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整理精校版)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短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教学中,该诗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中短歌行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诗歌中的“律”。
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2.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表达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3.掌握古代诗歌中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分析和表述,掌握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及其特点。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美术、音乐等方式引入本文,如播放古风音乐以及教授诗歌中的韵律规则。
让学生在音乐和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美感。
2.课文阅读教师通读诗歌,让学生感受整个诗歌的意境。
然后再逐字逐句指导学生阅读及翻译,帮助学生掌握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及意境。
3.课文分析讲解古代诗歌中的“律”,包括字数和韵律。
帮助学生理解及运用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培养学生通过使用特定的韵律提升诗歌的表现能力。
同时,分析诗歌的深邃意境,让学生领会诗人在表达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考。
4.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旨在让学生重温已学习到的内容并应用到实际中。
让学生尝试使用五言律诗的韵律与规则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们创作的起点。
5.展示与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诵自己创作的短歌行,让其他同学听后从韵律,意境,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有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韵律表现诗歌的意境。
2.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只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学生才能表达更为真实、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问答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韵律规则和诗歌意境。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
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2024年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具体内容为曹操的《短歌行》。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短歌行》的背景、意义、艺术特色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短歌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操的豪放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对仗、用典、意象等。
2.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引出《短歌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以“对仗”为例,讲解其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其他诗句的分析中。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句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诗人:曹操3. 主题:豪放情怀,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意象5. 教学重点: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丰富,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等。
这些意象展现了曹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等,进一步了解曹操的诗歌创作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提高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doc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福清二中郑清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 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
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检查自主阅读: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 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短歌行》教案精选

《短歌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章节,主要内容为《短歌行》。
本诗通过对人生、岁月、战争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曹操对生命无常、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短歌行》,体会其意境美、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理解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及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闭眼感受音乐中的意境,进而引出《短歌行》。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短歌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手法,如对仗、夸张、象征等。
4. 背诵: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 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句子,讨论作者表达的情感。
6.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短歌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2. 诗歌手法:对仗、夸张、象征3. 意象:酒、歌、人生、战争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答案:意象分析见板书,感悟部分可自由发挥,如对生命无常、珍惜时光等。
2. 作业题目:仿写一首《短歌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了解建安文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结构与手法分析2.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鉴赏3. 学生的实践创作活动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结构与手法分析1. 起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设问句式引入,激发读者的思考。
2. 承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通过对人生短暂的比喻,加深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短歌行》教案(精选

《短歌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短歌行》。
本篇课文为两首《短歌行》,第一首由曹操所作,第二首为唐代诗人王之涣作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首诗歌的全文解析,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短歌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短歌行》的全文解析,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两首《短歌行》的原文、注释、图片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短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介绍曹操和王之涣的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解析两首《短歌行》的全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
(3)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 例题讲解:(1)分析曹操《短歌行》中的意象,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
(2)解析王之涣《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两首《短歌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1. 两首《短歌行》的作者及背景。
2. 诗歌全文及注释。
3.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两首《短歌行》。
(2)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短歌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教学设想: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思想情感的理解;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1、关于曹操: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短歌行》走近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投影展示)三、全诗整体赏析: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这句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是想对贤士说,你们不要再犹豫,投奔我来,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劝诫贤才择枝而栖,投奔自己。
3.分析后四句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5. 愁到什么程度?席上歌声激昂慷慨,但是一想到短暂的人生啊,心中的忧愁就无法忘怀,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6.怎样才能解心中之忧呢?
曹操满怀心中忧愁,他企图通过喝酒来解除心中忧闷。
7. 是曹操仅仅在抒个人之情吗?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应该怎么解释这一句?表达什么情感?
曹操希望贤才们能够跨越乡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像是久别重逢的好友,谈心宴饮,诉说往日的情谊。曹操想象着这些美好的场景,同样也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5.事实上曹操手下已经是有不少贤才,那他还在忧虑不得贤才,还在不断招纳贤才又是为什么呢?
提示:人才难求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读出慷慨之情。
4.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必修教案
0521 20:14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
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
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
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
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
表达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
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
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
(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
(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
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
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u/1198889154#sort_0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
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
3.预习本课题其余两首诗歌,注意其所用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