问题,而且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存在的艺术雕刻材料种类。

目前,努鲁玉石开发理论架构正在形成,从玉石采选到艺术加工等一系列实践问题已经解决。

辽宁朝阳市已经吸引了一批文化艺术专家和雕刻大师,形成了一个有创新意识的玉雕艺术创作群体。

目前朝阳市正在做打造文化朝阳的努力,努鲁玉应运与世人见面了,它8000多年的历程虽能穿成一条线索,但却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初始生命虽精却小,其价值因具有的珍罕性也在不断攀升,期望的是它以后的茁壮成长。

美玉之旅行游中的妖娆美玉,因为历代帝王将相的垂青,被铭刻上了高贵的华衣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文人雅士对玉石的偏好,又使美玉多了几分纯粹和洒脱,翩翩然世俗之外的灵物,令人无限追索。

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哈蜜玉、蛇纹石玉、紫丁香玉、莹石玉,吉林长白玉,辽宁岫玉、玛瑙玉石,西藏仁布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青海柴达木玉、墨绿玉、都蓝玉,甘肃祁连山玉、鸳鸯玉,四川龟纹玉、夏珠玉、蓝纹玉、桃花玉、软玉和龙溪玉,云南葡萄玉、东陵玉、软水晶、绿松石、孔雀石,河南独山玉、梅花玉、黑绿玉和西峡玉,山东玛瑙、泰山玉,陕西绿帘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蓝田玉……形形色色的美玉散落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之上,虽然暗藏于荒凉的深山河谷之中,却散发出难以掩埋的神秘力量,等待人们的足迹终于踏上这片土地,寻觅它的踪迹。

它们中的很多地方,因为盛产玉石或是玉石的集散地而声名远播,也因为有美丽不可方物的玉石,一片本来安静无华的土地,也跟着妖娆起来,仿佛多了一种魔力,吸引了人们来到这里。

就让我们踏上寻找美玉的奇特旅程,开始一段与玉石有关的缘分。

新疆和田玉是中国最著名的玉石,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资料显示,新疆所产的上等玉石分别在南疆的昆仑山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共有玉矿点20多处,玉石带全长1200余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