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
请叙述润湿的原理

请叙述润湿的原理润湿是指在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接触面上,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均匀分布形成的情况。
具体而言,润湿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产生的一种现象,液体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展开并保持与固体表面直接接触的状态,而不是形成球状。
润湿现象是由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涉及表面张力、表面能、接触角等多个因素。
润湿的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表面张力和界面能。
首先,表面张力是润湿现象的主要原理之一。
液体分子有一种相互间吸引的力,称为相互吸引力。
在液体的内部,所有的液体分子都受到周围分子的吸引力。
然而,在液体表面,分子只能被同侧和对面的液体分子吸引,而不能被周围的气体或固体分子吸引。
因此,液体表面的分子之间会形成一个类似于薄膜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张力。
当液体接触到一个固体表面时,如果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吸引力比内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强,液体会在固体表面上均匀分布,形成润湿。
其次,润湿还与固体表面的界面能有关。
固体表面的界面能是指单位面积上液体分子在与固体接触时要克服的能量。
在液体接触到固体表面时,如果液体分子要克服的界面能小于它们自身的内部吸引力,液体就会在固体表面上润湿。
当液体分子能够克服固体表面的界面能时,它们与固体表面更稳定地接触,这种情况下接触角会较小。
相反,如果液体分子要克服的界面能大于内部吸引力,液体就无法润湿固体表面,形成一个水滴或球状体,接触角较大。
还可以从接触角的角度来解释润湿现象。
接触角是由液滴与固体表面之间形成的一个界面,它与固体表面的界面能有关。
接触角越小表示固体表面越容易被液体湿润,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均匀分布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反,接触角越大表示固体表面越不容易被液体湿润,液体形成球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润湿是由表面张力和界面能共同作用形成的。
液体在和固体表面接触时,如果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和克服固体表面界面能的能力均较强,液体就会在固体表面上润湿。
润湿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润湿现象在染料、薄膜涂层、液滴形状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材料表界面思考题答案汇总

考试
答案
第二章:液体表面 2. 试述表面张力(表面能)产生的原因。
P6 原因为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所受的力不均匀而产生的。液体表面层即气液界面中的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 部的液体分子的吸引力,也受到指向气相的气体分子的吸引力,由于气相吸引力太小,这样,气液界面的分 子净受到指向液体内部并垂直于表面的引力作用,即为表面张力。这里的分子间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17.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 P41 (1)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而下降,当达到临界浓度时,表面张力就不 再发生变化。 (2)表面活性剂其亲水端向水,亲油段相空气,其浓度的上升会使分子聚集在表面,这样, 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减小,表面张力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也聚集在一起,排 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表面活性剂浓度进一步增加,水溶液表面聚集了足够多 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无间隙地布满在水溶液表面上,形成单分子膜。此时,空气和水完全处 于隔绝状态,表面张力趋于平缓。 18.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剂类型可怎样分类? P43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能电离成离子的叫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R 基不能电离的叫做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分成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度降低,HLB 值下降,使得乳状液从原来的(O/W)型转变为油包水型(W/O)所对应的温度.又称为亲 水-亲油平衡温度.
共 12 页 当前第 5 页
《材料表界面》复习思考题答案汇总
(2) PIT与HLB都可以反映出亲水亲油性,但是,PIT可以反映出油的种类、水溶液性质、温度 和相体积等的影响。 同时 PIT 测定简单、精度高。
13. 比较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项目 吸附力 吸附热 选择性 吸附层 吸附速度 可逆性 发生吸附速度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小,接近液化热 无 单、多分子层 快,不需要活化能 可逆性 低于吸附质临界温度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大,接近反应热 有 单分子层 慢,需要活化能 不可逆性 远高于吸附质沸点
材料表界面 作业答案

(cm3 )
边长为0.04μm银的立方体个数: n
0.1 1.488*1014 (个) 16 6.72*10
m v 10.5*6.4*1017 6.72*1016
0.1g银可得到上述大小的银胶体粒子数目: n
2
0.1 1.488*1014 (个) 16 6.72*10
7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分成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表 面活性剂。 4. 何谓 HLB 值?HLB 值对表面活性剂的选用有何指导意义?
(1) HLB 值是指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与亲油性的相对大小。 (2)HLB 越大表示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HLB 值越低,则亲油性越强.由此,可根据表 面活性剂的HLB 值的大小,初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活性剂类型.
二维理想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πA=RT
表面压较小的情况下成立
pv=RT
忽略了分子间互相作用力,利用理想化模型推导公式 低压、高温条件下成立
总结: 界面化学四大定律(1/ r1 1/ r2 )
P 2 V 2 M P0 r r
11
(2)单个粒子的表面积: A 6a 6*(4*10 ) 9.6*10 所有这些粒子的总表面积:n*A=1.428*10 (cm )
4 2
6 2
cm2
比表面积=
表面积 1.428*104 5 = =1.428*10( cm 2/g) 质量 0.1
(3) 0.1g银的体积: v
m 0.1g 0.0095cm3 3 10.5 g / cm
2hr 2hr WSL LG (1 cos ) , tan 2 2 h r r h2
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梳理

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梳理一、液体的微观结构1.特点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又重新形成,液体由大量这种暂时形成的小区域构成,这种小区域杂乱无章地分布着.联想: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相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流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2.应用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解释的现象(1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液体由大量暂时形成的杂乱无章地分布着的小区域构成,所以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2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分子的排列更接近于固体,液体中的分子密集在一起,相互作用力大,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3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分子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4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要快:流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液体分子运动产生的,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要比固体的扩散快.二、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缝衣针硬币浮在水面上,用热针刺破铁环上棉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收缩将棉线拉成弧形.联想:液体表面就像张紧的橡皮膜.2.表面层(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在表面层内,分子间的距离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联想:在液体内部,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数量级相等,在通常情况下可认为它们是相等的.3.表面张力(1含义:液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2产生原因:表面张力是表面层内分子力作用的结果.表面层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力和斥力都有所减少,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所以在表面层上划一条分界线MN时(图1,两侧的分子在分界线上相互吸引的力将大于相互排斥的力.宏观上表现为分界线两侧的表面层相互拉引,即产生了表面张力.图1(3作用效果: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如吹出的肥皂泡呈球形,滴在洁净玻璃板上的水银滴呈球形.草叶上的露球、小水银滴要收缩成球形.深化: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使液体表面积趋于最小.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体积最小.三、浸润和不浸润1.定义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2.决定液体浸润的因素液体能否浸润固体,取决于两者的性质,而不单纯由液体或固体单方面性质决定,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误区: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水是浸润液体”,“水银是不浸润液体”.3.浸润和不浸润的微观解释(1附着层: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其特点是:附着层中的分子同时受到固体分子和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2解释:当水银与玻璃接触时,附着层中的水银分子受玻璃分子的吸引比内部水银分子弱,结果附着层中的水银分子比水银内部稀硫,这时在附着层中就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使跟玻璃接触的水银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因而形成不浸润现象.相反,如果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相对较强,附着层里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更密,在附着层里就出现液体分子互相排斥的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表面有扩展的趋势,从而形成浸润现象.总之,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深化:浸润不浸润取决于固体分子对附着层分子的力和液体分子间力的关系.4.弯月面液体浸润器壁时,附着层里分子的推斥力使附着层有沿器壁延展的趋势,在器壁附近形成凹形面.液体不浸润器壁时,附着层里分子的引力使附着层有收缩的趋势,在器壁附近形成凸形面.如图2所示.图2深化:“浸润凹,不浸凸”.四、毛细现象1.含义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2.特点(1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后,形成凹月面,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后形成凸月面.(2毛细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与毛细管的内径有关,毛细管内径越小,高度差越大.误区:在这里很多同学误认为只有浸润液体才会发生浸润现象.3.毛细现象的解释当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时,附着层里的推斥力使附着层沿管壁上升,这部分液体上升引起液面弯曲,呈凹形弯月面使液体表面变大,与此同时由于表面层的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管内液体也随之上升,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伸作用与管内升高的液体的重力相等时,达到平衡,液体停止上升,稳定在一定的高度.联想:利用类似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的毛细管里下降的现象.五、液晶1.定义有些化合物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而其光学性质与某些晶体相似,具有各向异性,人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叫液晶.深化: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2.液晶的特点(1分子排列:液晶分子的位置无序使它像液体,排列有序使它像晶体.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的分子排列比较整齐;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辨析: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有序排列,构成空间点阵,所以表现为各向异性;液体却表现为分子排列无序性和流动性;液晶呢?分子既保持排列有序性,保持各向异性,又可以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因此也保持了流动性.(2液晶物质都具有较大的分子,分子形状通常是棒状分子、碟状分子、平板状分子.3.液晶的物理性质(1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2液晶具有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液晶的光学性质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液晶分子的排列是不稳定的,外界条件和微小变动都会引起液晶分子排列的变化,因而改变液晶的某些性质,例如温度、压力、摩擦、电磁作用、容器表面的差异等,都可以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如计算器的显示屏,外加电压使液晶由透明状态变为浑浊状态.4.液晶的用途液晶可以用作显示元件,液晶在生物医学、电子工业,航空工业中都有重要应用.联想:液晶可用显示元件:有一种液晶,受外加电压的影响,会由透明状态变成浑浊状态而不再透明,去掉电压,又恢复透明,当输入电信号,加上适当电压,透明的液晶变得浑浊,从而显示出设定的文字或数码.。
润湿现象——精选推荐

2.2.2润湿现象1.润湿的概念润湿是固体(或液体)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润湿现象是表面现象的重要内容,本节讨论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
先看两种现象,把一小滴水银放在玻璃板上,呈球形,而放在清洁的锌板上,就会慢慢散开。
液滴呈球形叫做液体不润湿固体,液体沿固体表面散开叫做液体润湿固体;还有一种现象,把一根玻璃棒插入水银中,然后将它抽出,脱离水银后的玻璃棒是完全干净的,水银不润湿玻璃;如果把玻璃棒插入水中,当玻璃棒从水中抽出时,会看到棒被水沾湿了,表明水能够润湿玻璃。
上述现象可以这样解释:当液体跟固体接触时,接触层中的液体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内聚力),同时受到固体分子的作用(附作力),如果内聚力大于附着力,就发生液体不润湿固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小液滴呈球形,相反,如果附着力大于内聚力,液体润湿固体;液体将沿固体表面散开。
对于具有光滑表面的块状固体,可测定固体与液体的接触角来衡量润湿程度。
如图8–5中的固–气、固–液、液–气三个界面,对应存在三个表面张力,即σs–g 、σs–l和σl–g。
在固、液、气三相的接触点O点处于平衡态,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其合力为零。
图8–5 接触角和表面张力的关系(a) 润湿(b) 不润湿可得如下方程式:θσσσcos∙+=---gllsgs则gll sgs----=σσσθcos8–5上式表示表张力与接触角的关系,称杨氏方程,由此式可知,在一定温度、压力下:(1)当σs–g -σs–l<0,则cosθ<0,即θ>90°,为不润湿,由于过程总是向着表面能减小的方向进行,当σl–g 一定时,如果σs–g与σs–l相比,σs–g越小时,则液体越不易润湿固体表面(固–气界面),故液体趋向缩得更圆一些,即θ更大些,其平衡极限θ=180°,则为完全不润湿。
(2)当σs–g -σs–l>0,则cosθ>0,即θ<90°,为能润湿,这时v s.–g>σs–l,当σl–g一定时,如果σs–g 与σs–l相比,σs–g越大时,则液体越易润湿固体表面(固–气界面),故液体趋向展开的更扁平一些,即θ更小些,其平衡极限θ=0,则为完全润湿。
润湿

在解决实际的润湿问题时,应首先分清它是哪一类型,
过程,从整个过程看,它是一浸湿过程。但实际上它
却经历了三个过程:(a)到(b)为沾湿,(b)到
(c)为浸湿,(c)到(d)为铺展。
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V
铺 浸 沾 展 湿
S
L
S
图4.11 固体进入液体过程
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三、非理想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
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7、真空中Al2O3 的表面张力约为900尔格/厘米2,液态铁
的表面张力为1720尔格/厘米2,同样条件下,界面张力
(液态铁-氧化铝)约为2300尔格/厘米2,问接触角有 多大?液态铁能否润湿氧化铝?
8、表面张力为500尔格/厘米2的某液态硅酸盐与某种多
晶氧化物表面相接触,接触角θ=450,若与此氧化物相 混合,则在三晶粒交界处,形成液态小球,二面角ψ平 均为900,假如没有液态硅酸盐时,氧化物-氧化物界 面的界面张力为1000达因/厘米,试计算氧化物的表面 张力?
受三个界由面张力的作用来处理。当三个作用力达到平衡时,
应有下面关系
cos
LV SV SL
SV
SL
LV
cos
SV
或
F
LV
C O S
SL
F 润湿张力
这就是著名的Young方程。式中γSV和γLV是与液体的饱和蒸
气成平衡时的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
目录 图4.12
上页 下页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退 出
因此:
(1)θ<90°时,θn<θ,即在润湿的前提下,表面粗糙化 后θn变小,更易为液体所润湿。 (2)θ>90°时,θn >θ,即在不润湿的前提下,表面粗糙 化后θn变大,更不易为液体所润湿。 大多数有机液体在抛光的金属表面上的接触角小于90°,因 而在粗糙金属表面上的表观接触角更小。纯水在光滑石蜡表 面上接触角在105~110°之间,但在粗糙的石蜡表面上,实
材料科学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西南科技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选用材料应该遵循()原则。
A:工艺性能 B:使用性能 C:环境协调性 D:经济性答案:ABCD2.耐火材料是指耐火度不低于()℃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A:1300 B:1000 C:1800 D:1580答案:D3.材料按其化学作用(或基本组成)分为:A:无机非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金属材料 D: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答案:ABCD4.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指由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材料,包括:A:陶瓷 B:耐火材料 C:水泥 D:玻璃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如果等大球体在空间形成密排六方结构,则按如下方式()的层序堆积。
A:ABBABB•••••• B:AABAAB•••••• C:ABCABC•••••• D:ABAB••••••答案:D2.在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共存在()。
A:4个四面体空隙,8个八面体空隙 B:8个四面体空隙,4个八面体空隙C:8个四面体空隙,8个八面体空隙 D:4个四面体空隙,4个八面体空隙答案:B3.在一个密排六方晶胞中,晶胞的质点数为()。
A:2 B:8 C:6 D:4答案:C4.当6个等大的球体作面心立方堆积时,每个球周围形成的四面体空隙个数为( )。
A:12 B:6 C:2 D:18答案:C5.离子晶体的配位数决定主要取决于正、负离子半径比,当配位多面体为八面体时,正负离子的半径比()。
A:正负离子半径比应处于0.155~0.225范围 B:正负离子半径比应处于0.732~1.0范围 C:正负离子半径比应处于0.225~0.414范围 D:正负离子半径比应处于0.414~0.732范围答案:D6.在某MX离子晶体中,若其中的阴离子易被极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阳离子间距增大、配位数增加。
B:阴阳离子间距增大、配位数降低。
C:阴阳离子间距降低、配位数降低。
D:阴阳离子间距降低、配位数增加。
§126 液-固界面——润湿作用

§12.6 液-固界面——润湿作用润湿过程:滴在固体表面上的少许液体,取代了部分固-气界面,产生了新的液-固界面。
这一过程称之为润湿过程。
润湿过程可以分为三类,即:粘湿、浸湿和铺展一、粘湿过程定义:液体与固体从不接触到接触,使部分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转变成新的固-液界面的过程。
设各相界面都是单位面积,该过程的Gibbs 自由能变化值为:a W 称为粘湿功。
注:粘湿功的绝对值愈大,液体愈容易粘湿固体,界面粘得愈牢。
二、浸湿过程定义:在恒温恒压可逆情况下,将具有单位表面积的固体浸入液体中,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称为浸湿过程。
该过程的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为: i W 称为浸湿功,它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取代气体能力的一种量度,有时也被用来表示对抗液体表面收缩而产生的浸湿能力,故又称为粘附张力。
注:0≤i W 液体能浸湿固体。
三、铺展过程定义:等温、等压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液固界面取代了单位面积的气固界面并产生了单位面积的气液界面,这种过程称为铺展过程。
等温、等压条件下,可逆铺展单位面积时,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为S 称为铺展系数,若S ≥0,说明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动铺展。
四、接触角与润湿方程1、接触角:在气液固三相交汇点固液界面的平面与气液界面的切线通过液体内部的夹角。
2、杨氏方程:g l s l g s Cos ,,,γγγθ-=可以利用实验测定的接触角和气-液界面张力,计算润湿过程的一些参数: l-s l-g s-g G γγγ∆=--a l-s l-g s-gW G γγγ=∆=--l s g s iG W γγ--∆=-=l s g l g sG γγγ---∆=+-g s g l l s S G γγγ---=-∆=--a g l (1cos )W γθ-=-+i g l cos W γθ-=-g l (cos 1)S γ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5年,Young首先提出,将接触角的问题当作平 面固体上的液滴在三个界面张力作用下的平衡来处 理: 将上式分别代入下面三个方程式中
Wa = γ l − g + γ s − g − γ s −l
Wa = γ l − g (1 + cos θ )
Wi = γ s − g − γ s − l
Wi = γ l − g cos θ
S = γ l − g (cos θ − 1)
S = γ s− g − γ s=l − γ l − g
第三节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质 低表面能表面:< 0.1N.m-1 ,通常将固体有机及高聚 物的表面视为低表面能。 高表面能表面:1N.m-1以上的物质。通常将金属及其 氧化物、硫化物、无机盐等的表面视为高表面能表 面。 γ s − g − γ s −l cos θ = 从润湿方程
一、沾湿 将气-液界面与气-固界面,转化为液-固的界面 的过程。 在恒温恒压下,这个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 = γ s −l − γ l − g − γ s − g
当体系自由能降低时,它向外所做的功为
Wa = γ l − g + γ s − g − γ s − l
• Wa≥0是液体沾湿固体的条件
二、浸湿 是将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而液体 表面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变化。在恒温恒压下,设润 湿面积为一个单位面积,此时,体系吉布斯自由能 降低或对外做功分别为:
∆G = γ s −l − γ s − g
Wi = γ s − g − γ s −l
Wi≥0是液体浸湿固体的条件。它的大小可以 作为液体在固体表面取气体能力的量度。 在润湿作用中,也用它来表示对抗液体表 面收缩的浸湿能力,所以又称为粘附张力, 用A表示。
第三章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 第一节 润湿作用
润湿(广义):表面上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 流体所取代的过程称之为润湿。 润湿(狭意):固体表面上所吸附的气体被 液体取代的现象,此时,固-气表面消失, 而重新形成固—液界面,此时,体系吉布斯 自由能变化自然将相伴发生。 润湿(热力学):固体与液体接触后,体系 (固—液)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时,称之为 润湿。
二、高能表面的润湿和自憎 自憎:表面张力较低的液体吸附在高能表面 上,形成C-H基朝向空气的表面膜,使高能 表面变成低能表面,临界表面张力低于液 体表面张力,液体不能在固体表面膜上铺 展的现象。
第四节 接触角的测定 一、角度测量法 1、观察测量法:观察液滴或气泡外形,可以 通过将影像放大或显微镜观察,也可以进 行摄影,然后作切线,测量其角度。 特点:方法简单,但切线不易作准确
θ= π
2 −φ
二、长度测量法 三、重量测定法
第五节 润湿作用的应用 一、润湿作用在采油中的作用
二、润湿作用在防水材料中的应用
三、选矿 四、染色处理
γ l−g
中可以看出,表面能高的固体比表面能低的固体更容 易被液体所润湿。
一、低表面能表面的润湿性质 同系物溶液在同一固体上的接触角随液体 表面张力的降低而减小
• 不同种的有机物在聚四氟乙烯表面上的润 湿实验,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与所接触 的液体的关系不大而是所给固体的特征值。
• 在不同表面结构的固体表面上做接触角与 表面张力(液体)之间的关系实验。找出 各种不同表面结构的固体表面的临界表面 张力。
三、铺展 是表示当液-固界面取代气-固界面的同时,气- 液界面也扩大了同样的面积。 在恒温恒压下当铺展面积为1个单位时,体系吉布 斯自由能的降低或对外所做的功分别用下式表示:
S = γ s − g − γ s −l − γ l − g
式中,S为铺展系数,当S≥0时,液体可以在固体 表面上自动铺展
第二节 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接触角:即在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 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液固交界线之间的 夹角就是接触角。
通过以上三种实验,得出如下几点规律: (1)高分子固体的润湿性质与其分子的元素 组成有关。在C-H链中加入其它杂原子,低,即变小。而其它原 子的加入使之升高。它们增进润湿性能的 能力有如下次序:N >O >I >Br > Cl >H-F (2)附有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层的玻璃或金属的 表面显示低能表面的性质,说明决定固体 润湿性质的是表面原子或原子团的性质及 排列情况,而与内部结构无关。 (3) 是固体的特征值,与液体的关系不大
2、斜坡法:当固体板插入液体时,在三相交
界处总是有保持一定角度的接触角。但是 只有当固体板面与液面所夹的角度和接触 角相等时,液面才会一直平伸到三相交界 处,如上图所示,这时液面没有出现弯曲 不平 。 特点:没有必要作切线,但用液量最大
3、反射光法:用强的细缝光源,照射在三相交界 处,并转动其入射光方向,当反射光刚好沿着固 体表面进行时,观察者可以见到反射光。因此可 以根据入射光与反射光的交角2 φ计算接触角。 θ 特点:此方法只适合于 < 90 0 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