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摘要:文学作为传递人类思想及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凭借语言文字对作品内涵深意予以表达。
但语言文字实际上仅为负载意义的一种醒目符号,人们只有运用自身想象,方可做到对作品真正阅读,从作品中获取深层意义与感受。
创作乃是利用充分想象进行创造的一种曼妙过程,而鲜明丰富的想象,则在整个文艺创作当中具有重要而又带有特殊性的地位,基于某种意义层级,若无想象便无文学。
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象;作用想象在文学艺术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何种文学题材,均需创作者充分发挥自身感知力与想象力。
读者通过对表面上的文字进行阅读,然后运用自身想象力,去深入而又准确感知作者流露情感及思想,通过发挥想象力,利用此桥梁促使读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思想共鸣,从而真切体会蕴藏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艺术魅力及形象。
一、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各时期的批评家、艺术家及文学家均特别强调文艺创作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文艺当中,想象起到主导而又最为积极的作用”。
黑格尔指出:“想象是人类最为解除的艺术本领”。
总之,想象就是人脑记忆下客观的形象,然后再次进行新的形象的组合过程。
想象作为文学写作中一个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而文学写作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便是其所具有的虚拟性。
其不同于实用写作,并不是单纯性的生活照搬,也不是对人们生活行为的一种如实传达,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实际上乃是一个利用生动语言文字符号,实施形象的再次组合的并再现形象的一种过程,尽管其具有十分复杂的具体过程,还需运用诸如意识等心理手段,并需实施反复性的改善、更正与修改,但其自始至终均难以分离想象施加的辅助作用,因此,文学语言可谓想象的一种外在符号。
文学写作需运用写作主体所持有的主观情感,通过选择、加工、提炼及重新生活改造等过程,将生活转变成专属自身的情感产物及心灵产物。
即全部文学作品当中的情节故事。
人物形象及生活画面,均为作者通过想象所刻画出的虚拟结果。
浅谈想象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浅谈想象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作者:仇敬东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赏文学作品方式有很多种,而想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有了想象才能够进行文学欣赏,要对文学欣赏它是依赖于想象,联想产生的一种艺术,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开展活动,而我们都知道要想创作出使阅读者或者欣赏者有种和谐自在的心理,再开展出艺术形象的活动,这决定了这篇文学作品是否创作成功了,所谓的形象艺术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同时它需要在想象的基础上才得以进行,而我们就针对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有如何的作用来讨论。
关键词:文学欣赏;艺术形象;文学创作曾经一位写者讲到:要想在文学作品中很好的展现出现实生活,这其中必须依靠一个媒介,那便就是想象,而且是具备创造性的想象力。
作者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将现实生活里感性的素材编写成具有丰富内容,形象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这样才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因此想象在创作时无比重要,没有它,作家无法将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也不会有比生活还稍胜一筹的艺术形象,同时,不是说写者能有想象就好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人一样离不开想象,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下就从几个文学素材来浅谈想象的用处。
一、想象存在于诗歌鉴赏中诗歌依附于想象而存在,想象就像是棵树,而诗歌就是这树上的果子,只有树长好了果实才会更好。
虽然是如此但是现在教学中在讲解诗歌时只是会分析讲解其主题,思想内容及个别重要的字词,而不会加入学生的想象也便体会不到作者的想象。
诗歌都是作者自由发挥内心情感及心灵的一种艺术模行,语言简洁,含蓄,很委婉的将个人感情及心里世界蕴含其中,富有很强大的想象力,思维跳跃性极强,只有依靠了想象才能很好的欣赏诗歌,而我们大多数学者甚至是教学者一想到要进行鉴赏诗歌,内心都很崩溃,毫无把握,如此一来,诗歌变成了学习中很困难的一部分,谁见了都怕。
司空图曾用过名言来描述诗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

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运用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想象也是诗歌鉴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让读者进入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想象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加全情投入,进入诗歌的世界。
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它往往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当读者能够通过想象力,将自己投射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境中,就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想象让读者忘却现实的束缚,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享受诗歌所带来的审美和情感的愉悦。
当读到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时,通过想象力,读者就能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海中,感受春风拂面的清爽和花香的弥漫,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生机勃勃和繁花似锦的情景。
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是丰富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诗歌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些意象和比喻,读者可以在想象中去拓展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想象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并且更加丰富地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往往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理解和体会,而想象力就是帮助读者超越表面文字,去感受诗歌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当读到一首描写夜晚的诗歌时,作者常常会用暗夜、寂静、星空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想象,读者可以体会到夜晚的宁静和神秘,以及作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是促进个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升华。
诗歌是一种高度情感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人内心深藏的情感和思想。
而想象力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促进个人心灵与情感的升华。
当读者在想象中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意境中时,他们的内心也会随之而起伏,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帮助个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谈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谈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谈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汉语言文学2008届孙琼【内容摘要】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是否能创造出引发读者诸多心理因素的和谐自由运动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形象能够作用于人的思维,是离不开想象这一重要媒介的。
本文拟就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想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创作有位作家说过:“生活的真实,唯有借助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作者只有依靠想象,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感性材料化为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所以说没有想象,作者就无法以形象的方式概括生活,创造不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1]。
所以,不仅作者需要想象,而且欣赏者也同样需要想象。
下面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入手进行分析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一、诗歌的欣赏需要想象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可是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却往往仅局限于对主题、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字词的解释,忽略了以想象为重点的艺术分析[2]。
诗歌是一种最自由地抒发个体心灵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
在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中,语言的含蓄、凝练,意象的多解、思维的跳跃等因素影响着诗歌的鉴赏效果。
相当多的学生提起诗歌鉴赏,往往是一头雾水。
诗歌鉴赏成了难以把握、人见人怵的头痛事。
司空图引过一句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它说明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中的中介,进行想象、揣摩、体会,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
这个间接性特点,要求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
想象的根据是欣赏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感觉经验。
各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是欣赏者对于形象的概括性感知的条件。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欣赏者的各种感觉经验,欣赏者的想象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诗歌中的形象才能逼真、全面地浮现在欣赏者的头脑中,进而才能感知和理解艺术形象。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
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
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 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
”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
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
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
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浅谈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5篇)

浅谈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经历过的事物在人的脑海里都会留下痕迹,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或声音的。
比如“雨”这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储存的方式可以是“雨”这个字,也可以是“濛濛细雨”、“滂沱大雨”的画面,也可以是“淅淅沥沥、哗啦哗啦”的声音,这三种形式在大脑中根据需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其中,事物的画面就是这个事物的表象。
想象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形象思维。
在记忆的基础上,它既可以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也正因为如此,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和感情朗读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说: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幅画。
可能是特写,也可能是全景。
学习时,如果不充分想象,那这样的字词学起来就如同嚼蜡一样无味。
而一旦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黑字变成多彩的画面,那么同样的字词则变得趣味无穷,易于理解。
比如在《最后一头战象》教学中,当老师朗读描写象鞍的句子:“象鞍上留着弾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时,让学生想象:“战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了战象当年和战友一起经历的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感受到了战象对牺牲伙伴的深切怀念。
朗读是语文基本能力的一种。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必须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油然生情,再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拔,才能达到声情并茂。
而想象正是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最好的的途径。
2、想象可以打开学生语言的泉眼,让其汩汩流淌。
俗话说:“情动辞发”,如何让学生“情动”呢?还要善于发挥想象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呆呆地、静静地”两个词体会聋哑青年全神贯注地观察鱼后,让学生听着音乐闭目想像:“假如此时,你也站在鱼缸边,你看到的鱼是怎样的?”结合前面提到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动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们通过想象很容易就能“看到”快乐游玩的各种各样的鱼儿:瞪着大大眼睛的、有漂亮花纹的、红顶白身的;快乐追逐的,自在闲游的等等,“看着”这样的鱼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喜欢它们,自然会有的说并且乐于说,孩子的话象泉水一样从心中流出。
想象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想象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在阅读和鉴赏文本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所以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想象,可以领悟情感“情感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
情感是想象的内在动力,想象为情感寻找美的形象载体。
”情感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发现作者表达情感,有时直白明显,可有时含蓄隐晦。
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方能领悟作者那含蓄隐晦的情感。
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
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想象是我们人类独有的能力,它是我们思考、创造和表达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中,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让作家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以及如何运用想象力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 创造精彩的故事情节想象力可以帮助作家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
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作家可以自由地构思、设计和发展出自己的故事情节。
通过想象力,作家们可以创造出独特、新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
2.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想象力还可以帮助作家们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想象,作家可以创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反派、配角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是真实的、虚构的、神话的、传说的等等,但只要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就可以成为读者心中的形象。
作家可以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语言等等来刻画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与之产生共鸣。
3. 构建独特的世界观想象力还可以帮助作家们构建独特的世界观。
通过想象,作家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包括它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
这个世界可以是真实的、虚构的、神话的、传说的等等,但只要它是有逻辑、有内涵的,就可以成为读者心中的世界。
作家可以通过描写这个世界的细节、规则、特点等等来构建独特的世界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和魅力。
二、如何运用想象力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1. 保持创造力创造力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家必须保持创造力,才能不断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吸引力的作品。
为了保持创造力,作家可以多读书、多看电影、多旅行、多与人交流等等,从各种渠道获取灵感和创意。
2. 深入思考想象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
作家必须深入思考自己的作品,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世界观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逻辑、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汉语言文学2008届孙琼【内容摘要】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是否能创造出引发读者诸多心理因素的和谐自由运动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形象能够作用于人的思维,是离不开想象这一重要媒介的。
本文拟就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想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创作有位作家说过:“生活的真实,唯有借助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作者只有依靠想象,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感性材料化为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所以说没有想象,作者就无法以形象的方式概括生活,创造不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1]。
所以,不仅作者需要想象,而且欣赏者也同样需要想象。
下面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入手进行分析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一、诗歌的欣赏需要想象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可是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却往往仅局限于对主题、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字词的解释,忽略了以想象为重点的艺术分析[2]。
诗歌是一种最自由地抒发个体心灵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
在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中,语言的含蓄、凝练,意象的多解、思维的跳跃等因素影响着诗歌的鉴赏效果。
相当多的学生提起诗歌鉴赏,往往是一头雾水。
诗歌鉴赏成了难以把握、人见人怵的头痛事。
司空图引过一句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它说明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中的中介,进行想象、揣摩、体会,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
这个间接性特点,要求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
想象的根据是欣赏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感觉经验。
各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是欣赏者对于形象的概括性感知的条件。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欣赏者的各种感觉经验,欣赏者的想象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诗歌中的形象才能逼真、全面地浮现在欣赏者的头脑中,进而才能感知和理解艺术形象。
所以说,想象的突出作用在于再造或创造,鉴赏者生活感知经验积累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想象而想象和联想与联想质量的高下。
而想象是进入鉴赏的必经之路。
现行中学课本在《谈谈诗歌》一文中,也忽视了诗歌这个突出特点,更是不应有的疏漏。
我认为,惟有结合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朗读理解,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才能其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吴世昌先生曾说:“文艺和别的作品不同,一个作家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完。
”诗歌更是如此。
它要讲究以少胜多、从无见有,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表达的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读来如品香茗,似饮佳酿,回味无穷。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只凭几个有限的字句,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非借助于想象不可。
如欣赏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不通过想象,就无法看到这是幅什么样的画面。
只有展开想象,欣赏者才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黄河远去,白云低垂,大漠连山,残照中孤城紧闭,如怨如诉的羌笛声中,戍边士卒遥望乡关等画面。
由此,才能进而领略作者所要抒发的戍边战士思乡判归的愁怨之情,并与作者同悲戚、共怨恨。
倘使没有想象,咱们在读《鸟鸣涧》时便不克不及感触感染到那种春山夜静,惊鸟鸣月的安谧之美;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办法理解《兵车行》所揭破的,因为唐玄宗的穷兵膝武而给人平易近酿成的伟大灾祸;没有想象,咱们也没有办法领会诸葛亮运筹帷握决胜千里的智慧美;也没有办法感触感染黛玉葬花的幽凄美;感天动地的窦娥奇冤和秋丽凄清的离魂倩女,也都是路程经过过程想象,才给咱们留下了云云深刻的印象。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
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3]。
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用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一位在诗歌欣赏方面颇有造诣的人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总之,就欣赏途径方法来说,能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不断思索,才能一层一层增添感受,一步一步加深认识,作品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及独特的艺术特色,能给欣赏者更多的审美愉悦与享受。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它更具有间接性,因此,对于文学欣赏,想象显得尤为重要。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这种想象力不仅能创造,而且能洞见。
它是一种强化剂,因之,哪怕是平常普通的日常事物,一经想象渲染,也具有了力量和重要性,变得更加真实,更富于内在的现实性。
二、散文的欣赏离不开想象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外,还有美丽的意境,而这美丽的意境必须辅以想象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想象是通往美的散文的桥梁,可见,散文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4]。
想象不满足像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外部的和表面的联系,也不满足像记忆那样只再现过去的认识,而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进一步深化的认识。
读《长城》,假如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当你读到“船”时,你就不能不想到大海,海上的风暴、海边的沙滩,以及赶海的渔民或游览的人群;当你读到“山”时,你就不能不想到盛开的鲜花,扑鼻的花香、林中的清风、百鸟的歌唱[5]。
只有当欣赏者将主观感受作用于客观物体,并融情于欣赏客体所呈现的氛围之中,用想象激活优美的诗歌意境,才能完成欣赏过程的主客体转换。
散文家黑陶谈到自己的散文,这样说:“我喜欢用文字创造主观画面,喜欢用我的想象力,去接受来临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和考验。
一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他的想象力,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对于散文,就其本义来说应该是“想出一个象”——“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通过真切感受生活中不经意的事物来寻找精神表现的源泉,灌注日常之物,使之成为作者笔下的文学意象。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6]。
欣赏者必须对欣赏客体进行多角度的扫描,并通过合理想象和缜密的思维过程,创造出新奇而鲜活的优美意境来。
对一个没有想象能力,欣赏水平偏低的人来说,再美的散文也只能是一些无生命文字的机械排列。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文学的天地,涉身散文写作和欣赏散文的人逐渐增多,但记住,散文欣赏也需要想象,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再造想象。
三、戏剧需要想象戏剧的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要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给予的具体生动的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象,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在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然而由于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7]。
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的则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鉴赏剧本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本内容。
如《雷雨》第四幕里,侍萍得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后,悲愤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
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
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的。
这罪过我知道,我都替他们担戴了;要是真有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这是对自己的谴责吗?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吗?绝对不是。
这是对周朴园的血泪控诉,这是对周公馆为代表的封建黑暗势力的猛烈抨击。
侍萍和他的“可怜的孩子”,都被这个万恶的社会吞噬了—这就是《雷雨》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真理。
随着想象的继续发展,人的理解力也逐渐渗入想象中来,在不很自觉地规范着想象的进展,并暗暗地影响着想象内容的形式。
因此,不依靠自己的想象,不经过自己积极的形象思维,读者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发现和了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读者能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反复地品味,积极地思考,也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
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样,认识不一样。
四、小说需要想象小说的创作,需要的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作家必须找到与自己塑造的人物之间的“共感点”——你可以是她,她可以是你,你可以作为任何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来思考和感受,把这种能力称为“共感力”。
其实作家对任何一个小说的人物都不熟悉,但读者可以依赖自己的想象力,并发挥到极致的程度,这个时候读者唯一能够相信的就是我。
所以创作一部小说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共感力”。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诸如景物、人物、生活画面等,虽是具体、生动、可感的,但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即没有直观性。
如描写人物、事物时,只抓住其极具特征性的部分进行描写的方式。
欣赏者要抓住这样的形象,就更需要想象,而且是较为复杂的想象,去补充那“意到笔不到”的部分,从而创造出一个清晰完整的形象。
这种想象启动更高一层的思维,这样一层一层,最终把握住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8]。
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象喜亦喜,象忧亦忧。
他们为黛玉葬花而潜然泪下,为武松打虎而慷慨击节;冉阿让的命运,引起他们深切的关注与同情;盖拉辛的遭遇,则使人们对万恶的农奴制度切齿痛恨。
如《红楼梦》中“风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和《三国演义》中“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的卧龙岗草庐都让人产生一种向往感,都使人产生远离喧嚣尘世而向往这种物我两忘境界的无限快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