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

合集下载

一个不能与时俱进者的悲哀_高老头_父爱悲剧原因浅析

一个不能与时俱进者的悲哀_高老头_父爱悲剧原因浅析
二 女儿们变了,高老头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改
变;女儿的改变是因为社会的改变,高老头同样没有意识到。 从高里奥的发家史看,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靠投
机大发横财的暴发户,但是社会变了,高老头悲剧发生的年代 虽然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然而新兴资产阶级已经成为时代 的主宰。高老头身在这样的社会,也唯利是图,但思想上还保 存着封建家庭观念,“因为他是暴发户,刚从劳动人民中分化 出来,小市民千百年来养成的温情脉脉的封建义务观念,还千 丝万缕地与他的灵魂联结着,来不及一切两断。”[3][p88]所以 我们看见高老头并没有把金钱关系带进家庭,对女儿的爱不 讲回报。但正因为如此,高老头无偿的爱,加之女儿们在社会 的“后天学习”,围绕金钱的生存法则已深深植根于她们的脑 海,这是高老头始料未及的。新时代的交替及高老头对社会 影响家庭的不察觉,“使他成为精明的商人和痴愚的父亲。”
三 那么高老头能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呢?其实在与 社会争夺女儿过程中,高老头并没有尽力。在女儿们从小以 来的教育中,高老头没有教她们学会感恩。在女儿们长大嫁 后的荒唐行为,高老头没有加以制止,而愈加纵容。高老头的 自私,坚持做人孤独为伴,为世所不容。社会碰壁后,消极逃 避,不敢卷土重来。以上一系列的不尽力,又可归因于他没意 识到女儿的改变、社会的改变,他没与时俱进。 他的生意头脑是精明的,但没有帮女儿夺回财产;他恨女 婿,恨他们夺走了他的女儿们,但他终究斗不过女婿。 高老头父爱的悲剧来源于自己不能与时俱进,也来源于 社会,高老头所生活的环境,但更多高老头自身的原因,他的 悲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警世作用,当然也为 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
பைடு நூலகம்242
9 2 0 0 9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通过分析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文章将首先概述《高老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深入探讨父爱悲剧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富有的面条商,他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欲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他的父爱却最终走向了悲剧,被女儿们遗弃,最终像野狗一样死去。

这种父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亲情的冲击和破坏。

小说中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夫人也面临着金钱的冲击和挑战。

她表面上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但在感情上却是被动的,被金钱和权力所控制。

她的命运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进一步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伦常和亲情的扭曲和破坏。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揭示金钱对亲情、伦常和人性的冲击,以及贵族妇女在金钱面前的历史性衰败。

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对人性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二、《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父爱被描绘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高老头,这位有钱的面条商,以他一生的痴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爱悲剧的典范。

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他无尽的溺爱中长大,但他最终却被她们遗弃,孤独地死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情,它深沉而热烈,无私而执着。

然而,这种父爱在高老头那里却走向了极端,变得偏执而扭曲。

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们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试析《高老头》作品中畸形的父爱

试析《高老头》作品中畸形的父爱

试析《高老头》作品中畸形的父爱徐世平[内容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作品中塑造的十分成功一个文学形象,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作者将高老头对女儿们特别的父爱和女儿们对高老头的遗弃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虚伪的本质。

高老头具有痴情般的父爱,无限溺爱女儿,以金钱为基础和手段满足女儿的欲望,把金钱和纵容看成是爱,而最终导致悲剧。

在社会中,高老头是个资产者,与时代共舞,与潮流中大多商人一样具有的追逐金钱品性。

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是历史悲剧中必然毁灭的见证物。

他恪守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像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关键词]:父爱阶级金钱父道轴心金钱轴心资本主义父爱是人类中一种普遍而又伟大的情感,但不同阶级的人,在表达父爱时有不同的方式,既出于人之常情,又出于一定的阶级观念,由一定的阶级观念决定,使得他们的父爱带有不同的阶级色彩。

当然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父爱作为一种人之常情,既拥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具体性。

它的具体性就表现在父爱是同一定时代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不同阶级观念以及与之有联系的表达父爱的不同方式,就使得不同阶级的父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同的阶级色彩和内容。

一、高里昂老头是“父爱的代表”高里昂老头是巴尔扎克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个“父爱的代表”,他的父爱既包含封建宗法观念的色彩,也有资产阶级观念的色彩。

他是一个在大革命中靠粮食投机而大发横财的面粉商人,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

他十分注重人伦情感,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封建宗法制市民程度上。

他对两个女儿的爱都是出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念。

他仍保留传统的封建思想,特别看重骨肉和家庭亲情,关心妻子,疼爱女儿,把自己的一切都系在家庭和女儿身上,只要女儿快乐,他就快乐。

父爱留痕_浅析_高老头_中所表现的父爱_谢玫玫

父爱留痕_浅析_高老头_中所表现的父爱_谢玫玫

1834年巴尔扎克写下了《人间喜剧》文学大厦的基石———《高老头》,这是一幕社会悲剧,以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二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分两条主线并行展开,其中一条便是关于高老头的故事:高老头本为巴黎的一个面粉商,靠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而成了一个殷实富户,膝下有两个女儿。

他用一生积攒的财产大部分当作嫁妆把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把小女儿嫁给纽沁根银行家,自己留下一点生活费。

本以为从此可安享天年,谁料两个女儿挥霍放荡,嫁入豪门后以父亲为耻;可手紧的时候,她们都跑来找父亲要钱,高老头的钱袋日渐见瘪,但总竭力满足女儿的过分要求,最后他把衣物都典卖光了,一无所存,孤苦伶仃地死在公寓阁楼小屋里。

下葬时,女儿、女婿一个也没露面。

年岁变迁,一个多世纪后高里奥的父爱依然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爱的形式有多种,而高老头极端的父爱到底根源何处。

其一,他畸形的父爱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妻子死后他对妻子爱的转移。

他的妻子是拉·勃里地方一个富农的独养女儿,对他正是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书中写道:“高里奥赞美的是她生得又娇又嫩又结实,又灵巧又美丽,跟他恰好是极端的对比。

男人要有什么天真的情感,不就是因为能随时随地地保护弱者而感到骄傲吗,骄傲之外再加上爱,你便可了解许多怪僻的性情了。

”妻子死后,高里奥没有续娶,他的感情便从此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作者写道:“在她早死的情形下,疼爱女儿的感情便在高里奥心中发展到荒谬的程度。

死神夺去了他所爱的对象,他反把爱情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里奥对妻子高尚而痴情,他发过誓:永远不做对不起妻子的事,哪怕在她死后。

”法国十九世纪初正是革命后的动荡年代,高里奥的父爱表现为满足她们物质上的欲望,他倾其所能使女儿过着最奢侈的生活,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要什么有什么。

一来是对过世的妻子感情的转移使他的宠爱无度,二来便是父性使然。

不管时间流逝,物非人非,他总有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强烈的欲望。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

论高老头的父爱形象摘要:高老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非常疼爱两个女儿,甚至已经超出了寻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但是他对女儿的爱却并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最终孤伶伶地死在了公寓。

他的形象是一个悲剧,一个父爱的悲剧,而早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则是他那畸形的父爱、不单纯的动机和社会所流行的资产阶级金钱原则,这样他的形象就成了一个被金钱毁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而巴尔扎克也正是通过对他这种典型形象的描写来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有力的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金钱原则。

关键词:金钱父爱形象畸形典型悲剧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它一向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文章主要写了高老头为了对女儿的爱付出了所有到最后却没有得到丝毫回报,最终孤伶伶死去的悲剧一生,通过对高老头悲剧形象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金钱至上、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抨击。

高老头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出身微寒,年轻的时候以贩卖挂面为生,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非常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她们聘了最优秀的教师对她们进行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又让她们打扮的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后来为了讨好她们有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将她们嫁给了社会上体面人物,大女儿阿娜斯大齐嫁给了雷斯多伯爵,作了贵族夫人,而小女儿但裴娜就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也踏进了达官贵人家的门槛,而高老头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又卖掉了自己的店铺,住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但是他的两个女儿却并不因此就停止对她们父亲的压榨,仍然在挥金如土之后不停的向高老头伸手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节衣缩食,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甚至变卖了最后一点财物来满足女儿们的要求,但他的女儿们却在榨干父亲的所有钱财让老人变的一贫如洗的时候再不让父亲登门,到最后高老头得了中风症弥留死亡之际想见他两个女儿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高老头也就这样带着满腹的遗憾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在文学作品中,父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许多经典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伟大而深厚的父爱。

本文将以《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和高老头为例,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来传达父爱主题。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

李尔王这个角色在失去权势之后,展现出了他对三个女儿的父爱。

在故事中,李尔王虽然被两个女儿背叛,但他的爱却是无条件的。

他对女儿们的爱,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身份或者地位,而是因为她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这种无条件的父爱,正是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的。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为了女儿而付出一切的父亲。

他有两个女儿,为了她们的教育和未来,高老头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在女儿们长大成人后,高老头却遭到她们的背叛和遗弃。

然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高老头都从未抱怨过,也从未放弃过对女儿们的爱和。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悲惨命运,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李尔王的父爱是无私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女儿们。

当两个女儿背叛他时,李尔王的内心是痛苦和绝望的,但即使这样,他仍然保持了对第三个女儿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坚定的父爱,使得读者为之动容。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则通过高老头的命运,传达了父爱的执着和无私。

高老头为了女儿们的未来不断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即使在女儿们背叛他之后,高老头仍然没有停止对她们的和关爱。

这种无怨无悔的父爱,使得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加强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就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展现李尔王的父爱。

例如,当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背叛时,他痛苦地呼唤着:“给我眼睛,我要看见你们!”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李尔王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也运用了类似的文学手法来描绘高老头的父爱。

例如,当高老头在病重时听到女儿们的消息时,他挣扎着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说道:“她们来了!她们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高老头对女儿们的思念和关爱。

高老头中的父爱

高老头中的父爱

品评《高老头》中的父爱陈彦宇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有着一段由一个善良的父亲演绎的悲惨故事,离奇而又黑暗的情节中充斥着太多的冷漠与残酷,也在映射着现实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很多人读完这部作品后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批评高里奥的“育女无方”,称他这种渗在金钱中的爱为“病态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意识到他们在忘情而又激愤地批评高老头时,也扇了自己两耳光,因为批评的对象已然包括了批评者自身。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被高老头凄惨的结局给深深感染了,目光都集中在“一个可怜的父亲”和“父爱悲剧的代名词”上了,都被一种莫名的愤慨和悲悯之情包裹住了,进而忽略了高里奥将父爱渗进金钱抛向女儿时的具体做法和想法了。

那其实是一个男人打被人叫爸爸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没有什么不符合所谓的“育人原则”的举动和思绪,因为其间包含了“爱”这个让人难于诠释的字眼,里面揉陈着一种斩不断、驱不散的情愫。

而且它一直从历史的昨天绵延到了现实的今天,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它还将继续被带到未来的明天。

所以这就给我们的思绪带来了新的思考:究竟是“爱”错了还是父亲错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且不管两姐妹如何奢靡,但对高里奥而言,站在一个男人一个父亲的立场来说,这是痛苦且艰难的,要又当爹又当妈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我们先不去讨论两姐妹是什么时候失去母亲的)。

况且他还是个商人,一面要打理生意,一面还要持家育女,其中的酸楚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但后世千千万万的读者却基本忽略了这些家庭背景,更别说设身处地的为他想过这些。

就算是物质条件更加充盈的今天,又有几个男人敢保证能赶上高里奥的这些作为,又有多少人能说遇到了同样的境遇时,除了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关心和照顾外,更多的不是将爱化进金钱里,用金钱和物欲来浇灌孩子的成长?所以我觉得世人对高老头“父爱悲剧”的评价过于偏激了。

其次,从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层面而言。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爱”的误区--浅析《高老头》中“父爱”的悲剧
这 部 作 品 中 ,描 写 了 高 老 头 作 为一 个 父 亲 的 悲剧命运 , 揭 露 了在 金 钱 左 右 下人 性 的异 化 , 生动的展现 了其父爱的悲剧性 。为我 们后世
提供 了一面镜子 ,一面 “ 爱 ”的镜子 。 背景介绍 巴尔 扎克出生在法 国一个 由农 民上升为 资产者的家庭里 ,他 的父亲对他抱有很 大的 期 望 ,希望他能学 业有成 ,长大后成 为一 个 大律 师 ,可是 ,事与愿 违,巴尔扎克从 小就
构成 了相对完善 的法 国社会 ,特别是 巴黎 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 中的每 个 故事情节 ,人物的每一段对话 ,都反映了 人 的思 维 活 动 ,都 反 映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某种 社 会 关 系 ,这 些思 维 活 动 、社会 关 系 或多 或少 地 反映出了某种道德现象 。而巴尔扎克 的 《 人 间 喜剧 》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 廉人的社会 , 即 :封建贵族社会已经 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资产者 占 据统治地位 的社会 ,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 ,而世间最美 的 “ 爱 ”却成为了人们交换金钱的 “ 商 品”。 二、 “ 父 爱 ” 的悲 剧 性 《高老头 》,这个故 事发生在 巴黎 日内 维新街一个 叫伏盖公寓 的小旅 店里 ,它作为 巴 尔 扎 克 写 私 人 生 活 场 景 的一 部 成 功 著 作 , 成 功的塑造 了一个可怜 的父亲形象。 “ 他为 女J L f f ] 奉献 了一 切 ,但 临终前却没有 一个女 儿 肯去看他 ,死后 也没有一个女儿前 去为他 送 葬。”他 曾经答应他 的岳父他会一 辈子好 好 待他的妻 子,他 也做到 了这一 点,而且在 他 的妻子去世 以后 ,他 就将所有 的爱都 寄托 在两 个女儿 身上 ,认 为妻子 已经离 去 ,他必 须背起 父亲 、母亲 的双 重责任 ,他关注 的只 有他 的两个女儿 ,他诚心 的希望两个女儿能 得到 幸福 ,可是 ,事与愿 违 ,他得到 的,却 是两个女儿 的漠不关心 ,是一种 只有付 出没 有 回报 的爱 。 金 钱至上 的观 念,是 直接导致 高老头悲 剧命 运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在那样 一个 人性被 金钱 异化 的时代 里 ,高老头违 背 了 他 父 亲 的心 愿 ,过 着 形 式 单 调 ,内心 生 活却 非 常 之 丰 富 的生 活 。 作为 享有. “ 法 国现实 主义文学之 父”美 誉 的 巴 尔 扎 克 ,他 的风 俗 研 究 作 品 分 为 巴 黎 生活 场景 、外省 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 场景、 政治 生活场景 、乡村生 活场景这六个 部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爱的悲歌
——从高老头的临终泣诉看他的父爱悲剧
摘要: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

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将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贯穿整部作品始终的是一曲关于父爱的悲歌。

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中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退休面粉上高里奥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却在被榨干最后一分钱后被两个女儿遗弃,以致惨死在黑暗破陋的伏盖公寓里。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身上带有浓浓的金钱至上的印记。

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

他把女儿当做天使,让高老头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

他可以为了女儿抛弃一切,仅仅就是为了得到女儿的一个笑容。

在两个女儿面前,他会不由自主地忘了自己,一切以两个女儿的要求惟命是从,人的自我独立性不自觉地被淡化了。

然而这种极致的爱在那个人情淡漠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显得极为突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早已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

且不说高老头的爱里掺杂了多少过度的溺爱成分或者其他因素,他对妻女的那种爱几近可堪称是人类亲情的典范。

看似这种突兀的存在不容于世,却恰巧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高老头是个靠饥荒牟取暴利而后发家的面条商暴发户,一方面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儿,
另一反面他却又不肯接受新时代的改变,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没有文化,不懂上流社会的交际规则,因为这个理由他也不只一次被自己的女儿女婿所鄙夷嫌弃。

可以说,他穷得只剩下钱。

那个时代只教会了他用钱去换取任何东西。

所以他只有用钱去拴住自己的女儿对自己的爱,甚至用钱去换取女儿和自己的亲密。

他对两个女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却不知道自己这样长期以来的溺爱养成了女儿们自私自利的性格,当她们要钱时,甜言蜜语好话说尽。

所以两个女儿未嫁前,高老头一家还温情脉脉其乐融融;而高老头被两个自私的女儿榨干了最后一分钱后,用金钱铸就起来的爱的堡垒瞬间坍塌,高老头再也没有钱可以用来去换取女儿们的爱,对于女们来说,高老头再也没有了可以利用的价值,便毫不留情地将老父亲抛弃。

这样极致的爱本就是用金钱筑起的,面对没钱时就变得不堪一击。

高老头虽然作为故事的主角,却在前五章里面很少看到他的话语。

他自卑懦弱,胆小怕事,两个女儿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女儿外的世界他从未想要踏进过,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活在两个女儿对他的态度里。

但他面对两个女儿时,又表现得奴颜婢膝,畏畏缩缩。

所以,他甚少和别人交流,即使女儿对他不好他也从不抱怨,也不对别人诉苦。

直到最后一章,高老头即将离世。

在这一段时间里,高老头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很复杂。

从一开始对两个女儿来为自己送终抱有希望到渐渐绝望,再到绝望中又抱有希望,他一次次的自我欺骗和最终幻想的破灭,终于将他的精神彻底击垮与肉体一起走向灭亡。

他在弥留之际时亲眼目睹了两个女儿的绝情,精神与肉体同时面临着崩溃,高老头彻底爆发了,他对着拉斯蒂涅等一批人泣诉了很长时间,也许他最后说的话比他在人生最后十年里说的话还多。

通过高老头这些泣诉的话语,我们可以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将摘取一些片段进行具体分析。

“人家这么说,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


“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我可以住在一所公馆里,有漂亮的屋子,有我的仆人,生着火;她们都要哭做一团,还有她们的丈夫,她们的孩子。

这一切我都可以到手。

现在可什么都没有。

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啊!我的钱到哪儿去了?倘若我还有财产留下,她们会来伺候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


这两段话几乎可以算是高老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他第一次深刻认识
到自己和女儿们的实质关系。

金钱决定了一切,当他有钱时,他便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那些天伦之乐;而当他没钱时,女儿们则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甩掉自己的父亲。

“父亲”这个含义早已不知不觉地和“金钱”挂上了钩,所以当父亲的金钱全部被挥霍殆尽时,“父亲”的含义也就不存在了。

可以说,金钱是所有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高老头用金钱养大了女儿,却也是用金钱毁灭了两个女儿和自己。

“那时他瞪我一眼,因为我说错了话,丢了她的脸我很想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可是我只懂得一样:我在世界上是多余的”小说前面的描写使得高老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没有情趣且情感迟钝的人。

这些话语表明高老头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人。

虽然他有钱的时候,别人对他非常恭敬,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这个社会所孤立和抛弃的。

因为他不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不像时人那样奢靡享乐。

他对于别人对他的排斥和漠视非常的敏感,尤其是女儿对他的态度变化他更像狗对气味一样敏锐。

他所有“敏感”的来源都是因为自己固步自封,不肯接受新事物的改变。

作为新旧社会交替的一个产儿,高老头既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又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守旧势力;新时代造就了一个万贯家财的面粉商,而高老头从骨子里却坚持活在旧社会里。

他对这个新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他不会享乐,不会交际,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和两个擅于交际享乐的女儿的距离越来越远时,他发出了自己是“多余的人”的感慨。

“社会,世界,都要靠父道做轴心的;儿女不孝顺父亲,不要天翻地覆了吗?”
高老头发出了疑问,因为他仍旧彻彻底底地活在封建社会里。

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作为家长的地位更是崇高。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人不再绝对地从属于家庭,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长的父亲已经地位随之下降,社会世界不再靠父道做轴心。

金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轴心。

高老头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他虽然也知道在当今社会“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但是他还是不能做到把金钱放在比亲情更重要的地位上。

金钱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他还没有异化到葛朗台那种把金钱当做目的和精神依托的地步,他有着传统的价值追求。

正如上面所说,新旧社会交替,老一辈人的习惯和性格来源于旧社会,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社会“把父亲踩在脚下”,金
钱破坏了原来的父女关系。

高老头溺爱女儿,因为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他也是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由于不适宜社会而导致的内心的自卑和空虚。

他需要从女儿那里得到关爱来消除心中的空虚感和被抛弃感。

“哎!做老子的多蠢!我太爱她们了,每次都回头迁就她们,好像赌棍离不开赌场。

我的嗜好,我的情妇,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在文本当中有多处地方都写到高老头对两个女儿超乎寻常的溺爱。

原来妻子是他“敬爱和崇拜的对象”。

妻子早逝后,他便将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他满足她们一切的欲望,对她们千依百顺。

两个女儿对他来说,几乎就是神,他甘愿卑躬屈膝地供奉着。

前文有多处可以印证这点。

例如“他躺在女儿脚下,亲她的脚,老半天盯着她的眼睛,把脑袋在她的衣衫上厮磨;总之他像极了一个极年轻极温柔的情人一样风魔。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

长期的溺爱导致他给两个女儿的爱本就是有缺陷的,他的一次次纵容只是助长了女儿们“金钱至上”的嚣张气焰,更无视亲情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成为暴发户,而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传统的人。

他在新旧交替中显示出极其的不适宜,而又对新时代的生活不感兴趣,因此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他在生活上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是他的妻子。

在妻子死后又把对妻子的爱转嫁到女儿身上。

而他唯一拥有的就是金钱,于是金钱也成了唯一表达爱的方式。

女儿们在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变得自私自利。

随着高老头钱财的流失,女儿们也都绝情地弃他而去。

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

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将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这个关于父爱的悲剧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

高老头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

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最后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参考文献(1)巴尔扎克. 高老头[M]. 北京. 译林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