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兴奋剂

呼吸兴奋剂
呼吸兴奋剂

第五章呼吸兴奋剂

一、概述

呼吸兴奋药(respiratory stimulants)是一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而兴奋呼吸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使呼吸加深,改善通气质量,用以治疗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重症和急症,其发病率均较高。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肺炎的儿童约70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死于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指气体交换不能满足组织或细胞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它可由吸入空气的变化,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循环功能障碍,或气体输送系统障碍所致。按引起呼吸衰竭发生的始发部位,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仅有低氧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以换气障碍为主,II型为有低氧血症加高碳酸血症,以通气障碍为主。呼吸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司气体交换的器官如肺,另一个司肺通气的“泵”,包括胸壁、呼吸肌、控制呼吸肌的中枢神经系统,两者为生命要害器官。据此呼吸衰竭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泵”衰竭,这类呼吸衰竭与中枢性及周围性呼吸障碍有关,表现PaO2升高,继之出现低氧血症,另一类称为“肺”衰竭,由肺实质病变所致,表现为低氧血症,PaO2开始正常或降低,以后因呼吸肌疲劳而升高。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收缩减弱,不能产生足够通气量所需的驱动压。其原因是由于呼吸肌负担增加及呼吸肌收缩力下降所致。

引发呼吸衰竭的原因很多,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急性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等。细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呼吸中枢抑制:中枢感染(脑膜炎、脑炎、败血症),脑外伤(产伤、颅内肿瘤);

(2)中枢神经抑制药过量:吗啡、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过量,孕产妇镇静药过量;

(3)肺弥散缺陷:肺水肿、肺纤维化、胶原性疾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足:贫血、出血;

(5)动脉血的化学改变:严重窒息(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

在临床上,呼吸衰竭的治疗包括用物理的方法——机械通气,和化学药物——呼吸兴奋药的应用,此外还有给氧、抗感染等治疗措施。30多年来,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而呼吸兴奋药因疗效不一,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呼吸兴奋药也有自己的优点,如使用方便、经济、便于普及推广,并且可以避免机械通气可能出现的一些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许多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患者经使用机械通气抢救挽回生命后,需要寻求简单的长期家庭治疗措施,因而呼吸兴奋药重新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这类药物除了对呼吸中枢有一定兴奋作用外,一般对血管运动中枢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并能使咳嗽加强而使分泌物易于咳出。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这类药物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采取机械通气、吸氧、输液、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并根据病情合理地使用呼吸兴奋药,以取得最佳疗效。

二、呼吸兴奋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

(一)呼吸的调节

正常的呼吸具有自动节律性,日夜不停。这种自动呼吸受到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的具有自动节律的呼吸中枢支配,呼吸中枢统一调节全部呼吸肌的活动,包括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呼吸中枢又受到身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反射和大脑皮质的调节。呼吸肌肉是骨骼肌,因此呼吸也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可以进行随意呼吸。呼吸肌由膈肌和肋间肌组成。膈肌受膈神经支配,膈神经元在颈脊髓灰质前角;肋间肌受肋间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前角。单纯的脊髓神经元不能自动发放节律性神经冲动。

位于延脑脑干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有司吸气的神经元和司呼气的神经元组成,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分别称为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在CO2或H+的刺激下,交替发生兴奋和抑制。当吸气中枢兴奋时,一方面抑制呼气中枢的兴奋,一方面同时传出下行冲动,刺激脊髓中支配吸气的神经元,引起吸气活动。吸气中枢兴奋较弱时,吸气肌收缩也较弱,吸气中枢兴奋较强时,吸气肌的收缩较强,参加收缩的吸气肌也较多。吸气中枢兴奋一段时间后,兴奋性减低,同时呼气中枢发生兴奋。当呼气中枢兴奋较弱时,仅抑制吸气中枢的兴奋,使吸气肌松弛,引起被动行呼吸运动。当呼气中枢兴奋较强时,同时还传出下行冲动兴奋脊髓中支配呼气的神经元,使呼气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呼气中枢兴奋一阵后,兴奋性降低,吸气中枢又发生兴奋,抑制呼气中枢,开始吸气,形成呼吸周期,周而复始。

呼吸运动既受到来自呼吸器官自身的各种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也受到其他许多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而反射调节可分为呼吸器官的感受器反射调节和化学感受器反射调节。感受器反射包括肺牵张感受器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以及呼吸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反射。而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的CO2过多、缺氧以及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等变化,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和呼吸增强等反射反应。外周感受器主要位于循环系统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对呼吸的调节作用,颈动脉体的作用要比主动脉体大。当外周血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冲动,并通过发自颈动脉体的舌咽神经和发自主动脉体的迷走神经达到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器,可以感受脑脊液中的CO2分压升高和pH降低而引起呼吸活动加强。

(二)呼吸兴奋剂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呼吸兴奋剂的作用机理即是直接或间接兴奋延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增加通气量,用于防止或治疗肺泡通气降低。

按其作用部位分:(1)选择性作用于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多沙普伦、二甲弗林、戊四氮、贝林格、普西酰胺等。(2)选择性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药物,如阿米三嗪、洛贝林等。(3)对呼吸中枢和外周感受器均有作用的药物,如尼可刹米、阿米苯唑、香草二乙胺、CO2、H+等。

三、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原则

适用呼吸兴奋剂,应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正确掌握呼吸兴奋剂的适应证和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的肯定适应证是中枢神经抑制药过量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其他非器质性中枢性呼吸衰竭。对于因神经传导系统或者呼吸肌病变引起的周围性呼吸衰竭,以及肺炎、肺水肿(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间质纤维化等以换气障碍为特点的周围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兴奋药有弊而无益,应当禁止使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指征很难确定,此类患者的基础病变在支气管-肺。但是近年注意到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和呼吸肌疲劳也都是呼吸衰竭发病的极其重要因素,是否使用呼吸兴奋剂应考虑到上述二方面病理生理因素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呼吸器官和呼吸肌的通气代偿能力再作决定。因此,探索一些反映上述因素的简便易行的客观指标作为选择呼吸兴奋剂的依据和参考将是有益的。

(二)重视减轻胸肺和气道的机械负荷,充分发挥药物的积极作用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同时减轻胸肺和气道的机械负荷,才能发挥药物的积极机作用。呼吸兴奋剂可提高呼吸驱动,但是能否转化为有效的通气,还必须保持气道通畅以减低气道阻力,消除肺间质水肿和其他影响胸肺顺应性的因素,否则通气驱动增加反而加重气急和增加呼吸做功。

(三)充分利用呼吸兴奋剂的神志回苏作用病人的神志一旦转清就应争取时间,取得病人合作,积极加强咳嗽排痰或体位引流,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用面罩加压呼吸以及纠正病理性呼吸形态的呼吸练习。

(四)加强综合治疗措施,合理用氧配合呼吸兴奋剂合理用氧配合呼吸兴奋剂,对轻中度呼吸衰竭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必须密切临床观察,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则应及时改换机械通气,以免贻误时机。

四、常用呼吸兴奋剂及其临床疗效评价

尼可刹米(Nikethamide)

又名可拉明(Coramine),是烟酰胺的衍生物,化学名是二乙烟酰胺。

【药理作用】尼可刹米能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增加通气,也可以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可使呼吸加深加快,并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动物实验证实,尼可刹米虽然刺激呼吸中枢增加每分钟通气量,但是主要是通气频率增加,而代谢率上升,通气效率未有明显改善。在机械负荷增加如气道阻力升高或胸肺顺应性降低时,这种消极作用尤为明显,因而利弊得失相当,甚至弊大于利。对大脑皮层、血管运动中枢和脊髓有较弱的兴奋作用,可使定向力和注意力改善,有一定的苏醒作用,但持续时间短,停药后又迅速陷入原先状态。其他器官无直接兴奋作用。

【体内过程】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但临床上主要以静脉给药,也有肌内注射给药。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至全身各部位,因而作用时间短暂,一次静脉注射仅维持5-10分钟。药物在体内部分地转变为烟酰胺,然后再被甲基化,成为N-甲基烟酰胺,经尿排出。

【临床用途】尼可刹米作用较温和,安全范围较宽,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

在对抗中枢抑制药物中毒方面,一般认为对吗啡中毒者较好,对巴比妥类中毒效果较差。本品用静脉注射间歇给药法较其他给药方法效果好。用于治疗呼吸衰竭评价不一,但仍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呼吸兴奋药。

尼可刹米最适合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用20mg/kg经稀释后15分钟内注射完,每小时1次,可连续注射7次。间隙12小时后根据病情再次给药。

本品易产生快速耐受现象,连续注射7次后可见呼吸兴奋作用明显减弱,接着再次给药时,即使剂量加大到40mg/kg,用药后CO2分压无明显改变。亦可作为皮下或肌内注射,但是疗效较差,成人一次0.25-0.5g,极量一次1.25g。小儿剂按成人折算。

【不良反应】治疗剂量尼可刹米不良反应较少,可有出汗和皮肤瘙痒等,大剂量时可出现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咳嗽、呕吐、震颤、肌强直和高热等。尼可刹米过量中毒时可引起惊厥,随后中枢抑制。本品增加耗氧,抢救不宜久用。

阿米苯唑Amiphenazole

本品又名氨苯噻唑,时尼可刹米的衍生物,化构名为2,4-二氨基-5-苯噻唑,也是呼吸中枢兴奋药,能改善呼吸和减轻高碳酸血症。其呼吸兴奋作用较尼可刹米强,但是不及多沙普仑。本品尚有轻度降压作用。本品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2,4-二羟-5-苯噻唑,后者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对抗母体的呼吸兴奋作用和惊厥作用,对于这两点在临床应用中应加以注意。口服常用剂量为每次100mg,一日3-4次。

阿米三嗪Almitrine

阿米三嗪又名阿米曲仑,V ectarion,S-2620,是一种哌嗪衍生物。

【药理作用】本药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包括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周围动脉)对血中O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对血中的CO2分压变化似不敏感。动物实验表明,将小剂量药物直接注射于颈动脉附近能引起呼吸频率和通气量增加,若切除颈动脉体神经和迷走神经则不引起呼吸改变;在椎动脉或脑池内注射亦无呼吸兴奋作用出现,表明本品不是直接作用于中枢,而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通气通气改善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例,不论口服或静脉注射均可改善通气功能,并使通气/血流(V/Q) 比值提高,从而使血的O2升高。临床证明本药确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实验和临床观察还发现,应用本品后PaO2改善而PaCO2变化不明显。在维持恒定通气量的机械呼吸患者加用本药,亦可见PaO2改善而PaCO2无变化,提示本药改善低氧血症不能单纯以增加通气量来解释,提示阿米三嗪与换气改善有关。有人应用感应性体积容积描记技术观察到服用阿米三嗪100mg后每分钟通气量增加10%,主要是潮气量增加,吸气时间缩短。因此,有可能是呼吸的形态改变影响到肺内吸气分布而改善V/Q比率。推测阿米三嗪可能加强肺缺氧的肺血管收缩反应,使通气不良肺区血管收缩,血流向通气较好区域灌注,因而认为阿米三嗪改善低氧血症与纠正V/Q失调有关。

【体内过程】口服阿米三嗪易吸收,其生物利用率大于86%,2-3小时达高峰血药半衰

期约为40小时。1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80%以上通过代谢经胆道由粪便排泄。肾功能减退不影响用药剂量。

【临床用途】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对手术后中枢抑制药引起的呼吸抑制亦有疗效。本药最大优点使不引起脊髓兴奋,因而剂量偏大不发生惊厥;也不会引起骨骼肌过度活动而增加氧耗量。呼吸兴奋作用时间长,一次用药后可维持作用6小时以上,且安全范围宽,是一个较理想的呼吸兴奋药,是近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型呼吸兴奋药成人口服常用剂量每次100mg,1日3次,静脉注射每次100mg。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少见,据报道个别病例静脉注射后发生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停药后迅速消失。

多沙普仑Doxapram

本品又名吗乙苯吡酮,是吡咯烷酮的衍生物,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呼吸兴奋药。

由于多沙普仑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远远大于兴奋大脑皮层和脊髓,因此多沙普仑也是近年来临床上认为最安全和被普遍接受的呼吸兴奋药。

【药理作用】多沙普仑能选择性的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大剂量能兴奋脑干和脊髓,但是对大脑皮层影响很小。致痉剂量是兴奋呼吸剂量70倍,故安全范围大,治疗指数高。多沙普仑也能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用双盲法的临床试验证明,多沙普仑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较尼可刹米强,而毒性反应与之相当。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应用多沙普仑后,潮气量、CO2分压、血的氧饱和度均有改善。一次给药后20-40秒开始呼吸兴奋,1-2分钟作用达高峰,持续5-12分钟。本品除了兴奋呼吸外,亦有苏醒作用。用于静脉全麻后催醒,几乎不再重新昏睡,并恢复咽喉反射。

【体内过程】多沙普仑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代谢迅速,血浆中药物浓度很快下降,在注射1.5mg/kg盐酸多沙普仑1小时后,血浆浓度均低于2ug/ml,24小时内经尿排出的原形药物仅为用量的0.4%-4%。

【临床应用】多沙普仑主要用于解救麻醉药、中枢抑制剂引起的中枢抑制。对于手术后自发性换气不足及小儿中枢性肺换气不足综合征,在改善症状上也有一定疗效。用于静脉全麻后催醒,几乎不再重新昏睡,并恢复咽喉反射。多沙普仑也可用于新生儿兴奋呼吸。静脉注射后20-40秒开始呼吸兴奋,1-2分钟作用达到高峰,持续5-12分钟。对麻醉药引起的中枢抑制,一般用量为0.5-1.0mg/kg,不超过 1.5-2.0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开始滴速1.5mg/min,以后可酌情加速。对于其他药物引起的中枢抑制,静注2.0mg/kg,每1-2小时可重复1次,直至病人苏醒。每日最高剂量应低于2.4g。

【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或滴速过快,可以引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以及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尿潴留和呼吸困难等。中毒时可出现惊厥,随后中枢抑制。有癫痫、惊厥、高血压、肺部疾患、冠心病者禁用,孕妇及12岁以下儿童慎用。长期应用

可发生肝毒性和消化道溃疡穿孔。

洛贝林Lobeline

本品又名山梗菜碱,是桔梗科植物山梗菜碱中所含的生物碱,为哌啶衍生物,现已人工合成。

【药理作用】洛贝林对呼吸中枢无直接兴奋作用,但有烟碱样作用,主要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N受体),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本品作用迅速但呼吸兴奋时间很短暂,一次给药其作用仅维持数分钟,常需持续给药才能取得疗效。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临床上常用于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做所致的呼吸衰竭和一氧化碳中毒。静脉注射疗效显著,成人静注每次3mg,必要时每30分钟重复使用。新生儿窒息可注入脐静脉每次3mg。也可以肌内或皮下注射,剂量与静脉注射相同。但也有报道认为其疗效可疑。

【不良反应】本品安全范围大,常用剂量不易致惊厥,可有恶心、呕吐、呛咳、头痛、心悸等,剂量较大时能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有时可以出现明显的心动过速。特大剂量可致惊厥和呼吸抑制。

二甲弗林Dimefline

又名回苏灵。

【药理作用】本品对呼吸中枢有直接兴奋作用,其作用比尼可刹米强100倍,能增强肺换气量,一次静脉注射12-15mg可明显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血CO2分压。亦有报道用二甲弗林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呼吸衰竭,能改善这些病人血中CO2滞留程度。本品安全范围宽,较尼可刹米和普西酰胺大,但剂量过大亦可引起肌肉抽搐或惊厥。

【临床应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临床上常用于中枢抑制药过量所致的中枢呼吸衰竭。口服,一次8-16mg,一日2-3次;肌内注射,每次8mg,静脉注射,每次8-16mg,亦可将16-32mg的二甲弗林用5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烧灼感等。过量较易引起肌肉抽搐或惊厥,小儿尤其易发生,有惊厥史者慎用,孕妇禁用。

戊四氮Pentetrazole

又名戊四唑,为人工合成的杂环化合物。

【药理作用】对脑和脊髓均有兴奋作用,主要兴奋脑干,能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增加,其作用迅速、强大和短暂。对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仅在其功能低下时才表现出来,使血压回升二改善循环,对心脏和血管无直接作用,由于直接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可致心率减慢。剂量过大可直接兴奋大脑和脊髓,表现为强烈的阵挛性惊厥,其后发展为强直性惊厥。据认为,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是降低 -氨基丁酸样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临床应用】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抑制,如急性传染病、乙醇过量引起的中枢性

呼吸抑制,也可用于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皮下、肌内或静注,每次0.05-0.1g,极量0.3g。必要时2小时1次,至苏醒为止。但由于本品安全范围小,现临床上已少用。吗啡中毒时,戊四氮和二甲弗林均能加重脊髓的兴奋而导致惊厥,故禁用。

【不良反应】易致惊厥。反复应用较大剂量的戊四氮可致大脑皮层缺氧,导致弥漫性变性和坏死。

贝美格Bemegride

又名美解眠,megemide。

【药理作用】本品能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增快,血压微升。作用短暂,安全范围狭窄,如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太快也兴奋大脑、脑干和脊髓,易引起惊厥。本品起效迅速,作用维持时间短,一次静注其作用维持10-20分钟。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尤其适用于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等安眠药中毒的解救。静注每次50mg,每3-5分钟可重复一次,直至症状改善。也可将50mg 贝美格加入300-50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

【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恶心、呕吐、腱反射亢进、肌肉抽搐,甚至惊厥。

香草二乙胺Ethamivan

又名益迷兴,乙迷奋,Emivan。

【药理作用】本品能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并通过刺激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兴奋作用较强,能增加机体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正常人静脉注射0.5-1.5mg/kg即能迅速和明显地增加潮气量,作用时间短,只能维持10-30分钟,故静脉滴注给药较合适。

【临床应用】用于中枢性呼吸和循环衰竭、麻醉药和其他中枢抑制药的过量中毒。静脉滴注一般用量为每分钟0.05-0.15mg/kg,总量0.5-1.5mg/kg。静脉注射5%溶液5-10ml,每10分钟一次,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停止。本品亦可以口服,每次20-60mg,一日2-4次。

【不良反应】有全身瘙痒,另可出现咳嗽、喷嚏、喉痉挛等,超剂量亦可引起惊厥。癫痫病人禁用。

普西酰胺Prethcamide

本品是由等量的克罗乙胺(Crotethamide)和克罗丙胺(Cropropamide)的混合物。作用与尼可刹米相似,治疗量能加深呼吸深度而不影响呼吸频率,呼吸兴奋作用较弱,静脉注射后作用迅速而短暂。在相应的剂量下副作用较尼可刹米少见。剂量过大可产生兴奋、焦虑、打哈欠、呃逆、感觉异常等,亦可致惊厥。静脉注射疗效较可靠,常用剂量为225-450mg/次,每2-4小时1次,口服每次20mg/kg,1日3次,疗效不可靠。

印防己毒素(苦味素) Picrotoxin (Pictrotox, Cocculin)

【药理作用及应用】本品能兴奋延脑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安全范围较小,

较大剂量亦能兴奋大脑和脊髓,临床主要用于巴比妥类催眠药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肌注或静注:1-3mg/次,每20分钟1次,至角膜及咽下反射恢复,小儿每次0.1-0.3mg/kg。

【不良反应】较大剂量易引起惊厥,不宜用于解救吗啡类中毒,以免加重脊髓兴奋作用而引起惊厥。

咖啡因Caffeine(咖啡碱)

【药理作用】中枢兴奋作用较弱,小剂量增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振奋精神,减少疲劳。剂量加大可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特别是当这些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用于呼吸循环衰竭。与溴化物合用可治疗神经官能症,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

【临床应用】解救中枢抑制:肌注或皮下注射。安钠加注射液:常用量,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1-2ml,一日2-4ml,极量: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3ml,一日12ml。

【不良反应】一般剂量不良反应少且轻,较大剂量可引起失眠、激动、心率加快及胃酸过多等,对冠心病患者有诱发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冠心病和消化性溃疡病人及孕妇应禁用。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药理作用】低浓度时为生理性呼吸兴奋剂,当空气中本品含量超过正常(0.03%)时,能使呼吸加深加快,如含量为1%,能使正常人呼吸量增加25%,含量为3%时,使呼吸增加2倍,但当含量达到25%时,反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引起酸中毒,故吸入浓度不宜超过7%。

【临床应用】本品5%-7%与93%的氧混合吸入,用于急救溺毙、吗啡或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儿窒息等。乙醚麻醉时,如加用含有3%-5%本品的氧气吸入,可使麻醉效率增加,并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不良反应】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浓度过高反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引起酸中毒。

纳洛酮Naloxone

又名Narcan。

【药理作用】纳洛酮的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是阿片受体的阻断剂。其本身无明显的药理效应和毒性,给正常成年人注射12mg后,不产生任何症状,注射24mg只产生轻微困倦。但是对吗啡中毒者,小剂量(0.4-0.8mg)肌内或静脉注射能迅速反转吗啡的作用,1-2分钟就能消除呼吸抑制现象,增加呼吸频率。

纳洛酮还能兴奋新生儿的呼吸。动物实验证明,纳洛酮能明显增加4天内新生兔的呼吸频率,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通气障碍,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

纳洛酮兴奋新生儿呼吸的作用可能与其拮抗内源性安排阿片样物质有关。脑干生命中

枢有阿片受体的密集分布,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通过降低脑干神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起抑制呼吸的作用,新生儿及早产儿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及低血压等与血浆及脑脊液中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如内啡肽)水平增高有关,纳洛酮与脑干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抑制呼吸的作用。

【临床应用】适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抑制症状,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次0.4-0.8mg。静脉滴注用于新生儿窒息和婴儿窒息综合征,能明显改善其通气障碍,使临床症状缓解,纳洛酮的半衰期较短,美国FDA推荐采用连续静脉注射法。成人以每小时0.4mg的速度;儿童以每小时0.01-0.1mg/kg的速度为宜。

【不良反应】纳洛酮几乎无不良反应,个别出现轻度嗜睡、恶心、烦躁及心动过速等。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其生理作用是调节促皮质激素激素(ACTH)的释放。近年来研究证明,CRH无论对健康志愿者还是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人都有呼吸兴奋作用。这种作用与垂体-肾上腺轴无关,因为预先给予地塞米松,CRH仍有呼吸兴奋作用。静脉注射剂量为100-300ug,单次给药或者重复给药,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脑室内注射CRH后可见与膈神经活动相关的呼吸增加,这证明CRH的呼吸兴奋作用是中枢性的。这种中枢性呼吸兴奋作用能被CRH的拮抗剂—— -螺旋CRH所阻断。

黄体酮Progesterone

又称为孕酮,是一种由黄体和胎盘所产生的天然激素。本品亦有呼吸兴奋作用,作用机制不明。曾被用于治疗肥胖者低通气综合征和非梗阻性睡眠呼吸紊乱,但是作用较弱。以肌内注射给药,每次100-200mg,每日一次,男女均可注射数月。对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疗效不明显。不良反应有溢乳、紧张、失眠、困倦、眩晕、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瘙痒、皮疹、寻麻疹、过敏反应、痤疮、脱发、多毛、恶心、胆汁淤积性黄疸、头痛、发热和月经紊乱等。现在临床上已很少用于兴奋呼吸。

五、呼吸兴奋剂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呼吸兴奋剂能直接或间接地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以增加通气量,用于防止或治疗肺泡低通气。用药后可以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动脉血中O2分压和降低CO2分压。呼吸兴奋药的主要适应证有:(1)早产儿无呼吸和新生儿先天性低通气综合征;(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特发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4)在中枢性神经抑制药过量时对抗药物对呼吸中枢的抑制;(5)预防在氧气疗法时由于解除缺氧刺激而发生的呼吸抑制与肺泡低通气现象。在呼吸衰竭时,由于CO2的持续增多,延脑呼吸中枢对CO2的刺激已经麻痹(即“CO2麻醉”),CO2不再是兴奋呼吸中枢的主要因素,机体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呼吸,吸氧可以纠正缺氧,在O2分压升高的同时也取消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结果使呼吸受到抑制,此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而减少氧气疗法引起的呼吸抑

制。

目前大多数中枢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的作用部位选择性不高。呼吸兴奋剂也是如此,它们在兴奋呼吸中枢的同时也能使中枢神经兴奋,特别在剂量较大时。同样,许多中枢兴奋药也能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一般呈剂量依赖关系。

呼吸兴奋剂对呼吸的兴奋作用都比较短暂,一次静脉注射给药只能维持5-10分钟的呼吸兴奋作用,为了能获得较长时间的呼吸兴奋作用,就必须反复给药。呼吸兴奋剂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已经应用了多年:(1)逆转由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引起的呼吸抑制状态;(2)帮助克服酒精中毒后的呼吸抑制;(3)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抑制等。它们也偶然用于治疗陈-施氏呼吸以及在休克时兴奋呼吸,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对后面这些情况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上述这些临床用途中它们用于治疗一些中枢抑制药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可以说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然而,这类药物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并不可靠,因为这类兴奋药既能兴奋呼吸以增加通气量,同时也能增加机体的氧耗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兴奋呼吸的作用。

呼吸兴奋药还有一些不良反应。首先,所有的呼吸兴奋药都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特别是剂量过大时,会引起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反应。兴奋中枢神经可能引起抽搐,甚至可能引起惊厥,不过比较安全的呼吸兴奋药对呼吸的兴奋作用一般均大于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其次,呼吸兴奋药能够增加机体的代谢率,因而可能导致供氧的相对不足。此外,呼吸兴奋剂还能引起烦躁不安、焦虑、出汗、发热、头痛、瞳孔扩大、汗毛竖立、定向障碍、幻觉等。使用呼吸兴奋剂引起呼吸方面的反应有咳嗽、喷嚏、过度通气、呼吸困难、喉头痉挛、气管痉挛和呃逆等。大多数兴奋剂在高剂量时能引起高血压,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早搏以及其他心律失常和胸部不适。此外,呼吸兴奋药还可以引起流涎、恶性、呕吐、胃炎尿潴留或尿失禁、面色潮红和瘙痒等不良反应。因此,正确使用呼吸兴奋剂十分重要。

(修清玉)

呼吸兴奋剂临床应用总结

XXXX医院 呼吸兴奋剂临床应用总结 呼吸兴奋剂在呼吸科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它能刺激呼吸中枢可使呼吸加快加深,增加肺泡通气量,但同时可增加患者的耗氧量,加重患者的呼吸肌疲劳。 一、七大类临床常用呼吸兴奋剂 1、尼可刹米(可拉明) 主要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较为肯定,是临床常用的呼吸兴奋剂。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中枢对高CO2刺激的反应性较低,但通过尼可刹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其通气量仍可升高。 尼可刹米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但临床上对为静脉给药。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至全身各部位,作用时间短暂,一次静脉注射仅维持5-10分钟。通常是控制气道痉挛后用尼可刹米1.875-3.75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持续静滴,密切监测患者神智、呼吸状况和监测动脉血气。若PaCO2下降,说明患者呼吸改善有效,可继续用药。若经4-12h出现呼吸疲劳征象,PaCO2不降或反而升高时,应该停药,并改为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2、洛贝林 对呼吸中枢无直接兴奋作用,而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

N-胆碱受体反射性的兴奋呼吸中枢,同时可兴奋迷走神经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迅速而短暂。 3、阿米替林 可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增加肺泡通气量。此外,本品还可改善肺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肺换气功能得到改善。 4、纳洛酮 为阿片类物质的拮抗剂,具有中枢性呼吸兴奋作用。无依赖性,相对安全,但作用时间段,不适于长期应用。目前多用于乙醇中毒、麻醉药及镇静药中毒的抢救。 5、回苏灵 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直接兴奋作用,其效力远强于尼可刹米,注射后可明显增加肺换气量,降低PaCO2,改善呼吸功能。用药后其疗效迅速但维持时间短。 6、美解眠 中枢兴奋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短,用量过大或注射太快会引起惊厥,可做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的辅助用药。 7、吗乙苯吡酮 为新型呼吸兴奋剂,小剂量静脉注射能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静脉注射能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潮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 与其它呼吸兴奋剂相比,具有安全范围宽,氧耗量少,改善高碳酸

硬质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李辉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随着呼吸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晚期肺癌导致的中央大气道器质性狭窄的病人越来越多,这部分病人需要应用内镜的介入技术来缓解气道狭窄,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硬质气管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此外,麻醉技术的改善以及硬镜相关辅助机械通气水平的提高,使硬质气管镜的临床应用更为简便和安全。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能了解硬质支气管镜的发展史,明确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硬质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40年来,随着可弯曲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硬质支气管镜的应用越来越少,大约只有4%~8%的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使用硬质支气管镜。 一、硬质支气管镜的发展史 公元前400年,Hippocrates建议将一根管子插入喉部以救治窒息患者,成为气道内介入的最早雏形。18世纪中叶,Desault提出经鼻气管内插管缓解窒息并取出异物。1895年,德国医生Alfred Kirstein利用一条橡皮胶管和一个灯泡检查喉的下部,并应用一个管状的压舌板作为直接喉镜观察病人。Kirstein的学生Gustaf Killian医生在此基础上结合了19世纪末的三大发明,即麻醉、可用性光源、上消化道内镜和喉镜,在历史上首次应用内镜技术来处理呼吸道病变。1897年3月30日,Gustaf Killian医生为一个63 岁的患者取出因误

吸入气管的猪骨,并于1898年在德国海德堡的一个医学会议上报道了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处理了3例气道异物。Killian医生一生致力于气道内镜结构的改善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并提出了气管、支气管树图谱,在历史上确立了“气道内镜之父”的地位。 另一个对气道内镜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美国医生Chevaliar Jackson。他构建了美国第一台气道内镜,并配备了载光和吸引系统。1907年,他首次出版了专著《气管镜,食管镜,支气管镜》一书。1930年Jackson医生和他的儿子在Temple大学建立了首家内镜诊所,培养了大批内镜专业的杰出人才。其中一位是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内镜科主任,Broyles医生,他发明了有远端光源的观察目镜和纤维光源,使气道内镜具有前视和侧视功能,以观察上、下叶支气管及分支。Jackson的另一位学生,Temple大学的Holinger医生发明了内镜照相,为资料的处理储存和教学提供了条件,对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英国Redding大学的内科医生Hopkins发明了圆形镜面的观察目镜系统,大大改善了硬镜的照明和影像质量。 二、技术线路和原理 现代硬镜为一空心不锈钢管,管径均一,在其远端1/3镜体的管壁上带 有侧孔,请问这样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一)设备 现代硬镜为一空心不锈钢管,管径均一,管壁厚2mm。成人硬镜直径9mm,长度40cm,远端是斜面,以便通过声门和气道狭窄区域,同时也利于铲切除去气道壁上的肿瘤,远端1/3镜体的管壁上带有侧孔,便于镜体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时对侧气道保持通气。

呼吸兴奋剂

第五章呼吸兴奋剂 一、概述 呼吸兴奋药(respiratory stimulants)是一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而兴奋呼吸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使呼吸加深,改善通气质量,用以治疗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重症和急症,其发病率均较高。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肺炎的儿童约70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死于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指气体交换不能满足组织或细胞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它可由吸入空气的变化,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循环功能障碍,或气体输送系统障碍所致。按引起呼吸衰竭发生的始发部位,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仅有低氧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以换气障碍为主,II型为有低氧血症加高碳酸血症,以通气障碍为主。呼吸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司气体交换的器官如肺,另一个司肺通气的“泵”,包括胸壁、呼吸肌、控制呼吸肌的中枢神经系统,两者为生命要害器官。据此呼吸衰竭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泵”衰竭,这类呼吸衰竭与中枢性及周围性呼吸障碍有关,表现PaO2升高,继之出现低氧血症,另一类称为“肺”衰竭,由肺实质病变所致,表现为低氧血症,PaO2开始正常或降低,以后因呼吸肌疲劳而升高。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收缩减弱,不能产生足够通气量所需的驱动压。其原因是由于呼吸肌负担增加及呼吸肌收缩力下降所致。 引发呼吸衰竭的原因很多,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急性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等。细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呼吸中枢抑制:中枢感染(脑膜炎、脑炎、败血症),脑外伤(产伤、颅内肿瘤); (2)中枢神经抑制药过量:吗啡、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过量,孕产妇镇静药过量; (3)肺弥散缺陷:肺水肿、肺纤维化、胶原性疾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足:贫血、出血; (5)动脉血的化学改变:严重窒息(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 在临床上,呼吸衰竭的治疗包括用物理的方法——机械通气,和化学药物——呼吸兴奋药的应用,此外还有给氧、抗感染等治疗措施。30多年来,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而呼吸兴奋药因疗效不一,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呼吸兴奋药也有自己的优点,如使用方便、经济、便于普及推广,并且可以避免机械通气可能出现的一些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许多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患者经使用机械通气抢救挽回生命后,需要寻求简单的长期家庭治疗措施,因而呼吸兴奋药重新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这类药物除了对呼吸中枢有一定兴奋作用外,一般对血管运动中枢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并能使咳嗽加强而使分泌物易于咳出。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这类药物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采取机械通气、吸氧、输液、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并根据病情合理地使用呼吸兴奋药,以取得最佳疗效。

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

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 发表时间:2016-05-21T10:08:02.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宋福莲钱源 [导读]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城市污染的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攀升的趋势。 宋福莲钱源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的方式,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兴奋剂;氧疗;慢阻肺加重;Ⅱ型呼吸衰竭;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173-02 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城市污染的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攀升的趋势,有研究发现该疾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的发病率为8.0%左右。作为慢性的进展性疾病,慢阻肺不但患病的人数多,而且死亡率也较高[1]。当COPD急性加重时病情重、住院时间长、花费重、处理不当往往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在本次研究中,对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在60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10.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版的copd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并伴随有急性加重期的呼吸衰竭表现。经检查发现,患者的血氧分压低于了60mmHg,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50mmHg。排除年龄高于80岁的患者,排除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祛痰、平喘、通畅气道、改善通气等治疗,同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利尿、强心治疗,维持患者体内的微环境平衡。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的方式。给予0.25g~0.5g可拉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结合经气管导管的氧疗法。治疗的时间均为10天。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进行统计和对比。疗效标准:有效标准:患者的呼吸困难得到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血气分析中Hp升高,且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无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血气分析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_+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经过治疗,对照组33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2.5%;观察组37例有效,92.5%,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3]。有研究发现,小气道黏膜内的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与一秒用力呼吸容积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呼吸道的炎症能够引发呼吸道出现阻塞或高反应,这是因为呼吸道阻塞会造成气流不畅,而气流不畅的发展会反过来加重呼吸道阻塞的程度,由于具有可逆性,因此会出现气道高反应[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的治疗方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通常是因为气道的阻力增加,肺动力过渡充气,导致呼吸纤维拉长,降低了本身的收缩效率,引发呼吸肌负荷,加重了呼吸肌的疲劳,严重者就会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时,患者的呼吸肌会出现疲劳和负荷,引发咳痰无力、肺部感染、呼吸道不畅,造成血氧分压下降,同时提高了二氧化碳分压,而当血样分压低于了60mmHg、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时,就会引发缺氧致呼吸衰竭,严重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可拉明属于呼吸兴奋剂,能够通过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加深并加快呼吸,提高延髓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如果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则更能够发挥出兴奋的作用[5]。而氧疗法则通过导管经鼻将氧气送入患者的呼吸道中,改善患者的肺通气,而且氧气的流量较低,具有低消耗、舒适度高、患者易接受等特点。 综上所述,在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指征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指征: 主要适用于中枢抑制为主、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 ①各种危重疾病,如严重感染、创伤等所致的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②肺性脑病;③中枢抑制药过量引起的昏睡、昏迷或中枢性呼吸衰竭;④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娩出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呼吸微弱者。 禁忌症:对于肺炎、肺水肿、弥漫性肺纤维化等病变引起的以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所导致的呼吸衰竭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 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哪三个 1弥散障碍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3解剖分流增加 肺泡膜面积减少正常成人肺泡膜面积为50-60平方米,,运动时可增加,因此具有巨大的储备量。只有当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和肺大泡形成等原因使呼吸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时才能引起明显的换气功能障碍。 正常呼吸膜厚薄不均,气体交换主要在薄部进行。它是由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及两者共有的基底膜所构成,当肺泡膜因肺间质水肿、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泡透明膜形成及水肿等原因而发生肺泡膜厚度增加和通透性降低时,都可使气体的弥散发生障碍。 肺气肿及其他肺组织病变,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时可引起弥散功能降低 阻塞性通气不足和限制性通气不足的鉴别 限制性是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肺扩张受限制或肺不容易扩张。 常见原因1呼吸中枢受损2呼吸机运动障碍3胸廓或肺顺应性降低 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常见原因有:1、呼吸肌活动障碍,如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呼吸中枢抑制等。2、胸廓及胸膜疾病及肺组织的纤维化。3、胸腔积液和气胸。其各自机制主要有:1、呼吸动力的下降。2、弹性阻力增大,肺泡顺应性下降。3、肺扩张受限。 阻塞性是指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所致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气体进出受阻。 见于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呼吸兴奋药药物治疗方案

呼吸兴奋药药物治疗方案 呼吸兴奋剂主要通过刺激外周感受器和/或呼吸中枢起作用,以改善患者的通气量,用于治疗药物(如吗啡、全麻药等)引起的呼吸抑制和COPD患者的通气功能衰竭(II型呼吸衰竭)。其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已大多被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所取代。目前,仅在患者存在机械通气禁忌和患者因高CO2血症出现意识障碍时短期应用,以达到刺激患者清醒、能够配合治疗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呼吸兴奋剂多经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给药,作用时间短。 在呼吸兴奋剂治疗呼吸衰竭时,需保证气道通畅,并给予恰当的氧疗。因呼吸兴奋剂可以兴奋骨骼肌增加机体的氧耗量,在气道阻塞、通气障碍、供氧不足条件下将加重低氧血症,使患者情况恶化。呼吸兴奋剂还有刺激其它非呼吸肌或造成患者神志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在密切观察下使用。 尼可刹米Nikethamide 【适应证】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抑

制。 【注意事项】 (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作用时间短暂,一次静脉注射只能维持作用5~10分钟,应视病情间隔给药。 【禁忌证】抽搐、惊厥、重症哮喘、呼吸道机械性梗阻。【不良反应】常见瘙痒、烦躁不安、抽搐、恶心、呕吐等。大剂量时可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出汗、面部潮红、呕吐、震颤、心律失常、惊厥、甚至昏迷。 【用法和用量】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 (1)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g,必要时1~2小时重 复用药,极量一次1.25g。 (2)小儿:常用量,6个月以下,一次75mg;一岁,一次 0.125g;4~7岁,一次0.175g。 【制剂与规格】尼可刹米注射液: (1)1.5ml∶375mg; (2)2ml∶500mg 洛贝林Lobeline 【适应证】用于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阿片中毒等各种

1.呼吸内镜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呼吸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专业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综合性医院设有呼吸相关疾病专业组,专科医院设有呼吸疾病相关科室。 (2)每年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少于500例。 2.呼吸内镜工作室。 (1)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工作要求,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等。开展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满足无菌手术条件的内镜诊疗室或

手术室。 (2)配备满足呼吸内镜诊疗工作要求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吸氧装备、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开展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下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设有麻醉科或具有麻醉专业医师,具备呼吸内镜相关的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并发症的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经过呼吸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三级医院,开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近5年内累计完成呼吸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1000例,其中包括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累计不少于100例,或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附件2)不少于2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病人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衰112例疗效观察

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衰112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10T17:20:40.8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作者:吴龙光 [导读] 对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来说,除呼吸兴奋剂治外,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的效果更好,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起显著作用。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湖南汉寿 415900 摘要目的:对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效果进行研讨。方法:随机将在我院进行住院医治的112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呼吸兴奋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肺部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PaC02下降和Pa02上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来说,除呼吸兴奋剂治外,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的效果更好,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起显著作用。关键词慢阻肺合并Ⅱ型呼衰;临床研究;BiPAP无创呼吸机;呼吸兴奋剂 慢阻肺是长期吸烟、长期接触粉尘等化学物质、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外在因素或者由于遗传因素、肺发育不良等内在因素造成的,慢阻肺患者具有慢性咳嗽、咳白色粘液痰、呼吸困难等症状[1]。慢阻肺患者易出现前胸廓后径增大、肋间增宽的桶状胸,听诊时肺部出现湿罗音等现象。慢阻肺患者如果长期缺氧会使得Co2在体内滞留,诱发患者在慢阻肺的基础上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加重患者病情。对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来说[2],目前治疗方法还在探讨中,一般常规治疗多采用支气管扩张剂、解痉挛抗感染药物,虽能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是副作用较大。本文主要探讨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结果研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医治的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12例患者经诊断为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有COPD危险因素的接触史并且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存在不可逆的气流受阻,排除了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5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4~6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59±1.8)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平均病程(2.1±0.8)年。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7~7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61±1.7)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患病的平均病程(1.8±0.4)年。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1)医务人员嘱咐患者禁烟戒酒,并给予患者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和甲基黄嘌呤等支气管扩张剂,羧甲司坦等抗氧化剂和镇咳祛痰治平喘类药物。(2)若患者病情严重应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和抗生素的使用。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可拉明(尼可刹米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553)1.125克。将可拉明溶于50ml5%的葡萄糖溶液里,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次/12小时,10天一疗程。需注意的是,在药物静滴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进行观察和监测,避免因滴注过快出现问题。 1.2.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治疗。 使用由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呼吸机,将呼吸机设置为ST模式,将吸气压(IPAP )从7~9 cm H2 O缓慢上调到13~21 cm H2 O,将呼气压(EPAP)从3~4 cm H2 O开始缓慢上调至6~8cm H20,并在6~8cm H20处进行维持,并且是呼吸机的潮气量保持在7~11ml/kg,使SaO2维持在90%以上,O2浓度维持在30%~45%,10天一疗程。 1.3本文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本文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患者经治疗后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Pa02和PaC02值。评价标准和方法为:(1)显效率:患者经治疗后,医务人员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咳嗽、咳痰,发热等现象是否有所好转,统计例数,计算比例。(2)肺功能指标:患者经治疗后,医务人员对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再次进行检测,包括FVC、FEV1 ,并统计例数,计算比例。(3)患者治疗前后的Pa02和PaC02数值,医务人员使用南京普朗PL2200锐锋血气分析仪对患者血液进行检验,并记录相应指标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治疗后,观察组的药物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所以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呼吸障碍 一.基本概念 呼吸暂停(apnea)睡眠时口、鼻气流停止达10秒钟以上 低通气(hyponea)呼吸气流降低达正常的50%以上,且SaO2降低达3%以上 呼吸紊乱指数(AHI ) AHI=AI+HI 氧减指数(ODI ) 氧饱和度下降≥4%的总次数/总睡眠时间 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 二.睡眠呼吸暂停(SA)的分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睡眠时口鼻气流停止,胸腹运动存在 ●睡眠时反复出现气道狭窄和恢复,导致气流减少(低通气)或完全停止(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常常被微觉醒所终止 ●导致睡眠片段化 ●引起明显的白天症状,常表现为白天嗜睡。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 睡眠时口鼻气流及胸腹运动同时停止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MSA) 在一次睡眠呼吸暂停过程中,先出现 CSA,继之出现OSA,或交替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1.病因 上气道狭窄、阻塞/神经-肌功能障碍/中枢调节障碍 口咽区狭窄或阻塞最常见 肥胖、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小颌畸形为常见病因 40以上男性好发,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肢端肥大症及甲减 神经肌肉疾病 长期胃食管反流 吸烟,饮酒 镇静安眠药物 2.病理生理 睡眠时: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反复微觉醒/睡眠结构紊乱——由此导致机体多系统的功能障碍——表现各异的临床症状(见书本P55) 3.临床表现 打鼾和憋气 白日嗜睡 乏力

晨起头痛 反应迟钝 睡眠不宁 记忆力衰退 精神难以集中 脾气暴躁 潜伏的危机: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律失常,心衰,心梗,交通事故等 4.实验室检查 主要内容多导睡眠图(金标准) ?脑电图 ?眼动图判断睡眠分期 ?肌电图 ?口鼻呼吸 ?胸腹呼吸运动呼吸检查 ?血氧饱合度 ?心电图心血管检查 量表评估:Epworth白天嗜睡程度问卷,斯坦福嗜睡程度问卷表(SSS) 5.诊断 ●PSG监测是诊断OSHAS的金标准 ●在睡眠期间每小时有5次或5次以上的阻塞性呼吸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或和呼吸努力相关的微觉醒(RERA) ●另满足下述两项之一者 ●(1)没有其他原因解释的嗜睡。 ●(2)下列两项或更多不能被其他原因解释:睡眠中窒息或憋气;睡眠中反 复唤醒;睡后不能恢复精力;日间疲劳;注意力损害。 6.OSAHS的病情分度 7.OSAHS鉴别诊断 1)鼾症( Primary Snoring, PS):几乎没有气流阻塞发作、睡眠破裂和日间功能受损. 2)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pper Airway Resistance Syndrome, UARS ) :打鼾、白日 睡等症状, 但AHI<5, 并睡眠时上气道阻力异常增加, 无明显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3)中枢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CSAHS) :反复呼吸驱动缺失,轻微打鼾 或无睡眠片断,深睡减少;明显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频繁氧减,AHI≥5 。 4)陈-施氏呼吸(Cheyne-Stoke respiration; CSR):逐渐增强-逐渐减弱的潮气量改变, 期间

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书

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书

项目编号□□□□□□□□□□□□ 山西省医疗技术 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书 申请技术名称: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申请单位: 负责人: 登记证号: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申请日期: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填写说明 一、本项申请仅适用于拟申请开展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手术分级目录见附件1)。申请机构在填写申请书之前,应仔细阅读《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对照本项目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中申报条件及相应的要求填写各项内容。 二、《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字迹清晰易辨。 三、本申请书应附如下申请材料(复印件):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医院等级评审证书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等级评审结果文件; 2.开展该项目科室的医护人员《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职称证书》和符合规范要求的专业培训证书; 3.与开展该项技术相配套的设备目录、性能、工作状况说明、产品合格证;一次性耗材、药品目录; 4.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本项目审查报告; 5.申请医疗机构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名单(包括姓名、工作单位、专业、职务、职称情况); 6.与申请技术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诊疗护理规范、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及与诊疗相关的应急预案; 7.与申请技术项目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8.规定年限每年完成该项技术病例的病历号汇总表(按术式级别分类汇总病案号、姓名、术式、诊断、手术结果,加盖公章)。 9.医疗机构培训能力为拟申报省级按照三级技术管理培训基地自愿填写,需按填写内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申请书》、申请材料A4纸双面打印或复印,按上述顺序一式6份(申请书和申请材料需分开装订),申请材料需编排目录(见附件2)页码,装订成册(左侧装订)。申请材料骑缝盖申请医疗机构公 - 3 -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呼吸机呼吸模式SIMV 在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因不同原因而引致呼吸困难或衰竭,出现通气不足。为抢救及治疗这类病人,以往只能通过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来提供人工通气,维持患者的呼吸,为患者争取时间治疗原发病和诱发因素。但无论是用插管或气管切开方式进行机械通气,均需耗用大量的药物,应用仪器进行特别护理,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险,容易有并发症的发生,譬如对神志尚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插管前所要用的镇静剂可引起低血压或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插管时会因咽反射和喉损伤引起气管痉挛;插管上的气囊构成的压迫又会引起气管坏死和狭窄或气管萎缩;最后需要拔管时仍可因咽痉挛、声带和气管的损害造成拔管困难。所以患者如不是病情发展到后期危及生命时,医生是不会随便为病人施行此类手术的。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工通气在早、中期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都致力寻求有效且操作方便的无创性人工通气方法无创呼吸机(特别是面罩式呼吸机)不仅免除患者因气管切开造成的痛苦及危险,而且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现代先进的呼吸系统均配有微电脑系统,并能显示或记录流速、流量、压力图形等参数,为呼吸机在临床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 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呼吸机设置了多种呼吸模式以适应不同状态下病人的需要: 一、强制式呼吸(ControlledVentilation) 1.容积强制式呼吸(V ol,Contr.)呼吸机在一特定时间内(预先设定的值)依一定的频率供应一特定的潮气量,若病人产生吸气努力,呼吸道压力低于预设的值,每分钟通气量会自动增加。 2.容积强制式呼吸+深呼吸(V olumeContuolledVentilation+Sign)在此模式下,呼吸机每隔若干次(如一百次)呼吸给予一次深呼吸。每一深呼吸为等速流量、双倍潮气量双倍吸气时间。因此每分钟呼气量的上下报警极限设定必须适度提高。 3.压力强制式呼吸(Press.Contr)压力强制式呼吸时在设定时间内将固定压力的气体供应给病患。 此呼吸模式为减速流量型,病人所接收的量由设定的吸气压力(InspiratoryPressLeve1)、呼吸次数/分钟(Breaths/min)、吸气时间百分比(Insp.Time%)所决定。 二、辅助式呼吸(SupportVentilation) 1.压力辅助式呼吸(Press.Support)这时一种必须有病患自发式带动呼吸的呼吸模式。此种模式应用于病人脱离自主呼吸装置后、气喘的病人、手术后病人自主换气不足。当病人带动呼吸机时,其会根据设定的压力在吸气阶段给予压力辅助。 2.同步化间歇性强制呼吸SIMV (SynchronizedIntern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是指预先设定的呼吸次数由呼吸机强制式控制,病人在接受呼吸机间歇性给予强制呼吸的同时,也可在两强制式呼吸之间有自发式呼吸。 SIMV周期分为SIMV 期间和自发呼吸期间,在SIMV期间病人若能带动,呼吸机与病人同步给予一强制呼吸;如在SIMV期间内病人无自主呼吸,呼吸机在SIMV期间结束后给予病人一强制呼吸。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加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呼吸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 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专业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呼吸内镜工作室。 (1)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工作要求,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等。开展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满足无菌手术条件的内镜诊疗室或手术室。 (2)具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操作的内镜设备和医疗器械。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吸氧装备、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4)有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2.开展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下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设有麻醉科或具有麻醉专业医师,具备呼吸内镜相关的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并发症的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具备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有经过呼吸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操作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参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见附件)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惜况下,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三级医院,开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至少10年,收治呼吸疾病患者的实际开放床位数至少60张,近5年内累讣完成呼吸内镜诊疗操作至少1000 例次,开展参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累计至少100例次。 2.具备满足危重病人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2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仅进行引导插管、气道管理的操作不在本规范管理范围,应当参照相关管理规范进行管理。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临床科室。 医疗机构设有呼吸科、胸外科或其他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有住院床位。 2.术前准备室(区域)。

有专用的呼吸内镜术前准备室(区域),使用面积不小于10m2,配有吸氧装置,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3.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具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操作的内镜设备和医疗器械。 (4)操作间必须配备医疗气体管道、各种引流设备及气体管道接口,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进行内科胸腔镜手术的操作间应满足无菌手术要求。 (5)诊疗室应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吸氧装置、气管插管、喉罩、简易呼吸器、止血器械和各类麻醉及急救药品。 (6)诊疗室须符合消防安全、电力保障等相关要求。 4.麻醉恢复室。 麻醉恢复室面积不小于20m2,应配置必要的吸氧装备、负压吸引设施、监护设备、抢救设备、病床及相应的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 5.内镜清洗消毒室。

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

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 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是呼吸内科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指南对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和有关操作问题作扼要叙述,希望对其规范化使用起一定指导作用。关于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置入支架、应用激光、高频电刀、微波及冷冻治疗等未包括在本指南内。由于在临床实践中,各单位设备条件和临床经验不尽相同,临床病例的情况也有差别,在执行中可以存在一些差异。 一、常规纤支镜检查 1.适应证:(1)诊断方面:①不明原因的咯血。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持续1周以上的咯血或痰中带血。纤支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在大咯血时一般不宜进行检查,痰中带血时检查易获阳性结果。②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纤支镜对于诊断支气管结核、气道良性和恶性肿瘤、异物吸入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支气管扩张等慢性炎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受到限制。③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纤支镜有助于查明气道狭窄的部位及性质。④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可能因喉返神经引起的声带麻痹和气道内新生物等所致。⑤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⑥X线胸片和(或)CT检查异常者,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⑦临床已诊断肺癌,决定行手术的治疗前检查,对指导手术范围及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⑧胸部外伤、怀疑有气管支气管裂伤或断裂,纤支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⑨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⑩疑有食道-气管瘘的确诊。 纤支镜引导下选择性支气管造影。 (2)治疗方面:①取出支气管异物。②清除气道内异常分泌物,包括痰液、脓栓、血块等。③在支气管镜检查中,明确了咯血患者出血部位后可试行局部止血,如灌洗冰盐水、注入凝血酶溶液或稀释的肾上腺素溶液等。④经纤支镜对肺癌患者作局部放疗或局部注射化疗药物。⑤引导气管插管,对插管困难者可通过支气管引导进行气管插管。⑥经纤支镜对气道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进行激光、微波、冷冻、高频电刀治疗。 2.禁忌证:纤支镜检查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使用禁忌证范围亦日趋缩小,或仅属于相对禁忌。但在下列情况下行纤支镜检查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应慎重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进行检查。(1)活动性大咯血。纤支镜检查过程中若麻醉不充分,可引起患者咳嗽,有可能加剧活动性大咯血;而纤支镜的管腔较小,难以有效地将气道内大量的血液及时吸引出来,严重时可致窒息死亡;此外,在活动性大咯血时,支气管树内大部或全部区域均可见鲜红血液,而难以确定出血部位。因此,目前多不主张在活动性大咯血时行纤支镜检查。(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3)严重心律失常。(4)全身情况极度衰竭。(5)不能纠正的出血倾向,如凝血功能严重障碍。(6)严重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因纤支镜检查易导致喉头水肿和严重的出血。(7)新近发生心肌梗死,或有不稳定心绞痛。(8)疑有主动脉瘤。(9)气管部分狭窄,估计纤支镜不易通过,且可导致严重的通气受阻,(10)尿毒症,活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11)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活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 3.检查步骤:(1)纤支镜消毒:用2%的防锈戊二醛装入足够长度的容器内,将纤支镜放入容器内浸泡15 min后用无菌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2)术前检查:①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微量泵的临床应用

微量泵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护理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是一种新型泵力仪器,将少量药液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操作便捷、定时、定量,根据病情需要可随时调整药物的浓度、速度,使药物在体内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用液量少。小巧便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使用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微量泵是否处于功能状态,先将微量泵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7月使用微量泵的98例病人,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23~92岁,平均年龄69岁;心血管病45例,糖尿病33例,低钾血症3例,肾衰病人16例,呼衰病人1例。使用的药物有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电解质溶液,降压药,抗生素,呼吸兴奋剂等。 1.2 方法微量泵1台,50ml注射器1套,输液延长管1根,将溶液抽入50ml注射器内,注射器用输液延长管连接好,排除气泡,把注射器放入针管夹内,推动顶块至注射状态,按医嘱调整泵入速度,按“开始”键推注药物,并观察输液情况。

2 临床护理 2.1 操作规范化掌握微量泵使用原理及操作规程,操作规范化,增强工作责任心,要使每一个护理人员对微量泵使用有高度认识。掌握微量泵注射的正确操作和速率的设置,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质,剂量和用途。 2.2 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注意事项,防止自行调节。 2.3 建立输液卡,加强巡视在输液卡上写明床号,姓名,药名,用法,并贴在微量泵注射器上,注意使用开始时间,所剩药量,并计算速率是否正确。巡视时应观察药物有无外渗,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推注,重新选择静脉,局部做好处理。肿胀处临床常用50%硫酸镁湿敷。其次观察微量泵的工作状态,每班记录所输液体速度。 2.4 选择穿刺部位微量泵注射时,应选择留置针,血管走向较直,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一些循环衰竭的患者应避光在下肢静脉穿刺,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2.5 正确处理静脉回血若输入药物速度要求不严,因回血量较少可直接按快进(FAST)键。如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硝酸甘油,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7-08-07T13:39:51.8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作者:黄剑波 [导读] 对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慢阻肺患者采用呼吸内镜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湖北省咸宁市结核病防治院 4371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重症科室中60名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喉镜直视下经口器官插管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纤支镜引导经鼻器官插管治疗,两组患者在吸痰后均给予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时间(min)、PIC出现时间(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d)、有创通气时间(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对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慢阻肺患者采用呼吸内镜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治疗质量,值得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临床效果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根据临床医疗数据显示,慢阻肺疾病在我国有着9.9%的发病率[1]。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慢阻肺疾病的病理十分复杂,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当中有着多种治疗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呼吸内镜在对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慢阻肺患者治疗当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选自本院重症科室60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60例患者均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以及《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慢阻肺疾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年龄均值为(59.1±4.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年龄为47岁,年龄均值为(61.1±5.1)岁。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肺癌、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并告知患者与家属本次研究目的后获得同意。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与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予喉镜直视下经口器官插管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后,采用喉镜直视的方式,经患者口器官进行插管。在插管完成后,运用有创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负压吸痰后采用序贯通气治疗[2]。 ②观察组患者给予呼吸内镜引导经鼻器官插管治疗,在心电图与SPO2监护下进行纤支镜操作[3]。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咪达锉伦镇静剂,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吗,后在患者的鼻腔内滴入两滴黄素滴鼻液,后行插管操作。取患者平卧位,将纤支镜插入部上段套上气管导管套,从患者鼻腔将纤支镜插入,在插入位置过患者声门后置入器官下段隆突4cm[4]处,由助手将导管通过纤支镜插入患者气管,后将纤支镜从导管前端隆突3cm左右撤出,填充气囊并将导管固定,然后运用有创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采用序贯通气治疗。 1.3观察标准 治疗质量:①平均插管时间(min)、②有创通气时间(d)、③PIC出现时间(d)、④呼吸衰竭纠正时间(d)。治疗效果:①患者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②患者死亡率、③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质量分析 通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平均插管时间(min)、有创通气时间(d)、PIC出现时间(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d)来分析患者治疗质量,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所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