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审美无利害
试析康德关于美与艺术的基本观点

学术交流 2000年 第2期试析康德关于美与艺术的基本观点张鸿雁(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10)一、康德关于美的四个规定康德是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的。
在这四个方面中,其核心命题是美即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即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就对象与审美主题的关系而言的。
所谓无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就其外在的讲,就是审美不涉及客观存在,无利害;就其内在目的看,就是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意义,即美不在于完善。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合主观的目的。
在康德看来,就是客观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像力和知解力,引起它们自由和谐的活动,从而产生美感。
从这一命题出发,康德引出了关于美的其他三个规定。
从质的方面看,美的特点在于没有利害性,这是因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存在。
康德还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而非理智判断,所以不涉及概念。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必然伴有快感,但是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1∀因此美感不同于快感,美不同于善。
就质而言,美的特点是不涉及利害而令人愉快,这是美的无目的性决定的。
从量的方面看,因为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所以审美判断都是单称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单称判断,却具有普遍有效性。
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有效。
这种普遍性并不靠对象,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观的!2∀。
康德认为,这种主观的普遍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可传达的心意状态,是想像力和知解力自由和谐的活动,它由对象的形式引起,又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
这样,康德就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解决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而又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问题。
他的结论是: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这是美的合目的性决定的。
[转载]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的无功利性和自由观比较
![[转载]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的无功利性和自由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647ba4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c.png)
[转载]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的无功利性和自由观比较摘要:康德与庄子作为中西界思想文化的巨人,分别对中西哲学与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思想在审美主体的确立、审美的无功利性、审美的普遍性。
审美的非概念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以及自由观方面都有其异同。
由于知识储备有限,所以本文仅从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中的无功利性和他们的自由观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康德庄子无功利性自由观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是沟通《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即知性,判断力,理性,其中知性与理性分别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考察,判断力作为人的一种独立的认识能力将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得到考查,康德的美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表述。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力的特征。
在这四个方面中,核心是“质” (鉴赏是仅凭完全无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的方面的特征。
同时,康德指出审美鉴赏主体处于一种非强制的游戏状态之中,而这正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性。
庄子名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
他从人生的在世的生存方式入手,注重当下的生命体验,并将这份生命体验融入了对“道”的沉思之中,以逍遥的人生境域为指向,注重人的精神的解放与超越,他的思想中有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庄子从其特有的哲学观出发,阐明了审美无功利的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的“虚静”说中,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
同时“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是庄子的最高人生理想。
审美的无功利性康德在美的分析中认为审美判断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愉悦,他说:“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而不是鉴赏判断了”。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50401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吕宏波摘要学术界一般将1750年鲍姆嘉登《美学》的发表看作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从此为感性创立了一个学科;同时认为康德最先提出了“审美无利害”,最早将审美从宗教和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
因此德国古典美学成为追溯美学现代起源的几乎唯一的线索。
但从现代性的主体深层精神气质角度看来,不是美学学科的分化和创立而是“审美无利害”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态度的确立,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并且最早并非康德,而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那里已经清晰看出这一思想了。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单纯从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与理性派相对应的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本文主要梳理“审美无利害”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衍变过程。
在前现代,虽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阿奎那等思想家那里存在着关于美善分离的思想,但关始终来源于对形上本体的模仿或神性的表现,他们无法从感性的此岸品格来规定审美,因此并不存在从主体自身出发的“审美无利害”的态度。
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
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为情感和感性史无前例的作用开辟了道路。
夏夫兹博里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
同时,他将审美也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
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在夏夫兹博里的影响下,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也相继提出审美是无关利害的思想。
哈奇生认为美感和道德感一样是一种直觉,艾迪生认为美感主要是一种由视觉引起的“想像的快感”,休谟认为审美与同情相联,同时以趣味和想像取代了理性而成为美的根据,伯克明确将美与功用对立,也将审美的根据放在趣味和想像而非理性上。
康德美学资料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
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
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
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
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
其实,作为康德的对手和朋友,黑格尔对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解得很透彻,概括得很精炼:“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
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72页。
不知道为什么朱光潜先生没有注意到)因此,黑格尔称康德构成了美学真正的出发点。
康德审美自由论:在康德那里,审美是一种“判断”,一种情感判断。
它直接解放了主体,从而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准确地说,“康德打破了经验派和理性派的桎梏,独到地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为情感判断。
这种判断不受感性存在与理性概念的束缚,从真正意义上使得审美变得自由,人们也能从这种自由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审美是一种鉴赏判断,在康德看来,这种判断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但是审美不应与任何功利性质的工具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如若掺入功利元素,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
论康德和庄子审美观的异同点

论康德和庄子审美观的异同点摘要: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关系的、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
这和庄子的审美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二者的相似点体现在:美的无功利性,美的主观体验性,美的无概念性;相异点体现在:自然和主体顺应关系不同,“共通”的方式不同。
关键词:康德庄子审美观异同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把英国经验主义认为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适和德国理性主义认为审美是一种涉及概念的低级认识进行调和,提出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关系的、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及共通感,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庄子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为”、“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二者生存的国度、时代均有较大差异,但在审美观念上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有一些相似和相异之处。
一、相似之处1.美的无功利性康德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就是“无利害关系的”。
所谓的“利害关系”,康德是这样解释的:“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谓之利害关系。
”①“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②利害关系影响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应该予以摒弃。
所以康德提出审美判断是一种“静观”的判断,“它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只把它的性质和及不结合起来”。
③这就是说审美的是一种主观的,由对象形式的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它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而不追究对象本身的存在,因此抛开了一切的利害关系,即美是没有欲望、没有目的的纯粹的愉快。
而生理和善的都涉及对象的存在,构成利害关系。
康德把它们和审美的进行了区分,是对审美无功利性的一种重申。
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状态,万物都在“道”之内,都要符合“道”。
所以,庄子推崇一种顺应自然、顺应人性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
一切影响精神逍遥自在的东西都是要排斥和摈弃的,包括世俗社会中的功名利禄等一切欲望。
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_审美无利害性_概念的确立与_为艺术而艺术_命题的提出

收稿日期:2001-03-19作者简介:汪涛(1974- ),女,江西南昌人,广州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翻译,硕士,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A L C O LLEGEAug 1,2001V ol 122 NO 14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汪 涛(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5)摘 要: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
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无利害性”;想象力;唯美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42-04 唯美主义一词的英文为aestheticism ,由aesthetic(美学)一词演变而来,近年来又有人将其译作“审美主义”或“美学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审美论出发看待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一,它的基本信念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审美性,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
西方任何文艺思潮的背后必定有其哲学美学理论来源,唯美主义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除了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
康德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是美学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命题直接引发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并且作为新的美学理论基石影响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
在一些当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就象美国著名美学家杰罗姆・斯托本尼兹所说的那样: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

评价和影响: 评价和影响:
1、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 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2、彻底的主体化(伽达默尔)。审美最终成 为主体对自身知解力和想象力的欣赏。乘物以 游心(庄子)。 3、形式主义弊病。
审美无利害的内涵
1、在审美活动中,人通过直观而与对象的表象相关联,而不是与对象 的实存相关联。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 就会是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 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包无所谓的态度,以便 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 2、审美活动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属性,而仅仅关涉它的表象形 式。存在。 3、审美活动具有直观性。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审美无利害” 康德的 “审美无利害”的命题
审美无利害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命题在康德体系中的位置
《判断力批判》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 美的分析论 质-量-目美感是一种快感,一种愉悦。这是美感经验 的惟一标志,也是审美活动的惟一标志。审美 活动的根据在主体。 2、美感与感官的快适不同:快适就是那在感觉 中感到喜欢的东西。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3、美与善的不同。间接的善与直接的善。一个 好的事物也能给人一种快意,但是这其中包含 着一番对照、比较。现象与目的的对照、当下 与应当的比较。 4、审美活动是一种形式直观的精神活动,它悬 搁了对象的实存、内容和属性。
总结
快适对某个人来说就是使他快乐的东西;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西;善是被尊敬的、被赞成的东西,也就是在里面被他认可了一 种客观价值的东西。快适对于无理性的动物也适用;美只适用于 美只适用于 人类,即适用于动物性的但却有理性的存在物,但这存在物又不 人类 但是作为有理性的(例如精灵),而是同时又作为动物性的存在 物;但善则是一般地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都是适用的…在 在 所有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它在上述三种 情况下分别与爱好、惠爱、敬重相关联。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愉悦。 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在康德体系中的位置
《判断力批判》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 美的分析论 质-量-目的-模态
一、推导此命题的步骤
1、美感是一种快感,一种愉悦。这是美感经验 的惟一标志,也是审美活动的惟一标志。审美 活动的根据在主体。 2、美感与感官的快适不同:快适就是那在感觉 中感到喜欢的东西。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3、美与善的不同。间接的善与直接的善。一个 好的事物也能给人一种快意,但是这其中包含 着一番对照、比较。现象与目的的对照、当下 与应当的比较。 4、审美活动是一种形式直观的精神活动,它悬 搁了对象的实存、内容和属性。
评价和影响: 评价和影响:
1、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 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2、彻底的主体化(伽达默尔)。审美最终成 为主体对自身知解力和想象力的欣赏。乘物以 游心(庄子)。 3、形式主义弊病。
总结
快适对某个人来说就是使他快乐的东西;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西;善是被尊敬的、被赞成的东西,也就是在里面被他认可了一 种客观价值的东西。快适对于无理性的动物也适用;美只适用于 美只适用于 人类,即适用于动物性的但却有理性的存在物,但这存在物又不 人类 但是作为有理性的(例如精灵),而是同时又作为动物性的存在 物;但善则是一般地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都是适用的…在 在 所有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它在上述三种 情况下分别与爱好、惠爱、敬重相关联。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愉悦。 愉悦。
审美无利害” 康德的 “审美无利害”的命题
审美无利害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审美无利害的内涵
1、在审美活动中,人通过直观而与对象的表象相关联,而不是与对象 的实存相关联。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 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包无所谓的态度,以便 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 2、审美活动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属性,而仅仅关涉它的表象形 式。存在。 3、审美活动具有直观性。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