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表达方式_刘玲

合集下载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 乾嘉学派
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时至清代初期方专业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甚至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乾嘉时期学人反对宋明 乾嘉学派
意的,是“谈天三友”:焦循(1763~1820年)、汪莱(1768~1813年)和李锐(1768~1817年),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古算可以更新,留下了最优美的一个脚注! 不过,乾嘉学派的过度醉心复古,却不可避免地在算学的认识上造成了一些局限,他们对汪莱的算学创新无法赋与恰当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显著的例证之一。由于汪莱的《衡斋算学》概以“西法”立论,而且多半无关“兴复古学昌明中法”的宏旨,因此,汪莱被批评为“尤于西学太深,虽极加驳斥,究未能出其范围”,当然就很容易了解了。 这个例子发生在乾嘉学派大儒钱大昕、阮元以及杰出数学家李锐身上。钱大昕先是从《隋书律历志》 ,获知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估计: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率,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刻本作二,误)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圆周径率,自刘徽、祖冲之以来,虽小有同异,大要皆径一周三一四而已。溉亭独创为三一六之率,与诸家之说迥殊。余考秦九韶《数学九章》 「环田三积术」,其求周以径幂进位为实,开方为圆积,是九韶亦以三一六为圆率,与溉亭所创率正同,盖精思所到,闇合古人也。江宁谈教谕秦,今之算学名家,曾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奇,以为溉李之说,至当不可易也。 针对这样的断言,乾嘉学派的算学家似乎都不曾提出评论,有意见的,反倒是些热衷西学的算学家,譬如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1800~1860年)即以“内容外切,反复课之,其说遂破。” 有关徐有壬的这一辨驳,并未刻入现传的《务民义斋算学》,上一段引文出自诸可宝撰着的《畴人传三编》,但无法知道原始数据为何。不过,稍早的董佑诚(1791~1823年)已经发难在先了,在他的《董方立遗书》中,论文《圆径求周辨》就是为此目的而写。 董佑诚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少年时工为骈体文词,继通数理、舆地之学。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875年)曾把他归类为骈体文家和中西法兼用算学家。其实,我们光看他的算学著作如《割圜连比例图解》(1819年)、《堆垛求积术》、《椭圆求周术》和《斜弧三边求角补术》(后三种都撰于1821年),即可断定他比较热衷西学。 董佑诚的《割圜连比例图解》 ,是在北京友人朱鸿处见到明安图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抄本以后,“反复寻绎,究其立法之原”而写成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纳入“西士杜德美圆径求周诸术”,因此,董佑诚对于杜德美的π近似值当不陌生。然而,董佑诚在他的论文《圆径求周辨》中,却只字不提杜德美,反倒是口口声声刘徽,利用刘徽的“割圆术”和它的改良形式「今割圆术」,来证明阮元、钱大昕、钱塘乃至李锐的谬误!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1. 介绍清代乾嘉学派清代乾嘉学派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人士,以康熙年间的“四大家”为代表,包括黄宗羲、顾炎武、方苞和王夫之等人。

他们倡导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研究历史和经籍,并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清代乾嘉学派对传统文学的改革2.1 知识面广泛:乾嘉学派提倡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经典著作,减少僵化的旧有观念。

2.2 强调实证研究:他们重视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在治学方法上打破了前人套路,推动了古代文献考证与研究的发展。

2.3 发扬国粹:乾嘉学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让其在清朝得到更多关注与发展。

3. 清代乾嘉学派对散文的影响3.1 风格上的改革:乾嘉学派推崇古文风,强调直率、简洁,对后来的散文影响深远。

3.2 控诉社会问题: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通过散文作品探讨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思。

4. 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4.1 古体诗复兴:他们提倡恢复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和美感,推动了古体诗在清朝的复兴。

4.2 注重题材选择:乾嘉学派重视民生题材和思想内涵,致力于丰富诗歌内容。

5. 清代乾嘉学派对小说的影响5.1 建立章回小说体裁:黄宗羲创作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析的章回小说——《明夷待访录》。

5.2 推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乾嘉学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小说中呈现出真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学的改革,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方面。

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和知识面广泛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乾嘉学派强调国粹和价值观念的推广,也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乾嘉学派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派,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为主题,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学派的关系。

乾嘉学派,即乾隆和嘉庆两位清代皇帝的学派。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塑,对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之前的明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时期。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加快,这为社会风气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乾嘉学派主张思想开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反对空谈和追求虚无的学术。

这与明代自由主义的思潮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乾嘉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也为社会风气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乾嘉学派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与改革,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

这与之前的儒家传统思想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圣人之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乾嘉学派的理念更加以实践为导向,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变革。

此外,乾嘉学派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乾嘉学派倡导实用主义,把重点放在实践和应用上,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分化,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商业、工匠等实践工作。

乾嘉学派的教育理念迎合了这一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形式。

乾嘉学派的兴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影响。

乾嘉学派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为主要特色。

乾嘉学派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偏重于训诂、校勘、考据。

这个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吸收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戴震在《声类表》中对于汉语声母的分类和归纳,以及在《方言疏证》中对于各地方言的调查和分析,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则在古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乾嘉学派的语言学研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
后人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乾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清朝在文化上的统治, 实行的是高 压 和 怀 柔 的 两 面 政 策, 文 字 狱 与“崇 儒 术 ” 双 管 齐 下。 身 为 外族, 入主中原, 必然受到视清人统 治 为“非 法 ” 的汉人军事上的武力抗衡和意识形态上的非武力 和文化落后困扰下的清朝统治者敏感异常, 汉儒们的言论经常被臆想为 抵制 。 处于政权“名不正 ” 别有用心 、 含沙射影的攻讦, 为了稳固统治, 控制舆论, 清政府大肆制造文字狱 。 历史上文字狱曾在 明朝盛极一时, 也是因有“名不正 ” 心 结 而 疑 神 疑 鬼, 只 是 明 朝 统 治 者 的“盗 贼 ” 出 身 较 之 清 代“异 族” 血统容易从人们记忆中淡化, 所 以 文 字 狱 持 续 时 间 较 短 。 但 清 朝 则 不 然, 从 康 熙 朝 开 始, 至雍 、 “南山案 ” , 乾隆朝一直是高潮迭起, 持续不断 。 著名案件, 如康熙时期庄廷钅 龙“明史案” 雍正朝 正、 “要案 ” 的吕留良案 。 乾隆朝文字狱“大案” 更多, 难计其数, 有些仅因一字一句即遭杀身灭族之祸 。 不仅文字狱大兴, 而且学术研究 领 域 和 范 围 也 被 严 格 限 定, 最有经世效用的史学领域成为研究禁 区 。 在这种文化高压的威摄之下, 学人要避嫌免祸, 必须对 研 究 领 域 作 出 调 整, 考据学成为学术主 ‘禁书 ’ 史狱屡起, 及‘违碍书 ’ 什九属史部, 学者 导 。 正如梁启超所言: “盖缘顺康雍乾间文网太密,
① 。 咸有戒心 。 乾嘉以后, 上流人才精力于考古, 以现代事迹实为不足研究 ”
肉体消灭易, 精神消弥难 。 清人入关, 面对文明教 化 已 久 的 中 原, 必然要寻找一种作为思想统 马上 打 天 下 的 优 越 自 信 在 马 下 治 天 下 时 治基础的文化 。 由于清统治者在入关前所处的落后状况, 由于文化落后的客观现实而无法挥洒, 不得不入乡随俗, 迁就于底蕴深厚的儒家文化 。 在清政权建 , “崇儒重道” , “稽古右文 ” 。 清世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 立起始, 统治者即积极倡导“文教而治”
① 与其说清儒 ” 枯槁之士, 瀹灵疏性, 与夫世传旧法门名家, 数十年来莫不汇萃都下, 于是始称极盛 。
屈服了清文化专制的淫威, 不如说清儒深刻影响了清朝统治者, 关键就在于清儒们找到了时势与治 学的契合点 。

事实上, 清代考据学从它的产生到兴起一直都在积极应对现实, 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 清考 : “士 当 求 实 据学由顾炎武发韧, 强调治 学 的“经 世 致 用 ” 性, 而“经 世 ” 的 必 由 之 路 就 是 求“实 学”
⑤ 也就是说, ” , 嗣, 刘向为《谷梁 》 嫡嗣 。 凡汉学皆其所统 。 近于经世者也 。 汉学“近于经世 ” 而宋学
“多于义理 ” , 实有“务实 ” 和“务 虚 ” 之 别 。 对 于 重“义 理 ” 的 理 学, 清 儒 是 极 度 鄙 视 的。 在 他 们 看 , 来, 汉代的儒学“正经 ” 已被后世尤其被这些宋儒们“窜乱 ” 必须拨乱反正, 因此, 他 们 高 擎“求 实 ”
“经世致用 ” 特别鲜明 。 然而, 随着清统治的稳固, 文化专制的日益加强, 的高调倡导已失去现实基 在目睹了湖州庄廷钅 龙 史狱之惨后, 也“不再谈旧事, 不见旧书, 退而自修经史之 础 。 既使是顾炎武, , “这分明是迫 于 当 时 统 治 者 大 兴 文 字 狱 的 惨 酷 情 况, 业” 不得不转变做学问的方向到考古方面
② 后 来 又 一 再 告 谕 天 下: “帝 王 敷 治, , “讲究服膺, 。 用资治 理 ” 文 教 是 先, 臣 子 致 君, 经术 人之道” ③ 。 至康熙时, “崇儒 ” 为本 。…… 今天下渐定, 朕将兴文教, 崇儒术, 以开太平 ” 之风更盛, 为拉拢更 ④。 但 儒 多的儒士精英, 大倡经学, 主张“治天下 以 人 心 风 俗 为 本, 欲 正 人 心, 厚 风 俗, 必崇尚经学”
⑥ , 大旗, 恢复本源。“凡古必真, 凡汉皆好 ” 通过“究六经奥旨, 与两汉 同 风 ” 来 达 到 正 本 清 源, 以正
, 视听的目的, 由此掀起了对宋明空疏理学的批判浪潮 。 就统治者来说, 无论是崇“儒 ” 还是倡“经 ” 皆是为笼络儒士之心, 稳固统治 。 由于清儒的不断反对和 辩 说, 清 统 治 者 也 不 得 不 顺 应 大 势, 做出 、 《二十一史 》 , 妥协, 乾隆时即进一步强调务实, 反对蹈虚 。 乾隆即位之年, 即颁各地学校《十三经》
2012 年第 1 期 总 145 期
史学史研究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No. 1 , 2012 Serial No. 145
乾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 徐州师范大学

221116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 摘
要] 乾嘉时期学者对“经世致用 ” 的诉求依然强烈, 只是迫于当时的文化高压,
② 由于清初新旧朝代交替, ” 学, 凡天文 、 地理 、 兵农 、 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 不可一熟究 。 民族矛盾的
尖锐和意识形态控制的缺位, 暂时给了清初顾炎武等人对“经世致用 ” 旗帜高擎和对“江山险要, 士
③ 的机会, 马食货, 典制沿革 ” 的“极意研究 ” 所以, 清初的考据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主旨和研究对象都
26
史学史研究
2012 年第 1 期
倡通经读史, 后来又命校刊《十三经注疏 》 颁布学馆 。 到乾隆三十八年( 1773 ) , 四库全书馆开, 又网 罗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整理 、 考订古籍, 四库馆成为考据学家汇集的大本营, 至此, 也完成了从重理 崇儒的转变 。 学到重儒 、 、 “重理 ” 清代聪明的学儒们通过清政府的对“尊儒” 的倡导, 找到了“合法 ” 的治学路径和在意 , , 识形态上反抗的突破口: 由于清政府“尊儒 ” 考 据 儒 家 经 典 即 为“合 法 ” 可 以 堂 而 皇 之 为 之; 由 于 , 。这种 清政府“重理学 ” 而经 考 据 学 家 们 的 考 证 论 说, 证 明 理 学 已 非 儒 学 正 宗, 反 对 理 学“有 理 ” “合法” 、 “有理 ” 、 “稽古右文 ” 的学术研究就这样借清政府的“崇儒重道” 倡导之势, 通过稽古通经 、 对无根臆说的理学发难; 通过考证求实 、 正本清源, 使他们的经世情怀得以“正当 ” 抒发 。 正因为如 此, 清考据实学在文化高压下不仅没有沉沦, 而且得到了蓬勃发展, 至乾隆时达到极致, 所 谓“山 林
采取了迂回曲折方式, 进行了别样表达: 以积极的姿态, 寻找出当时最可行 、 合“法 ” 的“考 据” 治学方式; 循着稽古 — 通经 — 明道 — 救世的治学路径, 探寻经典本义, 实现其 学 术“经 “源 ” 世” 的终极目的; 通过对“汉学 ” 旗 帜 的 高 扬 和 对“宗” 的 强 调, 迂回表达出他们对清 庭“非正统 ” 统治的不满和揶揄, 折射出意识形态上的抗争 。 [ 关键词] 乾嘉 考据学 经世致用 表达方式 [ 中图分类号] K092 [ A [ 10025332 ( 2012 ) 0100250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 梁启超 第 303 页 。

卷 68 , 顺治九年九月辛卯条,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 ② 《清世祖实录 》 卷 91 , 顺治十二年三月壬子条 。 ③ 《清世祖实录 》 二十一年八月八日条,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 ④ 《康熙起居注 》
⑤ ⑥
: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长兴学记 》 , 康有为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第 16 页 。 : 《清代学术概论 》 ,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9 页 。
学的发展已历经千年, 中经几多变迁 。 清初的尊儒还仅属泛泛之论, 至康熙时则明确为宋明以后的 理学 。 康熙帝亲力亲为, 不遗余力地加 以 鼓 吹 倡 导, 赋 予 理 学 以“集 大 成 而 继 千 百 年 绝 传 之 学, 开 愚蒙而立万世一定之归 ” 之崇高荣誉 。 中国的儒学从汉武帝接受董仲 舒 的“罢 黜 百 家, 独尊儒术” 建 议 后, 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即被确 “通经致用 ” 立了下来, 成为历代学儒们的治学追求, 但汉代和宋代有着明显的不同, 康有为的区分 , 、 《中 庸 》 有义理, 有经世 。 宋学本于《论语 》 而《小戴 》 之《大学》 及《孟 子 》 佐 之, 朱 是: “孔子之学, , 子为之嫡嗣 。 凡宋明以来之学, 皆其 所 统 。 宋 、 元、 明 及 国 朝《学 案 》 其 众 子 孙 也, 多 于 义 理 者 也。 、 《谷梁 》 , 汉学则本于《春秋 》 之《公羊》 而《小戴 》 之《王制 》 及《荀子 》 辅之, 而以董仲舒为《公羊 》 嫡
中国悠久文化借历史典籍薪火相传, 对历史典籍的整理和考证, 功劳最著者当数清乾嘉考据学 派, 在日益强调文化建设的今天, 进一步深入研究乾嘉学派 、 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 不仅是历史 研究的要求, 也是现实文化建设的需要 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 在 整 理 中 国 古 代 历 史 典 籍 方 面 的 成 就, 一直以来, 学界都是充分肯定 的 。 但 对 于 乾 嘉 学 派 的“经 世 致 用 ” 性, 多 数 学 者 持 否 定 态 度, 认 。 对清 为清代乾嘉学派专注于训诂旧 籍, 不 论 今 事, 博 稽 故 实, 脱 离 现 实, “经 世 学 都 成 为 空 谈 ” 概念, 也深 感 迷 惑, 进 行 过 种 种 解 说 。 对 此, 笔 者 考 察 后 发 现, 在杯弓 乾嘉考据学家提出的“汉学 ” 文字狱屡兴的清代, 清乾嘉考据学家们并没有像人们表面看到的那样 , 完全抛弃“经世致用 ” 蛇影 、 的治学诉求, 而是通过对稽古 、 通经 、 明道 、 救世的治学路径的积极探寻, 以及标谤“汉学 ” 的尊汉崇 汉的深刻寓意, 对清初顾炎武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 ” 进行了别样表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