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阅读》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阅读》教学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雨草堂李娟寒风萧瑟的季节我轻轻走进你的庭院。
路的两旁萧萧的翠竹直入云霄,竹林掩映中庭院越发显得幽深。
我们不再大声喧哗,唯恐惊醒了你的清梦。
我一眼就看见了你那座青铜的塑像:清瘦悲苦的面容,一双瘦弱的手臂垂下来,双膝跪倒。
诗人,我知道你跪的是天下的苍生。
在草堂的陈列室里,我见到你在茅屋里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旁边是一幅国画,凄风苦雨中,你张开双臂在呼唤什么?呼唤黎民百姓得一片安宁祥和、国泰民安的净土吗?那一年,安史之乱迫使你流亡到此地,在清清浣纱溪畔建起这座小小的茅屋。
我在你的茅屋前徘徊很久,在不足四十平米的茅屋中,你如何在寒风苦雨的夜里,看窗外屋内风雨潇潇,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的胸怀里装着天下寒士的万般疾苦,你的眼里涌动着忧国忧民的滚滚热泪。
李白、杜甫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两人虽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感情深厚。
李白潇洒豪迈,杜甫冷峻现实。
当年李白因参与永王幕府事得罪了萧宗被流放夜郎,杜甫思忆成梦写下“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情深意长,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
难怪有人说,在诗人辈出的唐代,最令人感动伤怀的是杜甫。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目睹了唐代由兴到衰的历史,经历了一次次的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写下著名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诗人在这样巨大的痛苦中煎熬着,叹息着,泪雨滂沱。
诗人在这样的失望中等待着,期盼着,直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一生都在流离失所中寻觅安宁的可以栖居灵魂的家园,从而安放疲惫不堪的心灵,直到那一年冬天,漂泊一生的诗人在58岁时客死于湘水之上的一叶孤舟中。
在那个深秋,我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庭院中,想起另一位伟人苏轼,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看尽世态炎凉,历经人间凄苦后写下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高一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4. 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2. 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3. 阅读策略:预测、推理、总结;4. 阅读与写作的联系;5. 阅读感悟的表达与分享。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学生自由阅读一篇短文,通过组内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并解释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3. 阅读技巧的讲解(20分钟)介绍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通过示范解读一篇中篇小说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挖掘作品的细节、把握作品的节奏、品味作品的意境。
4. 阅读策略的训练(30分钟)讲解阅读策略:预测、推理、总结。
通过三个实际例子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阅读与写作的联系(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讲解文学作品如何影响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读文学作品创作一篇短文。
6. 阅读感悟的表达与分享(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写作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进行互动交流。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方案。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对阅读技巧和策略的掌握程度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阅读理解题等,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通过课后阅读指导和习题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
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9)文学作品阅读

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9)文学作品阅读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6)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3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散文阅读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由言及境巧开拓。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
如XX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
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定义与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定义与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1.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类文本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定义与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总结: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义,并强调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二章:小说阅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能力2.2 教学内容小说的基本元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小说阅读的方法与技巧2.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哪些元素吸引自己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并分享一些经典小说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总结:总结小说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说阅读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三章:诗歌阅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解读诗歌的能力3.2 教学内容诗歌的基本特点:节奏、韵律、意象、情感诗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并分享一些经典诗歌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总结:总结诗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阅读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四章:散文阅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解读散文的能力4.2 教学内容散文的基本特点:主题、结构、语言、情感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4.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并分享一些经典散文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散文的主题、结构、语言和情感总结: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散文阅读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五章: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阅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类文本的欣赏和解读能力5.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阅读方法不同文学类文本的欣赏和解读技巧5.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阅读不同文学类文本时的感受和体验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阅读方法,并分享一些经典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类文本的欣赏和解读技巧总结:总结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多样化的阅读5.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六章: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感受文学语言特色的能力6.2 教学内容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抒情性、象征性等文学语言特色分析的方法与技巧6.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语言的特色讲解:详细讲解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特色总结:总结文学语言特色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6.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七章:文学类文本的主题解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学类文本主题的能力7.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主题:爱情、友情、亲情、成长、自然等主题解读的方法与技巧7.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总结:总结主题解读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7.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八章: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类文本的能力8.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点:情感、意象、节奏、韵律等审美鉴赏的方法与技巧8.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点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点,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总结:总结审美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8.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九章:文学类文本的创意写作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9.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创作过程:构思、选材、表达等创意写作的方法与技巧9.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的创作过程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创作过程,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手法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创意写作总结:总结创意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分享9.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创作分享第十章: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文学演出、文学讲座等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技巧10.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分享一些经典的实践活动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实践活动总结:总结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类文本的综合实践活动10.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实践活动分享第十一章:文学类文本与现代社会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时代声音等现代社会问题的文学分析方法与技巧11.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映和传递总结:总结现代社会问题的文学分析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十二章:文学类文本与文化传承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化传承的能力12.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记录历史、传承价值观等文化传承的文学分析方法与技巧12.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传承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的记录和传承总结:总结文化传承的文学分析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十三章:文学类文本与心理健康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促进心理健康的意识13.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感共鸣、心理疗愈等心理健康促进的文学方法与技巧13.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情感共鸣和心理疗愈方面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在情感共鸣和心理疗愈方面的作用总结:总结心理健康促进的文学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与实践1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十四章:文学类文本的教育应用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在教育中的作用:启发思考、培养审美等教育实践的文学方法与技巧14.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在教育中的作用讲解:详细讲解文学类文本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教育实践方面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分析指定文学作品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应用总结:总结教育实践的文学方法与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与实践1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活动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课程拓展的能力15.2 教学内容课程学习内容的总结课程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实践15.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程学习内容的总结,并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进行课程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总结:总结课程拓展活动的实践结果,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实践15.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阅读体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整套《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的编写框架,涵盖了从文学类文本的定义与特点,到阅读方法、语言特色分析、主题解读、审美鉴赏、创意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教学案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旨做好准备。
我们还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难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情节,要善于透过它的现象看清本质,—透过个别事例想到类似的普遍现象;分析情节,要揣摩作者艺术构思的独特匠心;分析情节各个环节中透露出的信息以及情节的高潮在什么地方,"点睛”之笔在哪里,从而发掘出主题思想来——因为主题思想往往最集中地蕴藏在高潮部分和“点睛”之处。
小说人物赏析要点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并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因此,在鉴赏小说时要做到:①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②通过小说的情节分析来透视各种人物的思想及品质:③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一一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④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小说语言品味要点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主旨;⑤象征和暗示。
2、鉴赏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1)

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蔡店中学冯吉云2019、5
教学目标:
1、解读考纲内容。
2、明确中考考查的题型
3、掌握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读
1、分析考纲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①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②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厘清思路,理解主要类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命题动向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通过考查学生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中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文本表达的情感和主旨、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3、考查题型
内容概括、词句理解、把握文意、内容探究、鉴赏感悟
4、考题设计
注重对文本解读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文本的的整体把握
注重对阅读习惯的检验
二、真题剖析
五月月考《生命的滋味》
三、解题步骤
四、小试牛刀
白岩松的文章《人格——最高的学位》
五、布置练习。
蒋勋的《别时容易》。
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苏教版)

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常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练评结合。
(一)手法类题目:1.两学生上黑板做11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2)。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1)审清题干要求:表达技巧、表现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表达技巧表现特色:大概念,答题要求高,考虑问题要细,要一一摸排。
修辞手法:比拟排夸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描写手法(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3)一般模式:手法+内容+效果(二)作用类题目:1.两学生上黑板做12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1)。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1)审清题干要求:作用或表达效果;内容上;结构上。
(2)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与下文某处呼应等中间:承上启下(要陈述具体内容)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与前文某处照应等(3)内容上:先陈述具体内容,与什么什么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什么什么,烘托渲染了什么什么,为什么什么铺垫蓄势,引发或深化什么什么,充实或丰富了什么什么等。
(4)本文线索:由物及人(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三)探究类题目:两学生上黑板做14题,师生共同评分。
侧重于探究主旨的考查。
一般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划出议论抒情句进行推敲;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形象到抽象思考等。
本文的做法:1.找“生命”的载体或者说表现生命的具体形象:落叶和宝宝。
2.划出写落叶和宝宝的语句进行分析。
3.分析:(1)落叶飞舞、凋零:生命消失的忧伤(2)落叶萌芽到凋零的飞快:生命短暂的遗憾(3)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4)宝宝欢快活泼: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2)合理分类,理清概念:(5)程韵: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闲笔不闲三、总结。
附录:金色的飘落毛时安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第一课:现代文阅读概述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现代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对现代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二课:文本类型与结构分析文本是现代文的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特点。
本课将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文本的类型入手,分析文本的结构和线索,揭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第三课:理解文本主题与中心思想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
本课将教授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判断主题,并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中心思想。
第四课:认识修辞手法与运用修辞手法是现代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
本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并指导他们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运用。
第五课:鉴赏文本的情感表达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是现代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学会鉴赏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第六课:文本的评价与欣赏文本的评价与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文本的评价与欣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本课将教授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欣赏文本。
第七课: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阅读现代文能够帮助学生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八课:阅读策略的运用阅读策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课将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是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的一个简单示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常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练评结合。
(一)手法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1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2)。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表达技巧、表现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表达技巧表现特色:大概念,答题要求高,考虑问题要细,要一一摸排。
修辞手法:比拟排夸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描写手法(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一般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二)作用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2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1)。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作用或表达效果;内容上;结构上。
(2)结构上:
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与下文某处呼应等
中间:承上启下(要陈述具体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与前文某处照应等
(3)内容上:
先陈述具体内容,与什么什么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什么什么,烘托渲染了什么什么,为什么什么铺垫蓄势,引发或深化什么什么,充实或丰富了什么什么等。
(4)本文线索:由物及人
(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等。
(三)探究类题目:两学生上黑板做14题,师生共同评分。
侧重于探究主旨的考查。
一般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划出议论抒情句进行推敲;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形象到抽象思考等。
本文的做法:
1.找“生命”的载体或者说表现生命的具体形象:落叶和宝宝。
2.划出写落叶和宝宝的语句进行分析。
3.分析:
(1)落叶飞舞、凋零:生命消失的忧伤
(2)落叶萌芽到凋零的飞快:生命短暂的遗憾
(3)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宝宝欢快活泼: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2)合理分类,理清概念:
(5)程韵: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闲笔不闲
三、总结。
附录: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
早上,起风了。
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
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
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
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
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
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
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
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
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
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
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
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
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
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
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
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
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
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
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
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
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
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
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
他不停地扇着晃着。
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
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
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
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
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11.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明确: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
(2分)(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明确:(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
(6分)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2分)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
(6分)
明确:(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