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学科协作的多模式镇痛(PMDT)”
多模式镇痛是加速康复外科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

多模式镇痛是加速康复外科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主办,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提供学术支持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十二届创伤骨科学术大会暨首届中国骨科专科能力建设大会”3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0余位知名专家和近5000名国内骨科医师出席大会。
12年来,这一学术盛会已在业内产生巨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严世贵教授在题为《以ERAS为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发展历程和临床优势。
严世贵教授认为,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先进的镇痛理念,是ERAS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
减少应激是ERAS核心理念严世贵教授首先介绍说,ERAS最早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ehlet教授于1997年提出,并首先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通过改进一系列围术期处理措施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取得了显著效果。
2001年欧洲率先成立ERAS协作组,2022年欧洲ERAS协会成立,迄今该协会已发布12个针对不同手术的ERAS指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教授于2007年将ERAS引入中国并率先应用于胃癌手术,从此中国ERAS步入探索阶段。
近年来,ERAS在我国外科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多。
2022年1月,《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22版)》发布。
该指南对围术期模式下我国ERAS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严世贵教授说,ERAS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采用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和降低手术对患者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应激与创伤,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ERAS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是对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措施的优化,通过对现有技术和流程的整合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ERAS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减少痛苦,加快康复;次要目标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术后镇痛不充分可导致患者术后应激、早期活动困难、睡眠不足等,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严重的术后疼痛还是慢性疼痛发展过程中的特异性因素之一,可见积极、有效的术后镇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镇痛主要以阿片类镇痛药物为主,但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肠梗阻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
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是将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方法联合应用,使其发挥最佳镇痛效应,是减少单种药物或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最有效镇痛策略。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通过多学科合作,应用循证医学论证的一系列处理策略,达到减少手术应激、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近年来,ERAS途径和方案正在成为提高术后恢复的基本标准,MMA是ERAS推荐的镇痛方式。
MMA不仅对减少患者痛苦和不满情绪起到重要的作用,还能够避免术后长时间使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促进ERAS。
现就MMA 在术后疼痛控制及快速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术后疼痛与MMA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临床上根据疼痛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炎性疼痛和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由于疼痛的产生机制不同,在各种临床疾病中表现各异,增加了疼痛治疗的难度。
术后疼痛发生快、程度剧烈,使机体产生严重应激反应,同时伴随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症状,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满意度,并且极有可能导致术后慢性疼痛的形成,有效的术后镇痛可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促进作用。
围术期疼痛主要有切口痛、炎性痛和内脏痛等,单一镇痛药物和方法难以达到满意镇痛效果。
若根据疼痛种类及来源进行镇痛治疗,术后镇痛往往需要两种及以上的药物和方法,才能达到理想镇痛的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慢性疼痛管理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慢性疼痛管理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在现代医学领域,慢性疼痛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
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传统的单一学科治疗方法在应对慢性疼痛时往往效果有限,因此,多学科合作模式逐渐成为慢性疼痛管理的重要策略。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其病因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
例如,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可能与关节的损伤、炎症以及神经的敏感性增加有关;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则可能源于神经的损伤、受压或炎症反应。
此外,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和抑郁也可能加重疼痛的感受。
在多学科合作模式中,不同专业的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患者的疼痛管理。
首先是疼痛科医生,他们是团队的核心,负责对疼痛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持续时间等,并制定初步的治疗方案。
物理治疗师通过各种物理疗法,如热疗、冷疗、电疗、运动疗法等,帮助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身体功能,减轻疼痛。
康复科医生则侧重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心理医生在慢性疼痛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的疼痛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心理医生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此外,护士在多学科团队中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和教育职责。
他们负责疼痛的日常监测,向患者传授正确的用药知识和疼痛管理技巧,同时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中医治疗师也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止痛的效果;推拿则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药可以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增强体质,缓解疼痛。
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对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效果分析

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对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对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胃肠肿瘤78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用常规镇痛管理,研究组39例使用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对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为(6.72±0.27)分、(3.31±0.19)分、(1.17±0.06)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
结论:护理人员对胃肠肿瘤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度,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多模式镇痛管理;胃肠肿瘤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易产生急性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活动,对其术后的功能锻炼带来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1]。
快速康复外科主要是指采用多学科合作,通过循证医学的论证处理方案,尽可能将手术应激、并发症、疼痛等减少,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多模式镇痛则是快速康复外科推荐的一种镇痛方式,是指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用机制镇痛药或方法[2]。
本研究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胃肠肿瘤患者78例给予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胃肠肿瘤患者78例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
对照组39例,女性19例,男性20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70岁,平均(58.17±9.34)岁,胃癌21例,结直肠癌18例;研究组39例,女性18例,男性21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69岁,平均(59.04±9.41)岁,胃癌20例,结直肠癌19例。
两组性别、癌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管理:手术过程中置留静脉镇痛泵,昂丹司琼16mg+舒芬太尼100μg+地佐辛10mg/凯纷00mg,应用48h,若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超过3分时,则添加必要止痛药物。
慢性疼痛的多学科治疗策略

慢性疼痛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慢性疼痛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健康问题,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困扰。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而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提供持久的缓解。
因此,多学科治疗策略成为了慢性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
首先,多学科治疗策略涉及到医学领域的不同专业,例如疼痛科医生、康复医师、心理学家、社工等等。
这些专业的人员组成了一个疼痛管理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支持。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专业的人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形成了一个紧密合作的网络。
其次,多学科治疗策略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疼痛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治疗计划的制定。
例如,某些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疼痛,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需要康复训练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减轻疼痛感知。
心理治疗在多学科治疗策略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慢性疼痛患者由于疼痛的长期存在而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此外,心理治疗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痛觉感知。
康复医学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康复医师可以通过训练和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活动,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减轻疼痛感知。
康复医师还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如热疗、电疗等,来缓解疼痛症状和促进康复过程。
社会工作在多学科治疗策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工可以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社工可以帮助患者获得适当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解决工作和家庭中的问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等。
社工的存在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综合的支持网络,减轻他们在疼痛管理过程中的负担。
综上所述,慢性疼痛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是一种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治疗。
通过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多模式联合治疗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多模式联合治疗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开胸手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术后剧痛成为
开胸手术患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剧痛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延长患者的住
院时间和恢复时间。
有效的术后镇痛措施对于开胸手术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1. 药物镇痛:药物镇痛是开胸术后镇痛的基本方法之一。
多模式联合治疗中常用的
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物等。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
用机制和镇痛效果,可以相互协同,提高镇痛效果。
2.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伤口周围神经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脊麻等。
多模式联合治疗中,神经阻滞可以与药物
镇痛相结合,提高镇痛效果。
多模式联合治疗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验证。
研究结果
显示,与传统的单一治疗相比,多模式联合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对100例开胸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多模式联合治疗组的术后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模式联合治疗还可以减少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
多模式联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它综合了不同的治疗手段,可以提
高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研
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地管理慢性疼痛,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其重要性、成员的角色和团队协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慢性疼痛的管理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
首先,慢性疼痛是复杂的,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紊乱。
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心理障碍、运动功能下降等。
仅仅依靠一位医生或专科来管理患者的疼痛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慢性疼痛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交因素。
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可以更充分地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另外,慢性疼痛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管理和跟进,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全程的关注和治疗。
二、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的成员角色慢性疼痛管理多学科团队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
每个成员都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医生:医生通常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医生需要具备对各种疼痛病因的了解和判断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护士: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患者的监护和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状况、记录治疗效果等。
护士还可以提供一些非药物性的疼痛缓解方法,如按摩和热敷等。
3. 心理学家:慢性疼痛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学家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恢复治疗,协助他们应对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
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4. 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通过针对患者的疼痛部位和问题,进行相应的运动和物理治疗。
他们可以通过康复运动、按摩、拮抗性治疗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骨科镇痛:让多模式飞

骨科镇痛:让多模式飞骨科患者中常常要通过各种手术治疗,那么患者在术前中后都会面临着各种疼痛,所以骨科镇痛非常重要,近年来骨科镇痛中的多模式镇痛不断发展:一、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之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概念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历经35年的历程,但是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从痛觉敏化到超前镇痛再到预防性镇痛,进化到现在的术后多模式镇痛,安全有效舒适地解决围术期疼痛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为此我们的努力一刻都不能松懈。
现在提出新的持续优化的多模式镇痛理念,还需要麻醉科、骨科医生认真思考。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核心理念是个体化,这是提出ERAS(加速术后康复)的丹麦胃肠外科医生Kehlet?H教授提出的另一理念。
众所周知每个单位都成立了相关小组,如急性疼痛服务小组(APS)、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小组(PAPS)、多学科疼痛管理小组(PMDT)等。
这些名词经常见到,那么做的工作有哪些?又是怎么做的呢?麻醉专业权威杂志British?J?of?Anesthesia告诉我们,手术痛带来的无论是创伤应激还是免疫炎症等,都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疼痛反应,而治疗方法也是根据不同层次给予阻断和治疗。
Kehlet?H教授在1993年就给出了手术痛与中枢神经连接的模式图,但是它在临床应用效果是不确定的。
因为多模式镇痛的通路、环节、靶点非常多,所以镇痛道路的工作异常艰难。
另外疼痛信号传递机制也存在多层面、多受体、多递质的现象,其中蓝斑核在传递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镇痛中选用右美托咪定可能部分作用在蓝斑核。
蓝斑核是镇痛影响睡眠的关键核团,它与各种兴奋型递质和抑制型递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疼痛信号传递机制图模拟表达。
因此,选择镇痛药物时,可以根据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不同镇痛的时段需求进行选择应用。
其实在用药的时候我们不会细致的去思考哪个递质被哪个药物处理,但是会去考虑为什么镇痛无效或者为什么在这个时段镇痛不满意。
术后镇痛的管理在特别关注患者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麻醉科医生能够有效进行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教育
•教育病人和家人, •及时报告医生 •配合治疗
PMDT的核心
个体化、多模式、 超前镇痛方案
完善的疼痛 评估体系
患者教育(展板 、患教手册)
医护紧密配合的规范化疼痛 管理流程
PMDT的意义重大
• 降低患者住院天数1,提高床位周转2
•
个人的职业成就感也大大提升,就会更加热爱 自己的工作
• 工作量减少2
• 疼痛减少,消除了对手 术的恐惧
•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康 复更快,满意度提升
合作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分工做不同的事情 家庭,科室,医院,社会,国家处处需要合作 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发展
蚂蚁精神
大青虫的体重是蚂蚁 体重的100多倍,单 靠一只蚂蚁的力量是 不可能的。但是一大 群蚂蚁团结起来,力 量就很大了,就能把 大青虫扛回家去
多模式镇痛方法
区域阻滞
全身给药 病人自控镇痛
多模式镇痛 多种药物联合多种方法联合
我院多模式镇痛的实施
轻度疼痛
如: 腹股沟疝修补术 静脉曲张 腹腔镜手术 股骨颈手术 脊柱拆内固定
中度疼痛
如: 髋关节置换术 子宫切除术 颌面外科
重度疼痛
如: 开胸术(包括胸腔镜) 上腹部手术 大血管(主动脉)手术 全膝、髋关节置换术 (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 (2)NSAIDs (排除禁忌症) 与(1)联合 (3)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类(PCEA) 或外周神经阻滞或神经丛阻滞或曲 马多或阿片类药物注射(PCIA)
患者得到更多的关怀
脸谱法
主诉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
我院目前的疼痛评分
围手术期镇痛的五要素
疼痛宣教 合理评估疼痛
超前镇痛
多模式镇痛
个体化镇痛
.
PMDT的组成
麻醉医生:拥有技术优 势,疼痛治疗的专家 外科医生:了解手术过程, 掌握镇痛补救措施
护理团队: 最贴近患者
多学科协作镇痛团队
心理医生: 缓解因心理 因素引起的 疼痛
(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 (2)NSAIDs(排除禁忌症)与(1)联合 (3)外周神经阻滞(单次或持续注射)或曲马多或阿片类药 物注射(PCIA) (1)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伤口浸润 (2)NSAIDs(排除禁忌症) 与(1)联合 (3)区域阻滞加弱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或必要时使用小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静脉注射
康复医生:继续管理慢性疼痛,帮 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
PMDT中医、护、患合作的“木桶理论”
医生
1
护士 患者 3
2
镇痛效果
只有三方同时更新镇痛理念、丰富疼痛知识,才能达到镇痛效果最大化
PMDT医护患的配合
疼痛评估
•每日按时评估疼痛 •记录疼痛评分 •>3分告知医生处理
治疗方案
•个体化、多模式、 超前镇痛 •关注疗效与安全性
肺不张 肺炎
促血栓形成
恶心、呕吐 麻痹性肠梗阻
水钠潴留
心肌氧耗 增加
深静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慢性疼痛 失眠,精神 异常
围术期镇痛意义重大
•
加快患者康复的需要
• 加快恢复速度和功能转归, 有助于功能锻炼 • 降低术后发病率 • 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 用 • 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体现人文关怀改善生活质量
对‘‘多学科协作的多模 式镇痛(PMDT)’’的总 结及思考
手术室:王琦英
无痛医院的理念
——减少病人疼痛,带来更多满意
体现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 完善的技术境界和对病人 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医院听不到疼痛的呻吟 和尖叫,是医患双方的共 同追求。
听听患者的心声
患者一:女,71岁,右侧膝关节置换术,消除疼 痛的恐惧,15天后又施行左侧膝关节置换术。住 院手术无痛苦,康复快,患者非常满意 患者二:男,80岁,糖尿病史20年,缓解糖尿病 足导致的缺血性疼痛……
消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
围术期疼痛影响术后快速康复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黄宇光教授表 示:术后疼痛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 是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
术后疼痛对病人的影响
术后疼痛
内分泌反应
心功能影响
肺功能影响
术后高凝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胃肠道影响
外周或中枢敏化
水电解质 代谢异常
交感神经兴 奋性增强
总结
生活处处有合作 合作过程各尽责 合作为了谋发展 团队精神要记得
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 让病人在没有痛苦,没有恐惧 的环境下就诊、检查及治疗 • 病人到医院看病没有任何心理 负担,使就医成为一个愉快和 舒适的过程 • 医院提供给病人全新的管理理 念和服务模式
多学科协作镇痛模式的出现
手术期间的疼痛管理—-病人 走出手术室后的疼痛管理 多学科协作的多模式镇痛 (PMDT)可谓多学科协作、 规范化管理住院患者疼痛 的一次全新尝试。 单一学科——多学科 单一用药——多模式镇痛
不忘初心,励志前行
无痛人流 无痛胃肠镜
无痛分娩
无痛医院
无痛纤支镜
无痛病房
.
对疼痛认识的不断更新
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将疼痛列为第5大生命体征; 2000年—国际疼痛学会公布了“疼痛管理标准”; 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把消除疼痛定为病人的基本权 利; 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学会大会将慢性疼痛列为是一种 疾病; 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 镇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