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神生动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小说情节结构

⼩说情节结构⼩说情节结构⼩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状结构、画⾯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结构。
下⾯,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分析。
1.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终,由头⾄尾,由开端到结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2.⽹状结构,以⼈物的⼼灵为中⼼点,以⼈物的意识、⼼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般,就是⽹状结构。
这是西⽅意识流⼩说所采⽤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学创作中被称为“⼼理⼩说”的作品也采⽤这种形式。
意识流⼩说和“⼼理⼩说”的⽹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说所叙述的对象是⼈物的⼼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
2).作家打破传统⼩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
3).作者采⽤了⼼理分析、独⽩旁⽩、感官印象以⾄幻觉、梦境等表现⼿法展开叙述。
是现代主义⼩说的⼀种典型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的⼩说不是按照抄袭或照搬外部世界活动的程序来谋篇布局,⽽是按照内⼼精神活动特点来安排结构。
它以现代⼩说的表现对象“⾃我”为中⼼,让⼈物的各种感觉、意识、幻觉、梦境等向四⾯辐射,其情节线索间隔穿插、交互错综,构成⼀个蛛⽹状的结构。
3.画⾯结构,的画⾯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说和现代⼩说中都⼤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特点和组合的具体⽅式却有很⼤差异。
4.象征结构,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展开和进⾏,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
当然,其中⼤部分⼩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说的审美价值⽽⾔,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度去理解,那么这些⼩说的意蕴将黯然失神,甚⾄荡然⽆存。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

汉语形象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它在审美艺 术表现上的修辞性价值。所以,不妨这样约略 地描述说,汉语形象主要是指汉语的修辞性形 象,它是文学中的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 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富于 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美的形态。 ——王一川《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为何要关注汉语形象视 域下的阅读姿态?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智 取生辰纲》,一节课,大部 分时间带领学生讨论 “杨 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 ”, 并列出原因八种之多。这根 本就不是学语文,这是在学 习“如何押送生辰纲”。
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引 发热议。哪些词应该收入而哪些词不该,比 如“剩女”一词没有收入,颇多争论。在我看 来,词典并非语词是非的判断,而是语词状 况的反映。一个词也许今天很热闹,但最终 烟消云散。比如过去的词典,有多少曾经的 热词死掉了?最后留下来的,依然是“ 止于 至善” 的那些,词典不妨收入,时间会淘汰 的。文明自有文明的时间,它明什么,暗什 么,可以见出一个民族与“上帝”的距离。 ——于坚《汉语是一种最后的拯救力量》
——( 明) 王世贞: 《艺苑危言》卷一
汉语形象关注的四个层面:
1、语音形象—— 2、文法形象—— 3、辞格形象—— 4、文体形象—— ……
辞格形象——
辞格, 是那种形成一定表现模式的富有特 殊审美表现力的言语方式。汉语的传统辞格是 十分丰富的, 如比喻、比拟、拈连、仿拟、引 用、跳脱、排比、反复、对偶、夸张、反语、 倒装、回文等; 新的辞格也层出不穷, 如留白、 新典、双饰、用歧、会意、绝语、闪避、别解 等 。 辞格的成功运用往往会使汉语呈现出动人 的“ 形象”魅力。
以片段之景/ 以完整故事观 事表意 照社会 语境 人物、情节
辩体——识人——断文——定点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左传·鞌之战》
此外,还有反语、双关、拈连、设问、错综、对比、排偶、反复、层递、顶真等,今已见之,故从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孟子》
吴人伐楚,获俘焉,以为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及三闾桔诵,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G用部分代全体。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并提(分承、合叙)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唐风·葛生》
越数月,而先生亦捐馆。廖廷柏《切韵考外篇·跋》
C避冒犯
例: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太子方富于年。枚乘《七发》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文学理论导引-第二章-精品文档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第二节 诗歌
5.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而且意的因
素更显得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 表意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意境在构形
和表意上的特点。
第二节 诗歌
(1)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之 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做工笔式
第四节 小说
4.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 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 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 发展到 18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而蔚为大观,从而 构成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
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
第四节 小说
5.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 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叙事的特征
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 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 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二节 诗歌
•所谓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
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 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中国小说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古 代神话传说和先秦诸子篇籍中的寓言,另 一个是《春秋》、《左传》等史传文学。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
“饰小说以干
2.直到唐代,小说才从野史和琐碎闲谈的
阴影中走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宋代 洪迈称赞唐代小说,把小说提高到与诗歌
第一节 文学文本
2.文学理论研究必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 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 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
文学概论第二章笔记

15、 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 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8、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19、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0、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21、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22、 代数和论:认为声调(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就像海浪上的微波,二者达成“音高运动的代数和”,从而有助于形成汉语的音律美。
问答题 1、 什么是文本和文 Nhomakorabea文本?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2、 如何区别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例如:毛泽东《智取威虎山》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以“色”换“天”,既求得表意上的具体和生动,更是追求音乐美。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
10、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修辞学学习扩写教材

修辞学学习扩写教材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对于提高写作和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修辞学的概念和运用,本教材将介绍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提供大量的扩写练。
1. 修辞学基本原理
修辞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增强说服力、引起共鸣或产生艺术效果的目的。
本教材将详细讲解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修辞手法的分类、修辞效果的实现等内容。
2. 常见的修辞手法
本教材将列举并解释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对于每种修辞手法,我们将给出相关的例子和实践活动,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手法。
3. 扩写练
为了提高研究者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教材将提供大量的扩写练。
每个练将给出一个原始句子,并要求研究者通过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来扩写该句子,从而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研究者可以通过完成这些练来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附录
本教材的附录部分将收录一些优秀的修辞学案例和相关参考资料,以供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
修辞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修辞学,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修辞能力,从而在各种写作和表达活动中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
本教材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易懂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修辞学的核心原理和技巧。
散文经典的营构艺术

散文经典的营构艺术散文经典的营构艺术原文地址:散文经典的营构艺术作者:一品书香出版印务散文经典的营构艺术湛江师院祝德纯(一)散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它与诗歌一道,支撑起中国文学的辉煌大厦。
从古至今,散文名家如恒河沙数,散文名篇浩如烟海,作家作品浩浩荡荡,汇聚成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散文又是一种随心随意、写情写意的自由文体,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规范,而是随意赋形,随物赋形。
而“意”是千变万化的,“物”也是千姿百态的,所以散文的文体构成方式也是异彩纷呈。
或者随意驱遣,以气贯穿,如汩汩清泉,自由流淌;或者以法绾合,起承转合,起伏照应,严谨精巧。
1、匠心独运的线索串珠式。
所谓散文,一是散在题材,许多偶然的,零星的,片断的,处在不同时间、空间中各自隔离的材料,都可组合在同一文本中。
二是散在体势,无论何种布局,均可不受时空制约,不受阶段性、连贯性等事物本身运行规律的制约。
安排文章结构,犹如将帅布阵,同样的车马炮卒,布局不同,效应也自然不同。
作者依据主客观材料的内质与外形特点系统布局,寻找到一种最优化的组合,便可获得“阵势效应”。
作者或从审美感知出发,或从审美目的出发,确定一个行文趋向,行文线索,把杂乱的意象、物象连缀起来,便可敷衍成文。
这种营构,可称之为线索串珠。
线索串珠式营构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线索呈显性状态。
这又有多种表现形式。
或者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的事物,串起一系列人、事、景,铺陈而成文章。
或者用人、事串起全文,用“我”“你”“他”等人称设置主要人物,以此串起一组零散事件,以事写人。
还可以用时间次第、空间转换为线索。
写景状物,记游记事类散文,常用此种方法。
这种时空连缀,在传统构思技法中很讲究断与连、纵与收,讲究过渡、照应,讲究事、物展现的绵延性,所以,时空变换时拈连明显。
另一种是呈隐性状态。
这是一种不可触摸,只可感悟意会的线索。
它是实际的,又是无形的。
说它实际,是因为有它无它,情形大不相同;说它无形,是因为它虽实际存在,却隐于题材之间,只起作用而了无形迹,正如锦线穿珠,只见珠光而不见线索。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

简练的语言 风格
简洁明了,表达 直接
叙事的语言 风格
通过生动的叙述 方式展现情节
抒情的语言 风格
富有感情色彩, 情感表达深沉
华丽的语言 风格
修辞辞藻丰富, 富有诗意
常见的修辞技巧有哪些
比喻
通过比较手法表达抽象概 念 常用比喻有隐喻、明喻等 形式
排比
通过前后排列的修辞手法 强调语气 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和韵律 感
● 01
第1章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 言风格和修辞技巧
理论基础
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 是文学作品中至关重 要的元素。它们不仅 影响作品的表现形式, 还能深刻影响读者的 情感体验。学术界对 这些技巧的研究也越 来越深入,旨在揭示 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 意义。
主题与意象
Hale Waihona Puke 主题体现语言风格和修辞 技巧如何体现作
表现力
符号与隐喻对作品情感和 意义的表现 作者如何运用符号与隐喻 突显作品主题
音韵与节奏
01 音韵表现
语言音韵如何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02 节奏搭配
作者如何运用节奏配合情节发展
03 情感共鸣
音韵与节奏如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对比与对偶
对比与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和对偶,作者能够 更深入地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增加作品的艺 术魅力。运用得当,对比和对偶能够使作品更加 生动、具有张力。
隐喻在文学作品 中的应用技巧
情感表达
作者如何通过隐 喻契合作品的主
题
隐喻类型
不同类型的隐喻 及其效果比较
符号与隐喻的结合
01 结合应用
符号与隐喻如何结合运用
02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解读作者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站在高山往下望,井场流水翻黑浪,不是水, 原是原油出闸展翅飞。(青海民歌《站在高 山上》)
21
▪ 7.博喻
▪ 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比 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 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它 又可分为两小类:▪ (一)三种基本比喻Fra bibliotek式类型
本体 (A)
喻 词
喻体 相似 (B) 点
例
句
基本 格式
明喻 + + + + 海燕就像预言家一样。 A像B
暗喻 + - + + 海燕是个预言家。
A是B
借喻 - - + + 胜利的预言家叫叫喊 以B代A
6
▪ 1.明喻 ▪ 明喻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像”、 “如”、“似的”、“仿佛”等来表示明 显的比喻关系。如: ▪ ①月儿呀!你好像把镀金的镰刀。 ▪ 你把这海上的松树斫倒了,哦,我也被你 斫倒了!(郭沫若《新月与白云》) ▪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 自清《荷塘月色》)
3
▪ 【例文】 ▪ ①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 (小学课文《小小的船》) ▪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南唐·李煜《虞美人》) ▪ ③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 【例文】 ▪ ④骆驼,你,沙漠中的船,你,有生命的
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 话》)
20
▪ ②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 没有松开。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 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 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 头。
▪ B.“喻体+否定中介+本体”。例如:
▪ ③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 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
10
▪ ⑦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 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做什 么?”宝玉见他星眼微钖,香腮带赤,不 觉神魂早荡。 (清·曹雪芹《红楼梦·二 六》)[以限定关系来表示比喻]
▪ (4)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破折号(或冒号)连接 ▪ 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窗台
上的那盆君子兰担一份心。 ▪ 酸雨:从天而降的“软刀子” ▪ 城市垃圾:未开掘的金矿 。
会。……(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喻体
13
本体
▪ 2.提喻
▪ 提喻的最大特点是语序与正常的明喻不同, 它的基本格式是“喻词-喻体-本体”。 例如:
▪ ③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
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 抚育着花
秧……(杨朔《茶花赋》) 喻体
本体
▪ ④赵雅芝像一缕被风吹散的清烟,从我们
的视野中消失了,只留下一股淡淡的清香。
11
▪ 3.借喻
▪ 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像”、“是”等词语,干 脆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当做被比方的事物来说,即 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
▪ 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 迅《故乡》)
▪ ②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 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 碎末。(高尔基《海燕》)
2
本体
相似点
喻体
被比喻事物 比喻词 作比喻事物
▪ 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 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
▪ 《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 《墨子·小取》:“辟,举也物而以明之。” ▪ 比喻是人们交际生活中运用得最应得了频繁的修辞
方式之一,有些比喻,由于长期频繁运用,甚至具 有了某种固定的含义,人们已不觉得它是一种比喻 了。如“碰壁”(指“行不通”或“遭拒绝”);“明星”(指 著名的演员,运动员或艺术家);“处女地”(指“没有开垦过的土 地”);“乱弹琴”(指说话、做事没有章法)等。
23
▪ 8.连喻 ▪ 连喻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
上是几个比喻连用。如:
▪ ①红姨今天一直在笑,眼睛、嘴巴、鼻子、眉毛 都在笑,连她那件红衬衫抖动着好像也在笑。她 脸上红红的,像两朵云;眉毛弯变的,像月亮; 眼睛亮亮的,像……像夜里的星星!(王周生 《红姨》)
▪ ②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 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 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 气,一点情调。(赵丽宏《我的空中楼阁》)
文传第
本神二
营生章
主 讲
构动
人 :
模的
周
式修
明 强
辞
1 1
第一节 比喻
▪ 【定义】 ▪ 比喻又称“比”、“辟”、“譬”、“譬喻”等,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用具体形象的 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理,也就是根据甲乙事物 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格。 ▪ 它是建立在心理学所说的类化作用基础上的,利用 已知经验引起新的经验,通常是以易知描述、说明 难知,以具体描述说明抽象,轻车熟路,从而便于 理解。 ▪ 【要素】 ▪ 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1)本体,就 是被比喻的事物;(2)喻体,就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 (3)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4)相似点, 就是本体和喻体在某个方面相似的地方。
18
▪ 5.交喻
▪ 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 个角度说明同一本体的比喻。
▪ 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从反面比喻,再从正面比喻。 例如:
▪ ①如今,出身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鸿沟,然而我 看见了新的裂痕,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离开
了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不再是风,不再是水,不
再是港湾,我只是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无依无 靠……(王周生《陪读夫人》)
山!在黑暗中,你昂首天外,引导着旅行 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郭沫若《骆驼》) ▪ ⑤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 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药》)
5
▪ 【类型】
▪ 以本体、喻词在比喻句式中出现与否为 划分的标准,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 借喻这三种类型。
9
▪ (2)用动词“成了”、“成为”等动词连接 ▪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 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 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 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 ④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成了他的开心果。 ▪ (3)以偏正关系构成 ▪ ⑤感情的激流已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 而出了。 ▪ ⑥随着归期的临近,我的心更紧张了,常在心里 呼喊:祖国母亲,我就要回来了。
24
▪ 9.类喻
▪ 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 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 示几个本体之间的关系。例如:
▪ ①臣说到,真正的好马,马头就是“王”, 要正要方;眼睛是“丞相”,要神要亮; 脊背骨是“将军”,要硬要强……(曹禺 《王昭君》)
▪ ②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 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 ③道尔济是文化协会派来与我们同行的,他办起 事来阴错阳差,天昏地暗,可是他只要一开腔唱 歌,我们就立刻原谅了他。他使我们了解什么是 “大漠之音”。和西南民族比较,西南民族是 “山之音”,其声仄逼直行,细致凄婉。草原之 音却亮烈宏阔。欢愉处如万马齐鸣,哀婉时则白 杨悲风。(张晓风《戈壁行脚》)
▪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 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8
▪ 2.暗喻 ▪ 暗喻是不明显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
词用“是”、“成了”等词或者不用比喻词,比 喻关系隐含在其他结构关系中。 ▪ 暗喻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 (1)主体和喻体之间用“是”连接。这是暗喻的基 本形式,最典型,也最常见。例如: ▪ ①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 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往事·七》) ▪ ②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 A.“复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 一个方面。例如:
▪ ①“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 似的飞沫升落。”(《听潮》)
▪ ②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 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鸣, 音容并茂……(梁实秋《旁若无人》)
22
▪ B.“联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几个方 面,例如:
7
▪ ③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 那稳健的身躯,有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 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刘坚《草地 晚餐》)
▪ ④这急湍的顶上是一座突出的危崖,像一 个野兽的头颅,两旁幽邃的松林,像是一 颈的长鬣,一阵阵的瀑雷,像是它的吼声。 在这绝壁的边沿站着一个丈夫,一个不凡 的男子,怪石一般的峥嵘,朝旭一般的美 丽,劲瀑似的桀傲,松林似的忧郁。 (徐 志摩《拜伦》)
17
▪ 4.反喻 ▪ 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
否定角度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往 往用“并非”、“不像”、“不是”之类喻词组 合本体与喻体的比喻。例如: ▪ ①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 不像钢铁那样。(巴金《怀念萧珊》) ▪ ②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 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姚雪 垠《李自成》) ▪ ③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 重做。(蒋子龙《祝你们幸福》) ▪ ④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 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徐 仲华《文章的结构》)
喻体
本体
14
▪ 3.较喻 ▪ (1)较喻 ▪ 不仅本体与喻体之间有比喻关系,且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