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

合集下载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
章学诚
文化背景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 经之旨” 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嘉学派”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的结果。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历时近30 30年 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 历史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经世致 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 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章学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它强调将学问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社会和人民。

以下是对"经世致用"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1.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鼓励人们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实践。

不仅要追求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更要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挑战。

2. 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效果,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追求真知、真理和真实的结果。

3. 造福社会:"经世致用"是为了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的利益。

将学问和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4. 融通中西:"经世致用"也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在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学习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点和经验,积极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想,开拓创新。

"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和问题,贡献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实效和社会价值。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是一个四字成语,其语法结构是并列短语。

“经世”和“致用”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它们各自独立,但又有紧密的联系。

“经世”指的是治理世事,即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经”在这里是经营、管理的意思,“世”则指世界、世事。

这个词语强调的是将学问、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致用”则是指将学到的知识、理论付诸实践,实现其实际价值。

“致”是达到、实现的意思,“用”则指用途、作用。

这个词语强调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经世致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将学问、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其实际价值。

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语法上,“经世致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短语使用,也可以作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定语来修饰其他名词,如“经世致用的学问”、“经世致用的思想”等。

总之,“经世致用”是一个具有描述性和并列结构的成语,其语法功能多样,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编辑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创作年代明清之际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目录1概述2简介3历史渊源4引用概述编辑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经世致用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好比你想成功,那就得帮着身边的人一起成功。

我有个朋友小明,他自己在创业,生意有点起色后,就把经验分享给其他想创业的伙伴,带着大家一起赚钱。

他说呀,自己好了不算好,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

这就是儒家这句话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可不能马虎啊!就像我们做菜,得先广泛学习菜谱(博学之),有不懂的就多问(审问之),然后仔细思考怎么做才好吃(慎思之),辨别食材的好坏(明辨之),最后踏踏实实地把菜做出来(笃行之)。

我同学小花准备考大学,她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的。

先广泛学习各科知识,有问题就问老师,思考解题方法,辨别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认真复习做题,成绩提高得可快了。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咱们做人啊,得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这就跟爬山似的,山那么高,路那么远,要是没点毅力,能爬到山顶吗?我叔叔就是这样一个有毅力的人。

他一直想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知道自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还是一直坚持着,最后终于为村里盖起了新学校。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咱得做个光明磊落的人啊!你想啊,君子就像那阳光底下的大树,挺直了腰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小人呢,就像躲在角落里的老鼠,整天提心吊胆的。

我以前有个同事,总是在背后算计别人,自己过得也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的。

而另一个同事,为人正直,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就是两种人的区别呀。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个都不行。

我有个表弟,光知道死读书,从来不思考,结果学了半天啥都没搞明白,就像走进了迷雾里(罔)。

还有个同学,天天自己瞎琢磨,也不看书学习,那知识能从天上掉下来吗?最后脑子都快想空了(殆)。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呀!这就像每天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一样。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如下:1. 正德明志:正德是指以德为先,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明志则是指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

这一方面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2. 经世致用:经世是指要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实际能力。

致用则是指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方面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下是对“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解读:1. 强调个人品德和修养: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善良、勤奋等,还包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如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

这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2. 注重实践和应用: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

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强调社会责任: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学生,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意识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强调创新和进步: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的创新和进步。

这不仅包括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发展,还包括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学生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正德明志,经世致用”的校训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实践应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崇道弘德 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 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经世致用意思是指,人们应当崇尚道德和品德的修养,追求德行和美德的提升,并将这种修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崇道"意味着对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高度尊崇和追求。


包括培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道德的高尚与完美,以及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弘德"意味着推广或传播美德和道德,使之成为社会共同价值
观念。

通过弘扬美德、树立榜样,影响和教育他人,使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德的力量。

"经世"意味着将崇道和弘德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事务中。


仅在道德层面上追求自身的提高,还要将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应用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致用"意味着将崇道和弘德的修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不仅仅
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将道德原则和品德修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成长发展。

因此,崇道弘德经世致用的意思是通过追求道德和品德的提升,将道德修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文化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

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因而自明中叶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家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

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之路。

归纳起来明代“经世致用”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五点:第一,务当世之务。

第二,勇于任事的精神。

第三,致力创新的精神。

第四,注重调查研究。

第五,研究范围宏伟广大。

二、顾炎武与《日知录》梁启超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到清代学术思潮时,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虽立论激越卓绝,也不无根据。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得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魏晋以来玄学的兴起,佛学的繁盛,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思潮。

理学家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

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

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

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两部巨著之中,而后者为作者积三十多年精力著成,尤为精湛。

三、章学诚与《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同被视为我国现代史学实际的双璧。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一位出色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只批判了过来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详细做法,又表如今他所修的诸种中央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树立了本人的史学实际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后人修志经历的根底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念,树立了方志实际体系,创建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位置。

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实际就有浓重的兴味,并且所发的谈论常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腻烦,于是偷偷压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依据本人的意图,把它们剖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次要阅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发撰写一部史学实际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计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缘由。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任务。

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四处处受牵制,难以发挥本人的才干。

尤其令他愤慨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本人手中的权利,颠倒黑白。

数年之后,章学诚忍辱负重,愤然分开志局。

分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怀和重视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经过叙说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只暗示了本人分开志局的缘由,同时也阐明了本人开端撰写《文史通义》的缘由和动机。

公元1772年,时年35岁的章学诚开端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他终身贫穷,为了生计经常要四处奔走,使他不能够平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讨,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

章学诚去世前一年,由于积劳成疾,曾经双目失明,即便这样,仍笔耕不辍。

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方案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离世。

《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35岁起,至他64岁去世时止,共历时29年。

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

四、关于浙东学派狭义浙东学派,指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清初浙江的学术研究异常繁荣,与江苏、安徽平分秋色。

浙东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论者每每肯定其研究史学的成就。

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

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

【经典原文】《日知录》三则[顾炎武]【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3.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

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

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二、精读探究文须有益于天下【原文】文之[取独]不可绝[断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阐明道理]也,纪[记载,记述]政事也,察[体察]民隐[隐情]也,乐道[称道]人之善也。

若[像]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好处]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