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
我国第一部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其中的爱情诗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这些爱情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诗经》中的女子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爱情的追求与表白上都一样主动、热烈、真挚、大胆,她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里最有血有肉有质感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形象的美在爱情活动中,人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爱变成一个审美化的过程,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美的享受。
人体的外形被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最常见的是正面描写主人公的美,如《硕人》中对庄姜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女同车》中对孟姜的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更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 用“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艳。
其次是侧面描写女性的美,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写她的形态美,至于说长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但从小伙子的表现看,她肯定是窈窕貌美,同时还贤淑端庄。
如果女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才貌,怎会令小伙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又怎会让他使出吹拉弹唱的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个女子呢!《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在秋水迷蒙的清早,水天一色,茫茫芦苇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伊人的倩影仿佛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女主人公的美可见一斑。
二、品德的美在爱情活动中,外在美是第一位的,但第一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颜也是枉然。
《诗经》爱情诗中女子品德的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淑”。
“淑,善也”(孔颖达),有才德、善良之意。
《邶风?燕燕》有“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中女性形象《诗经》中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女性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
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量;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
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肯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周武王的话也为《大明》、《思齐》等诗进行了最好的注释,十分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初年女性在社会政治作用的与地位[1]。
当然对于女性的政治作用也有反面的意见,于是乎就有了许穆夫人《郁风.载驰》。
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妹妹,嫁于许穆公。
后卫懿公因死于战乱,按当时礼仪,不能举行葬礼,因此许穆夫人想回国奔丧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竭力阻止。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失去至亲之人时还要受到礼教的干预、政治的严重束缚,即使许穆夫人这种国君之妻也无可奈何,可见,当时女性形象在政治生活中的悲愤、无助、无奈。
二、经济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诗经》所反映的殷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这个时期,男子居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女性形象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集中在采集、蚕桑、纺织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
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
……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磋我怀人,置彼周行。
《诗经》时代,女性的蚕桑和纺织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召南.采繁》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fa351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a.png)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第一篇: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美的色彩是促成《诗经》爱情诗千古不衰的重要原因,历代评论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见解。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
我们从这些篇章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后来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形象演变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一、《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诗经》产生于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我国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人类生活和社会风貌。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规范社会等级关系的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各种野蛮的婚俗还大量存在,男女之大防还不甚严,但周天子为维护统治,推行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出现了礼的萌芽,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变到“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这些深深地影响了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变化。
《诗经》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孔子“思无邪”的形容恰如其分。
诗经_爱情诗中女性形象

(五) 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柏舟》《将仲子》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发出的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将仲子》描写的是一位少女正在和情人相爱而又不敢相爱的矛盾痛苦心情。在父母、诸兄和人言的重压之下,只好忍痛辞绝。如涕如诉的自白,是对礼制的控诉
(三) 情重绵长的女性形象
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首先以“葛”之依附于“楚”,暗喻男女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极为贴切巧妙。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又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 “谁与?独息!” “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让人倍感凄凉。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为一幅画面,令人震撼、令人心酸!“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西周末年之久的诗歌精选,其充满着华丽的情节,也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文学作品。
其中的爱情诗歌描写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受到全民欢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均衡而又谦卑的。
女性在爱情中有着卓越的地位,令人印象
深刻。
例如,《桃夭》中,女主角桃夭主动向老婆致电,表达着她对他的爱慕之情,充满
深情;《孔雀东南飞》中,因一句“冰,你脚下踏破”而发生的东南之旅,也证明了女性的
固执。
太史公认为,“诗经所记录的爱情中,汤、武、周、宣王都如泣如诉,娶妻未及神佑,流露出的博大的爱恋。
”这表明男性在爱情中只有给予,而没有收取,增加了女性的
质素。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有利于后世的发展,将爱情的传统价值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
它
教导人们要尊重爱情;她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家庭仆人;相反,她提
倡女性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彰显女性的独立性和独特的气质。
总之,在《诗经》中,女性的形象表现出她们的勇气和礼貌,博爱的心和温柔的态度,她们不仅加强了传统爱情文化,而且更进一步加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第一篇: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摘要:《诗?》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在《诗经》所产生的年代,分封制是其上层建筑,而婚姻制又是分封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诗经》当中的婚恋诗中,通过不同女子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
关键词:《诗经》;端庄淑贤;哀婉悲戚;率性泼辣;周文化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长河中,在中国古代的泱泱文化中,有质朴的《诗经》,绮丽的《楚辞》,博大璀璨的唐诗,豪放或婉约的宋词,灵动、典实的明清小说和散文。
但是《诗经》却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中的305篇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也都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诗经从多方面反映了它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我们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
可以这样说,诗经不是随意就能够读懂的,许多看似简单的诗句中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所以《诗经》自然也有它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反之它又反映这种现状。
《诗经》三百篇的形成,正是西周王朝“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是由《诗经》所开创的,而《诗经》流淌的又是周文化的精神血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及爱情观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及爱情观《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婚恋诗是《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的总称,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摘用。
婚恋诗内涵丰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诗经》的婚恋诗塑造出的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
这些女性形象以结婚为节点,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爱情中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一)活泼坦率的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女性对于爱情是坦率的,她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对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
《邶风·简兮》是卫国女子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前三章描写了舞师在表演场上舞姿翩翩,挥洒自如,女子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最后一章写女子大胆表达自己对这名男子的喜爱:“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句中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从而引起下文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在这一篇诗歌中,语言朴实简练,表现了这名女子对舞师炽热而又单纯的喜爱。
她们还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与情人私奔。
《王风·大车》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此诗描绘了一出女子大胆要求恋人与她私奔的情景,她对男子的爱冲破了礼法的桎梏,指天起誓,表达自己对爱生死不渝的决心。
而男子却缺乏勇气,犹豫不决,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对比,更衬托了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坚定的态度。
《诗经》中的女性面对爱情是大胆的,是主动的,是真挚的,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大方地展现内心的爱慕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坦荡、活泼,与《关雎》《蒹葭》中冷静、克制的男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的差异。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前言《诗经》研究已为数不少,而《诗经》的女性探究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尚待发掘,在《诗经》所描绘的纷繁芜杂的时代画卷中,女性社会无疑是最多姿多彩的一部分,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生活的达到1/3以上,这众多诗歌充分展示了《诗经》女性多情的世界和丰富的生活,或纵情放歌,或向隅低吟。
女性在《诗经》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游国恩先生认为:“与其说‘风骚’代表《诗经》与《楚辞》,倒不如说代表女性”。
《诗经》中很多诗歌可以确知是出自女性,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它们是《诗经》女性研究的基点,亦是重点。
《诗经》作品多以直接抒情言志出之,且多以女性为主角,然而从汉代以来的各注家,在解释《诗经》的时候,对诗中女性独特的情感、女性复杂的思想大多从诗教出发,把吟咏性情的民歌曲解为警世的教条,虽论及了《诗经》时代的一些女性观念,但未关涉女性形象。
女性观念与女性形象的区别在于女性观念是指所有与女性相关的认识,而女性形象主要强调女性化的(具有时代女性特征的)角色认知,女性化的思维、判断等。
《毛传》、《郑笺》、《孔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诸家一脉相承均以“美刺”论诗,朱熹等人正视《诗经》中女性情思的存在,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又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之于咨磋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熹认为《诗经》中的多数歌谣是男女表情达意的心性之作,承认了诗中存在的女性思想和女性情感,但他在具体的诗篇解读中又用“讳淫”、“刺淫”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女性的思想与情感,终究不能客观地对待诗中真实存在的女性形象。
此间的《诗经》女性形象研究,还不能称之为研究,只能说一些注家那里看到了《诗经》女性形象研究的萌芽,而《毛传》等注本虽抹杀了《诗经》的女性形象,但其中一些女性教化的注文对于更好地了解《诗经》时代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诗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
开端。
《诗经》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较多作品着重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展示了她们爱情和婚姻的悲欢离合。
凡是阅读《诗经》情诗的读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激荡
澎湃,这就是为什么《诗经》以其简短的形式依旧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原因。
一、《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分量,其爱情诗大概有七十二首。
这些爱情诗的感情基调各有
不同,所表现的女性也是形象各异的。
《诗经》中爱情诗体现了礼制完善之时,周代社会男
女交往的纯真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彰显了远古时期民众纯洁的爱情。
下面我
们将分析一下《诗经》中几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感受那个时期女性的爱情是怎样的。
1.纯真热情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感情可以用“思无邪”来形容,这也是当之无愧的。
周代还未受到封建礼仪的约束,此时男女之间的交往都是比较自由的,在《诗经》中可以看到和现代人差不多的一些爱
情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周记》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
”
也就是在仲春时节,最适合青年男女相会,这个时候的男女思想都没有受到禁锢,都是自由的。
在《诗经·召南·摽有梅》中写到“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性天真、大胆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勇敢追求爱情、渴望爱情的女子,坦率的表白,让读者感受到了她的主动,她的纯真。
这在后代作品中是难以见到的。
《邶风·静女》中的女性更是纯真可爱,女子本是要和情郎相会,但是调皮可爱的她藏了起来,痴情小伙更是“搔首踟蹰”不知该如何是好。
女子这时才调皮可爱地跳出来。
在这首爱情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女性,同时也看到一个呆萌可爱的男性形象。
2.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是一样的性格,和我们今天的女性一样,远古时期的女性也是有着各种各
样的性格的。
女孩子也有着羞怯的一面,她们顾及旁人的言语,不像《邶风·静女》中的女子
那样活泼可爱。
在《郑风·将仲子》中便看到一个比较羞怯彷徨的女孩子。
“将仲子兮,无逾
我里,无折我树杞”几句便将女子彷徨疑惧的一面表现出来,因为害怕父母之言、长兄之言、害怕邻人之言,与情郎不得不断了思恋。
3.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有些女性和今天的家庭主妇一样,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
有的家庭幸福美满、
有的却因战事而两地分居。
在不同生活状况下,依旧看到的是她们温柔、贤惠的品质。
《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这首
诗中看到夫妻二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两人举案齐眉,过着相敬如宾的日子。
当然,能和自己
的丈夫举案齐眉,每天过着幸福的日子是再好不过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女子都能如此,因
为战事,夫妻两地生活。
《王风·君子于役》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处空房,等着丈夫回家的
女子形象。
妻子忙了一天,把所有的事安排好。
夜晚时分,看到家禽都回家了,女子不禁想
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
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个思念丈夫归家的女性,更看到了一个忍受着孤
独与寂寞,依旧温柔贤惠的女性。
在今日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女性品质。
4.悲婉凄凉的女性形象。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不幸的女性,她们的爱情与婚姻的悲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再读几千年前《诗经》中的那些不幸女性的故事时,依旧悲从中来。
《邶风·谷风》是一篇特别典型的悲婉
凄凉的爱情诗,在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弃妇的哀怨,痛恨丈夫的喜新厌旧。
女子勤劳地操持着
家里的一切,对待丈夫温柔体贴,大抵男人多喜新厌旧,看到貌美如花的女子便抛弃了善良
的妻子。
弃妇的哭诉唤不回变心的丈夫,更换不回似水年华。
《卫风·有狐》中的女子一心恋
着自己的情郎,奈何无法跨越现实的阻碍,只能默念着情郎,心理充满幽怨。
5.泼辣果敢刚烈、不可亵渎的女性形象。
《郑风·褰裳》为我们展现一个泼辣的女性形象。
女子站在河对岸,大声地嚷着“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从他的话里看到女子性格刚强的一面,让恋人“褰裳”的行
为来证明对自己的爱。
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女性形象,从心里佩服那个时代的女子。
“蒹葭苍苍……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央的女子会是什么模样呢?也许怎么也走不进,怎么也
看不清她的容颜,给人以向往却无法抗拒的背影,只能远观不能亵玩的庄重。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作品很多,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
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作品有
着不同的影响。
后世中的多数作品都继承了《诗经》中的描写手段,比如《楚辞》中出现的“娉女”形象和《诗经》中壮硕的审美标准如出一辙。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诗经》中的女
性形象受到众多儒家学子的曲解,封建社会不允许自由恋爱,女性对男权唯有服从。
朱熹在
其《集传》中更是曲解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于是,产生了众多突破传统禁锢的女性,比如戏
剧明珠《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崔莺莺等,她们身上依然有着《诗经》中女性
大胆追求爱情、果敢的性格。
《诗经》对现代人勇敢爱的爱情观也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总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周代社会各种生活画卷,其作品大都感情真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康,众多清新可喜、扣人心弦、情思优美的杰作,是爱情诗中
的精品,塑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劳动人民世代吟唱不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