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组长:谭彩虹一.十二指肠钩虫形态结构特征参与人:买合不白汉,缪斯,马小燕,彭夏燕钩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上段,主要有两种,即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我国北方以前者为主,南方多感染后者。
成虫前端具口囊,唇片退化,口囊内具有成对的钩齿,具切割作用,雄虫尾端具交合囊及刺。
————以上摘自《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第二版二.生活史及分布地域参与人:孙婧英,谭彩红,王灵玉,王培花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多数在空肠上部,虫卵随粪便排出时为2-8细胞,呈现椭圆形。
卵在泥土中,温度适宜,含氧充足,潮湿荫蔽的条件下,一天几发育成胚胎。
幼虫从卵壳中爬出,具有杆状食道,为杆状蚴;在土壤中生活以细菌及分解有机物为食,数日内脱皮一次,进入第二期杆状蚴,此时幼虫具有食道球,但口封闭,不进食,借助体内储存营养生活。
第二次脱皮时,生长为丝状蚴,即感染蚴,此时幼虫抵抗能力很强,可存活2-3周。
感染期幼虫有聚集性,但与人体裸露皮肤或黏膜接触时,从手指脚趾间或毛囊,汗腺钻入人体,这是钩虫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
现在有实验证明,它们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也可因生食蔬菜吞下。
少数未被胃液杀死的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而无幼虫移行过程。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进入小肠腺或淋巴管,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过肺泡,循支气管,气管上升到会咽,随宿主的吞咽下行到胃达到小肠;一部分幼虫随痰吐出,在小肠进行三次脱皮,形成口囊,附着于肠壁,在3-4周内,脱皮四次变成成虫。
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从人体粪便中找到虫卵约50天,成长达到九个月以上,成虫在人体内寄存的时间一般为1-10年。
————出自《动物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联合出版地域分布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
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
根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我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 405万,平均感染率为17.17%,以海南省的感染率为最高(60.90%),其次是四川(40.88%)和广西自治区(37.85%)。
钩虫

4.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 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丝状蚴 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或丘疹
红肿、水疱
自愈
脓疱 结痂自愈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皮炎
挑取粪便
搅匀
注满饱和盐水
盖上盖片
静置15分钟
迅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粪便中的虫卵
生活史的过程 包括:在土壤的 发育和在人体的 移行、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 主(人)
在人体内 在土壤内
(一)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 温暖(25oC~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发育快 1 周左右
虫卵
24h 第一期 杆状蚴
48h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失血原因 ①吸血 ②边吸边排 ③伤口渗血 ④更换吸血部位 ⑤ 组织血管的损伤 ①和③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一、形态
成虫:虫体细长,10mm。
♀:尾端呈圆锥状。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一对板齿。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虫卵内含2—8个细胞。
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温、湿、暗土中)→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其中,丝状蚴可直接变为成虫)。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经口感染。
三、致病
幼虫:(1)钩蚴性皮炎(2)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
成虫:(1)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流血不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使新旧伤口同时流血。
十二指肠钩虫:0.25ml/天;美洲钩虫:0.05ml/天。
(2)消化道症状。
(3)异嗜症。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
流行原因:1、有传染源存在 2、病人粪便污染土壤 3、人与土壤接触
六、防治原则:普查普治,加强粪管及个人保护。
钩虫

恶心、呕吐、腹泻
上消化道大出血
四、实验诊断
(一)粪检查虫卵
(二)粪钩蚴培养
五、流行情况
1、呈世界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高;
2、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北方以十
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多数地区为两种混合感染。
六、防治原则
(一)普治普查病人、带虫者 (二)加强粪便管理 (三)加强个人防护
增多等症状。
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
(二)成虫致病
1、慢性缺铁性贫血
(1)失血途径: 虫体吸血(边吸边排)
咬附渗血
(2)贫血的临床表现
头晕、乏力、心慌气短
皮肤蜡黄、浮肿
心脏病、舌炎、反甲等
反甲
“异嗜症” ——钩虫病常见的神经精神异常 与铁的消耗有关系源自2、肠炎临床表现:
“懒黄病”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
美洲钩虫:1对板齿
4、雄虫尾端有交合伞和交合刺
交合刺
十二指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分
美洲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合并,呈倒钩状
(二)虫卵
1、椭圆形
2、无色透明,卵壳薄
3、卵内有4-8个卵细胞
4、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 空隙 钩虫卵
(三)钩蚴(幼虫)
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钩 虫 丝 状 蚴
二、生活史
成虫
移 行 至 小 肠
卵
1d孵出
第一期杆状蚴
2d
第三、四次脱皮 1周第二次脱皮
第 一 次 脱 皮
丝状蚴
第二期杆状蚴
三、致病性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 “粪毒”、着土痒)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奇 痒、灼痛、丘疹,1-2 天内转为水炮
3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引起的贫血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引起慢性失血的原因
a.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b.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 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粘膜 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c.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 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 引起血液的流失。
三、致病
•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钩蚴侵入皮 肤的数量、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也与人 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关。 •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在粪便中 可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既有钩虫感染, 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 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个时期,即由幼虫引起 皮肤(或粘膜)侵袭期、肺部移行期和成虫在肠 道寄生期(此期危害最严重)。
感染钩虫的狗肠
• 钩虫以口囊附着于肠粘膜上。
钩虫咬附于肠壁
(2)腹泻 :钩虫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所出现的腹泻呈粘液样或水 样便。易被误诊。
(3)异嗜症:少数患者有“异嗜症”
(allotriophagy) ,喜食生米、茶叶、碎纸、木屑、破布、 煤渣、泥土、瓦片、炉灰等,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 应,似与铁的耗损有关,若给患者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 行消失。
虫卵
• 长椭圆形,中等大 小。卵壳极薄,无 色透明,新鲜粪便 中虫卵内含4~8个 细胞,卵壳于细胞 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 放置过久,卵内状蚴前端圆、尾部尖,能作波浪起伏样 的蠕动。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1)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 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 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 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2)咽腺:3个,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 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 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 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3)排泄腺:1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能抑制宿主血液的凝固。
钩虫资料

钩虫资料注:划线的部分是形态结构中较简洁的部分,黄色部分为有疑问的部分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1、分类学地位中文名称:钩虫外文名称:hookworm界:动物界门:线形动物门纲:尾感器纲目:圆线虫目2、形态结构成虫:体长约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构成。
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
钩虫前端有三组单细胞腺体: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主要合成并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咽腺3个,位于咽管壁内,其分泌物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和亮氨酸氨肽酶等。
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排泄腺l对,呈囊状,游离于原体腔的亚腹侧,长可达虫体后1/3处,与排泄系统相连,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雄虫末端膨大,由角皮延伸成膜质交合伞。
对细长的可收缩的交合刺,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雌虫末端呈圆锥彤,有的虫柙具有尾刺,生殖系统为双管型,两个子宫末端合成一个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中部的阴门。
幼虫:又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虫体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口细长,有口孔,能进食;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狭长,后段膨大呈球状。
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和第二期)。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感染蚴。
虫卵: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
3、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潮湿、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感染方式:
(1)经皮肤 * (2)经口腔及食管粘膜 (3)经口吞食 (4)经胎盘、母乳 (5)经转续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移行途径:
皮肤→血循环→右心→肺→ 气管→咽→小肠
产卵
十二指肠钩虫: 10000-30000个/天/条 美洲钩虫: 5000-10000个/天/条
低色素性小细胞型贫血
反甲
消化道病变:
异嗜症:
婴儿钩虫病:
突然出现急性的便血性腹泻 贫血严重、婴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病死率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早期或急性患者,15%以上,高者可达86%。
患者,女,37岁,山东农民。主诉头晕、心慌、腹 痛、黑便半年,加重3月。自1998年7月中旬脚痒,脚上出 现许多小丘疹。曾在棉田赤脚干活。9月中旬开始腹痛, 胃烧灼感,12月开始发现黑便逐渐加重成柏油状,伴头晕 、眼花。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经治疗 后未见好转。1999年3月开始心慌,喜食花椒、干茶叶、 生米、生豆等。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 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 内
无
2.虫卵(56~76×36~40µm)
二 生活史
发育过程
虫卵 第一期杆状蚴 蜕皮第二期杆状蚴
随 粪 便皮两次 经皮肤入内后移行
成虫
幼虫
丝状蚴
(小肠)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感染阶段 丝状蚴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2.向温性、向触性、向湿性,与人体皮肤接 触并受体温刺激后活动能力增强。
咽腺3个,主要分 泌乙酰胆碱酯酶、 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 分泌蛋白酶。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 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钩虫病
1.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钩蚴性皮炎----俗称为“粪毒”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内, 引发宿主局部皮肤Ⅰ型超敏反应。 部位:足趾、指间及其他皮肤暴露处, 表现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充血斑点 或丘疹,1~2d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 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如若继发细 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 而自愈。
感染途径:
钩虫主要经皮肤感染人体, 十二指肠钩虫可经口感染人体,丝状 蚴直接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成熟; 丝状蚴粘附于口腔或食管粘膜上,由 此侵入血管或淋巴管,仍循皮肤感染的 途径移行。
幼虫也可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有实验 报道曾从产妇乳汁中检获到美洲钩虫丝 状蚴,说明通过母乳也可能造成人体感 染钩虫。 某些动物如猪、犬、虎、狮、灵猫等 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转续宿主,推测 人们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动物肉也可 能感染钩虫。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且在1岁以 内的婴儿感染多见。
常见的症状:腹泻、柏油便、食 欲减退和贫血等。体征可有皮肤 粘膜苍白,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肝、脾肿大等。
(4)婴儿钩虫病:
严重贫血时,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 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 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均有明显增加。
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 有微细绒毛,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和扩散。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① 头腺 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
阻止宿主肠壁伤口血液凝固,有利 于钩虫的 吸血。 ② 咽腺
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和胶 原酶,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 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 附着。 ③排泄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钩虫
• 从患者肠道驱出的虫体,在体外活动的情况。
美洲板口线虫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
•
卡红染色:十二指肠钩虫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口囊腹侧前缘有半 月形板齿一对。
钩虫雄虫交合伞
背辐肋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中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 再分三支。美洲钩虫交合伞中背辐肋基部先分两 支,每支气管远端再分两小支。
1.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 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感染期蚴钻入皮肤 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 烧灼和奇痒感, 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 ,1~2 日内 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 体流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 后经结痂、脱皮而愈。俗称为“粪毒”或 “地痒疹”.能自愈,病程2~3周。
钩 蚴
性
皮
炎
钩蚴性皮炎
巴西钩蚴引起的皮肤幼虫移行症
(2)呼吸道症状(symptoms in respiratory system):急性钩蚴感染,钩蚴移行至肺, 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 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
钩蚴在肺组织中移行
2 .成虫所致病变
• 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1)贫血(anemia):慢性失血,铁 和蛋白质不断耗损,再加上患者营养不 良,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 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 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贫血症状: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甚至 心慌等。偶尔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5. 此外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指十二指肠钩 虫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后,部分在进入小肠之 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此时,虫体 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 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犬钩虫也存在上述情况, 但未发现美洲钩虫迁延移行现象。 6. 还有试验证明某些动物(猪、狮、犬、灵 猫、猴、猩猩、犀牛)可作为钩虫的转续宿主。
感染钩虫的狗肠
• 钩虫以口囊附着于肠粘膜上。
钩虫咬附于肠壁
(2)腹泻 :钩虫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所出现的腹泻呈粘液样或水 样便。易被误诊。
(3)异嗜症:少数患者有“异嗜症”
(allotriophagy) ,喜食生米、茶叶、碎纸、木屑、破布、 煤渣、泥土、瓦片、炉灰等,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 应,似与铁的耗损有关,若给患者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 行消失。
钩虫引起的贫血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引起慢性失血的原因
a.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b.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 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粘膜 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c.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 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 引起血液的流失。
二、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
基本过程:
外界发育期 人体发育期
• 外界发育期
虫卵—杆状蚴—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适宜条件下发育所需时间:1周)
钩虫生活史
• 人体内发育期
感染期幼虫(经皮)幼虫成虫(小肠)
(皮下心肺气管咽小肠)
(5-7周)
感染阶段与途径 (经皮肤、口、胎盘) 幼虫移行 定居小肠发育成熟
虫卵
• 长椭圆形,中等大 小。卵壳极薄,无 色透明,新鲜粪便 中虫卵内含4~8个 细胞,卵壳于细胞 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 放置过久,卵内细 胞可继续为多细胞 期。
空隙 卵细胞 卵壳
活丝状蚴
丝状蚴前端圆、尾部尖,能作波浪起伏样 的蠕动。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1)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 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 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 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2)咽腺:3个,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 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 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 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3)排泄腺:1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能抑制宿主血液的凝固。
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在寄生人体消 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为严重。
Hale Waihona Puke 一 、形态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钩口线虫
成虫 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 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十二指肠钩 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面 弯 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寄生状态(口囊咬着肠粘膜、不断更换叮咬位置) 成虫食性、寿命
生活史要点:
1. 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 附肠粘膜,以宿主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2. 感染阶段 丝状蚴(感染期蚴)。
3. 感染方式 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经口和粘膜感染, 另外还发现母体内的幼虫通过胎盘侵入胎儿现象,有报道 经乳汁感染。 4. 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移行途径:皮肤— 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 咽—小肠。
饱和盐水漂浮法
五、流行
• 呈世界性分布。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 虫病的传染源。
钩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阿苯 达 唑 ( 400mg/ 次 , 连 服 3 天 ) 和 甲 苯 咪 唑 (100mg/次,一天两次,连服3天)。两种药 物并服可提高疗效,如赛特斯片剂。患者贫血 严重时服用铁剂以纠正贫血,补充蛋白质和维 生素C等使其恢复劳动力。 2. 管理好粪便,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感染:涂抹软膏防 护,如1.5%右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苯咪唑 软膏。
三、致病
•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钩蚴侵入皮 肤的数量、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也与人 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关。 •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在粪便中 可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既有钩虫感染, 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 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个时期,即由幼虫引起 皮肤(或粘膜)侵袭期、肺部移行期和成虫在肠 道寄生期(此期危害最严重)。
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为美洲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 囊是其形态学特点。成虫寄生肠道引起钩
虫病(hookworm disease ),主要表现为
(4)婴儿钩虫病(infantile hookworm
disease):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 退。导致婴儿严重感染的是十二指肠钩虫。
四、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和孵化出钩蚴是确 诊的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 (3)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免疫诊断多在钩虫产卵前进行,并结 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