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张桂菊第一部分中医儿科学基础简介一、中医儿科学定义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临床医学学科。
二、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的差异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共同之点是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
其差异之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病理、预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特点。
②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先天因素致病居多,肺脾二经的疾病占多数。
③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百日咳、麻疹等。
④儿科特有的病种:胎黄、夏季热、川崎病等。
三、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
2.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1周岁。
4.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
5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也称儿童期。
7.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四、小儿生理与病理病因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3.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五、儿科中药应用概述中医学有其独具特色的多种治疗方法。
以其治疗手段划分,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以其治疗途径划分,有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等。
作为中医临证医学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要求任何治法的应用都必须以辨证为前提和依据,同时要遵从因人、因时、因病制宜的原则。
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中医儿科学: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儿科学基础1、单选胎儿期易发生先天畸形的是OA.妊娠早期4周B.妊娠早期12周C,妊娠中期10周D.妊娠中期15周E.妊娠晚期13周正确答案:B2、单选小儿发生强烈传染性疾病的病邪(江南博哥)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A.风邪B.湿热C.燥邪D.疫疣E.风寒:正确答案:D3、单选小儿易患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主要原因是()A肾常虚B .心常有余C.肝常有余D.肺常不足E.脾常不足正确答案:E4、单选小儿腹部胀满,叩之有波动感,应首先考虑的是OA.食积B.疳证C.虫症D .腹水E.气滞正确答案:D5、单选培元补肾法常用于治疗的疾病是OA.五迟五软B.肺炎喘嗽C.幼儿急疹D.手足口病E.高热惊厥正确答案:A6、单选患儿,出生1天。
面目红赤,多啼声响,无胎粪排出。
其诊断是()A.五硬B.胎怯C.胎惊D.胎毒E.胎寒正确答案:D7、单选热性病后而见剥苔,多是OA.宿食内滞B.阴虚火旺C.胃阴不足D.阴伤津亏E.热入营血正确答案:D8、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面色青的证候是OA.寒证B.痛证C.瘀证D惊痫E.热证正确答案:E9、单选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者是OA.麻疹B.风痴C.奶麻D.丹疮E.瘾疹正确答案:C10、单选望诊方法中有五色主病,其中五色是()A.红黄青白黑B.红黄紫白黑C.红紫灰白黑D.红紫黄白黑E.红紫黄白青正确答案:AH、单选刺四缝疗法,常用于治疗的疾病是OA .泄泻B .呕吐C .腹痛E.疳证正确答案:E12、单选 患儿,4个月。
前日其母给其喂蛋黄后,出现哭闹不安,大便干结, 吃奶减少。
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暂停母乳喂养B.暂停添加辅食C.继续添加辅食D.改为人工喂养E.改为混合喂养正确答案:B13、单选 下列情况,母亲仍应哺乳的是OA.乳汁数量少B .患有传染病C.重症心脏病D.重症肾脏病E.身体过弱正确答案:A14、单选患儿,6岁。
睡中遗尿,每夜1~2次,甚则数次,醒后方觉,伴面 色苍白,神疲乏力,肢凉怕冷,腰腿酸软,下肢无力,小便清长,舌质较淡。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同步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最早儿科医生为 ( )A .巫方B .扁鹊C .钱乙D .巢元方E .孙思邈2 .相传至今,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 ( )A .《山海经》B .《诸病源候论》C .《小儿药证直诀》D .《颅囟经》E .《五十二病方》3 .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A .钱乙B .扁鹊C .巢元方D .张仲景E .薛己4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在其以下哪一著作中论小儿各科病证 221 种,列医案 1540 则。
( )A .《活幼口议》B .《保婴摄要》C .《育婴秘诀》D .《幼幼新书》E .《幼科发挥》5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 )A .吴鞠通B .陈复正C .万全D .薛已E .扁鹊6 .一般将多少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 )A . 11 岁B . 17 岁C . 14 岁D . 18 岁E . 9 岁7 .妊娠早期多少周前的胚胎期,从受精卵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 )A . 4 周B . 8 周C . 12 周D . 16 周E . 6 周8 .幼儿期一般是指 ( )A .自出生至生后 28 天B . 1 周岁至 6 周岁C .出生 28 天后至 l 周岁D . 3 周岁至 7 周岁E . 7 周岁至 10 周岁9 .新生儿的头围一般为 ( )A . 26cmB . 28cmC . 44cmD . 34cmE . 20cm10 .“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 )A .《脉经》B .《诸病源候沦》C .《颅囟经》D .《温病条辨》E .《山海经》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著作为明代名医万全所著的儿科专著。
( )A .《幼科发挥》 B. 《育婴秘诀》C .《保婴撮要》D .《片玉心书》 E. 《幼科铁镜》2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下列哪些辨证治疗观点。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中级333)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中级333)基础知识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中医儿科学认为,以下哪项是导致小儿感冒的主要原因?A、风邪B、火邪C、湿邪D、燥邪2、小儿推拿中,以下哪种手法适用于治疗小儿腹泻?A、清补脾土B、揉板门C、推三关D、掐四缝3、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治法?A、调养脾胃B、养阴清热C、活血化瘀D、疏风解表4、下列哪种情况下,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A、小儿发热38.5℃B、小儿咳嗽3天,体温37.5℃C、小儿腹泻5天,体温37.8℃D、小儿突发高热,体温39.5℃,伴抽搐5、题干: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感冒的常见症状?A. 发热B. 咳嗽C. 恶心D. 头痛6、题干: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病机,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 风寒闭肺B. 风热闭肺C. 痰热闭肺D. 脾虚肺弱7、患儿,男,3岁,反复出现发热、咳嗽,伴鼻塞、流涕,咽痛,大便稀薄,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根据中医儿科学理论,该患儿的证候诊断为:A. 风寒感冒B. 风热感冒C. 风燥感冒D. 暑湿感冒8、患儿,女,5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根据中医儿科学理论,该患儿的证候诊断为:B. 脾胃虚弱证C. 脾虚湿盛证D. 脾肾阳虚证9、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中的“五邪”?A. 寒邪B. 热邪C. 湿邪D. 风邪E. 瘀血11、小儿易患感冒、咳嗽的原因主要是:A. 肺脏娇嫩B. 脾常不足C. 肾常虚D. 稚阴稚阳13、患儿,3岁,发热伴咳嗽5天,鼻塞流涕,咽红,舌尖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应首先考虑以下哪种证候?A. 风热感冒B. 风寒感冒C. 风燥感冒D. 暑湿感冒15、题干:下列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错误的是:A. 外感风邪B. 紫绀C. 热毒内侵17、小儿肺炎喘嗽的主要病机是:A. 肺气上逆B. 外邪闭肺C. 痰热壅肺D. 肺失宣肃E. 风寒犯肺19、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治法?A.清热解毒B.健脾益气C.活血化瘀D.祛风通络21、患儿,男,5岁,因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咽痛、全身肌肉酸痛3天,以“上感”收入院。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21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 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 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 13卷等。
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 “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
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 观点。
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 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 所习用。
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 著之始。
医学课件
23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 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 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 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 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 的应用。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清代朝廷组织编写, 是书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证治经验,加 以分析归纳编纂,立论精当,条理分明,为了便 于记忆,均以歌括列前,注解立后,颇受初学者 与临床医生的欢迎,内容丰富,方法多效,既适 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 小儿内科病外,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 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70多种,脏腑、 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 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 “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1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 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 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 科。
精品课件
2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 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 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 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 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 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 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 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医儿科 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 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 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 母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 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 习之。……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 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
精品课件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精品课件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精品课件
5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
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 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 子头部生病。
精品课件
14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 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 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 方剂。
该书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成而 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 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精品课件
7
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 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 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 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
精品课件
8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 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 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 2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 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 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之后,儿科医 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
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主要是观察“面上证”、 “目内证”;
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带 三分饥与寒”世代流传,充分显示了它对儿童保健 的指导意义。
精品课件
11
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 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其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 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 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 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 载方75首,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 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 历史文献。
精品课件
12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 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 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 的观点,
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
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 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 明扼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 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 《黄帝内经》为最早。
精品课件
6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 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 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 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 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 等。
精品课件
9
专科教育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 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 科医生,学制5年。
医家和医著。
精品课件
3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斗 争的过程中,对于儿科疾病,无论在诊断、辨 证、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极 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 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 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其 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医儿 科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