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各种呼吸模式
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15例临床护理

下, 最低达 2 % , l 血气分析 为 I 呼吸衰竭 ; 型 X线 示显 示单侧 或双侧肺局灶性斑片状磨玻璃 影 , 多以 中下肺 野初发 , 3例右
下肺野最早受 累, 7例首次胸 片即双肺 受累 , 其中 1 右下肺 例 为著 , 例 以左肺为著 , 在人 院后 2 4 1 均 4~ 8 h内快速进展扩大 到其他肺野 , 累及 双肺 , 表现为 “ 白肺” 诊 断 甲型 H1 1流感 ; N 并继发病毒 性肺 炎。均 给予达 菲 10 m , 5 g 2次/ d抗病 毒 、 抗 感染 、 营养支持治疗 , 甲基 强的松龙 8 g每 l 1 冲击治 0m 2h 次 疗 3 d 后逐渐减量 , 出现 临床症状两 周后肺 内病灶 明显吸 , 距
齐鲁 护理杂 志 2 1 0 0年第 l 第 2 6卷 8期
重症 及 危 重 症 甲型 H1 1流感 1 N 5例 临床 护理
萨百 艳 , 淑敏 。 黄 黄丽君 , 元荣 。 吴 黄俊 平 , 李 ( 津 市海 河 医院 天 天津 市 30 5 ) 0 30
2 1 个人 防护 . 重 症患者 一人 一间 , 给予 特级护理 , 疑似病
入营养餐 1 , 次 每次 10 m 左右 , 5 l 每次先抽 吸 胃液 , 察 胃内 观 存留食 物情 况 , 以决定 是否 注入或延 长时 间。注入营养 餐前
后用温开水 冲管 , 营养 餐要求 温度为滴人 手心感觉温烫 , 并缓 慢 匀速推注 , 严格掌握速度 , 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患 者有无
红
20 0 9年 3月以来 , 甲型 H1 l流感在 墨西哥暴 发并迅速 N 蔓延 , 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 , 此次流感为一种新 型呼吸道 传染病 , 其病原为新甲型 H N 流感病毒 株 , 病毒属 于正粘 l1 该 病毒科 ,甲型流感病 毒属 , 人群普遍易感 , 某些 可发展 为重症
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5例临床分析

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5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
结果5例患儿均有发热等流感样症状,肺部受累严重,伴有明显气促、低氧血症、呼吸衰竭,部分病人出现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下降或升高。
X线胸片提示肺部受累,片状阴影,进展迅速。
达菲治疗效果较好,注意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同时应用抗生素;短期内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球、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能是有效的。
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病情凶险,迅速恶化,死亡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临床分析[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za A H1N1 influenza in children with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fivecases of A H1N1 influenza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imaging data,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done.Results Five cases of children with fever and other flu-like symptoms, severe lung involvement, accompanied by marked shortness of breath, hypoxemia, respiratory failure, some patients had symptom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multi-organ dysfunctio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white blood cell was normal, decreased or increased. Prompt X-ray lung involvement, flake the shadow of rapid progress. Tamiflu treatment was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bacterial infection, whi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short-term application of high-dose IVIG, the impact of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may be effective.Conclusions A H1N1 influenza illness in children had the risks of rapid deterioration, high mortality,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reduce mortality.[Key words] A H1N1 influenza;critical children;clinical analysis2009年3月以来,始发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已引起全球大流行,危重症病例日益增多,特别是小儿病人,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1]。
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机械通气策略

Ke wo d : mo NIfu M a h n r e tl t n Lu g i l me tf rs u e i g y r s Ar r H1 l c ie yv n i i ao n mp e n o q e zn
【 中图分类号】 R一1
【 文献标识 码】 A
2
按摩 与康 复医 学
2 1. ( ) 0 0 9下
C ieeMa iuai hn s np l o t n& R h b i t nMei n 2 1 , o 2 eait i dc e 0 0 N .7 la o i
重 症 甲型 H1 流 感病毒 肺炎 的机械 通气 策 略 N1
【 文章编号1 0 8 8 9 2 1 )9 0 2 0 1 0 —1 7 (0 0 0 —0 0 - 1
2 0 年 3月 由 甲型 H1 流 感病 毒 引起 的 急性 呼 吸道 传 染病 , 速 观 点 将 肺 静 态 P— v 曲 线 低 位 转 折 点 (o rif cinpit LP +2 09 NI 迅 1we l t .on , I ) ne o 在 全球 范 围 内蔓 延 , 界 卫 生 组 织将 此型 流 感 称 为 “ 型 HI 世 甲 NI流 感 ” c 。 mHz 0来 确 定 P E 这种 方 法 存 在 LP难 以测 定 、 确 度 差 等 众 多 缺 E P, I 精 研究 表 明 甲型 HI NI流感 病 毒是 猪流 感 病毒 的 一 种 新 型 变 异株 , 病 毒 陷 , 其 目前 有 学 者将 氧合 法 作为 选 择 肺复 张 后 最 佳 P E E P的 金标 准 。肺 复 基 因包 括 猪 流感 、 流 感 和人 流感 三 种 流感 病 毒 的基 因片 段 , 禽 传染 性 强 。 张 后 P E E P处 于 高 水 平 , 隔 一 段 时 间 将 P E 降 低 2mH2 直 至 每 E P c O, 呼 吸支 持 是 甲流 危 重 患 者重 要 的治 疗 手段 , 正 缺 氧 、 持 呼 吸功 能 , 纠 维 减 P Oz F O a / i 2较前 降低 > 5 ( 示肺 泡 塌 陷) 后将 P E 提 , E P调至 P Oz FO2 a /i 少 缺氧 导致 的 组 织细 胞 损伤 是 主要 的治 疗 目标 。 下 降 前水 平 。氧 合法 选 择 最 佳 P E E P可反 复应 用 , 理 比 较 简单 , 用 原 应 有 创通 气 : 价 值 高 。除 此之 外 , 有 多种 P E 还 E P选 择 方 法 , 最 大肺 顺 应 性 法 、 牵 如 肺 1 肺 保 护性 通 气 张 指 数法 、 氧输 送 法 、 T法 等 , C 目前 尚无 足 够证 据 支 持 何 种方 法 选 择肺 甲流重 症肺 炎 患 者肺 泡 上 皮 细 胞 损 伤 , 面 活 性 物 质 破坏 增 多 , 表 大 复 张后 最 佳 P E E P更 为合 适 , 临 床 医生 经 验依 赖 程度 很 大 。 对 量 肺 泡塌 陷肺 容积 明 显减 少 , 常规 或大 潮 气 量 通 气 易导 致 肺 泡 过 度 膨 胀 4 通 气 模 式 和气 道 平 台 压 过 高 , 重 呼 吸 机 相 关 性 肺 损 伤 (e tao — asc td 加 vni tr soi e l a 甲流 重症 肺 炎患 者多 存 在顽 固性 低 氧血 症 , 械通 气 是 在 减 少 VL 机 1 ln i r , I 。为避 免 或减 轻 VL , u g i u y VL ) n 1 主张 应 用 小 潮 气 量 ( —7 / g 的 前提 下 改善 氧合 , 床 上 多 采 用 压 力 控 制 模 式 , 过 P E 和 吸气 峰 4 mlk ) 临 通 EP 通气 , 即肺 保 护 性通 气 , 优 点是 在 改善 低 氧血 症 的 前 提 下 , 过 限 制潮 压 调整 潮气 量 。病 情 严重 患 者 常频 通 气往 往 不 能 改 善其 缺 氧 状 态 , 时 其 通 这 气 量 防止 肺 泡 容 积 和 跨 肺 压 过 高 , 少 VL 。多 中心 随 机 对 照 研 究 发 除 了肺 保 护性 通气 及 适 当肺 复 张外 , 卧 位 通气 、 减 I 俯 高频 振 荡 通气 ( V) HF 、 现 , 着气 道 平 台 压 的 升 高 , 者 病 死 率 逐 渐 升 高 。 目前 认 为 , 型 体外 膜 氧合 ( C 随 患 甲 E MO)NO 吸 人等 也 是重 要 的治 疗 手 段 , 尚缺 乏 系统 疗 、 但 H1 流 感 患 者 肺 保 护 性 通 气 策 略 是 将 气 道 平 台 压 限 制 在 3 N1 0— 效评 价 。 E MO 是一 种 呼吸 循环 支 持 技术 , 目的 在 于保 证 重 要 脏器 的 C 其 3 e l2 以下 的前 提 下 , 5mi O 可适 当增 加潮 气 量 。 氧供 , 为肺部病毒导致的炎性病变的治疗和恢 复提供充足 的时间, 甲流 2 肺 开放 策 略 重症 肺 炎在 实 施 E MO 的同 时仍 需 肺 保 护 性 通 气 , 免 VL , 进肺 功 C 避 I促 肺 泡 塌 陷是 甲流重 症 肺 炎的 主要 病 理 生理 特 点 , 制 气 道 平 台压 往 能 的恢 复 。 限 往 不利 于 肺 泡 复 张 , 此 实施 肺 开 放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控 制 性 肺 复 张 因 综 上所 述 , 用 呼 吸 机 纠 正 甲 流 重 症 肺 炎 患 者 的 低 氧 血症 至 关 重 应 ( I、 s) 呼气末 正 压 递增 法 (P 及压 力控 制 法 ( C 是主 要 的肺 复 张手 法 。 要 , 善 氧合 、 I) P V) 改 减少 VL 是机 械 通气 策 略 的重 点 , 期 机械 通 气 可减 轻 缺 I 早 S 是在 通 气 时给 予 足够 高 的气 道 压力 , 塌 陷 肺 泡 重 新 开 放 , 般 设 置 氧对 机 体 的二 次打 击 , 短 机械 通气 时 间 , 高 危 重症 甲流 抢 救成 功 率 。 I 使 一 缩 提
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宜 。套管下纱布垫随脏随换 , 动作要轻柔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操作 , 发现异 常时立 即做细菌培养 。 243 吸痰 : .. ①按需吸痰 , 切开早期 ( 3d 每 05 前 ) . h吸痰 1 1
用 医技杂志 2 1 年 1 01 月箍 ! 鲞箜
』
里墼
! ge! 塑h s 』
! !!! . : !
・
1 01 ・
重症 甲型 H1 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1 N
山 西 省运 城 市 第二 医 I(4 0 0  ̄ 040 ) 董 国苗
重 症 甲型 Hl 流感 病 毒性 肺 炎 是 一 种 由 甲型 H1 流 Nl N1
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 于重 症患者 , 主要原 因是
脑 实 质 严 重 损 害 , 重 脑 水 肿 而脱 水 剂 使 用 不 够 ; 围性 呼 吸 严 周 衰竭 的 主要 原 因 多 为痰 阻 。 所 以 要 密 切 观察 病 情 变 化 , 到 做
注 意 避免 因过 度 降 温 而 出 现 虚脱 。 2 呼 吸衰 竭 的观 察 及 护 理 . 3 呼 吸 衰竭 是该 病 患 者 的主 要 死 因 ,可分 为 中枢 性 和 周 围
h滴氯霉素眼水或涂红霉素眼膏 1 。 次 注意 口腔清洁 , 口腔护
理 早 晚 各 1 ,必 要 时 用 制 霉 菌 素 片研 碎 后 涂 于舌 部 及 口腔 次
光滑 、 有弹性 、 径 为气管 套管 的 1 ~/ 吸痰管 , 富 直 1 23的 2 口鼻
腔分开 。③部分不能 自行排痰 的患者插 入深度为 1~ 2c 0 1 m,
一、重症甲流的诊断及治疗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医学PPT
13
(二)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
❖ 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 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 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 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 甲型H1N1流感疫情。
❖ (四)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 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医学PPT
8
3.病原学检查: ❖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
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 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 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 流感病毒。 ❖ 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 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 (二)不具备重症与危重病例救治条件的医疗机 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将病例转运 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病情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 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就地进 行积极救治。
医学PPT
19
❖ (三)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 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如实施居家隔 离治疗,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 化须及时安排住院诊治。
医学PPT
15
重症与危重病例
(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 1.持续高热>3天;
❖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p x mi . t o s T er t s e t e a ay i w sma ei r ia l l a in sw t N1i f e z i sp e mo i d t o e a Me h d : h er p ci n lss a d nc t l i t t i HI n u n av r n u n aa mi o v i c y lp e h l u —
3 2
Taj dJ Jn 2 1 , o 3 o1 ini Me , a 0 0 V l 8 N n
甲 11 感专 型HN 流 题
重症 甲型 H1 流感病 毒肺炎 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N1
李 冠华
摘要
张
力
李月川 i
贾
玮 张冬 睿
高淑连 赵 勇
目的: 探讨危重症 甲型 H1 流感病毒 ( N1 甲流 ) 肺炎患者的主要 临床特点 , 分析其气道 内分泌物及肺 、 心脏
T ni ij a nMe i l n es y Ta i 3 0 7 , hn d a U i ri , i jn 0 0 0 C ia c v t n
A src Ob ci :oi et aeh a l i letrs f ri l l ai twt if e z ( N )n una bt t a j t eT vsgt te i c n a f ue c ta ylpt ns i l na HI 1 i e z e v n i m n ic a o i c l i e h n u A l f
vr sp e mo i, n er lt n hp b t e n ar y s c ei n n a d o u mo a y p t oo y c a g i o t u u y i n u n a a d t ea i s i e w e i u h o wa e r t sa d c r ip l n r a h lg h n e w t c n i o sh — o h n
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部的影像学表现

00 ) .1 。直 线 回归 分 析结 果 提 示 , 有病 例中 左 房 游离 壁 与房 问 隔 的 舒 张 晚 期 组 织 速 度 与左 房 射 血 力 有 显 著 相关 性 ( 03 7 r 所 r . 、 = 9 :
周 畅, 军, 周 朱
磊 , 汉波 , 谢 何 勇 , 荣辉 , 鲍 王 莹
4 30 ) 4 0 3
( 湖北 省 宜 昌 市中 心 人 民 医 院 三峡 大 学 第一 临 床 医学 院 , 北 宜 昌 湖
Z HOU C a g HOU n HU L i h n ,Z ,Z e ,XI n b ,HE Y n B n - u ,WANG i g E Ha — o o- g A0 Ro g k i Y n
( e C nr ' peSHopt 1Yc (g Ct h i tC l g f Ciid Meia Si c h T et lt o l s il( i r i,te Fr ol eo l e d l c ne a e a { h a y s e n ̄ c e
Ch n T e Go g s i a hre r e Uniest, Yi h n H u e 4 00 v ri y c a g b i 43 3. Ch n ia
综 合 分 析 本 组 病 例 的肺 部 影 像 学 表 现 和 临 床病 情 变 化
的 关 系 , 知 两 者 具 有 相 关 性 ,市 影 像 学 表 现 能 反 映 病 情 可 f部 j 的轻重 、 情变化及转归 , 病 对剀 断病 情 、 整 治 疗 方 案 及预 洲 调 【 考 文 献】 参
论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2 2 2 重 症 甲 型HI 流行 性 肺 炎 的治 疗 方 法 () 病毒 , .. N1 1 抗 使 用 奥 司 他韦 给患 者 抗 病毒 治疗 ( 人 使用 量 为 10 g bd 儿 童 成 5r i , a
4 rg bd , 般 5 0 的时 间为宜 。 ) 咳 化痰 , 5 i)一 a ~1d (止 2 患者 咳嗽 多 痰则 给 予 盐 酸 氨溴 索 , 声雾 化 吸 入 。 ) 吸 困难 , 用呼 吸 机 机 械通 超 (呼 3 使 气 , 根据 血 气分 析 结 果 , 整呼 吸机 参 数 。 ) 大 剂 量 静 脉注 并 调 ( 使用 4
优 先 的 原 则安 排 住院 治 疗 , 且 根据 患 者 病 情 及 当 地 医疗 资源 状 并 况、 医疗 设 施 条 件 , 时 转 入具 备 防 控 条 件 的 重 症 医 学 科 (C , 及 I U) 如 果所 在 的 医院 不 具 备 重 症 与 危 重 病 例救 治 条件 的 医 疗 机 构 , 在
【 图 分 类 号 lI9 中 1
【 献 标 识 码 lA 文
【 章 编 号 l1 " - 7 22 1 )8b一0 8 -0 文 6 4 0 4 ( 0 00 () 1 3 1 I
1 甲型 H 1 行 性 肺炎 的概 述l 1 流 N ’
2 0 年3 墨 西 哥 爆 发 “ 09 月 甲型 H1 流 行 性 肺 炎 ” 情 , 成 了 N1 疫 造 严重 的 人 员死 亡 , 迅 速 在 全球 蔓延 , 此 展 开 了全 球 抗 击 “ 并 至 甲型
射 免 疫球 蛋 白或 自蛋 白 , 必要 时 给 予输 甲流 等 , 些 还 会 出现 腹 泻或 呕 吐 、 肉 痛 或 疲 倦 、 有 肌 眼睛 发 红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起源于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流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症甲流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1-3]。
本院采用序贯方法对重症甲流肺炎进行研究,以观察不同呼吸模式以及各项呼吸机参数对该类患者氧合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上饶市疾控中心经病原学检测(咽拭子标本2009甲型H1N1RT-PCR检测)确诊的危重型甲流肺炎患者4例,其中2例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患者在入院后48h 内死亡,1例患者在本院ICU治疗1个月余,对其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甲流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3版)和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该例患者在本院ICU治疗1个月余,患者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2方法1.2.1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入院后立即给予奥司他韦150mg,每日2次,至咽拭子转阴。
(2)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3)激素治疗,甲基泼尼松龙80mg,每日2次。
(4)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早期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呼吸通气,咽拭子转阴后改为气管切开呼吸通气,使用BP-840呼吸机提供呼吸支持;主要参数:吸氧浓度(FiO2)100%,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15cm H2O,分别采取的模式为A/C(P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通气目标:在气道峰压不超过45cm H2O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最高的氧分压。
1.2.2研究方法回顾性整理患者不同呼吸机模式以及不同呼吸参数时的氧合情况。
对患者入院前1周采取A/C模式和PSV模式时的动脉氧分压(PaO2)进行比较,以了解两种模式对患者氧合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分析A/C模式组与SIMV+PSV模式组间氧合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对前1周分别运用呼吸机主要模式(A/C模式和SIMV+PSV 模式)的氧合情况进行分析。
运用A/C模式时的氧合指数为51.9±10.8,PaCO2为(35.2±5.6)mm Hg;SIMV+PSV模式时的氧合为47.7±4.0,PaCO2为(37.8±6.2)mm Hg;两组间氧合情况进行t检验时P 值=0.438,P>0.05,提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同样,两组间PaCO2进行t检验时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机械通气是纠正缺氧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气机参数和通气模式的选择应该以明确的治疗终点作为指导。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械通气的主要目标是纠正动脉血气的异常;在模式的选择上依据个人习惯以及对呼吸机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偏爱。
近年来,有些医生则喜欢联合运用中频率的SIMV和自主呼吸的压力支持(PSV),对各种模式的差别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对照研究[4]。
在本次抢救重症甲流肺炎过程中对运用A/C模式和SIMV+PSV 模式观察两者之间的氧合情况;以便了解其在抢救重症甲流肺炎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组甲流肺炎患者肺内的改变以解剖分流和气体弥散障碍为主,这是机械通气难以改善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5]。
当然从数据分析显示A/C组氧合却稍高于SIMV+PSV组,出现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与本文分析标本的数量不足有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各种呼吸模式探讨余忠技,张嶂,王素芳,章瑛(上饶市人民医院,江西上饶334000)【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甲流)病毒肺炎患者使用不同呼吸模式对自身的影响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机不同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结果A/C氧合为51.9±10.8;SIMV+PSV模式时的氧合为47.7±4.0。
结论在改善氧合方面SIMV+PSV模式与A/C模式之间无差异。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流感,人;肺炎,病毒性;危重病;呼吸,人工;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1-1631-01中图法分类号:R511.7文献标识码:ADiscussion of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l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influenza A(H1N1)influenza virus pneumoniaYU Zhong-ji,ZHANG Zhang,WANG Su-fang,ZHANG Ying(Shangrao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Shangrao,Jiangxi334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ls on patient self and thier effect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influenza A(H1N1)influenza virus pneumonia.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onthe patients was performed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s In A/C mode,SpO2/FiO2was51.9±10.8;in SIMV+PSV mode,SpO2/FiO2was47.7±14.0.Conclusion There is no diffence in improving oxygenation between A/C mode and SIMV+PSV mode.【Key words】Influenza A virus,H1N1subtype;Influenza,human;Pneumonia,viral;Critical illness;Respira-tion,artificial;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dult表1A/C、SIMV+PSV模式组的氧合和PaCO2情况对比(x±s)呼吸模式A/C SIMV+PSV P 51.9±10.847.7±4.0>0.05氧合指数PaCO2(mm Hg)35.2±5.637.8±6.2>0.05(下转第1633页)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6月15日第28卷第11期J Mod Med Health,June15,2012,Vol.28,No.11异型性,偶见核分裂象。
瘤组织中常见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及腺样化生,1例以腺腔结构为主,瘤组织由大小不等腺样结构组成,腺腔内覆以单层柱状上皮,胞质红染,腺腔周边有多层细胞。
2例部分区域均见以梭形细胞为主形成的细胞团,此种梭形细胞排列紧密,可排成漩涡状,周边部仍可见到栅栏状排列,易误为癌变。
各例肿瘤间质大都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中常有一些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无向下浸润肌层现象。
3讨论3.1临床特征自从1963年Potts报道了膀胱TP之后,近年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3-8]。
该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成人,本组平均年龄48岁,泌尿系统中以膀胱最多发,肾盂和尿道较少,发生于输尿管者尚未见报道。
膀胱肿瘤绝大部分生长于三角区和颈部,多为单发,有蒂。
文献报道多发者占6%,3%~7%可转化为膀胱移行细胞癌[1]。
本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尿路梗阻症状,亦可无症状出现[2]。
本组11例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至3年,部分患者伴小血块;3例主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1例B超检查时发现。
3.2生物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方法研究发现,本瘤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核仁组成区蛋白、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53等检测结果与对照,但浅表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结果相同[5]。
说明肿瘤细胞生长活跃,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对其生物学行为也有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瘤细胞DNA发现瘤细胞多为双倍体,个别病例为异倍体,后者最终可能发展成膀胱移行细胞癌[4]。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瘤属良性,复发率很低。
3.3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的病理诊断普遍采用Potts所提出的形态学标准,肉眼标本的特点:肿瘤表面呈分叶结节状,基底部有蒂或广基。
镜下特点是:肿瘤表面均被覆正常移行上皮,层次较薄,瘤组织无纤维血管轴心。
按其特点分为3种类型:(1)以上皮条索与团块状结构为主型;(2)以腺腔结构为主型;(3)以梭形细胞结构为主型,鳞状上皮和腺样上皮化生常见。
实际工作中往往在同1例中可见多种结构,即在实性的上皮团中央可见腺上皮化生,腺腔还可扩张成囊,以此结构为主的可称为囊肿瘤,只是以某种结构为主。
本瘤首先应与移行细胞相鉴别,Witjes等[8]对51例单纯膀胱IP患者重新进行病理诊断,发现14例(27.5%)属误诊,其中11例应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余37例诊断为膀胱IP,仅1例在49个月后患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陈乐真和吴在东[7]报道的33例中,第1次确诊为此瘤的仅18例。
可见其诊断有一定难度。
此瘤与移行细胞癌的区别在于IP细胞分化成熟,不浸润肌层并常有微小囊腔形成;瘤细胞的血供来自瘤细胞团周围的血管。
分化好的乳头状移行细胞癌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轴心,血供来自乳头中心的轴心血管,分化差的癌呈实性团索向黏膜下生长,其细胞异型性往往明显,周边细胞无栅栏状排列结构,常侵犯肌层。
与腺囊性膀胱炎在膀胱壁内形成的上皮细胞巢的区别:后者炎症通常较重,有许多较大的囊肿形成,囊内往往含有黏液,这些囊肿与上皮细胞巢相互混杂在一起,间质常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病变常局限于黏膜浅层。
临床上认识该瘤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术前活检明确诊断对于避免过大手术是必要的。
结合该瘤绝大多数单发有蒂、非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应该认为TURBT是标准的治疗方法[3,5]。
鉴于该瘤的病理诊断有一定难度,且少数病例可合并或继发膀胱移行细胞癌;因此,治疗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连续3次以上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1]刘忠国,顾艳枝,匡蕾,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2010,25(6):674-677.[2]于志坚,李文圃,徐如君.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3,7(2):103-105.[3]Kimura G,Tsuboi N,Nakajima H,et al.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ureterwithmalignant transforma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Urol Int,1987,42(1):30-36.[4]马建辉,肖振东,寿建忠,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2,21(3):181-182.[5]Avila PJ,Capell GM.Inverted bladder papilloma our contribution(7cas-es)[J].Actas Urol Esp,1994,18(4):291-295.[6]Kunimi K,Uchibayashi T,Hasegawa T,et al.Huclear deoxyribo-nuecleicacid content in inveted papilltma of the urothetium Eur[J].Urology,1994,26(2):149-152.[7]陈乐真,吴在东.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33例报告[J].中华病理学杂志,1982,11(2):42-44.[8]Witjes JA,Van Balken MR,Van de Kaa CA.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primary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urinary tract[J].J Urol,1997,158(4):1500-1505.(收稿日期:2012-02-08)关: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发现,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主要与疾病本身有关[6-7];从本文对SIMV+PSV组的观察来看患者有多次出现高碳酸血症的现象,提示可能在运用SIMV组有存在通气不足的风险;从呼吸生理学角度来看,当PO2低于60mm Hg,氧离曲线处于陡直段,此时PO2较小的变化即引起SO2大幅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