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加强报名、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订、完善各项实施细则,进一步深化阳光招生制度,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公示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各环节工作安全、高效的完成。
各高等院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各普通高中要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工作;要切实做好高考改革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考生,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高考制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高考制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高考制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新高考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高考考试制度,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

为了确保新高考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

二、改革目标1. 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 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 引入新课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 优化现有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1. 调整课程设置,将现有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

2. 引入新课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

这些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 优化现有课程,将课程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加强对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4. 推行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累学分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高考制度下的课程改革要求。

四、预期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将更加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们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五、实施计划1. 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 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调整课程设置,编写新教材和教学资源。

4. 逐步实施新课程和优化现有课程。

5. 监测和评估改革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方向
2008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 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 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 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 录取制度。”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
目录
01 方案共同不同点 04 总论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New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plan )是自2004年9月开始的、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其中心点或 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之后的六年里又有六批开始新课程改革,2005年的江 苏,2006年的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2007年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南、陕西,2008年的河南、新 疆、山西、江西,2009年的河北、湖北、内蒙古、云南,2010年的四川、重庆、甘肃、青海、贵州、西藏。到 2012年,广西也将加入这一行列,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 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实验的各省(市、区)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 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广东省在2009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江苏省2009年高考方 案也将进行局部调整。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1. 引言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全面评估,探讨其意义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的文章。

2.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课程标准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对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标准。

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灵活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与过去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 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高考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也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

我认为,传统的高考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填鸭式的教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评价体系也在逐渐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深度评估与启示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对于教育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这提醒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5. 个人观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我持积极的态度。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6. 总结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体制改革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喜和鼓舞。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全篇

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自2024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

为主动适应我省新高考改革形势的需要,我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一、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新高考改革的指挥棒明确指向了学生个性成长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高中教育。

为主动适应新高考和新挑战,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成立学校高考领导小组,有条不紊推进新高考工作。

学校校层面高度重视新高考改革工作,新学期伊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包级领导为副组长、高一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学校新高考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省、市、县有关新高考文件精神的学习培训,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年级上推进新高考改革思路明确,制定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新高考“3+1+2”模式实施方案》,方案中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范指导,选科指导及选科时间都有明确具体的安排,充分说明学校、年级在新高考改革工作实施方面是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有充分准备的。

2、认真解读文件精神,精准掌握新高考改革政策。

学校层面要依据《甘肃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相关精神,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选科走班指导意见》及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新高考改革相关的文件精神,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3、未雨绸缪,扎实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新高考是在总结以往高考形式出现的弊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新的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高考模式。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中课程改革主要是对学科内容、选修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而高考改革旨在以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选拔适合不同专业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之间的关系演变与展望。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经历了由割裂到有机融合的演变过程。

过去,高中课程与高考之间存在着类似“拔高”和“深度冲刺”的现象,高中教育被认为是高考的“应试教育机器”,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浪费了人才资源和培养的机会。

因此,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从分离走向了有机融合。

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

而高考改革倡导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可以说,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其次,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展望,应该是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基础,逐步推进高考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可以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使高考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窗口。

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正是高考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可以为高考改革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突破高考的应试性质,更好地选拔适合各个专业的人才。

此外,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还需要借助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素质高的教师来进行有效的实施,而高考改革则需要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支持。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专业、系统和全面的培训,使他们具备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能力。

高考改革历程

高考改革历程

⾼考改⾰历程
盘点历年重⼤⾼考改⾰
1977年恢复⾼考
1983年实⾏定向招⽣,定向分配
1984年开始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实⾏统考+单考
1985年实⾏双轨制。

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考的考⽣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费⽣。

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在⼴东进⾏英语、数学两科试点
1989年⾼考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
1996年⾼校试⾏并轨招⽣,⾼校学费增加
1999年教育部考试推⾏“3+X’”科⽬改⾰,⼴东省率先在⾼考科⽬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改⾰。

英语考试加试听⼒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春季招⽣改⾰,⾼考由⼀年⼀次增加为⼀年两次
2001年取消考⽣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普通⾼校招⽣第⼀次实现全⾯⽹上录取;同年,北京市在⾼考语⽂、数学、英语三科进⾏⾃主命题尝试
2003年⾼考由7⽉提前到6⽉举⾏。

北⼤、清华等22所⾼校被赋予5%的⾃主招⽣权
2004年全国推⼴的分省命题
2005年开始实⾏的⾼职⾼专单独招考
2006年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内地⾃主招⽣。

同年,⾃主招⽣⾼校扩⼤到53所
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新课程改⾰后的新⾼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市、湖南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对高考制度也正在进行着相应的配套改革。

详见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批次(开始课改时间)省份高一高二高三
第一批省份(2004)
山东新新新
广东新新新
海南新新新
宁夏新新新
第二批省份(2005)
江苏新新新
第三批省份(2006)
辽宁新新新
天津新新新
安徽新新新
浙江新新新
福建新新新
第四批省份(2007)
黑龙江新新新
吉林新新新
北京新新新
湖南新新新
陕西新新新
第五批省份(2008)
河南新新新
新疆新新新
山西新新新
江西新新新
第六批省份(2009)
河北新新
湖北新新
内蒙古新新
云南新新
第七批省份(2010)
其余各省新
2007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迎来第一次新高考,
2008年江苏也加入这一行列,
2009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也随之进入新高考序列。

.问:2013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答:是的。

2010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到2013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04年有4套
05年有3套全国一〉全国二〉全国三
06年以后都是两套
2005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安徽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
全国卷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山东(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6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广西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7年:
全国卷Ⅰ: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 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藏
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福建辽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8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辽宁、山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2009年:
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新疆、贵州、甘肃、吉林、黑龙江、西藏、内蒙、云南、青海
湖北陕西湖南福建辽宁江西(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教育发达省市均为自主命题,东部中部其它省份使用全国1卷(或文理综用全国1卷),大部分西部省份使用全国2卷.
2010年全国31省市高考试卷种类概览
一、新课标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宁夏、(课表全国卷)海南。

山东、广东、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安徽、北京、陕西、湖南。

二、原大纲地区
全国Ⅰ:河南、河北(英语全国大纲2卷)、广西、山西。

全国Ⅱ:云南、贵州、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

重庆、四川、湖北、江西(文综、理综。

全国1卷)。

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

四、自主命题17省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