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民乐县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沙漠马铃薯种植基地和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对该县马铃薯贮藏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民乐县;马铃薯贮藏;问题;对策

由于马铃薯冬贮数量骤然增加,受贮藏方法、贮藏条件、管理技术的局限,贮藏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鲜薯在贮藏期间出现了热生芽、冷受冻、湿腐烂、干软缩、见光变绿发麻等问题。普通的贮藏方法,一般年损失率约为15%~35% 左右,严重者达50%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浪费和损失,必须科学贮藏,科学管理,才能延长食用和加工时间,达到预期效果。

1民乐县马铃薯贮藏现状

200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 320hm2,平均鲜薯产量35.40吨/hm2,总产11.80万吨,亩收入1 000元左右。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骤增至7 333.40 hm2,今后3~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至40 000hm2。由于马铃薯冬贮数量骤增,给马铃薯贮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农户在马铃薯贮藏技术方面,长期形成了一种传统性思维做法,就是不受冻为原则,其它贮藏因素考虑甚少。再加上当地农户主要采用地下式窖藏方式,即依各地地势、土质、地下水位、气候特点、建筑材料取材难易和经济条件等,建造小型井窖、窑窖和棚窖,个别生产单位建筑砖石结构的地下或半地下式分贮藏窖。据调查,上述不同形式的贮藏方式,绝大多数无强制性调节温湿度的设施。因此,收获后不论块茎的预贮、整理、入窖方法还是窖藏期间的管理,均达不到贮藏要求,造成了次年出窖时约有l5%~30%的贮藏损失,因此,贮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和改进。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入窖质量差

入窖质量就是要求入窖薯块完整、薯皮干燥、无病烂及其它杂质等。秋收季

节,马铃薯收获期相对比较集中,由于农户劳力不足,时间紧迫,同时农户图省事、不愿多投入等原因,不经预贮、挑选,直接将带土的块茎包括病烂、伤薯一起入窖,降低了入窖质量。尤其是病烂块茎,将各种病菌直接接种到薯堆内,成为发病苗源;伤薯的伤口易于病菌侵染,为病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创造了条件;没有经过预贮的块茎,在入窖后,块茎含水量较高,呼吸旺盛,出现“出汗”现象,增大了窖内湿度,为病菌繁殖传染和萌芽打下了基础;泥土多造成通气不畅,窖温升高致使块茎呼吸作用加强,促进了各种生理生化进程,使块茎提早发芽,降低了品质。

2.2品种混贮

一些农户沿袭旧的贮藏习惯,将种植用不同品种或不同用途块茎贮藏在同一个窖内,造成品种混杂,病害传播,严重影响了种性。同时对保证食用品质和加工价值极为不利。

2.3管理不科学

许多农户在贮藏管理方面养成了懒惰的“自然管理”习惯,即在马铃薯入窖后到天冷时封住窖口至次年出窖时打开窖门,贮藏期间对窖内温湿度既不进行检查调节也不通风换气,任其自然发展,很容易造成病伤、发芽等损失。

2.3.1病。病害的第1类是侵染性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黑茎病、枯萎病等。这些病害在田间时已经发生侵染,进入窖内继续发展。还有在窖藏条件下,受若干弱性寄生菌的侵染而发病的。如干腐病、软腐病。第2类是非侵染性病害,如冻害、马铃薯黑心病,是直接由窖藏的不适宜温湿度条件而引起。

2.3.2伤。薯块皮薄质嫩,含水量高,收获、运输、入窖过程中容易造成创伤破皮,许多贮藏期病害又大都从伤口侵染。因此,伤口的多少,愈合的快慢和程度与贮藏病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不适宜温湿度条件又延缓了薯块伤口愈合的快慢和程度。

2.3.3热。马铃薯块茎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因而入窖初期,窖内温度很快升高,加上湿度大,二氧化碳积聚多,常常形成无氧呼吸而产生有毒物质。如果通风不良,窖温长期不易下降,往往造成热害,并导致多种窖藏病害侵染。

2.3.4湿。窖藏薯块在伤、热条件下,势必进一步加强呼吸,所产生的水分又不能及时散发,凝结在薯块表面,就会引起湿害。同时,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许多病菌萌发、繁殖和蔓延,导致窖藏病害加剧。

2.3.5冻。收获前后,薯块在田间已受低温侵袭,或收获后暴露田间未及时入窖,最易导致冻害。贮藏期在“小寒”“大寒”前后,温度极低,如窖口封闭不严,窖温长期低于1 ℃,极易引起冻害。

2.4贮藏窖建造不合理

据调查,目前农户的贮藏窖无通风孔,窖门既是入窖口又是通气口,无法正确调节窖内温湿度和新鲜空气的流通。有些窖选址在背阴或迎风口。

3改进意见和措施

3.1贮藏前的准备

3.1.1灭秧收获。马铃薯在收获前7~l0d,先收掉茎秆,促进块茎后熟,减轻病害入侵,块茎表皮木质化增强,便于贮藏。

3.1.2薯块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以减少块茎损耗和病菌的侵染腐烂。

3.1.3收获后的块茎要经过l5d左右预贮,使其伤口愈合,水分散失,加速已感病的薯块发病。

3.1.4入窖时严格控制入窖质量,挑去伤、烂、病、冻、虫蛀等薯块。入窖薯块用马铃薯保鲜剂处理,入窖数量以不超过薯窖容积的2/3为宜。

3.1.5薯窖处理:在贮藏前1~2个月敞开窖门晾晒,约在贮前2周,用百菌清或硫磺等消毒剂对贮窖进行处理,1周后通风换气。

3.2贮藏期的管理

3.2.1前期管理(入窖至11月中旬) 薯块入窖后正处在后熟期,呼吸旺盛,分解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和热量,容易出现高温、高湿。这时以降温散热、通风换气为主,具体操作是入窖初期打开窖门和通气孔,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当外界气温降到0 ℃时,调节窖门的开度。

3.2.2中期管理(12月至次年3月份) 此期已是严寒低温季节,薯块也进入了深休眠状态,容易受冻害,此时以防冻保温为主。具体方法是:当气温降到-8 ℃左右时关闭窖门,只开通气孔。当气温降到-l2 ℃左右时,关闭通气孔,在晴朗暖和天气的中午,打开窖门和气孔通风约20~30min左右,每隔2周进行1次。

3.2.3后期管理(3月份以后) 此时气温、地温升高,薯块开始萌动,管理上以降温换气为主,不可随便打开窖门和气孔,以防热气进入,只可晚间和清晨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