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类食品致病菌检查汇总表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要求与标准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要求与标准在食品安全领域,致病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食品中的致病菌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检测和控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风险。
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检测要求与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一、背景食品中的致病菌来源于各种因素,包括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
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菌种不仅在经过恶劣环境条件后能够生存,还具备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能力。
因此,及时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对象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主要针对易受污染和易滋生致病菌的食品,如肉类制品、蛋类、乳制品、果蔬类等。
这些食品在生产、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三、检测方法目前,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主要使用的方法是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通过培养细菌样品并观察菌落特征,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计数。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通过检测细菌的DNA或RNA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并可以快速鉴定特定的菌种。
四、检测要求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要求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
一般来说,要求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标准为依据,确保食品中的致病菌数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对于不同食品的致病菌检测,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肉制品,主要关注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数量限制;对于蛋类和乳制品,要求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在与否;对于果蔬类食品,则要求检测出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数量。
五、检测标准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标准是根据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的。
这些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中的致病菌数量在安全范围内,并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和约束,以推动食品生产企业更加注重食品安全。
常见的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标准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重要参数,以及相关微生物标准。
六、检测实施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实施需要有合格的实验室和专业检测人员。
同时,实验室应具备一定的检测设备和试剂,并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中的致病菌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各国都制定了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标准,并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将就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致病菌如果存在于食品中且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各国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都制定了相应的致病菌限量标准,以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不同类型的食品对致病菌的限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肉类产品为例,通常对大肠杆菌的限量标准为每克不超过100个。
而对于奶制品来说,沙门氏菌的限量标准则更为严格,通常为每毫升不超过10个。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和人体对致病菌的耐受能力而来,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
此外,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严格控制致病菌的数量。
他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对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包装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致病菌不会超出限量标准。
同时,企业还要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检查,保持生产场所的清洁和卫生,防止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最后,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者质量不合格的食品。
同时,在食品加工和食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致病菌带入食品中,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政府、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让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编制说明一、基本情况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切实做好食品中致病菌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卫生部组织起草了《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并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牵头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卫生、农业、质检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代表组成标准起草专家组.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根据我国的国情,参考国际通行标准,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起草过程2010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召开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研讨会,确定了标准起草原则和工作内容。
2010年5月,完成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欧盟、澳新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相关标准研究、与我国标准的比较,并起草标准初稿。
2010年6月,专家组对食品分类、指标和限量的设定、格式及标准起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2010年8月,专家组研究并形成标准草案。
2010年9月,专家组再次根据相关方面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三、标准制定与起草原则(一)优先解决的主要矛盾。
本次工作重点是优先解决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间重复交叉问题.(二)标准的清理完善既要和国际通用原则接轨,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完善。
(三)标准中涉及的食品分类尽可能与食品添加剂、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分类协调一致。
四、主要内容和依据(一)参考国际和相关国家标准,包括ICMSF、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和一致性。
五、食品抽检检测、种类、项目及检测费报价表

蛋黄酱沙拉酱坚果与籽类的泥(酱)
铅
GB 5009.12
总砷
GB 5009.11
黄曲霉毒素B1
GB/T 18979
苯甲酸
GB/T 23495
山梨酸
GB/T 23495
脱氢乙酸
GB/T 23377
GB 5009.121
糖精钠
GB/T 23495
GB/T 5009.28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碱性橙Ⅱ,21,22
GB/T 23496
鸡粉鸡精调味料
谷氨酸钠
SB/T 10371
呈味核苷酸二钠
SB/T 10371
总砷
GB 5009.11
铅
GB 5009.12
苯甲酸
GB/T 23495
山梨酸
GB/T 23495
糖精钠
GB/T 23495
GB/T 5009.28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GB 5009.34
滑石粉
GB/T 21912
二氧化钛
GB/T 21913
2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食用植物油
酸值/酸价(KOH)
GB/T5009.37
GB/T 5530
GB 5009.229
过氧化值
GB/T 5009.37
GB/T 5538
GB 5009.227
总砷
GB 5009.11
铅
GB 5009.12
GB/T 23495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GB 5009.97-2016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常见的致病菌种类、致病菌检测方法以及如何预防致病菌污染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分析报告中的致病菌检测。
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如果存在于食品中且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引发食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避免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同时,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进行致病菌检测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致病菌种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在食品中常常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某些毒性大肠杆菌株可引起严重的食源性感染。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
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摄入沙门氏菌后,易引起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皮肤粘膜上,其产生的毒素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耐高温、耐干旱的芽孢形成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够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菌检测方法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利用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的差异来鉴定和计数致病菌。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快速、敏感且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食品样品中微量的致病菌DNA。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特定抗原与抗体结合来实现对致病菌的检测。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5
1
100 CFU/g
1000 CFU/g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
5
0
0
5
1
100 CFU/g
5
0
0
5
0
0
5
1 100 CFU/g(mL)
5
0
0
—
1000 CFU/g — —
1000 CFU/g(mL) —
GB 29921—2013
检验方法
GB 4789.4 GB 4789.4 GB 4789.10 第二法
GB/T 4789.36
—
— 仅适用于生食果蔬 制品
2
GB 29921—2013
表1 (续)
食品类别
致病菌指标
采样方案及限量(若非指定,均以/25 g 或/25 mL 表示)
n
c
m
M
检验方法
饮料(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除外)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见表 1。
1
食品类别
肉制品 熟肉制品 即食生肉制品
水产制品 熟制水产品 即食生制水产品 即食藻类制品
即食蛋制品 粮食制品
熟制粮食制品(含焙烤类) 熟制带馅(料)面米制品 方便面米制品 即食豆类制品 发酵豆制品 非发酵豆制品 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
即食果蔬制品(含酱腌菜类)
致病菌指标
沙门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GB 2992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致病菌指标、限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罐头类食品。
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汇总(二)

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汇总(二)引言概述:食品卫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卫生指示菌是评价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总结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以供读者参考。
正文:一、肠道致病菌1. 大肠杆菌:可导致食物中毒和肠炎,高温烹饪可杀灭,主要来自动物粪便。
2. 沙门氏菌:常引起肠胃炎、腹泻等食物中毒,生长适温较广。
3. 腸道毒素產生弧菌:主要存在于鱼、贝类等水产品中,高温加热可杀灭,引发食物中毒。
4. 耶尔森氏菌:从动物性原料或者粪便中寄生,主要通过生食或不洁加工导致食物中毒。
5.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奶制品及其制品,毒素难以被高温杀灭,需注意食品卫生。
二、霉菌与酵母菌1. 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粮食、豆类和坚果中,加热能杀灭霉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清除毒素。
2. 青霉菌:产生青霉素的菌种,主要存在于奶制品、肉类和果蔬中,需要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处理。
3. 粉状黑曲霉菌:常见于果蔬、谷物和饲料中,可产生多种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4. 酵母菌:存在于发酵食品中,是一种有益菌,但过度生长可能导致食品变质。
三、耐热菌与芽孢菌1. 热休克耐受菌:耐受高温的菌群,它们的生长条件会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需把握食品的加热温度和时间。
2. 大孢芽胞杆菌:常见于土壤、灰尘和粪便中,若食品储存条件不当,芽胞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再次繁殖,导致食品变质。
3. 亚硫酸盐还原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酿酒、果汁和腌制食品中,繁殖会导致食物腐败和质量下降。
四、嗜热菌1. 泡菜嗜热菌:存在于泡菜、酱菜等发酵食品中,它们能耐受高温,需注意储存和食用。
2. 肉品中的嗜热菌:常见于肉制品中,可能导致食物变质、异味产生等问题。
五、其他卫生指示菌1. 青枯霉:主要存在于坚果、谷物和食用油中,产生的黄酮根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
2. 产锡微生物:在海鲜中常见,特别是在有暴露于含锡涂层的罐头食品中,食用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分类食品对应检测项目与国标汇总

注:
1、表中的磺胺类包括: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四环素族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硝基呋喃类包括: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着色剂包括: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亮蓝等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时应根据产品的颜色确定;甜味剂包括:糖精钠、甜蜜素;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山梨酸,糕点、面包类还包括丙酸钙、丙酸钠。
2、产地检测中:杂粮、豆类中应删除检测项目着色剂;油料食品中应删除检测项目“黄曲霉素B1”
3、各种食品类别对应的检测项目,应视产品的不同情况具体,判断确定应该检测什么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地方标准
DBJ440100T 31-2009 生食海水产品卫生要求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GB/T 4789.6-2003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4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大肠埃希氏菌O157 GB/T 4789.36-2008
阴性 【SN/T 0973-2010】
沙门氏菌 30%
金黄色葡萄球菌 24%
单增生李斯特氏菌 6%
大肠埃希氏菌O157 2%
志贺氏菌 16%
副溶血性弧菌 10%
)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肠埃希氏菌O15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溶血性链球菌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志贺氏菌 GB 4789.5-2012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副溶血性弧菌 GB/T 4789.7-2008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MPN/g 阴性 阴性
NYT 657-2012 绿色食品 乳制品
NYT 1887-2010 绿色食品 乳清制品
NYT 898-2004 绿色食品 含乳饮料 NY 5140-2005 无公害食品 液体乳
RHB 602-2005 牛初乳粉 GB 2726-2005 熟肉制品卫生标准 GB/T 9959.2-2008 分割鲜冻猪瘦肉 GB 14891.7-1997 辐照冷冻包装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GB 14891.7-1997 辐照熟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GB 18406.3-2001 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 GB/T 9961-2008 鲜冻胴体羊肉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50
48
沙门氏菌
40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30肠埃希氏菌 单2核0 细O胞15增7 生李
金1黄0斯色特葡氏萄菌球菌
致溶泻0血大性肠链埃球希菌氏
DB11 519-2008 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
DB11 617-2009 熟食水产品卫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要求
沙门氏菌 GB 4789.4-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GB 4789.10-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00CFU/g 1000CFU/g 1000CFU/g 阴性 100cfu/g 阴性 阴性
GB/T 17239-2008 鲜冻兔肉 NYT 843-2009 绿色食品 肉及肉制品
DB11 520-2008 生食肉类产品卫生要求
DB 31 2016-2013 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 DB 31 2020-2013 食用干制肉皮 DB 31 2004-2012 发酵肉制品 DB52 494-2005 酱卤肉制品
合计
48 26 26 16 3
16 9
38 10 9 159
有检测要求标准数量(标准总数:50个) 38
9 3
10
9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肠埃希氏菌O15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溶血性链球菌
测试条可检项目比例分配图(可检项目:
溶血性链球菌 6%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6%
中国四大类食品致病菌检查汇总表
食品种类 蛋与蛋制品 乳与乳制品 肉与肉制品
水产品食品
标准类型 国标
北京市地方标准 河北省地方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
国标
农业行业标准 乳制品行业标准
国标
农业行业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 上海市地方标准 贵州省地方标准 内蒙古地方标准
国标
农业行业标准
上海市地方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 福建省地方标准
阴性 【SN/T 0973-2010】
阴性
溶血性链球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GB/T 4789.11-2003
GB 4789.30-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其他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阪崎肠杆菌阴性 【GB 4789.40-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DBS15 002-2013 含乳固态成型制品 GB 10136-2005 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 10144-2005 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 GB 18406.4-2001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NYT 1327-2007 绿色食品 鱼糜制品 NYT 1329-2007 绿色食品 海水贝 NYT 1515-2007 绿色食品 海蜇及制品 NYT 1514-2007 绿色食品 海参及制品 NYT 1709-2009 绿色食品 藻类及制品 NYT 1710-2009 绿色食品 水产调味品 NYT 1712-2009 绿色食品 干制水产品 DB 312013-2013 生食动物性海水产品 DB31 161-1995 醉制小水产卫生要求 DBS50 013-2013 风味水产品
标准号 名称
GB 2749-2003 蛋制品卫生标准 GB/T 4789.1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DB11/ 616-2009 热凝固蛋制品卫生要求 DB13T 549-2004 柴鸡蛋
NY 5144-2002 无公害食品 咸鸭蛋 NY5143-2002无公害食品皮蛋
NY 5039-2005 无公害食品 鲜禽蛋 NYT 754-2011 绿色食品 蛋与蛋制品 GB 16321-2003 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 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GB1964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 GB 193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 GB 251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制乳 GB 131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炼乳 GB 1964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