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

合集下载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
章学诚
文化背景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 经之旨” 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嘉学派”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的结果。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历时近30 30年 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 历史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经世致 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 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章学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它强调将学问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社会和人民。

以下是对"经世致用"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1.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鼓励人们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实践。

不仅要追求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更要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挑战。

2. 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效果,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追求真知、真理和真实的结果。

3. 造福社会:"经世致用"是为了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的利益。

将学问和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4. 融通中西:"经世致用"也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在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学习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点和经验,积极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想,开拓创新。

"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和问题,贡献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实效和社会价值。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的语法
“经世致用”是一个四字成语,其语法结构是并列短语。

“经世”和“致用”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它们各自独立,但又有紧密的联系。

“经世”指的是治理世事,即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经”在这里是经营、管理的意思,“世”则指世界、世事。

这个词语强调的是将学问、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致用”则是指将学到的知识、理论付诸实践,实现其实际价值。

“致”是达到、实现的意思,“用”则指用途、作用。

这个词语强调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经世致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将学问、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其实际价值。

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语法上,“经世致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短语使用,也可以作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定语来修饰其他名词,如“经世致用的学问”、“经世致用的思想”等。

总之,“经世致用”是一个具有描述性和并列结构的成语,其语法功能多样,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编辑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创作年代明清之际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目录1概述2简介3历史渊源4引用概述编辑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经世致用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好比你想成功,那就得帮着身边的人一起成功。

我有个朋友小明,他自己在创业,生意有点起色后,就把经验分享给其他想创业的伙伴,带着大家一起赚钱。

他说呀,自己好了不算好,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

这就是儒家这句话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可不能马虎啊!就像我们做菜,得先广泛学习菜谱(博学之),有不懂的就多问(审问之),然后仔细思考怎么做才好吃(慎思之),辨别食材的好坏(明辨之),最后踏踏实实地把菜做出来(笃行之)。

我同学小花准备考大学,她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的。

先广泛学习各科知识,有问题就问老师,思考解题方法,辨别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认真复习做题,成绩提高得可快了。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咱们做人啊,得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这就跟爬山似的,山那么高,路那么远,要是没点毅力,能爬到山顶吗?我叔叔就是这样一个有毅力的人。

他一直想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知道自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还是一直坚持着,最后终于为村里盖起了新学校。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咱得做个光明磊落的人啊!你想啊,君子就像那阳光底下的大树,挺直了腰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小人呢,就像躲在角落里的老鼠,整天提心吊胆的。

我以前有个同事,总是在背后算计别人,自己过得也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的。

而另一个同事,为人正直,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就是两种人的区别呀。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个都不行。

我有个表弟,光知道死读书,从来不思考,结果学了半天啥都没搞明白,就像走进了迷雾里(罔)。

还有个同学,天天自己瞎琢磨,也不看书学习,那知识能从天上掉下来吗?最后脑子都快想空了(殆)。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呀!这就像每天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一样。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如下:1. 正德明志:正德是指以德为先,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明志则是指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

这一方面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2. 经世致用:经世是指要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实际能力。

致用则是指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方面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下是对“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解读:1. 强调个人品德和修养: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善良、勤奋等,还包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如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

这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2. 注重实践和应用: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

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强调社会责任: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学生,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意识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强调创新和进步: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的创新和进步。

这不仅包括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发展,还包括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学生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正德明志,经世致用”的校训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实践应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经世致用的理解

经世致用的理解

经世致用的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经世致用”。

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急,听我慢慢说。

经世致用啊,其实就是把知识和本事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它们发挥真正的作用,就像咱学了做饭,那就得做一顿美味大餐给自己尝尝,而不是光知道理论不去实践。

你看哈,古代那些有作为的人,哪个不是把自己所学用到了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上?这就是经世致用的体现呀!
比如说,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心学,可不仅仅是搞理论研究哦,他还带着弟子们到处讲学,把他的思想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就好比你有个超棒的游戏技巧,你不自己留着,而是分享给朋友们,让大家一起玩得更开心,这多有意义啊!这不就是经世致用嘛!
再看看现在,那些搞科研的科学家们,他们发明创造各种新东西,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吗?这也是经世致用啊!假如有个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超级厉害的清洁能源,那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多大的好处呀!这不就像给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嘛!
哎呀呀,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才能、知识用到实处,那这个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经世致用,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它就像我们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路,让我们能走得更稳、更远。

咱可别小看了它!它能让我们的努力变得有价值,让我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不是空有一身本事,却不知道怎么用。

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呀,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把经世致用践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吧!
我的观点就是:经世致用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去实践它,让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

崇道弘德 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 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经世致用意思
崇道弘德经世致用意思是指,人们应当崇尚道德和品德的修养,追求德行和美德的提升,并将这种修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崇道"意味着对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高度尊崇和追求。


包括培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道德的高尚与完美,以及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弘德"意味着推广或传播美德和道德,使之成为社会共同价值
观念。

通过弘扬美德、树立榜样,影响和教育他人,使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德的力量。

"经世"意味着将崇道和弘德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事务中。


仅在道德层面上追求自身的提高,还要将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应用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致用"意味着将崇道和弘德的修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不仅仅
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将道德原则和品德修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成长发展。

因此,崇道弘德经世致用的意思是通过追求道德和品德的提升,将道德修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史学“经世致用”的看法
“经世致用”一个我们经常会提及的词语,一个我们在谈及史学文学功能时常常使用的词语。

那么什么是“经世致用”呢?首先我们需要为这个词语下一个定义。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颇深,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影响后世千余年的儒家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

孔子周游列国,教授门徒三千,就是为了宣扬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以求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

并且儒家思想很实际的教导人们该怎样为人处世。

可见,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也一直影响的当时的知识分子。

他们以经世为己任,自觉地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国政。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盛,此学强调“修身”,在实际实践中将“修身”与“经世”割裂开来,并且此学将“理”的思想僵化,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在理学兴盛时期处于低谷。

而继理学兴起的心学也只致力于“心学”本身,不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而到了清代,在中央专制集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世致用”思想更似乎是走到了尽头。

而在整个“经世致用”思想处于低谷时期时,也纷纷有人站出来呼吁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空谈。

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就反对空谈,倡导“实学”。

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到了清末,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其中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关注世事,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矛盾,抨击时政,指责清王朝统治的腐败以及官僚队伍的无能、迂腐。

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他们要求“更法”,呼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其实可以说,从先秦时期起,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一直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兴
亡”为己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有被忽视的时候,但这种时期毕竟不长。

并且每当这时,总会有人出现呼吁“经世致用”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为历代王朝统治服务。

中国古代王朝大都尊崇儒学,儒家学说的经世传统对历代王朝影响极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关注于社会现实,为现实服务。

其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经世致用”的思想就会再度发挥其作用。

如清朝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关系尖锐,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各种改革运动,以寻求救国强兵之策。

最后,“经世致用”思想指导革命运动。

这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这时西方的各种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并对我国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我国发展影响巨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批共产党人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及中国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并以之指导中国革命。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是广泛、丰富的,它几千年的嬗变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史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时才有价值,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时期,我们都不应该抛弃这一史学传统,而应立足这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