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编号1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过秦论》编号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第

2.3段的翻译,掌握常见常考的实词含义

2.把握第2.3段所写的内容。

【学习重点】

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段内层次划分

【学习方法】

1.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1.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

2.关于合纵连横

苏秦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

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

..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

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相与

..为

一。……。于是

..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

其意,……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

敢进。秦无亡矢遗镞

....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

..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

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

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

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

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

固.,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