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检测验收 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鉴赏知识点精讲

高三文言文鉴赏知识点精讲

高三文言文鉴赏知识点精讲文言文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鉴赏的知识点和技巧,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文言文鉴赏的知识点进行精讲,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1 字词文言文中的字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

要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

高三学生应掌握《大纲》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和词,并了解其词性和用法。

1.2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1.3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

了解这些语法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

二、文言文鉴赏方法2.1 朗读与感悟朗读是文言文鉴赏的基础。

通过朗读,可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2 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

通过把握关键词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情感。

高三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提取和分析关键词句。

2.3 了解背景和文化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鉴赏文言文,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2.4 分析结构层次文言文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在鉴赏过程中,要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和论证过程,分析其结构和层次。

三、文言文鉴赏技巧3.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其风格和内涵。

高三学生可运用比较法,分析经典文言文的特点和差异。

3.2 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替换为现代汉语,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但要注意,替换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3.3 联想法通过联想与文言文相关的成语、典故和名句,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高三学生应善于运用联想法,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四、实战演练为了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鉴赏技巧,高三学生应进行大量的实战演练。

文言文 实词判断 知识讲解

文言文  实词判断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实词判定文言文·实词判定今年高考考什么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表意性强。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规定了考查范围;“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分值为3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考查文言实词。

满分必备攻略实词词义判定方法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

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等。

而命题者又常常利用这一点设置迷局。

【例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伤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解析】A项,了:明白,了解。

D项,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A.D两项都可以用双音词推断法。

B 项,戚:忧伤。

但C项“怪”解释为“责怪”错误,文中县吏没有“责怪”自新,而是善意地“止杖”(阻止施行杖刑),另外,“怪”是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句中应是活用,因此,“怪”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答案】C【参考译文】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

古代经书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平常时就已经很清楚的样子。

古代文言文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鉴赏,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进一步品味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鉴赏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作品。

一、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及基本概念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使用文言词汇和熟语:古代文言文中使用大量传统文化的词汇和熟语,这些词汇和熟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

2. 文法结构复杂:古代文言文的文法结构常常较为复杂,包括状语从句、并列句、宾语从句等,需要读者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 修辞手法繁多:古代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强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读者需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意义。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包括:1. 文言: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一种方式,它以字义为主,注重确切、明确,适用于文字记载。

2. 文体:古代文言文主要有诗、书、文、礼、乐等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3. 辞章:古代文言文的一种形式,通常是由一段或多段文字组成,用来传递特定的思想或情感。

二、古代文言文鉴赏的要点在欣赏古代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熟语: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词汇和熟语是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础,读者应通过学习和积累,掌握常见的古代汉字词汇和固定搭配。

2. 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较为复杂,读者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采用修辞手法来营造情感效果,读者要敏锐地观察并理解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意义。

4. 品味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古代文言文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读者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不血刃”)、士兵(“草木皆兵”)、战争(“兵荒马乱”)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动词用作名词,产出、收入。

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作助词:结构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凑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代自己。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3、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

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以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用。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表达方式,其语言风格、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其中,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1)词语较为复杂。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代用法和词汇,有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2)语法结构复杂。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句式结构、动词时态、语气等方面。

(3)注重修辞。

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句型:主谓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句式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做到在阅读中辨析不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的词语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代用法和词汇,包括古代字义、词义的辨析、句子的翻译等方面。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乃”、“尔”、“于”、“其”等字词的具体意义,并在阅读中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

3. 文言文的虚词运用文言文的虚词运用较为灵活,主要包括助词、虚词和虚宾。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意思。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含义,并在阅读中做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修辞之美。

5.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顿号、句号、问号、叹号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就是小学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重掌握句式结构、词语辨析、虚词运用、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知识点,根据课文和阅读材料,多做练习和操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要熟练掌握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归纳,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词汇1. 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2.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3.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发音相近或形状相似,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字。

掌握通假字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4.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的具体义项。

二、文言文的语法1.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谓宾结构,另一种是宾主谓结构。

在宾主谓结构中,宾语位于主语之前,谓语位于宾语之后。

2. 省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省略的成分。

3. 倒装: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倒装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需要掌握。

4. 对仗: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优美。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疏散句:疏散句是指句子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连接词。

疏散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紧凑句:紧凑句是指句子结构紧凑,各个成分紧密相连。

紧凑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需要掌握。

3.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对仗句在文言文中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串讲:串讲是指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等串联起来,进行讲解。

文言文阅读考察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考察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考察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文言文阅读是考察考生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修辞形式、上下义关系、篇章结构、篇章衔接等方面的能力。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注意理解句意,把握篇章大意,领会作者的语境和用词特点,了解背景和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文章的重心和结构。

同时还要注重对古代汉语的词语、词序、调式、句法和修辞等特点的理解和归纳。

二、古代汉语语法1、名词:名词的数、格、等级、复合等。

2、代词:各种代词的用法(如主、宾、定语、状语等)。

3、数词4、专有名词的构成和限制5、动词:动词的时态、语气、语态等。

6、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应用范围)。

7、副词:副词的用法,如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处所副词等的款别运用。

8、连词:连词的种类及其用法(如“而、乃、焉、乃、则、之”等)。

9、虚词:如“者、所;者、而、乎、哉、矣”等词的含义和使用。

三、古代汉语词汇1、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2、成语、歇后语等的含义和用法3、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等4、古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异同四、古代汉语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借代5、排比6、对仗7、夸张8、叠字9、比叠等五、古代汉语文言文篇章结构、篇章衔接等1、启首2、承接3、扼要4、起承5、宣述6、发展7、结果8、结尾六、文言文阅读技巧1、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2、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3、勤加练习,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

4、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5、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文言文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

在文言文阅读中,考生要注重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掌握和运用。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逐渐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汉语文化。

注:此文为虚构文章,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古文鉴赏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古文鉴赏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古文鉴赏知识点整理古文鉴赏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初中语文古文鉴赏的知识点。

一、鉴赏古文时的基本技巧1.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古文之前,了解该篇古文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内涵非常重要。

2.审视篇章结构:古文常常采用倒叙、正叙、夹叙、插叙等手法,在阅读时要仔细审视篇章的结构,理清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关注词语派生和用法: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可能在现代有着不同的意义,了解这些词语的派生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4.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古文的语言具有浓重的修辞色彩,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可以更好地领会古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5.善于分析诗词的韵律和音韵:在鉴赏古文中,诗词的韵律和音韵是必须重点注意的部分,它们能够凸显古文的艺术美感。

二、古文鉴赏的常见题材1.议论文:古代的议论文多涉及君臣,礼仪,道德等方面的议题,通过诙谐而含蓄的文字,对时事进行点评。

2.描写文:古代描写文注重感官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抒发情感的文:古代抒发情感的文多以自述或歌颂的形式展现,作者通过对自己的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传递出浓厚的情感。

4.寓言文:古代的寓言文常常以动物为代表,通过讲述动物之间的故事,从而表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诗词:古代的诗词以抒发情感和描绘景物为主题,它们富有韵律美和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三、古文鉴赏中需要理解的典故和修辞手法1.典故:古文中常常运用了一些典故,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了解这些典故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2.比喻:古文中常常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比,来达到揭示真相、抒发情感等目的。

3.夸张:古文中常常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张,来达到强调、抒发情感等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检测验收文言文·检测验收满分必备攻略一、文言文复习方案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

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

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

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

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

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

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

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

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

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

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

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

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

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

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五、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

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

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4、正确把握文意A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①初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选段的内容梗概。

②利用题目选项,再读文章。

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

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第15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对文章。

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B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

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

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

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

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

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

二是倒啖甘蔗法。

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

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6、文言文翻译A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