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审美的研究康德
康德的审美观

康德的审美观
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究,为我们理解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非客观的事实。
他主张“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和经验,而是通过内在的感受来领悟美的本质。
康德认为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也就是说,审美体验应该是超越个人欲望和功利主义的。
为了进一步阐述美的本质,康德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分。
纯粹美是指独立于任何概念和目的的美,它直接与主体内在感受相关。
依存美则与经验世界相关,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概念。
康德认为,纯粹美是更根本、更普遍的,它超越了个体和文化的差异。
康德的审美观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还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无数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定义。
康德的审美观提醒我们,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需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体验来领悟。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外在的形式和技巧,更应该关注作品所引发的内在感受和思考。
总之,康德的审美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美的视角。
它强调美的主观性和无目的性,并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分。
通过深入探究康德的审美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它在艺术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ppt课件

11
对康德“美的分析”的小结2
1、无利害的快感——区分出了审美快感和感官快 适、善的愉快(符合对休谟所说的“安全感”的反 思)
象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 是能够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 3、又因为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 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 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靠的是概念,而鉴 赏判断依靠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
10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1
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审美 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也和道德(善)相区别。
美来自于主体的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是,这还不够, 应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建立在普遍性、共通感的基 础上,仿佛是客观的,因此看起来,康德对审美判断的 设想似乎是主观化的客观。
16
8
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 对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 实存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 是量的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 过(关于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 感到愉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 望别人也会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 还会论述。为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 断,而是通过与情感态度相联。
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取了“这朵玫 瑰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 还是带着情感地“希望自己能够体味到美”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在众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审美哲学。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康德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观点,试图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以及美的欣赏与判断的原则。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他断言,美不是由物体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决定的,而是由观察者在欣赏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所决定的。
康德坚信,审美经验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观察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是实现审美感受的关键。
其次,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两个核心原则:纯粹审美判断与目的性非法性。
纯粹审美判断是指观察者对作品的欣赏,不受理性由于实用目的所产生的干扰。
这意味着,一个作品的美不应该被其所代表的目的和用途所左右。
康德强调,只有通过纯粹审美判断,人们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作品的美感。
目的性非法性则是指一个作品应该具备无用性和自律性。
康德认为,美感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无用的,其价值不在于实用功能,而在于纯粹的快乐和愉悦。
一件作品如果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就会使审美体验受到损害。
因此,康德主张作品应该具备自律性,即能够自主地表达其内在的美感,而不受外界目的和需求的干扰。
康德进一步区分了美的两种形式: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而艺术美则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美。
康德认为,自然美是直接而无需通过概念的,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感知经验中,而不需要理性的判断。
相比之下,艺术美需要通过理性判断和思考才能体验到。
康德指出,艺术作品是由作者经过思维和创造而构建的,观察者需要通过理性来欣赏和理解。
康德还强调了审美感受的普遍性和共享性。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喜好和观点可能存在差异,但美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
康德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欣赏和感受美,但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审美感受的共享性则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增进理解和交流。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康德 审美理念

康德审美理念
康德的审美理念可以概括为“纯粹审美”,即将审美体验独立于功利和实用性的考量,强调审美价值是独立存在的。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道德、知识和实用价值的判断,它是一种无私、无条件的感觉和欣赏。
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纯粹的主体活动,不受外界目的、欲望或实用功能的干扰,其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主体的感知与理解。
康德将审美经验分为两个层次:美感的直觉和审美的反思。
美感的直觉是直接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
而审美的反思则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判断和评价美的对象,它要求我们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思考,寻找规律和结构。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美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包括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康德提出了一些审美原则,如目的性(目的不在于实用功能,而在于表达纯粹的审美意义)、和谐性(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统一和谐)和不寻常(与常规审美经验不同,独特而新奇)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美的对象,同时也指导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选择和表达。
康德的审美理念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获得独特的审美经验。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美的标准是普遍适用的,并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价值。
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

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领域中,他的审美哲学无疑是最为著名和应用广泛的一部分,他通过对审美经验的探讨,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审美判断标准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独特的经验,它与其他知识和感知经验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知客观存在和判断美丑的过程,更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一种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的升华。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自由的主体活动。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不受任何外界的束缚和规定,我们可以自由地欣赏和感受艺术品所传达的美感。
这种自由不受感官的限制,也不受实际生活的妨碍。
我们可以在审美经验中享受到纯粹的美感,摆脱了功利和实用的束缚。
其次,康德强调审美经验中的理性成分。
他认为,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受美的感官体验,更是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过程。
通过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艺术品中获取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中的理性是一种超越感性的认识,是对美的本质和存在的探索。
康德还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即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来判断其美丑。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感知的判断,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和感受,更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认同。
从康德的角度来看,艺术品的美不是仅仅存在于观者的主观感受中,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
只有当艺术品引发了观者的共鸣,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它才能被认为是美的。
在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中,他还提出了“美的目的论”。
他认为,艺术品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感,更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取悦和激发观者的审美情感。
艺术品是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达到这种目的的,它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美丽,更是追求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示。
综上所述,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深入探讨了审美的本质与价值,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独特和自由的主观活动,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欣赏。
西方文论第七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论 cee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 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其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 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 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 “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湖畔派”诗人在法国革命之初也曾 感到鼓舞,表示过欢迎,但后来被1793年出现的雅各宾专政所吓 倒,恐惧之余,日趋后退与保守,有的竟发展到反对革命。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序言》
《<抒情歌谣集> 序言》——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情感与 自然
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 为真挚单纯的语言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 性,诗是神谕的东西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贬低情感。但华兹华斯则把人类天性和自然之美看做是“普 遍的和有力量的真理”。他说:“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具体来说,诗就是要抒发 情感,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他认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诗人应“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的人,“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 识”,“比任何人还要喜爱自己的内心的精神生活”。
3\
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
• 《基督教真谛》——美学文艺学著作,是基督教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基督教诗 意说”
基督教“最富于诗意,最富有人性,最有利于 自由、艺术和文学” “神秘”、“孤独”、“忧郁”——“神秘为美”
2、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和《莎士比亚研究》 《<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 《<克伦威尔>序言》中的文艺思想: ① 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② 基督教的产生与美丑对照原则 ③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与真实 ④ 文学的自由主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康德给我们的启迪
• 1、因为美归根结底是“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主 观的东西”。既然归根结底是主观的,审美判断就 不能联系于客体,而只能是联系于主体。 • 2、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 审物(判断对象美丑),实际上是审人(判断内心 世界美丑)。
•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春听鸟声, 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 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 涨潮 •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李渔
• 康德的这四个契机,前两个提出了鉴赏 愉快的特点,后两个则追溯到其先天根 据,从而说明了鉴赏判断是想象力和知 性的自由协调的活动或游戏。它所判断 的是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
三、美的秘密
• 1、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 活动 ,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 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 2、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 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 3、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目的,只有一种主 观的合目的形式。 • 4、既非概念,又无目的,还能普遍地和必然地使 人愉快,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 假设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 遍性。
2、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通过对第二个契机的分析,康德得出结论: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
二、审美的原则
•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一,它生愉快,因此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 第二,它非概念,因此是一个“涉及形式的规 定” 第三,它无利害,因此是“一种单纯形式” 第四,它具有普遍性,因此不是某个具体的客 观目的,也不以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的形式 出现。 结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 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上被知 觉到的话。
康德给我们的启迪
• 3、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与于主体,因此,美 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 4、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如果 它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 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 • 5、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不 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一节中,康 德说,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都同意,好像是 客观的;但是,鉴赏判断又完全不能通过论 证来规定,又好像是主观的。 在“审美判断力的辨证论”这一部分, 康德把它称之为“鉴赏的二律背反”。
• 这也正是经验派美学和理性派美学的分歧。 前者完全否定了标准,否定了美感的普遍性, 后者又把它们看作了客观的。康德认为,审 美是有标准的,也是有普遍性的,但这个标 准和普遍性,又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审美 就是“主观而又有普遍性”。 • 审美的普遍性不是基于经验事实,只能是一 种“先验假设前提”。 • “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 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 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 《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目的 判断力的批判 美学核心 •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 审美判断力的辨证论 •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 • 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 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 通感
一、美感的特征
• 1、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 性质入手的。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这种美感 则是一种愉快感。 • 康德: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 由的快感” 结论:通过对一个契机的分析,康德认为鉴赏 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 或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 象就叫做美。
• 2、共通感 美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无目的却又无不合目的,这都说明在审美判 断中有一种必然性,它就是“一切人对于一 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第一, 它是先于经验的;第二,它是一种假设;第 三,它是审美的前提。 结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 的愉快的对象。
第七讲:审美的研究:康德
• 康德(德国,1724—1804)生于东普 鲁士哥尼斯堡,1740年于哥尼斯堡大 学神学系学习,1755年获得在母校任 教的资格。曾两次被选为哥尼斯堡大 学的校长。一生单调平凡,波澜不惊。 《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