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的分区_稿_

合集下载

重庆开州话单字声调格局统计分析

重庆开州话单字声调格局统计分析

重庆开州话单字声调格局统计分析作者:周启红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摘要:本文选取10名被试者进行声调的样本声学实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开州话江里片声调研究提供实验支撑。

关键词:方言开州话单字音声调实验语音学一、引言重庆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之北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东邻云阳县和巫溪县,西邻四川省开江县,北与城口县和四川省宣汉县相接。

重庆开州区,原名重庆开县。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重庆市开县,设立重庆市开州区。

根据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开州区2016年户籍总人口约169万人。

据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1986),开州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

关于重庆开州方言语音语法方面的调查,1990年和2010年开县志有相应记载,但是比较粗糙,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方言调查报告,只有个别学者的研究(吴立友,2001,2015)涉及开州方言的部分语音内容。

从已有文献看,对开州话的声调研究基本停留在传统记音的阶段(见表1),尚未见到用实验手段对开州话进行系统的、大样本的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以重庆开州区江里片区为依据,所描写的开州话取值于江里语音。

本文试图通过声学和统计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开州话江里片四声格局。

二、实验工具,方法及过程(一)字表设计及语音样本分类。

本文的选单字一共40个,四个声调每组10个。

本文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为主要参考依据,辅以戴伟、周文德(1999)、吴立友(2002)年的相关研究,如表2所示。

(二)发音人。

发音人选择开州区老年人2名,年龄在60岁以上,职业为退休教师和厨师。

中年人4名,其中2名公务员,年龄为49和50岁,1名务农,37岁,1名为工人,47岁。

30岁以下的4名,分别为大学生2名,小学教师2名,共十名发音人。

本次所选择发音人男女各一半,以中青年为主,教育程度既有较高的,又有较低的。

西南官话Word

西南官话Word

西南官话百科名片汉语官话方言分布简图西南官话,也称为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上江官话或湖广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于西南部以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以及临近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另在江西省有方言岛,分为成渝、滇西、黔北、昆贵、灌赤、鄂北、武天、岑江、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十二片。

目录特征人口分布试例西南官话的发展状况详情编辑本段特征西南官话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有些地区因入声消失只有四调)。

以成都话为例,四声的调值分别为55 、211、53、213,入声21 其中阴平和去声有明显变调。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约2亿,占全国人口的1/5,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和。

编辑本段人口分布西南官话中最大的一片(成渝片)的使用人口约1亿。

西南官话的语音系统比较,西南官话以成渝片(西南官话中使用地域人口最广)为代表举列:1.其中后鼻音ing 并入in 无eng 音,普通话eng结尾的字分别分到en 和ong中.后鼻音: ong ung ang iong iang uang uong .2. 声母而保留ng- n- l- 区别(部分地区n- 并入l-) 3. 声官话分布母无翘舌(西南官话除了仁富片都无翘舌音) 只有z c s 保留[z] [c] [s] 的浊声(有人说是浊察声) 比如: 侧[z]ek 有些标记成tsek. 西南官话的r 音读的也是[z]但是r在结尾的时候读的是l 舌顶口腔顶部不卷舌. 4.西南官话是有入声的. 其中成渝片入声是21 但部分字读32和22.有k t h 三种结尾.其中h 是包含所有k t p 的弱化形式.而k 有部分是t尾转化成的.其他片的入声大多是33调的一个高平声.还有44和55的高平声. 5.西南官话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结构.但是大多在明朝的白话本书籍中都能找到出处.比如:"饭吃了着" 这个结构是明朝白话中常见的但现在不见于现代白话中了其中"着"字读do 而福州话中还有见的到同样的结构他们用"着无"读do mo. 6.西南官话部分字的读音非常古老.有上古的遗音.比如"蹲" 西南官话用"居" 读gu 或ku 这个就是居字的古汉发音. 7. -m -n 尾并为完全在西南官话中合并.部分字依然感觉的到-m 结尾。

内江方言“少+A”结构

内江方言“少+A”结构

内江方言“少+A”结构一、内江及内江方言简介内江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

东邻重庆,南界泸州,西接自贡,西北连眉山市,北与资阳市相邻。

内江方言指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和市中区方言,此一区由原内江县撤县析置,故此一区之方言仍按习惯称为内江方言。

分东、西两个片区,大致以市中区为西片区,东兴区为东片区,除东兴区靠近安乐县的部分乡镇外,内部一致性很强。

据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2009)内江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西蜀片下的江贡小片。

内江方言中的副词“少” [sɑu42]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非常”。

在西昌方言中也有。

在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主编的《四川方言词典》未收录该词。

二、“少+ A”结构基本用法1.“少+A”1.1“少”+ 性质形容词。

“少”能与所有性质形容词组成“少+A”结构。

1.1.1单音节:1.1.1.1感觉类。

如:这个西瓜少甜哦;七星椒吃起炒辣。

1.1.1.2品性类。

如:他勒个人少坏;他对人少好。

1.1.1.3大小程度类。

如:炒菜炒得的少老;衣服穿得少厚;他家小孩长得少高。

1.1.1.4时间类。

如:刘翔跑的少快。

1.1.1.5颜色类。

他的摩灯儿(腮红)打的少红;勒个娃娃的皮肤少白。

1.1.1.6距离类。

如:他家住的少远;邮局离我们家少近。

1.1.2双音节:1.1.2.1品性类。

如:他的妈妈少伟大;电影里那个主角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得少勇敢。

1.1.2.2大小程度类。

如:猪蹄炖得少耙霍(软);这次考试少简单。

1.2少+状态形容词。

“少”和状态形容词结合的情况比起与性质形容词结合的情况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并非所有的状态形容词都能进入该结构。

将黄伯荣、廖旭东版《现代汉语》关于状态形容词所举例子“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灰里叭叽、迅速、安静”一一放入该结构进行检验。

我们发现,只有“迅速”和“安静”能进入该结构,其他状态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该结构。

如:*布少雪白;*他站的少笔直;*小草少绿油油的;*他的小孩少水灵灵;*他的脸少黑不溜秋;*天空少灰里叭叽。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时间: Thu Jul 8 21:26:45 2004点击: 3【以下文字转载自Geography 讨论区】【原文由buzhang 所发表】(1)北方方言(即官话)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

后来由于燕国的建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帝炎帝语言类似)。

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 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

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

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4.关于西南官话

4.关于西南官话

播放几段西南不同地区的音频资料关于西南官话一、西南官话简介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在西南地区的次方言,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

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7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官话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川黔片区和西蜀片区的使用人口都超过1.5亿。

二、西南官话的形成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汉族迁移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

移民在西南官话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即在这段时期中,因语言或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

(1)明代的移民明代大移民,彻底改变了西南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结构。

明代到西南的移民主要是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的军事移民。

明代西南官话已经成型。

(2)清代的移民清代西南的移民,整体上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的扩散式移民。

西南官话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得以扩张和整合,形成了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三、西南官话的特点(一)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 1.声母(1)多数不分平、翘舌音(2)鼻音n和边音l不分(3)fu和hu不分(4)存在声母ng2.韵母(1)不分ing和in(2)不分eng和en(3)当eng与声母b、p、m、f相拼时常常被读为ong3. 声调西南官话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部分地区由于入声消失而只有四个声调。

在西南不同地区四个声调的调值都不相同。

(二)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差异不算大。

(三)西南官话的语法系统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也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一致性。

甘肃境内的西南官话研究

甘肃境内的西南官话研究

盖帐正共岸近柱 2 1 3 四个调类 , 没有入声 ㊂ 无论清浊 , 所有入声字都归于阳平调类 ; 四个声调的调型与成都话近似 ㊂ ㊁ , ㊂ 说明之 d㊁ 韵母说明之 e e f
据此 , 广金 ㊁ 泰山话明显为西南官话 ㊂ 但从声母 ㊁ 韵母角度看与周边的中原官话还有些关联 , 见声母
太平话音系 2. 2 康县阳坝 ㊁
按照地理联属的状况 , 这里分 四 个 小 片 交 代 各 方 言 点 的 音 系 特 征 ㊂ 两 当 县 的 广 金 ㊁ 泰山为一个小
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 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 , 属长江支流嘉陵江之上游 ㊂ 广金原为两当
[ 收稿日期 ] 2 0 1 2年9月2 3日
*
: / d o i 1 0. 7 5 0 9 . l i n s c i . 2 0 1 3 0 5. 0 2 7 8 5 9 j ㊂承 蒙 李 蓝㊁ ‘ 本文曾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 1 福 州) 郭 沈 青 先 生 指 点, 语言科 5届年会上宣读( 2 0 1 1年1 1月, 学“ 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 , 谨致谢意 !

啊 牙 娃

客 叶 获 月
蛇 夜 外
高 腰
i ɑ u ɑ u o 歌 药 o y
i e u e e y
i ɛ u ɛ u e i 内
i ɔ
y
说明 :
, 蟹开二 ( 即北京话中读 a 的字读作单韵母 ɛ 把来自效摄 ( 北京话读 a a . 把来自蟹开一 ㊁ i韵母 ) u韵 ㊂ 母) 的字读作单韵母 ɔ 合口一等的字 ( 除帮组读 o 韵外 ) 全读 u 如 多㊁ 贺㊁ 坐㊁ 禾” 等; 果摄合口 b. 来自果摄开口一等 ㊁ o韵 , , 三等字读 y 如 瘸㊁ 靴” 等; 宕摄开口三等药韵字多数韵母为 y 如 鹊㊁ 约㊁ 脚” 等 ㊂( 与成都 ㊁ 重庆同 ) ɛ o, 如 遮㊁ 车㊁ 蛇㊁ 社㊁ 惹” 等 ㊂( 与成都 ㊁ 重庆同 ) c . 来自假摄开口三等照组及日母的字全读 ɛ韵母 , ( ) 及i 外都读前鼻音 ㊂( 与成都 ㊁ 重庆同 ) d. 来自中古深臻摄与曾梗通摄的字除 a a u a ᵑ ᵑ㊁ ᵑ 声调 3)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4 4 2 3 1 5 5 高猪专尊低月铁 穷陈寒鹅急局俗 古纸展走短五女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作者:袁玉红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2期摘 ; ;要:古语词研究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成分,做好古语词研究对整个语言研究有重要作用。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一些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地区,总有一些词生命力比较顽强,留存于当地的口语中。

作者以家乡四川省宣汉县为例,考察了17个在日常口语中还通行的古语词。

关键词:四川方言 ; ;宣汉方言 ; ;古语词宣汉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与城口县接壤,东邻开州区,南临开江,西接达川区、通川区和平昌县,北邻万源。

由于宣汉地理位置较偏僻,与外界接触不多,其口语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

根据李蓝的《西南官话的分区(稿)》(2009),宣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川黔片的成渝小片。

罗燕在《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宣汉方言声母共有19个,不分平翘舌;韵母有37个,四呼俱全;声调与普通话一样,都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只是在调值上有区别,分别为:阴平45、阳平21、上声332、去声213。

目前在方言古语词研究方面,关于宣汉话中的古语词的相关研究较少。

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身听到的日常口语中还在交际的几个古语词为考察对象。

所讨论的宣汉话中的古语词,指的是从古代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普通话中已不使用,但依旧活跃在宣汉口语交际中的文言词。

这些词语都是前人尚未涉及或虽涉及而不完备的,以加深对古汉语的理解。

一、名词1.打春[tatsun]①“打春”一词在古汉语中原指的是立春时节的一种习俗,也称为鞭春、鞭牛。

《汉语大词典》载:“旧时州县于立春日鞭土牛以祈丰年的习俗。

”[1](8301)如,宋晁冲之《立春》诗:“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

”宋洪适《南歌子·闰岁饶光景》:“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

四川筠连话“走”的用法及语法化

四川筠连话“走”的用法及语法化

四川筠连话“走”的用法及语法化作者:杨雪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筠连话“走”不仅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介词“从”和“在”。

文章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梳理筠连话“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发现“走”的演化路径有两条:一是从实义动词到意义较虚的补语,二是从实义动词虚化为只起语法作用的介词。

关键词:筠连话走语法化原因筠连县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与云南盐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内与高县、珙县相邻,据《蜀中名胜记》;“四山皆竹,一色相连,顾谓之筠连也。

”1根据黄雪贞《西南官话分区》(稿),筠连话属于灌赤片仁富小片,与周围临近县和市(属灌赤片岷江小片)都不同,独自形成一个方言岛。

筠连话“走”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多功能词,可以做动词和介词,还有词义较虚的补语。

文章主要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语料为研究对象,以调查、描写、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筠连话“走”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溯源。

一.筠连话“走”的用法(一)动词筠连话“走”和普通话一样可以作动词,在句中可以作谓语和补语,作谓语时词义较实,作补语时词义较虚。

1.作动词(1)我妈想走路,不想坐车。

(2)我们出去走哈儿嘛!(3)我走筠连走。

例1“走”带宾语“路”,整个动宾短语做动词“想”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发出者主观选择的一种方式。

例2“走”后面带时间名词“哈儿”表示行为动作“走”持续的时间,句中由连动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

例3两个“走”我们分为“走1”和“走2”,分别都有两种理解,放在后面讨论。

2.作补语(4)你把手机拿起走嘛,免得又喊我给你带。

(5)你咋不继续说起走安?你不是弄么能吹的吗?例4“走”作动词“拿”的补语,这里的“走”词义实在且位移性明显,在这里“走”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了动词“拿”的位移性。

这例中“走”虽然作补语,但仍然理解为动词。

例5中主要动词换成了与位移无关的动词“说”,整个补语结构表示时间上的位移,认知域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走”的词义有所削弱,没有明显的动作行为义,进而表示主要动词这一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在这例中“走”为词义较虚的补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