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ppt课件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经世思想家们在大肆切讥时政的同时,也履思变革之法, 竞相提出改革弊政方案。他们不满足于黑暗现状,提出刷 新吏治、惩治贪污、整饰军备等主张,他们对农田占有、 西北边防、科举官制等提出“改图更法”的主张。他们尤其 对弊端最为严重的漕运、盐政、河工和兵饷等改革特别关 注。在改革漕运方面,提出取消“盐引法”,实行“盐票”法 ,打破世袭的盐商垄断,实行食盐自由运销,政府抽税。 对于治理黄河、防治水害方面,经世思想家们抨击官僚们 的贪赃和愚蠢,主张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加强治理海口 。兵饷问题实质是财政问题,经世思想家们提出“除弊”、“ 节用”、“塞患”、“开源”等措施,强调精兵简政。
拯救之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经世”就是治世的意思,真正把经世思想注入实 践的孔子,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大师根据不同的时 代内容对其作了新的诠释。鸦片战争后,面对西 方列强的入侵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有识之士 再一次掀起经世致用的思潮。1826年,以《皇朝 经世文编》的出版为标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清 朝晚期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促使着人们根据客 观国情和世情,向西方学习,这是贯穿于中国近 代化韧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经世致用”的特征
• 时代性
经世致用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 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从思想史来看,经世致用思想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周代 即已产生,并非儒家专有。但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它 逐渐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积极入世价值 取向。后来王学末流高言性命,使之流入空疏清淡一途。 随着社会巨变,经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学风遂弥漫 于明末清初思想界。清代中后期士人回避时政,沉迷于考 据,经世意识淡化。嘉道以降,社会危机随西力东渐而爆 发,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晚清学术运动之主 流。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追求广文博览的风 气,洋务派、戊戌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学理重构与 政治追求,赋予传统经世思想以近代色彩。“在十八世纪 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 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袋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 ,更新了社会观念”。
近代中国的经世思潮

何谓思潮?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某一社会阶级、阶层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倾向,是带有趋势性的思想潮流,是一种群体意识。
梁启超在其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作过生动的说明。
他指出:“凡文化发达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互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息。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①(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
)在他给思潮所下的这个定义中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其一,并非所有的思想主张都可以形成潮流,能形成潮流的思想本身必须确有价值,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其二,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主张,其发展受到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客观的历史条件,即“环境之变迁”,二是主观的意愿与情感,即“心理之感召”,其“进路”大体一致,“同趋于一方向”;其三,在同一历史时期,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主张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其势汹涌澎湃,像潮水一般,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与气势;其四,每一思潮都有一个兴起、发展、高涨与低落的演变过程。
梁启超对于“时代思潮”所作的分析,对于社会思潮大体上也是适用的。
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群体、阶层、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一大批提倡通经致用,主张实行改革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并渐次推涌起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它是中国社会从封建末世向近代演化过程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具有进步性质的思想潮流。
经世,本义为治理世事,即治理天下。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讲求“修齐治平”乃儒家思想的主旨所在。
即使宋明理学兴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如陆九渊、王畿等人一再强调儒者之学“主于经世”,“务以经世”,讲求修身养性也不过是达到经世的手段而已。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第 4期( 总第 1 9 6 期)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m M o f Z h o n g z h o u
Ap r ., 2 01 3 No . 4
【 哲学研究 】
近 代 中 国 老 庄 学 与 经 世 致 用 思 潮
件下 重新 阐释 与评 价先 秦 诸 子 , 使之 染 上 了浓 厚 的
卷 ……在 短短百 年 间 , 特 别是 在 十 九 世 纪末 至 二 十 世 纪前半 叶 的数 十年 间 , 如 此多 的思潮 纷呈 涌动 , 在 数千 年 的 中华 文 明史 上 可 以说 是 没有 前 例 的 , 它 集
为得 , 此其所 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 ” ⑨但到 了道光 以 后, 在 时代思 潮 的推动 与影 响下 , 老 庄学 表 现 出了 比 以前更加强烈 的经世致用倾 向, 以经世思想解《 老》 《 庄》 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 而且 , 这种情 况不仅仅 局 限在 道咸 时期 , 而 是 在 近 代 老 庄 学 的 发展 进 程 中
一
就老 庄学 而言 , 在 道咸前 的老 庄学史 上 , 借 老庄 阐发 经世 思想 者也 有存 在, 如 唐 末 陆希 声 认 为老 子 与孔 子一 样是 主张 救世 的 : “ 周 之末 世 其 几矣 , 于是
、
近代老 庄学 的入世 精神
清嘉 庆 以后 , 随着 社 会矛 盾 的激化 与 民族 危 机 的出现 , 士人 开始 关 注现 实 , 经 龚 自珍 、 魏 源等 人 的
倡导, “ 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 , 倡经世 以谋 富强, 讲
掌 故 以 明 国是 , 崇 今 文 以谈 变法 , 究 舆 地 以筹 边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在洋务运动期间,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世致用思潮中的实用主义思想,注重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成为洋务现代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1861年,洋务派代表林则徐撰写的《天演论》即表达了“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统一人心,兴国利民”的理念,这就是典型的经世致用思想。
同时,洋务派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也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
他们结合自身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以宋秉畴、徐乃昌等为代表的改革方案,如开铸洋式铜钱、组建机器工厂等。
这些改革措施都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实现了科技和产业的现代化,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经世致用思想中的科学精神也对洋务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科学精神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素质,洋务派也深入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在建设航海学院、天文台、测量局等科学研究机构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西方科学知识,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相当有建树。
其中以林则徐、吕彦端、左宗棠等人的努力最为突出。
林则徐在引进西方瓷器和绘画时秉持科学态度,强调考察和实验,开创出了“摹刻法”和“堆砌法”,使得中国瓷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体现了科学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
此外,经世致用思想中的社会实用主义也给予洋务派巨大影响。
社会实用主义是指致力于改善社会生活的实践理论,其核心是脚踏实地,针对实际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亦体现出这一思想,兴办航运业、钢铁业、纺织业等现代工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演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而言之,经世致用思想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凝聚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智慧和能量,为中国科技和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简析“经世致用

简析“经世致用
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七节在阐释“新的萌发”的原因时提到: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
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于“经世致用”,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理解。
笔者在此简单分析一下,供同学们参考。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西方资本主义侵扰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反抗斗
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一批封建士大夫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一些兴利除弊的思想主张,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应运而生。
“经世致用”思潮,在政治上,主张关心社会时势,讲求实际,以匡
时救世为宗旨;在学术上,则反对高谈义理、脱离实际、专事繁琐考证训
诂的腐朽之风,力图摆脱程朱理学的枷锁;在实践上,主张面对现实,大
力革除社会弊端,并提出改革的措施。
鸦片战争前后,主张“经世致用”
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包世臣、黄爵滋、何秋涛等人,因
为他们大多是官僚、地主,故被称为地主阶级经世派。
“经世致用”是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社会思潮,主要内容是:一、揭
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僚的腐朽统治;二、呼吁革除社会弊端,主张实行“自
改革”,即对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三、痛陈鸦片之毒害,提出禁烟的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禁烟运动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地主阶级经世
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主张“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们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现实去研究解决实
际问题,唤起了人们的忧患意识,给“万马齐喑”的社会带来了一缕新鲜
空气,在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近代思想第一讲经世思潮

经世思潮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政治思想一、经世思潮兴起的原因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主要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叶適、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清末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人。
体现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本位的人生观,佐君教民的事业观。
思潮([trend of thought; ideological trend;thoughts]: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在某一(或一些)阶层、阶级甚至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所以它是社会群体意识,是由许多人共有相同相似的思想倾向。
它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从知识分子群体发端,推向或大或小的社会层面,进而影响到生活世界和民众心理的思想运动。
1、对乾嘉学风反思批判及今文经学的兴起。
从清康熙朝以后直至嘉庆年间即公元纪年的18世纪,学术和思想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特点。
有些研究者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多数思想家和学者都尊行汉代的学术(主要是经学)。
又因他们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学风,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朴学”;清代在乾(隆)、嘉(庆)时期重训诂考据的研究。
由于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又被称为乾嘉学术、考据学等。
附乾嘉汉学的政治理念与戴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朴学:一为质朴之学。
汉代经学中古文经学派。
汉代古文经学派好儒信古,治经多从文字学入手,注重字句和名物训诂考据,但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其弊在烦琐。
二是指清代的乾嘉学派。
1戴震的思想戴震是汉学中出类拨萃的人物,出身于汉学又超出汉学,成为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1. 引言1.1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治国思想,强调在治理国家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和社会利益,提倡在解决问题上追求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
而洋务现代化思想则是19世纪中国晚清时期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都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而产生的思想流派,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近的宗旨和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国家实力和民生福祉。
本文将探讨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尝试总结其对当代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字数:200】2. 正文2.1 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
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特别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致知”的重要性,并提出“致知通达,通达能够动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践至上的理念,这为后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经世致用思潮。
宋明理学强调“知行合一”,尤其是程颐、程颢等理学大家,更是强调实践、致用,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为后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王夫之、陆玫等也提出了实践至上、经世致用的理念,他们认为学术应当关注现实,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为后来洋务运动和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历史逐步积淀的过程,它既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现实需要的驱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2.2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指在晚清时期,由道光皇帝亲政之后,面对外敌入侵及国家危机,通过引进洋务,改革现代化来振兴国家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政治思想也应运而生。
这些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革命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就此而言,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来应对。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晚清社会出现了不少新的思想潮流和政治理念。
其中主要有:1. 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一种注重实用主义、倡导改良与进步的思想。
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认为,经过改良和进步,中国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他们强调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探索而不是空谈才能得到解决。
这个观念后来成为了维新思想的基础。
2. 民族主义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被西方列强侵略、瓦解、解体和摧毁的局面,这就使得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主义便是在这个时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它启发了后来的革命思潮,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3. 近代化的思想此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必须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否则将难以适应和赢得国际竞争。
这个思想受到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追捧。
这种理论要求国家要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革命思潮的涌现在晚清、民国时期,一些人开展了反抗和反叛行动,他们当中有学者、士兵、商人和普通百姓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奋斗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其中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革命派别和运动。
1. 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组织,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于1905年,主张“驱除洋鬼子,恢复中华”,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民权的口号。
2. 民初的左翼思想派别在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革命思想的最高水平发展在左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上,激烈地反对土地兼并,黄宗羲设 想的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是恢复“井田制 ”,其最终的实质是均田;颜元和黄宗羲 一样也主张“复井田”,也着眼于均田; 值得注意的是,王源提出了近似“耕者有 其田”思想和主张。
在文化上,严厉批判科举八股。顾炎
武几乎将一切社会弊病、一切社会恶 习都归结为生员制度;经世思想家们 对八股制深恶痛绝,他们批判科举八 股并不是说他们轻视教育,而是认为 教育为人才之本,足可以看出他们对 教育的重视。
近代“经世致用”的内涵(晚清)
• 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 最先觉醒。林则徐编纂《四洲志》,组织翻译西书西报, 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鸦片战争的刺激 下,发愤编纂《海国图志》,对西方强盛和中国衰弱的原 因做了较多的探索;徐继畲著写《瀛环志略》,向国人介 绍了更为确切的域外世界知识,并客观叙述了英、法、美 等国的民主政治。
总结:
经世致用思想中包含着继承与创新பைடு நூலகம்近代先进的国人逐渐 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为 开端,经过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到资产 阶级的改良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都是将传统的经世致用 思想和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相结合为其指导思想。但是由 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局限性,最终没有成功地找到一条有效 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 自发自觉性
自发性是指这一思想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自然传承;自 觉性则是指这一思想在近代面对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而做 出的有益发展。
有论者总结“清代初期,以顾炎武为代表,鉴于明亡的历
史教训,主张经世致用,讲求天下郡国立病,崇尚务实, 反对空谈,成为一时的风尚。但到乾隆、嘉庆年间,清朝 统治已趋于稳定,加之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开始转向钻 故纸堆,注重考据训诂,作纯学术性研究,不再关心国家 政事,学术上虽取得一定成就,却使学风变得脱离实际, 繁琐无用。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因内忧外患接连不断, 国家贫困衰弱,学者又畅言经世致用以图富强,开始把学 术研究同解决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本身具有“入世”精神,这种自觉性体现为积极学习西方 ,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局限性
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获得 当时政府的认可,也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因此,经 世致用思想家们虽对近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但其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正如某学者言“经世致用 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在抵御列强欺凌和救 亡图存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真理,但它本身所固有的功 利性、短见性、浅薄性,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先 进的、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指导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 辱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经世致用”的特征
• 时代性 经世致用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 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从思想史来看,经世致用思想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周代 即已产生,并非儒家专有。但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它 逐渐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积极入世价值 取向。后来王学末流高言性命,使之流入空疏清淡一途。 随着社会巨变,经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学风遂弥漫 于明末清初思想界。清代中后期士人回避时政,沉迷于考 据,经世意识淡化。嘉道以降,社会危机随西力东渐而爆 发,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晚清学术运动之主 流。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追求广文博览的风 气,洋务派、戊戌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学理重构与 政治追求,赋予传统经世思想以近代色彩。“在十八世纪 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 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袋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 ,更新了社会观念”。
还有一些较大影响的著作:李兆洛的 《西洋奇器述》、陈逢衡的《英吉利 纪略》、王蕴香的《域外丛书》、郑 祖光的《舟车所至》、梁廷楠的《海 国四说》等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地理、 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都作了研 究和介绍。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政治上,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揭露了历 来封建君主的自私,指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唐甄则从人 本学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造神说,揭露了对封建君主的偶 像崇拜,认为君主也是普通人,无异于常人;顾炎武、王 夫之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开启政治现代化的大门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国家性质的变化: 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 主要矛盾的变化: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目的: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中国近代时期的有志 之士兴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潮,其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 。
“经世致用”的历史影响和局限性
• 积极影响
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作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精神动力,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这一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 转型。正如某学者所言“在国门尚未完全打开,西方近代 思想学说传入中国但并未被广大士子接受之前,近代经世 致用思想无疑是最先进的。正是在此指导下,中国近代化 的历时进程得以启动。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教 育等相继发展起来。张之洞‘究经世之用’,‘以实用为 归’,促进洋务运动进一步深化。康有为等人利用经世致 用思想促进政治改革”。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国人投身于近 代化事业建设的思想武器。
谢谢
拯救之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经世”就是治世的意思,真正把经世思想注入实 践的孔子,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大师根据不同的时 代内容对其作了新的诠释。鸦片战争后,面对西 方列强的入侵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有识之士 再一次掀起经世致用的思潮。1826年,以《皇朝 经世文编》的出版为标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清 朝晚期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促使着人们根据客 观国情和世情,向西方学习,这是贯穿于中国近 代化韧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经世思想家们在大肆切讥时政的同时,也履思变革之法, 竞相提出改革弊政方案。他们不满足于黑暗现状,提出刷 新吏治、惩治贪污、整饰军备等主张,他们对农田占有、 西北边防、科举官制等提出“改图更法”的主张。他们尤 其对弊端最为严重的漕运、盐政、河工和兵饷等改革特别 关注。在改革漕运方面,提出取消“盐引法”,实行“盐 票”法,打破世袭的盐商垄断,实行食盐自由运销,政府 抽税。对于治理黄河、防治水害方面,经世思想家们抨击 官僚们的贪赃和愚蠢,主张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加强治 理海口。兵饷问题实质是财政问题,经世思想家们提出“ 除弊”、“节用”、“塞患”、“开源”等措施,强调精 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