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合集下载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指导一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指导一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指导一、单选题1,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B)A,对文化进行调配B,对语言进行调配C,对文学进行调配D,对数字进行调配2,()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

(D)A,反复B,比喻C,拟人D,双关3,()是一种将本该一句话即可直说明白、清楚的,却为着委婉含蓄的目的,故意迂回曲折地从侧面或是用烘托法将本事、本意说将出来,让人思而得之的修辞文本模式。

(D)A,拟人B,比喻C,反复D,折绕4,()是交际者言及可能触犯受交际者忌讳或社会习俗禁忌的事物时,为了避免或缓解对受交际者的心理刺激,有意“换言易语”予以规避甚或美化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

(B)A,反复B,讳饰C,拟人D,双关5,()是一种将人们习用或熟知的成语或名句的某一部分藏却,而以其中的别一部分来替代说出的修辞文本模式。

(A)A,藏词B,拟人C,双关D,比喻6,()是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因不便完整表达其意,而故意吞吐其辞,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甚至将最关键的信息也留而不言,但借助特定语境的帮助,又不至于让接受者不可理解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

(C)A,反复B,讳饰C,留白D,双关7,()是一种正意而用反话来表现的修辞文本模式。

(C)A,留白B,双关C,倒反D,比喻8,()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文本模式。

(D)A,留白B,双关C,倒反D,用典9,()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的修辞文本模式。

(D)A,双关B,倒反C,比喻D,推避10,()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通过临时编造一个故事来寄托其讽刺或教导意向的修辞文本模式。

(A)A,讽喻B,双关C,倒反D,用典11,()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点而直接联系搭挂于一起的修辞文本模式。

高中语文情境创设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情境创设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情境创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在制定任何教案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例如,对于一节关于古诗文的课程,教学目标可能包括: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等。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关键步骤。

以古诗文为例,教师需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并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词汇解释等辅助材料。

三、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本教案的核心部分。

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或多个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角色扮演: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 图像联想: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 情境模拟:构建模拟场景,如古代文人雅集,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和讨论。

- 故事讲述:用故事的形式串联诗文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活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活动应该围绕情境创设展开,例如:-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诗文的主题或艺术特色。

- 个人展示:每个学生准备一段关于诗文的解读或感悟,进行分享。

- 写作练习:基于诗文内容或情境,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五、评价与反馈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评价方式可以是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

六、教学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6 修辞 每章课件

6 修辞 每章课件

第六章修辞课件注:1、课件资料与此文档同时提供,一一对应。

2、上表中知识点与《课程知识点体系》中的知识点对应。

提供原始课件资料目录课件说明:(一般课件可在线观看,无法下载;附件形式课件不可在线观看,可下载。

)1、视频:格式为WMV、AVI、FLV、MP4等常用视频格式。

图像清晰稳定,剪接顺畅,保持可能获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建议画面分辨率不小于720×576,建议视频文件大小在500M以内,各级标题统一协调,字幕清晰。

解说语言清晰、准确、流畅。

2、office预览:课件制作版本要不低于Office2013,不可用WPS(Office2013中的word\pdf\ppt\excel\onenote,这5中格式的可以在线浏览)。

PPT内容:与纸质教材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科目的重点难点,便于教学和学生掌握。

在观点、概念、药物用法等要与教材一致;标题层次、名词、公式、计量单位符号等的要求与教材相同。

结构规划:(1)按照教材章节划分,每章为一个PPT文件,统一命名规则,如:1.1药物原理。

(2)每章PPT中可包括目录、重点难点、正文、小结等栏目。

请做成教案,以便于集体备课使用。

3、动画:Flash。

注意事项:要求采用swf格式,禁止发布为exe程序文件;制作动画要求科学、准确、形象,在阐释清楚问题的基础上尽量美观。

4、音频格式:MP3、OGG等HTML5支持的常用音频格式。

5、单图:单图片,可以对图片的进行多点解释说明(JPG、PNG等常用图片格式)。

如右图所示:6、图集:多图片,可以对图片进行解释说明(JPG、PNG等常用图片格式)。

7、思维导图:用来展示事物关系或对事物进行抽象说明的教学类课程,见下图:(主要用于教师教学使用)附件:除以上格式外的课件需以附件形式上传,不可在线观看,仅可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与运用技巧分享与讲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与运用技巧分享与讲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与运用技巧分享与讲解尊敬的各位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资深的教育家,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和讲解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与运用技巧。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表达更加精准。

下面,我将从多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和运用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定义和分类修辞手法是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文学科中,修辞手法主要分为词法修辞、句法修辞和篇章修辞三大类。

1. 词法修辞:词法修辞是通过对词汇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见的词法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句法修辞:句法修辞是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使句子在语法上更加复杂多样,从而达到表达特殊意义或情感的目的。

常见的句法修辞有倒装、疑问句、人称句等。

3. 篇章修辞:篇章修辞是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感,增强整体的美感和感染力。

常见的篇章修辞有倒叙、对偶、承接等。

二、运用技巧1. 词法修辞技巧:比喻是一种通过明显的对比,给人以画面感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事物,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他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优雅而轻盈。

”拟人是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有感情色彩。

在作文中,拟人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例如:“雨点儿在空中低声细语,轻柔地拂过大地,宛如天使的笑语。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或缩小来表达特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夸张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让文章更具吸引力。

例如:“这个蛋糕甜得让人掉牙,香得让人魂飞魄散。

”排比是指通过列举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节奏感。

在作文中,排比可以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增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阳光明媚、花香四溢、鸟语花香,春天来了。

”2. 句法修辞技巧:倒装是指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或把整个谓语放在句首,以突出句子的某种信息。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四法”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四法”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四法”
建构法即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构建一个符合学生思维模式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地认知和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成语时,可以构建“看图猜成语”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猜测成语的意思,进一步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体现法即通过情境的形象呈现和刻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知和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述古代诗歌时,可以模拟古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转换法即通过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语境,让学生更加懂得语言的表达多样性和变化性,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

例如,在讲述文章的主旨时,可以转换为“给文章取个标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挑选和创作文章标题,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

糅合法即通过将不同的语言元素混合、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以达到增强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音乐相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记忆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四法”是一种融合、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让学生了解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
运用修辞手段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
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修辞的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并能够欣赏修辞之美,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比拟、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其特点和运用方法。

2.语言的节奏、音韵、对仗等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法,以及其美学效果和运用方
法。

3.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技巧和手法,如排比、反复、借代等,以及其文学效果和运
用方法。

4.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来掌握修辞手法,提高语言
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教学内容则包括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法、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技巧和手法等。

通过修辞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语文修辞,旨在通过使用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语义传达特定的信息,以及引起感情和思考。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修辞教学是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强调对语言进行正确、优美的表达,同时也包括用语灵活和丰富,反映思想的条理和立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通过修辞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会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修辞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修辞语言本身就可以激发、引导和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修辞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思索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工具,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3.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

语文修辞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外古今名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这些名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修辞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名篇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启迪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二、语文修辞教学的内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范例分析。

1.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语文修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

(1)修辞学基本概念。

了解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

(2)修辞效果分析。

比如,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修辞效果,学生需要懂得在文本中有针对性地分析出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中修辞表达的效果和作用。

(3)修辞语言的运用原则。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根据文章的情境、主题、文体和表达方式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计划好文章中不同的篇章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的表达出原意。

情境模拟:类比和比喻呈现的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类比和比喻呈现的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类比和比喻呈现的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是一种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通过情境模拟来呈现类比或比喻的方法:
1.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情况,以
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市场营销策略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销售员和顾客,通过模拟销售过程来理解市场营销策略的实际应用。

2.实物演示: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来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情况,以便学生更好地
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物理原理时,可以使用实际的物理模型或实验器材来模拟物理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

3.游戏和竞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或竞赛来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情况,以
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团队合作时,可以组织团队合作竞赛或游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情况,引
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商业管理时,可以选取实际的企业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管理策略和经营模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商业管理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模拟来呈现类比或比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确保情境模拟与知识点紧密相关,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主讲人:周明强第一节顺水推舟:拈连♦【定义】♦拈连是甲乙两事物连着说时,顺势把原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巧妙地连用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拈连又称“顺连”。

【要素】♦拈连格中的甲乙两事物,一般甲事物是具体的,乙事物是抽象的。

拈连词就是在甲乙两事物中被移用的词语,它是拈连修辞格的基本要素。

【例文】♦①家是倾了,而“年貌长新”的希望适得其反,连自己的健康也倾了!(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你要为我钉一颗小小的纽扣,♦你说:“可别让凉风吹着你们。

”♦滴着难舍的泪,缝啊缝啊,♦你颤抖的手拉着我的衣襟;♦哨子响过,你站进队里,♦衣襟上钉上了一颗滚烫的心!♦(李瑛《战斗喜报·哨子响了》)♦③那天,经过酒店门口,阿Q不但摸了她的头皮,还拧了她的面颊,尽管她气得哭着骂“断子绝孙的阿Q”,但一位豆蔻年华的姑娘,被压抑了很久的少女春情却被阿Q这一摸一拧间摸醒了,拧开了。

(陈国凯《摩登阿Q》)♦④越靠近前沿,大地上的各种规定就越密集越有力,一条咬住一条,把日子绑得十分硬实。

你触动一条等于触动一片。

(朱苏进《第三只眼·4》)♦【种类】♦按照移用词语的本义(本用)和临时义(拈用)的位置不同,拈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甲事物在前,乙事物在后;一种是乙事物在前,甲事物在后。

按照本用和拈用在上下文里出不出现,又可以将拈连分为单项式和双项式两类。

♦1.甲乙两事物连说时,具体的甲事物和拈连词放在前面,抽象的乙事物和临时义放在后面。

如:♦①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

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这时候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

而我的更其浓厚。

我们却又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

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悠悠空记省。

(宋·张先《天仙子》)♦2.甲乙两事物连说时,抽象的乙事物和临时义放在前面,具体的甲事物和拈连词放在后面。

如:♦不挣学问只挣钱,不爱识字喜钞票。

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张黎群《领袖·良师·朋友》)♦3.单项式♦单项式是指拈连词用于乙事物中,只出现临时义(拈用),而词语的本来意义、一般用法(本用)并不出现。

如:♦①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晋·陶渊明《拟古》九首之一)♦②五日绝早过苏州。

两夜失眠,烦困已极,而窗外风景,浸入我倦乏的心中,使我悠然如醉。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四》)♦4.双项式♦双项式是指拈连词(拈用)不仅出现在甲事物中,而且出现在乙事物中。

如:♦①这时候,和我同车的一位老汉站在车窗前面,眯着眼睛,向外望着那一群群在田野上劳作的人们,望着那大风,自言自语地说:“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

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

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峻青《秋色赋》)♦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了一个小使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来。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③连日不住的狂风,♦吹灭了空中的太阳,♦吹熄了胸中的灯亮。

♦炭坑中的炭块呀,凄凉!♦(郭沫若《心灯》)第二节称此言彼:借代♦【定义】♦借代又称“代替”、“代称”、“换名”等,是间接地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用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或事物来代替,即把本体换个名字,换个说法,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名称的修辞法。

【要素】♦借体和本体是借代的两个要素。

借体是所借用的人或事物,本体是所代替的人或事物。

♦【例文】♦①在口粮紧张的情况下,他不相信用粮食奖励养猪是积极的办法,因为大部分社员想方设法养猪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奖励粮来弥补口粮,小耳朵盼大耳朵的粮食吃,养猪事业是不会有多大的发展。

(高晓声《“漏斗户”主》)♦②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

“是的……。

我知道,我们粗人,什么也不知道。

就怨我爹连人情世故都不知道,老发昏了。

就专凭他们‘老畜生’‘小畜生’摆布……” (鲁迅《彷徨·离婚》)♦③“对,我们,凭什么受这个湖北佬管?他算老几?”那干部晃着手里的党证,“粮食集中,给他?叫这个‘九头鸟’带走了怎么办?”(王愿坚《虹》)♦④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鲁迅《故乡》)♦1.从旁借来看,由于随伴事物涉及多个方面,因而旁借的特点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1)借特征或标记来代替本体。

如:♦①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唐·刘禹锡《竹枝词》)♦②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苍白脸,脏衣服,站在下面。

马褂问过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之后,就又问道:“你是木刻研究会的会员么?”(鲁迅《写于深夜里》)“银钏金钗”借代妇女;“长刀短笠”借代农夫。

♦(2)借所在的区域或所属来代替本体。

如:♦①何老大娘一共有三个儿女。

大儿子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

二女儿是个老干部,在福建省工作。

老三就是英梅的丈夫,参加志愿军去了朝鲜……最近这些日子,福建照样有信,朝鲜可不来信了。

(康濯《最高兴的时候》)♦②强公室,杜私门,于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李斯《谏逐客书》)借“诸侯”代诸侯的领♦(3)借产地或作者来代替本体。

如:♦①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唐·白居易《春尽日》)♦‚昌明‛是古代蜀的一个地名,此地盛产茶叶,故诗中借‚昌明‛代昌明所产的茶叶。

♦②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陈毅《冬夜杂咏·吾读》)♦借‚苏辛‛及其名号来代他们两人的诗词。

♦(4)借原料或工具来代替本体。

如:♦①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鲁迅《头发的故事》)♦借‚洋布‛代旗。

♦②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借‚干戈‛代战争。

♦2.从对代来看,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相对应而生的,而事物间的对应现象又是形式多样的,故对代的特点也很多,概括如下。

♦(1)原因和结果相代。

如:♦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唐·白居易《长恨歌》)♦以‚倾国‛代倾国倾城的美人。

♦②三仙姑半辈子没有脸红过,偏偏这会沉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以‚脸红‛、‚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代惭愧♦(2)具体和抽象相代。

如:♦①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意思是死了,出去就回不来了——代指随时‚有牺牲的精神‛,是借具体的形象来代本体。

♦②星落玉宇白,♦日生绮霞丹。

♦冰轮未肯去,♦相看尚团团。

♦(宋·范成大《残夜至峰顶上》)♦以‚冰轮‛代月亮,是以抽象的事物来代本体。

♦(3)部分和全体相代。

如:♦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帆‛代船,是借部分代全体。

♦②埠头上满是人。

为要寻出有否知己的谁,一意的注视着人们的脸。

然而没有,并无一个人。

♦(鲁迅《现代日本小说集·省会》)♦‚并无一个人‛的‚人‛字,并不是指埠头上所有的人,而是指‚知己‛,是借全体代部分。

♦(4)特指和泛指相代。

如:♦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唐·王勃《滕王阁序》)♦‚杨意‛指杨得意,他曾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这里以‚杨意‛代所有推荐贤士的人;‚钟期‛指钟子期,春秋时乐师俞伯牙的知音,这里以‚钟期‛代知音。

两者都是以特指代泛指。

♦②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清·曹雪芹《红楼梦》)♦‚劳什子‛泛指东西,这里特指‚那玉‛;‚孽障‛泛指不听话的、作乱的人,这里特指贾宝玉,是贾母对他的爱称;‚命根子‛泛指一切宝贵的、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这里特指‚那玉‛。

‚劳什子‛和‚命根子‛都是以泛指代特指。

第三节移花接木:移就♦【定义】♦移就也称“转借”、“移状”、“移用”,就是当甲乙两事物连在一起时,把原来属于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移就修辞格的基本要素是含有移用词,这个移用词即是原来属于甲印象的性状,后移用到乙印象中。

♦【例文】♦①等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张洁《挖荠菜》)♦②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

♦(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③两个看坡的老人,地头上禾稼丛里,领一条狗,曳一杆猎枪,在夜色凄茫的时候,吸烟说杂话,听禾苗刷刷的长,那夜谈是有田野风的。

(吴伯箫《夜谈》)♦④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

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鲁迅《彷徨·祝福》)♦【种类】♦移就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移就词是表示人的感情和心理的词语,即把人的思想感情移到事物上。

另一种是:移就词是表示事物的词语,即把属于甲事物的性状移用到乙事物上。

♦1.把人的思想感情移到事物上,是将表示人的思想、行为、动作、心理等的词语移到事物上,以此来修饰事物。

如:♦①醉袖倚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宋·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