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老头中的畸形父爱--2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通过分析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文章将首先概述《高老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深入探讨父爱悲剧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富有的面条商,他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欲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他的父爱却最终走向了悲剧,被女儿们遗弃,最终像野狗一样死去。
这种父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亲情的冲击和破坏。
小说中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夫人也面临着金钱的冲击和挑战。
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被金钱和权力所控制。
她的命运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伦常和亲情的扭曲和破坏。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对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二、《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描绘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高老头,这位有钱的面条商,以他一生的痴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爱悲剧的典范。
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他无尽的溺爱中长大,但他最终却被她们遗弃,孤独地死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情,它深沉而热烈,无私而执着。
然而,这种父爱在高老头那里却走向了极端,变得偏执而扭曲。
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们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试析《高老头》作品中畸形的父爱

试析《高老头》作品中畸形的父爱徐世平[内容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作品中塑造的十分成功一个文学形象,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作者将高老头对女儿们特别的父爱和女儿们对高老头的遗弃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虚伪的本质。
高老头具有痴情般的父爱,无限溺爱女儿,以金钱为基础和手段满足女儿的欲望,把金钱和纵容看成是爱,而最终导致悲剧。
在社会中,高老头是个资产者,与时代共舞,与潮流中大多商人一样具有的追逐金钱品性。
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是历史悲剧中必然毁灭的见证物。
他恪守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像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关键词]:父爱阶级金钱父道轴心金钱轴心资本主义父爱是人类中一种普遍而又伟大的情感,但不同阶级的人,在表达父爱时有不同的方式,既出于人之常情,又出于一定的阶级观念,由一定的阶级观念决定,使得他们的父爱带有不同的阶级色彩。
当然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父爱作为一种人之常情,既拥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具体性。
它的具体性就表现在父爱是同一定时代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不同阶级观念以及与之有联系的表达父爱的不同方式,就使得不同阶级的父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同的阶级色彩和内容。
一、高里昂老头是“父爱的代表”高里昂老头是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个“父爱的代表”,他的父爱既包含封建宗法观念的色彩,也有资产阶级观念的色彩。
他是一个在大革命中靠粮食投机而大发横财的面粉商人,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
他十分注重人伦情感,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封建宗法制市民程度上。
他对两个女儿的爱都是出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念。
他仍保留传统的封建思想,特别看重骨肉和家庭亲情,关心妻子,疼爱女儿,把自己的一切都系在家庭和女儿身上,只要女儿快乐,他就快乐。
《高老头》中扭曲的父爱探讨

成才之路【基教与成才研究】一些评论家们认为高老头的父爱表现了“人类崇高的感情”,经过理性、客观的分析,高老头的父爱是被作者美化了的“伟大的感情”,即扭曲的、病态的。
通过高老头的悲剧,看到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人们被金钱异化而失去道德真情的丑恶。
这不仅仅是高老头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一、扭曲的父爱表现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以满足自我精神需要为目的,以金钱为手段,以溺爱为形式的爱,这不是一个正直父亲的爱。
(1)带有情欲的父爱。
高老头的妻子死后,他把对妻子的爱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父爱在他身上大大膨胀,达到非理性的程度。
有一次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一起来到一个女儿家,他感到幸福极了,他躺倒在女儿的脚下,吻她的脚。
高老头这种情欲的转移必然为他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使他成为了情欲的牺牲品。
作为父亲,应该在子女心目中形成威严的形象,这样才能得到子女的尊敬和爱戴。
(2)被金钱异化的父爱。
在高老头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似乎可以画等号。
他的两个女儿会骑马,有一辆马车,生活得像一个老财主供养的情妇。
她们每人会得到八十万法郎的陪嫁。
他的女儿向他要钱,他竟然说:“除偷之外,我实在是拿不出。
不过,如果需要,我可以去偷。
”高老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深知金钱的魔力,在他的宠溺下,两个女儿养成了骄奢的生活习惯,互相攀比,共同争抢父亲的财产。
然而有限的金钱和有限的生命,最终并没有换来两个女儿对父亲些许的精神安慰。
(3)虚荣的父爱。
高老头就真的不求回报么?事实上,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爱。
高老头认为女儿是“我”的东西,想通过两个女儿来满足他自己的虚荣。
女儿的美丽会让高老头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高老头曾经也是个走红的人物,显赫之极。
七月王朝复辟后,像高老头这样暴发起来的中小资产者是很让人看轻的,虽有钱,却没有地位。
于是他便将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愿望寄予在两个女儿身上。
他的女儿凭借父亲的巨额财产,顺利踏入了上流社会,高老头的那种小资产阶级所共有的攀援名贵的虚荣心得到了一种快意的满足。
父爱留痕_浅析_高老头_中所表现的父爱_谢玫玫

1834年巴尔扎克写下了《人间喜剧》文学大厦的基石———《高老头》,这是一幕社会悲剧,以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二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分两条主线并行展开,其中一条便是关于高老头的故事:高老头本为巴黎的一个面粉商,靠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而成了一个殷实富户,膝下有两个女儿。
他用一生积攒的财产大部分当作嫁妆把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把小女儿嫁给纽沁根银行家,自己留下一点生活费。
本以为从此可安享天年,谁料两个女儿挥霍放荡,嫁入豪门后以父亲为耻;可手紧的时候,她们都跑来找父亲要钱,高老头的钱袋日渐见瘪,但总竭力满足女儿的过分要求,最后他把衣物都典卖光了,一无所存,孤苦伶仃地死在公寓阁楼小屋里。
下葬时,女儿、女婿一个也没露面。
年岁变迁,一个多世纪后高里奥的父爱依然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爱的形式有多种,而高老头极端的父爱到底根源何处。
其一,他畸形的父爱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妻子死后他对妻子爱的转移。
他的妻子是拉·勃里地方一个富农的独养女儿,对他正是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书中写道:“高里奥赞美的是她生得又娇又嫩又结实,又灵巧又美丽,跟他恰好是极端的对比。
男人要有什么天真的情感,不就是因为能随时随地地保护弱者而感到骄傲吗,骄傲之外再加上爱,你便可了解许多怪僻的性情了。
”妻子死后,高里奥没有续娶,他的感情便从此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作者写道:“在她早死的情形下,疼爱女儿的感情便在高里奥心中发展到荒谬的程度。
死神夺去了他所爱的对象,他反把爱情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里奥对妻子高尚而痴情,他发过誓:永远不做对不起妻子的事,哪怕在她死后。
”法国十九世纪初正是革命后的动荡年代,高里奥的父爱表现为满足她们物质上的欲望,他倾其所能使女儿过着最奢侈的生活,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要什么有什么。
一来是对过世的妻子感情的转移使他的宠爱无度,二来便是父性使然。
不管时间流逝,物非人非,他总有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强烈的欲望。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盲目的爱,伤人伤己。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亲疏远近,都要有它固定的规则和体系。
太近了,双方感到窒息,要留有一点独立空间。
太远了,彼此的疏离冷漠又会加重关系的断裂。
打出生起,接触最多也最亲密的莫过于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好的教育和陪伴,是成长路上的遮阳伞和加速器。
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往往会让人一生活在阴霾之中。
怎么建立和谐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了我们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本文来说说一个不懂得爱和教育的父亲所造成的人生悲剧的故事。
高里奥是一个暴发户,中年丧妻,他将所有的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放任纵容,无条件的给予和不加引导,单纯的用物质满足来填补爱的匮乏,最后养成两个女儿的自私冷漠,到死都不能瞑目。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同时也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这部小说采用营造典型环境揭示典型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贪婪腐朽的丑陋面目深刻的展示出来,形象丰富内容逼真,读之不免心有余悸。
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当时社会的贵族和资产阶级有着敏锐而深刻的认知,从深层次挖掘出了他们堕落残暴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称赞他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
而这部《高老头》的问世也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他: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要伟大的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不懂得如何去爱高里奥原来是一个普通的面粉司务,闹饥荒的时候通过囤积面粉而发了家,成为有头有脸的商人,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虽然有两百万家资,但在精神方面确还是那个窘迫压抑的穷人。
他不懂得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也不会那些精致潇洒的休闲方式,在别人眼里仍是一个又蠢又粗野的工人。
毫无疑问,他是自卑的,不能融入他所处阶层的圈子,言行举行之间尽显洋相,是个专受白眼的可怜虫,老给人打哈哈的出气筒。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提供 了一面镜子 ,一面 “ 爱 ”的镜子 。 背景介绍 巴尔 扎克出生在法 国一个 由农 民上升为 资产者的家庭里 ,他 的父亲对他抱有很 大的 期 望 ,希望他能学 业有成 ,长大后成 为一 个 大律 师 ,可是 ,事与愿 违,巴尔扎克从 小就
构成 了相对完善 的法 国社会 ,特别是 巴黎 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 中的每 个 故事情节 ,人物的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了 人 的思 维 活 动 ,都 反 映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某种 社 会 关 系 ,这 些思 维 活 动 、社会 关 系 或多 或少 地 反映出了某种道德现象 。而巴尔扎克 的 《 人 间 喜剧 》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 廉人的社会 , 即 :封建贵族社会已经 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资产者 占 据统治地位 的社会 ,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 ,而世间最美 的 “ 爱 ”却成为了人们交换金钱的 “ 商 品”。 二、 “ 父 爱 ” 的悲 剧 性 《高老头 》,这个故 事发生在 巴黎 日内 维新街一个 叫伏盖公寓 的小旅 店里 ,它作为 巴 尔 扎 克 写 私 人 生 活 场 景 的一 部 成 功 著 作 , 成 功的塑造 了一个可怜 的父亲形象。 “ 他为 女J L f f ] 奉献 了一 切 ,但 临终前却没有 一个女 儿 肯去看他 ,死后 也没有一个女儿前 去为他 送 葬。”他 曾经答应他 的岳父他会一 辈子好 好 待他的妻 子,他 也做到 了这一 点,而且在 他 的妻子去世 以后 ,他 就将所有 的爱都 寄托 在两 个女儿 身上 ,认 为妻子 已经离 去 ,他必 须背起 父亲 、母亲 的双 重责任 ,他关注 的只 有他 的两个女儿 ,他诚心 的希望两个女儿能 得到 幸福 ,可是 ,事与愿 违 ,他得到 的,却 是两个女儿 的漠不关心 ,是一种 只有付 出没 有 回报 的爱 。 金 钱至上 的观 念,是 直接导致 高老头悲 剧命 运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在那样 一个 人性被 金钱 异化 的时代 里 ,高老头违 背 了 他 父 亲 的心 愿 ,过 着 形 式 单 调 ,内心 生 活却 非 常 之 丰 富 的生 活 。 作为 享有. “ 法 国现实 主义文学之 父”美 誉 的 巴 尔 扎 克 ,他 的风 俗 研 究 作 品 分 为 巴 黎 生活 场景 、外省 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 场景、 政治 生活场景 、乡村生 活场景这六个 部分 ,
谈高老头的父爱

谈高老头的父爱摘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幅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的形象格外鲜明,引人注目。
巴尔扎克对之倾注了深刻的感情,他在致韩斯卡夫人的信中写到:“我要在这部书里描写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无论是灾难、痛苦或不义,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
做平的主人公是一个父亲,他无异于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关键词:父亲父爱一.高老头的父爱对于高老头的父爱, 人们谈论得最多也争论的较大,不同时代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国内一方面的研究者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是封建宗法制观念的产物,另一方面的则认为是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父爱;国外则有评论家将高老头的父爱与性欲联系起来。
个人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是复杂的,不能偏执一词,但主体上我还是把它定位为一种真挚而深刻的父女之情,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又是其爱之方式不当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时代造成的悲剧。
1.真实的父爱首先,它符合社会真实。
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性泯灭,亲情淡薄,灵魂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高老头这一夸张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加自然地显示其真实性。
面对这一现实,高老头把他的“父爱”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从此渴望获得女儿对他的感情的回报。
其次,它符合性格真实。
高老头的“父爱”,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父爱,女儿们遇到麻烦了会担心并竭力地帮助解决,处处为女儿着想,不忍让女儿为难,这两个方面的揉合,就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情节顺应发展。
在高老头临终前,他发出了哀鸣和愤怒的咒骂,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更具有真实性。
2.伟大深沉的父爱高老头的父爱是持久而深沉的。
他对两个女儿强烈的爱一直从她们小时候持续到自己去世:一开始,他为女儿出聘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等到她们长大了,又给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嫁给社会上的体面人物。
高老头的父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在他即将死去时,他的女儿也不来看他一眼。
他却对欧也纳说:“你是我的儿子,欧也纳。
《高老头》中体现的父爱研究

《高老头》中体现的父爱研究
“高老头”是一部著名的故事作品,讲述的是老人与两个孙子之间的父爱关系。
故事中,老人介绍自己的孙子,并说他们像小公鸡那样让他开心。
此外,老人把两个孩子封装在自己的胳膊里,表现出深沉的父爱。
《高老头》中体现的父爱很温柔,这表明老人把孙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他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还把孩子们关在自己怀里,像母亲一样爱护他们。
这说明老人对孩子们已经形成了特别深刻的感情。
另外,老人为孩子们创作出诗歌来充实他们的生活,这些诗歌传达着他对孙子的深厚的爱。
老人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传递人文价值观。
用他深厚的爱与仁慈,让孩子们感受到父爱和温柔。
从老人的行动来看,他真正的爱他的孩子。
在普通的生活中,老人使用他的智慧,试着把孩子们的生活的充实起来,而不是去制造形式上的礼物。
在老人的心中,他的孩子是最重要的,他重视他们的成长,发挥自己的父亲精神。
总而言之,《高老头》中体现的父爱,表明老人对孙子有着深深的爱,他们用深厚的爱和仁慈去爱护孩子,而不是靠物质礼物。
老人关心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爱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这正是有父爱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编号:SMXP--P60-R002 日期: 2012年 11 月 28 日保存期:三年保存部门:专业教研室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一、高老头畸形父爱的表现 (3)二、高老头父爱的畸形心理 (4)三、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及其原因 (5)四、父爱形象的典型化及其意义 (7)参考文献 (9)浅析《高老头》中的畸形父爱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在《人间喜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文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本文从高老头畸形的父爱表现、畸形心理、父爱悲剧及其原因等几方面进行阐释,通过分析高老头畸形的父爱和其悲剧性的结局,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上升、贵族阶级没落衰亡时期金钱的统治作用和金钱至上原则的罪恶。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畸形;悲剧性高老头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
他顺应时代潮流做起面粉生意,打击同行,制造饥荒,并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4]。
他的妻子死后,他把全部的希望和精力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的生活奢侈得如公爵的情人。
但是伟大的父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到最后“柠檬榨干了”,高老头像野狗一样惨死在伏盖公寓。
高老头的悲剧有一定的时代因素,但主要源于他超乎寻常的畸形父爱。
一、高老头畸形父爱的表现日常生活中,高老头最大的快乐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各种幻想,他聘请最优秀的教师对两个女儿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4];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
到出嫁的年龄,高老头还让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将大女儿阿娜斯大齐许配给雷斯多伯爵,做了贵族夫人;将小女儿但裴纳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银行家太太。
女儿出嫁时,高老头还用了他一半的财产做陪嫁,给了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
在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愈加深入,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们的脸面。
他把铺子盘了出去,搬进了肮脏颓败的伏盖公寓。
高老头可以为看下女儿甘愿忍受女婿的侮辱,可以倾其所有地为女儿偿还债务,甚至可以为女儿找情夫充当中介人。
在高老头看来,女儿们能在上流社会立稳脚跟,受人尊敬,自己脸上也就有了光,也就会再受到上流社会的垂青和另眼相看。
小说中有很多语言、动作的描写,全方位的表现出高老头超乎寻常的热烈父爱。
他说:“她们经过时对我笑一笑,我顿时觉得天空射出一缕金色的阳光,照得大地一片辉煌。
”“我不想我的两个宝贝女儿因为我与她们夫婿不和而感到痛苦,宁愿偷偷去看她们。
这种暗中会面,乐趣无穷。
”“我羡慕给她们拉车的马,真愿做她们膝上的小狗。
”“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 [1]。
高老头还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子。
他完全沉浸在只爱女儿的狭小世界里,对女儿的爱成了他生活唯一的乐趣和安慰,他把女儿视为“天使一般”,甚至是崇拜的偶像。
只要别人提及和他女儿有关的事情,他的眼睛就会发亮,精神百倍,原本毫无生气的脸也会容光焕发,否则他就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迷迷糊糊,本人也显得老态龙钟。
这种种现象,刻画了一个疯狂爱女的父亲,一种畸形的父爱。
二、高老头父爱的畸形心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决定于他内在的性格心理,高老头所表现出来的畸形父爱,与他心理状态上的畸形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为驱赶寂寞、孤独而爱。
高老头作为孤寡老人,当他的情感无法得到充分发泄的时候,他就会陷入孤独和寂寞的状态中。
高老头在物质上很富有,但是物质既不能直接解除他的烦恼,也不能直接使他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高老头为了挣破孤独寂寞之网而施爱。
作品中,高老头的妻子是他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他为拥有她而骄傲,他们过了七年圆满的幸福生活,后来他的妻子不幸逝世,他的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挫折,整个情感陷入一种孤独的恐慌之中。
最后,高老头只好将所有的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在她们身上实现自己情爱的目标。
高老头是想通过对女儿的爱建立一个家庭,来维持内心平衡,在这个家庭里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温暖。
女儿们爱他,敬重他,他可以尽情享受做父亲的尊荣,从而逃避孤独,逃避寂寞。
开始他是满足女儿物质和金钱的需求过后,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后来就只希望和她们在一起,想方设法接近女儿。
此时高老头对女儿异乎寻常的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爱的激情,父爱也不再是纯粹的父爱,而是父爱、情爱的混合,最后竟异化成为一种病态心理。
他临死前说道,“我的嗜好,我的情妇,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1]。
只要听别人提起女儿,能看上女儿两眼,他精神上就感到满足,甚至他的病也会好起来。
他的异常反应让别人误会他的女儿是他的情妇,但他丝毫不觉,他已经完全失去自我,他的存在只是为了爱女儿,否则他就会质疑活着的意义。
他的这种畸形心理,使他只知道一味的为女儿付出,以至于两个女儿堕落。
其次,高老头是资产阶级社会营造者中的一员,和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一样,他把金钱看得非常重要,觉得没有金钱世界末日就要到了。
他对金钱盲目的崇拜,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的爱。
[4]作为父亲,由于他的这种病态心理,决定了他父爱的内容多半是用金钱来满足女儿的一切欲望。
他没有尽到一个真正作父亲的责任,没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女儿,使她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自己节俭,却纵容地给予女儿奢侈的享受,这种一味地金钱上的给予和宠爱,使女儿们养成了挥霍和向父亲索取的习惯,且对他的给予已熟视无睹。
为了给女儿找钱,他愿意杀人放火,当他无力替女儿还债时,他觉得惭愧死了,手头没有钱给女儿时,他说:“不中用了,再不能说是父亲了!”[3]在他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似乎可以划等号。
就在他病重时,他还想赚上几百万,继续买女儿的爱。
从高老头渗入骨髓的对金钱的崇拜,其畸形心理可见一斑。
事实上高老头这种畸形心理是他所处的时代的畸形造成的。
三、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及其原因高老头是一部彻头彻脑的悲剧,如果高老头能得到到女儿们的些许感动和回报,或许这个人物就不再是一个悲剧了。
他为女儿耗尽所有资产和最后的一份精力,而她们却连他丧葬的费用都不肯承担。
若没有拉斯蒂涅倾囊相助,那么高老头将会被抛尸街头。
如高老头这般痴情的父爱,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并没有得到他女儿们的一丝回馈。
他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遭到那样无情的对待。
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也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高老头那为女儿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有其伟大之处,被称颂为“父性的基督” [4]。
造成高老头悲剧的原因:首先是他对女儿不明是非的溺爱。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无非是希望维系小市民那种天伦之乐的生活情趣。
他试图在女儿身上花费大批的金钱来“买”他们的感情。
“我一向对她们百依百顺。
为了让两个女儿和她们的丈夫都不敢怠慢他,两个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使高老头暂时获得了“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吃饭” [3]的待遇。
临死前,高老头还想“拥抱她们”“再看她们一次”,还担心着“她们的财产遭到了危险,又是落在怎样的丈夫手里!”[3]面对不孝的女儿,他还替女儿辩护:求上帝,说女儿一向孝顺,“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3]在自己被病折磨得“五脏六腑都在烧”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天哪!我死了,谁替她们挣钱呢?我要为她们上奥特塞去,上奥特塞做面条生意。
”[3]对于女儿的绝情,高老头都怪罪于两个女婿“女婿是毁坏女儿的坏蛋,他把一切都污辱了。
再不要有结婚这回事!结婚抢走我们的女儿,叫我们临死看不见女儿。
”[3]临死前的高老头仍挣扎着说“我祝福她们,祝福她们” [3]。
高老头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在金钱上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
两个女儿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所谓的天伦之乐、父女之情,对她们不过是对牛弹琴,她们的金钱至上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在心底。
因此,可以说,高老头畸形的父爱,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之一。
其次,资产阶级社会的拜金潮流,无情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崇尚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社会,“崇高的父爱”是斗不过金钱的[2]。
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追逐金钱的世界,在资产阶级里,每桩婚姻都是一次交易,婚姻的背后也可能蕴藏着罪恶的阴谋[2]。
但裴纳为了金钱嫁给了纽沁根,拉斯蒂涅为了金钱去追求但裴纳,潜逃苦役犯伏脱冷盅惑拉斯蒂涅谋财害命,娶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维多莉。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就是当时社会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典型人物。
当高老头有钱时,他们对高老头的照顾是多么周到、体贴,“她们陪我坐着车子上戏院,我在她们的晚会里爱待多久就待多久。
她们承认是我的女儿,承认我是她们的父亲。
”[3]她们“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
”[3]当高老头财产所剩无几而搬到伏盖公寓时,他在女儿、女婿眼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先是遭到女儿的白眼,女婿的侮辱,后来竟很难登上女儿的家门,只能偷偷摸摸的看女儿。
财产被榨干后,临终前想见女儿一面也不可能。
高老头“撕心裂肺的哭诉”也唤不回女儿的到来。
由此可见,高老头是金钱关系的严重受害者。
最后,高老头性格矛盾性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老头的世界里充满了矛盾,他就像一个多重性格的怪物,他内心充满渴望,而又总是压抑自己。
他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们的裙裾[2]。
这种种行为,恰恰是高老头内心极度渴望的表现,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牺牲,却别无所求,其实在他的内心里有很强烈的渴望,渴望两个成为贵妇的女儿能够回头看看这个紧紧跟在她们马车后的老父亲。
高老头临终前哭得死去活来,多么希望女儿能够来看他,给他一个临终的亲吻,但是两个女儿都在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上流连忘返。
高老头在见不到女儿时,有几次都在恶狠狠的咒骂女儿,“简直是些下流东西,流氓婆”“把她们抓来!叫警卫队,叫军队!”[3]这些咒骂够狠。
但恰恰也反衬了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深深的爱。
每次咒骂之后,高老头马上就会否认自己咒骂过她们:“谁说的?你知道我是疼爱她们的!”把女儿的不孝怪罪到女婿身上“是我女婿不准她们来的呀。
杀死他们!杀雷斯多!杀纽沁根!他们是我的凶手!”[3]其实高老头知道女儿的无情无义,只不过他一直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他压抑着自己的内心,每次受到女儿的怠慢之后,内心也很痛苦矛盾,但他不去反省,不去面对,反而千方百计用金钱去讨好女儿,他的这种矛盾性格导致了事情的恶性循环,也加速了他悲剧性结局的进程。
他潜意识里痛恨女儿的不孝,所以当他在最后神志不清时,对女儿恶毒地咒骂“我恨她们,我会半夜从棺材里爬出来咒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